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喘汤
出自《摄生众妙方》
【组成】 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9g) 麻黄三钱(9g) 苏子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款冬花三钱(9g) 杏仁去皮、尖 一钱五分(4.5g) 桑白皮蜜炙 三钱(9g) 黄芩微炒 一钱五分(6g) 法制半夏三钱(9g)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歌〗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方解】 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证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证自除。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本方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当归气病调血,用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但以上实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亦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之喘咳证。临床应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2.加减运用: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6:“哮喘。”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此手太阴药也,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虚宜敛,款冬温润,白果收涩,定喘而清金。苏子降肺气,黄芩清肺热,半夏燥湿痰,相助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成哮喘等证。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临床报道】
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4例。基本方:定喘汤去白果加葶苈子,日服1剂,水煎分服,同时使用1种抗菌素。再与34例纯西药组(静脉滴注2种抗菌素及地塞米松,少数用酚妥拉明或氨茶碱)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咳喘平均消失时间为4.61±2.59(天),对照组为9.06±5.96(天)。[胡义保,等.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江西中医药 1992;23(1):28]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定喘汤对组胺和氯化乙酰胆碱喷雾所致的实验性哮喘有保护作用(P
解表药《麻黄》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处方用名:麻黄、麻黄绒、炙麻黄、蜜麻黄、炙麻黄绒、蜜麻黄绒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2.胸闷喘咳3.风水浮肿
用法用量:煎服,2~10g。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又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临床配伍:1.多与桂枝相须配伍,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2.与杏仁相须配伍,宣肺平喘,治疗多种喘证,如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热喘咳、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喘咳;
3.与白术相使配伍,发汗利水,治疗风水水肿;
4.与肉桂相须配伍,散寒通滞,治疗阴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如阳和汤。
方剂:
1、麻黄汤
2、大青龙汤
3、小青龙汤
4、麻黄细辛附子汤
5、阳和汤
6、五积散
7、防风通圣散
8、牡蛎散
9、定喘汤
药理: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80% 85%麻黄碱(左旋麻黄碱)、右旋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挥发油(左旋-α-松油醇、β-松油醇和2,3,5,6-四甲基吡嗪)、黄酮、鞣质、多糖等。
药理作用:1.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
(2)平喘
(3)利尿
(4)抗病原微生物
(5)解热、抗炎、镇痛
(6)镇咳、祛痰
(7)免疫调节
2.其他药理作用
(1)中枢兴奋
(2)强心、升高血压
(3)抑制肠肌收缩
(4)降血糖
炮制方法: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
2.蜜麻黄: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麻黄段,用熟蜜20kg。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麻黄绒,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2.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
3.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
4.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用法与蜜炙麻黄相似。
炮制方法: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
2.蜜麻黄: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麻黄段,用熟蜜20kg。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麻黄绒,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2.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
3.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
4.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用法与蜜炙麻黄相似。
专升本中医基础及方剂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 B.筋 C.髓 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 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 B.饮 C.水 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 B.肺 C.脾 D.肾19.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30.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 B.怒 C.悲 D.惊 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E.攻补兼施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A.脑 B.筋 C.脉 D.骨 E.髓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E.壮火4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D.五方说E.人体之精说4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4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E以上都不是。4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朱丹溪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4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营气 B卫气C宗气D元气 E谷气4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呕吐物 E呼气4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4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4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E神不守舍50.肾在液为:A涎 B唾 C尿 D泪 E涕51.