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中医验方治疗湿热,血瘀,血热郁结导致的痛经

道医 2023-06-24 21:38:28

炎症痛经血热瘀,腹痛下坠腹刺痛。身热尿黄腹部热,经色紫红稠味臭。舌红苔白脉滑数,清热凉血消炎灵。瞿麦萹蓄木通草,赤芍车前芩元胡。地骨黄柏川楝子,龙胆牛膝没柴胡。

方药:

经验方:

瞿麦10g 萹蓄10g 木通8g 元胡10g 车前子10g(布包) 黄芩10g 牛膝10g 赤芍10g 甘草6g 地骨皮l0g 黄柏10g 川楝子10g 没药8g 柴胡10g 龙胆草8g

注:湿热之邪内蕴,留连不解,故身热或腹部发热,尿黄、苔白、舌红、脉滑数。血瘀则腹部刺痛或下坠疼痛。血热郁结,则经色紫黯,质粘稠,有臭味。

瞿麦、萹蓄、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黄芩、赤芍、地骨皮、黄柏、龙胆草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柴胡、元胡、没药、川棟子行气活血,疏瘀止痛,牛膝引血下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湿热除,瘀血化,痛经自止。

痛经中医辩证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 常见证型有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湿热阻络和寒湿凝滞。

(1)气血虚弱型症状: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证候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辨证施治: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

(2)气滞血瘀型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证候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辨证施治:舒肝理气、化淤止痛。

(3)湿热下注型症状: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辨证施治:清热除湿,调经止痛。

(4)寒湿凝滞型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辨证施治:温经和营,调经止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