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小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4 22:34:58

小半夏汤

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20g) 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证因痰饮停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所致。痰饮停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呕多必津伤致渴,渴者为饮随呕去,故为欲解,若呕反不渴,是支饮仍在心下之故。治宜化痰散饮,和胃降逆。方中用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是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

仲景所创该方,对于后世痰饮呕吐或胃气上逆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化痰降逆或降逆和胃止呕的常用配伍组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饮呕吐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呕吐不渴,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炎、内耳眩晕症及化疗后所致的胃肠反应等属痰饮呕吐者。

【附方】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二升 洗完用(15g) 人参三两(9g) 白蜜一升(9g),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体羸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汤主之。因其虽呕而饮仍在,故以半夏味辛性燥,有散结蠲饮之能。生姜制半夏之毒,且以散逆止呕也。”

【临床报道】

加味小半夏药膜穴位贴敷防治化疗所致呕吐50例,有效率为88%,无毒副作用,安全易施。[周俊琴,等.加味小半夏药膜防治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9;6(5):338]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顺铂连续应用后,对照组家鸽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而加味小半夏汤胶囊组及其药膜组家鸽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正常组,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胶囊组和药膜组家鸽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别。而对照组家鸽的呕吐反应明显高于胶囊组和药膜组,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别。由此推测,加味小半夏汤的不同剂型被机体吸收后,通过某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胃肠道G细胞,促进胃泌素的释放,使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导致食管下端及喷门括约肌关闭,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同时幽门括约肌舒张,胃肠蠕动增加,促进胃内容物排空,从而使呕吐反应减轻或消失。这可能是该药缓解减轻恶心、呕吐的原理之一。[安军,等.加味小半夏汤对顺铂家鸽血清胃泌素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 1999;14(6):69]

张仲景为何爱用半夏

我导读

现在这个时节,正是临床常用来化痰散饮的药物“半夏”的采收季。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回到《神农本草经》之中,它将为我们揭示什么样的半夏本原?半夏作为医圣张仲景钟爱的药物,是否有一套理论可以打通病机、经方与药物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日文中——

半 夏

(药用部位:根 质地:重)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生川谷。

《伤寒杂病论》:应用半夏的代表经方如半夏散及汤、小半夏汤。

升降(阴阳盛衰):升(阴盛)

“半夏,味辛,平”,辛味可升气,半夏属于“升类(阴盛)”,多用于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

半夏植株地上部分的叶片很大,而根系很小,半夏存储了大量来自太阳动气的能量。口尝半夏非常辛辣刺激,提示半夏辛味很厚,向上、向外升散的力量很强。

半夏的辛味很厚,主要用于“阴盛”,而不用于“阳虚”,半夏的药用部位是根部,质地较重,可以把药物的力量带到中、下焦,因此可以升散上焦、中焦和下焦的邪气,

历代医家及教材均提示,半夏具有降逆的“功效”,大都将半夏认识为“降法”,根据中医经典的提示和客观的依据,我们总结半夏为“升类”,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这是因为,降逆是半夏的治疗效果,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是由其辛味升散的作用实现的,所以,降逆只是半夏的治症,而并非半夏真正的功效,半夏降逆只是把现象当作了本质的认识。

经方中所用的半夏均为生半夏,但生半夏之辛辣非常峻烈,所以,当今所用的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均为用少量白矾加工,白矾具有强烈的收敛功效,一方面缓解了生半夏的峻烈之味,使得用药更加温和、安全,但一方面也减损了生半夏的升散之力。

半夏擅长升散属于“阴盛”的水饮。

病机(病性病位):水饮;中下焦

邪气留滞于咽喉,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欲通过向上、向外升散的方式祛除邪气,而正气抗邪能力不足,出现“喉咽肿痛”的症状,而难以自愈。此时用辛味的半夏,协助正气升散咽喉部位的“阴盛(实寒证)”,邪去症已。

同样道理,邪气留滞,正气欲升散邪气,则停于中焦的“阴盛(水饮证)”会出现“心下坚”,正气升散之,会出现“头眩,胸胀,咳逆”的症状;停于下焦的“阴盛(水饮证)”,正气与之相争,会出现“肠鸣”,以半夏助正升散之,则邪去症已。

半夏通过升散来发挥功效,体现出对症状的治疗就是“下气”。

半夏擅长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以水饮证为病机的多汗,应用半夏可以体现“止汗”的治疗效果。

