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出自《是斋百—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组成】 茯苓一两(30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15g) 半夏二两(60g) 风化朴硝一分(0.3g)
【用法】 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渣,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痠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方解】 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则麻木痠痛,活动受限,甚则抽掣或浮肿。此种臂痛,切不可误以风湿论治,当从祛痰立法。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茯苓健脾渗湿为臣,两者合用,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此气顺则痰消之意。然中脘之伏痰,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又佐以软坚润下之风化朴硝,取其消痰破结,与半夏相合,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意在消解顽痰,相制为用;与茯苓相伍,可从二便分消结滞之伏痰。更以姜汁湖丸,姜汤送服,既能开胃化痰,又可兼制半夏毒性。诸药配伍,标本兼顾,消下并用,不治四肢,但以丸剂渐消缓化中脘伏痰,俾脾运复健,自然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运,实属“治病求本”之方。
本方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成,较二陈汤少橘红、甘草、乌梅,多枳壳、风化朴硝。二方燥湿行气之力相近,而软坚消痰之力则以本方为优,原治中脘伏痰,上行攻臂之臂痛,临证对咳痰稠粘不爽、胸脘满闷,以及眩晕、梅核气等由顽痰所致者,亦可酌情用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证。临床应用以两臂痠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凡属风湿臂痛者忌用。
2.加减运用:两臂痠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入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手臂抽掣者,可酌加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用治咳痰稠粘,可酌加海浮石、瓜蒌等以润燥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肢血管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症等属顽痰停伏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全生指迷方》录《是斋百一选方》卷5:“臂痛不能举手,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与上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2:“中脘停痰伏饮者,此方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壳消坚,化硝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目前市场上的妇科疾病用药很多,桂枝茯苓丸是其中一种,不少人是见过或者听说过桂枝茯苓丸的,但是不一定知道其功效,那么,桂枝茯苓丸的功效是什么?主要治疗哪些疾病?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桂枝茯苓丸来历
桂枝茯苓丸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桂枝茯苓丸原方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为瘀血内阻所设的代表方。张仲景认为:?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的功效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中药组成。《本经疏证》云:?桂枝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所谓桂枝能温通经脉,即是和营、通阳、行瘀等功能的体现。
所谓调和营卫即发表解肌并调整营卫失和。营卫的生成:营卫来源于饮食物经过中焦脾胃的吸收转化而成的?精气?(指具有营养价值者),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则化为营气与卫气。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去,而冲入脉管中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人体?营气?的一部分,其?侵?力令尚未侵入营分的风邪无法进入营分。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桂枝有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见,调和气血就是通过桂枝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的功能,以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所谓?通阳?,即宣通阳气,因阴血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功能得以运行,亦即调整血液循环的作用。
桂枝茯苓丸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 现在已广泛运用于多种病症, 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不孕症等,而且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患者可以放心服用。
1、子宫肌瘤。中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病因复杂,主要有经产不慎、脏腑虚弱、外邪侵袭、饮食劳逸、情志内伤;病机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成症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治法采用活血化瘀,用药多选用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一般可以搭配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中药来说,四君子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疗效。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成药很多评价都是不错的,像丹鳖胶囊、大黄蛰虫丸、小金胶囊等。
2、卵巢囊肿。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即: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性或双侧性,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其中以囊性多见,恶性变的程度很高。而桂枝茯苓丸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 祛痰利水, 消症化积之功,对治疗卵巢囊肿有一定作用的。一般需服药1-3月的。此外,小金胶囊、桂枝茯苓胶囊、红金消结胶囊等都是可以用于卵巢囊肿的,但如果如果囊肿大于5cm,药物治疗并不明显,这时候建议还是要选择手术治疗。
3、乳腺增生。因乳腺增生的主要病因是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调引起,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对抗及手术治疗,但副作用大。桂枝茯苓丸有活血化瘀,缓消瘀块的作用,也对患者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有降低效果,多方面作用有利于已形成的乳腺增生缩小或消散。桂枝茯苓丸治疗乳腺增生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此病病程较长,多需较长疗程服用方可见效。治乳腺增生除了桂枝茯苓丸,夏枯草口服液、消结安胶囊、红金消结片、乳癖散结胶囊等都是呵护女性乳房,用于乳房疾病的,患者可以咨询药师或者医生。
桂枝茯苓丸的副作用
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牡丹、桃仁为主要原料制成。本品为包糖衣薄膜衣或包炭衣浓缩水丸,除去包衣后显黑褐色;味甜、微辛辣。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猜你喜欢
1. 桂枝茯苓丸功效和作用
2. 桂枝茯苓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3. 桂枝茯苓丸功效与作用
4.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
5. 女性养生调经中药
6. 桂枝茯苓丸说明书
7. 血瘀体质如何调理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 《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 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 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 《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5、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 《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 《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9、 《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1、 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 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 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 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 《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 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 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 《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 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 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 《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 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 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
形态特征: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的用法用量用法:10~15g。
炮制: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茯苓的功效作用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作用:1、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人士来说,茯苓有一定的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补气健脾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茯苓能够使得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血细胞的耗竭。实验表明,茯苓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明显升高。
7、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8、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9、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10、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着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碍了戊巴比妥的分解与排泄而致麻醉时间延长。
11、治痰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茯苓的禁忌1、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肾虚,小便过多,尿频遗精者慎用。
茯苓的配伍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茯苓的附方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3.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4.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5.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6.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8.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10.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11.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12.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13.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14.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茯苓的相关论述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3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杏苏散的组成与功用主治
下一篇: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子宫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