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5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 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5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A 风邪 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5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 C.前半夜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5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 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5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 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5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心 B肝C 脾 D肺E肾5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冲、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 E督、冲、跷5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A头后部B侧头部C头顶部 D前额部 E全头部60.脾之华在:A毛B唇C发 D 面 E爪6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C脉D冲脉E任脉6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E心与肾6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A脾B小肠C胃D大肠 E三焦6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饮食 B六淫C七情 D瘀血 E疫疠65.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标E以上均不是6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A 肾B肝 C肺 D心E脾6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A贲门 B阑门 C魄门D幽门 E吸门6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肾B脾C肺 D膀胱E三焦6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E虚证7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A反治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以上都不是7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7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7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A制其所胜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7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 E.损者益之75.过劳包括:A 劳力过度 B 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 E 饮酒过度76.胆又称为:A 中精之府 B 孤府 C 清净之府D 中正之官 E 元神之府77.营气的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调控体温 C温煦脏腑 D抗御外邪 E营养全身7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 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直接影响内脏 C发为情志病证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7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主动B收引C凝滞D重浊 E为阴邪,易伤阳气8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 血虚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81.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白芍药B.山茱萸C.生地黄D.麦门冬E.枸杞子82.清营汤的功用是
A.泻火养阴,凉血散瘀B.益气养阴,宁心安神C.清热凉血,养阴生津D.清营透热,养阴活血E.泻火解毒,凉血止血83.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黄芩B.黄连C.黄柏D.大黄E.秦皮84.泻白散与清骨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桑白皮B.地骨皮C.牡丹皮D.五加皮E.茯苓皮85.败毒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柴胡、前胡B.羌活、独活C.桔梗、枳壳D.人参、甘草E.当归、芍药6.回86阳救急汤除回阳救急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益气养阴B.养血通脉C.益气生脉D.活血止痛E.养血敛87.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当归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生姜、芍药、桂枝B.大枣、桂枝、生姜C.黄芪、桂枝、芍药D.芍药、生姜、大枣E.桂枝、芍药、大枣88.具有解表清里功用的方剂是
A.葛根黄芩黄连汤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C.凉膈散D.小柴胡汤E.竹叶石膏汤89.左归丸与一贯煎相同的功用是
A.滋阴B.疏肝C.补脾D.降火E.益气90.右归丸除温补肾阳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填精补血B.补益脾胃C,理气健脾D.散寒止痛E.纳气平喘91.天王补心丹与朱砂安神丸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有A.酸枣仁B.炙甘草C.玄参D.黄连E.生地黄 92.酸枣仁汤中养肝血、安心神的药物是
A.知母B.川芎C.茯苓D.甘草E.酸枣仁93.四神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草豆蔻B.白豆蔻C.肉豆蔻D.砂仁E.厚朴 94.玉屏风散的功用有
A.固表B.涩肠C.止遗D.固冲E.补肾95.真人养脏汤主治之久泻久痢的主要病机是
A.肾阳衰微B.脾胃虚寒C.肠胃寒积D.脾肾虚寒E.肝肾虚寒96.旋覆代赭汤的功用不包括
A.益气B.降逆C.和胃D.止咳E.化痰 97.定喘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半夏、当归B.麻黄、杏仁C.桑白皮、地骨皮D.黄芩、陈皮E.苏子、橘红 98.苏子降气汤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
A.当归B.肉桂C.前胡D.厚朴E.葶苈子99.槐花散的功用有
A.祛湿排脓B.清热解毒C.行气解郁D.疏风下气E.解表散邪100.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柏子仁B.桃仁C.郁李仁D.杏仁E.麻子仁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按试题顺序排列)1.B2.D 3.D4.A 5.B6.C7.D 8.B9.D 10.C11.B 12.C 13.D 14.B 15.D16.C 17.C 18.A 19.C 20.C21.D 22.A 23.C 24.C 25.B26.B 27.B 28.C 29.C 30.C31.CE 32.ABD 33.BD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41 A42 A 43C 44B 45C 46D 47C48D49C 50B51C52D53D54D55C56E57E 58C 59B 60B61C62D63C64D65B66E67D 68A 69C 70B71 ABCE 72ACE 73 AB 74 BD75ABC76 ACD77 AE 78 BCDE79 BCE80ABCDE81C 82D 83B 84B 85E86C 87E 88A 89A 90A91E 92E 93C 94A 95D96D 97B 98E 99D 100E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9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验方治疗积滞化热引起的低烧
下一篇: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