对“伤寒寒热”的治疗,半夏一般是通过配伍应用,同样是应用其升散的功效。

附录:相关经方

1.半夏散及汤

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配伍组成。

方中半夏辛平,桂枝辛温,甘草甘缓,全方属于辛温升法。

“阴盛”(实寒证)之邪停于咽喉,正气与之相争而升散之,所以出现“咽中痛”的症状。正气升邪能力不足,应用擅长作用于咽部且升散邪气的半夏散及汤,邪气得散,咽痛症已。

临床中,属于半夏散及汤证的咽痛非常多见,本来属于“阴盛”(实寒证),应治用辛温升法,而临床中却被反复按照“阳盛”(实热证)来治疗,应用抗生素或苦寒之品就是此类治法,这都是根据经验治疗而非辨证施治的结果。

临床可以依据脉证对咽痛的升降治疗进行鉴别,半夏散及汤的脉证以左手寸部太过脉为特征,而“阳盛”(实热证)的咽痛,以右手脉太过为特征。

2.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由半夏与生姜两味药组成。全方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病机属于“阴盛”的水饮证。

小半夏汤的病机是“心下有支饮”。支饮作为一种邪气停于心下,正气必与之相争,正气祛邪的方向是向上攻冲升散,限于正气抗邪能力不足,所以出现了上逆“呕”的症状,但仍旧难以将邪气祛除。药用辛平的半夏兼辛温的生姜,既擅长升散水饮,也擅长作用于中焦心下这个部位,两者合力升散,则支饮得除,呕吐自止。

通过此方,我们也能够发现,半夏的“止呕”“降逆”仅仅是治疗作用,而非背后发挥作用真正的功效。以现象当本质,以经验当法则,是后世对于方药功效的主观演绎和发挥,这也是给我们认识方药增加了许多困难的主要因素。

经方药学重磅新书

之前悦读中医为大家推荐过陈建国老师的经方医学著作《仲景阴阳脉法》,相信大家对于陈老师以“阴阳盛衰”解析脉象的方法一定耳目一新。最近,陈建国老师“阴阳盛衰”理论体系新书《神农升降药法》和《经方脉证图解》正式出版,将为大家从更多方面展现陈建国老师的“经方世界”——

《神农升降药法》,回归中医的原点,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总结中药的功效由“气、味、质、部、特”五个元素所决定,提出一味中药其实仅有一个功效,中药纷繁复杂的治症仅仅是这一个功效通过升降治法发挥的治疗作用,因此,领会了中药的这一个功效,就可以把握中药治病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而准确应用的目标。书中对经方中常用的50味中药进行了详细解读,阐释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关记载,并且从药物组成的角度,结合升降治法,对相关的经方进行了解析。

本书内容是脉证经方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升降药法”为重点,如果结合“阴阳盛衰”和“阴阳脉法”,可以更高效地指导临床。

温经汤中的小半夏汤配伍意义为何?

这个方里的半夏其实是个预防性的药物,其主要目的为防冲气上逆,因为本方治疗冲任虚寒证,而中医认为冲脉隶属于阳明胃,冲任虚寒则冲气易上逆犯胃,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之症(这个在好多冲任虚寒的患者身上是可以见着的),故用小半夏汤降逆和胃,防冲气犯胃.其余皆为次要!

?半夏白术天麻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卷下
【处方】黄柏(酒洗)0.6克,干姜0.9克,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耆、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神曲各3克,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主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虚风上扰,致成痰厥头痛,证见头痛如裂,目眩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稠粘,气短懒言,四肢厥冷,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带热服。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苍术、半夏、茯苓、泽泻祛寒湿,化痰饮;天麻定虚风,止眩晕;神曲、大麦蘖面、陈皮理脾胃,助消化;黄柏以制苍术之爆,并能降内伏之虚火。配合成方,共奏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的功效。
【摘录】《脾胃论》卷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半夏(制)4.5克,白术(炒)6克,天麻4.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主治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搅,以致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半夏4.5克, 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生姜2片,大枣3个,蔓荆子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主治痰饮上逆,头昏眩晕,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虚者,加人参。
【备注】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半夏白术天麻汤--《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处方】半夏1钱半,白术2钱,天麻1钱,茯苓(去皮)1钱,橘皮1钱,苍术1钱,人参1钱,神曲(炒)1钱,麦糵(炒)1钱,黄耆1钱,泽泻1钱,干姜半钱,草果半钱。
【功能主治】头眩恶心烦闷,气喘短促,心神颠倒,兀兀欲吐,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苦头痛眩晕,身重如山,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1钟,食远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人卫本)卷下
【别名】半夏茯苓天麻汤、白术半夏天麻汤、半夏天麻汤、半术天麻汤。
【处方】黄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苍术5分,白茯芩5分,黄耆5分,泽泻5分,人参5分,白术1钱,炒曲1钱,半夏(汤洗7次)1钱5分,大麦糵面1钱5分,橘皮1钱5分。
【功能主治】温凉并济,补泻兼施
补脾燥湿,化痰息风。主治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现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天麻汤(《卫生宝鉴》卷九)、白术半夏天麻汤(《扶寿精方》)、半夏天麻汤(《杏苑》卷四)、半术天麻汤(《简明医彀》)。1本方方名,《济生拔萃》本作「制半夏白术天麻汤」,《医方集解》引作「半夏天白术汤」。2改为丸剂,名「半夏天麻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各家论述】1.《脾胃论》: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耆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温甘,除湿补中益气;泽、芩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孽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2.《医略六书》:脾气大亏,痰食滞逆,不能统运于中,故厥逆头痛眩晕不已焉。苍术燥痰湿以强脾;白术健脾元以燥湿;人参扶元补气,黄耆补气固中,天麻法风湿以豁痰;泽泻泻浊阴以却湿;神曲消食积开胃,麦芽化湿和中;茯芩渗脾湿;半夏燥湿痰;橘红利气和胃)生姜快膈散痰;黄柏清湿热,干姜温中气也,使气健脾强,则自能为胃行其津液,而痰厥自平,良远温服,俾痰化气行,则胃气融和而清阳上奉,头痛眩晕无不保矣。此温凉并济,补泻兼施之剂,为气虚痰厥头痛眩晕之专方。
【临床应用】1.痰厥头痛:范天騋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佛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70-80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2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2.不寐:丁某某,男,46岁。失眠已三月余,精神恍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脘胀,嗳气泛恶,纳谷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数。治拟和胃宁心,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0g,清半夏、白术、枳壳、黄连、橘皮各7.5g,茯苓、远志、麦芽、瓜萎、枣仁、竹茹各15g,水煎服。共进24剂,能正常人睡,追访至今,未见复发。3.美尼尔氏综合征:张某某,女,70岁。冬月冒寒,头昏头痛,视物旋转10天。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证」,服药罔效。刻下眩晕未减,泛恶干呕吐涎沫,心悸气短,胸痞纳差,口中粘腻,舌尖发麻,屡欲更衣,大便量少而细软,形体丰腴,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诊为风痰上犯,中气素匮。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0g,白术12g,茯苓、党参、山楂各15g,吴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眼药3剂,诸症大减,已不泛恶,继服3剂而愈。
【摘录】《脾胃论》(人卫本)卷下

生姜半夏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3.1组成3.2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3.3功能主治 4《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 4.1生姜半夏汤的别名4.2组成4.3功能主治4.4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4.5各家论述4.6附注 5《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5.1组成5.2功能主治5.3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6《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 6.1组成6.2功效主治6.3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生姜半夏汤 1拼音 shēng jiāng bàn xià tāng

2概述 生姜半夏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3.1组成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1]。

3.2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先煎半夏,入生姜汁再煎,稍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若病止,停后服[1]。

3.3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生姜半夏汤功能辛散开结,降迸化痰[1]。主治中焦寒饮犯于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愤然无奈者[1]。

4《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

4.1生姜半夏汤的别名

小半夏汤

4.2组成

半夏半升,生姜汁1升。

半夏9克 生姜汁15毫升

4.3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主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主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胸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咳逆欲死。

4.4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半夏取400毫升,纳生姜汁,煮取300毫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以水3升,煮半夏取2升,纳生姜汁,煮取1升半,小冷分4服,日3夜1服。止,停后服。

4.5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此方与小半夏汤相同,而取意少别。小半夏汤宣阳明之气上达,故用半夏为君,生姜为佐;半夏汤通阳明之经,故用姜汁为君,半夏为佐,取其行于经络,故用汁也。

2.《医宗金鉴》: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总形容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乱无奈,懊憹欲吐之情状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3.《医宗金鉴》引李彣: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今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4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4.《金匮要略心典》:生姜半夏汤,即小半夏汤而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5.《高注金匮要略》:门人问曰:胃寒而上沁下吸,温之降之,固为正治。其温胃而不用甘草者何也?答曰:生姜辛温而性善走,取汁用之,则过嗓即发,是所以温上焦之似喘似呕也;配半夏以降之,则辛温之性渐渐下沉,是温胃之外,尤欲以辛胜肝,而并治其下焦之欲哕。故于甘草之守中者无取焉。

4.6附注

小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引《活人书》)。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生姜汁半夏汤”。

5《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

5.1组成

生姜6分,半夏3分,吴茱3分,附子3分。

5.2功能主治

《疝气证治论》方之生姜半夏汤主治诸疝呕吐不止,饮食不纳。

5.3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

6.1组成

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6.2功效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止呕吐,开胃消食。

6.3生姜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