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小儿阴虚发热低烧

道医 2023-06-25 00:52:53

患儿长期发低烧,数周数月病不却。病状虽轻但难愈,抗生素治无效果。

注:患儿发低烧,体温虽不甚高,多在37℃-38℃之间,但发烧时间长,常持续数周数月不定。多数病人使用抗生素无效。

长期低烧属阴虚,夜热早凉盗汗出。手足心热烦不寐,两颧发赤面苍白。加减青蒿鳖甲治,青蒿鳖甲地骨皮。秦艽丹皮银柴胡,知母元参芍白薇。

方药:

青蒿10g 鳖甲10g 地骨皮10g 秦艽10g 丹皮6g 银柴胡10g 知母8g 元参10g 生白芍10g 白薇10g

注:阴虚发热属于虚热。阴不足则阳相对有余。治疗以滋阴平衡阴阳,滋阴佐以凉血。

鳖甲,元参,知母,白薇滋阴清热;青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清热退蒸;丹皮,白芍养血凉血。

相关文章:

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贫血06月25日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慢性白血病05月19日青蒿鳖甲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05月14日青蒿鳖甲汤方歌,功效与作用

请问体质阴虚内热的,要怎么去调理

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
1.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5.发热。(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
6.出血。(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
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阴虚内热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症状6治疗7参考资料附:1治疗阴虚内热的穴位2治疗阴虚内热的方剂3治疗阴虚内热的中成药4阴虚内热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阴虚内热 1拼音 yīn xū nèi rè

2英文参考 yin asthenia generating intrinsic h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阴虚内热为病机[1]。又称阴虚发热[1]。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4病因病机 由于阴液损耗,水不制火可导致发热[1]。《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

5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并且多兼见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1]。

6治疗 治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1]。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7

低烧4个月,(怎样排除体内的寒气)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本人从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气郁发热

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方药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丹皮10g,茯苓10g,当归15g,枳壳6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赤芍5g。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常获得可喜疗效。

2 外感后的低热

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舌苔薄白,脉濡缓。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g,葛根3g,苏叶6g,香附3g,豆豉10g,荆芥3g,扁豆花5g,杷叶10g,陈皮6g。方内升麻、葛根升举阳气,解肌透邪,加苏叶、豆豉、薄荷、陈皮疏滞理气,驱逐风寒。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3 阴虚低热

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15g,麦冬15g,石斛15g,首乌15g,当归10g,沙参15g,丹皮10g,玉竹15g,青蒿10g。用生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气虚低热

此种低热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发热常在劳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患者,男,13岁,平素体质较弱,饮食甚少,近2日发热,流涕咳嗽,面色弱濡。可用笔者经验方:藿香6g,扁豆花10g,苏叶5g,荷叶5g,白薇10g,苍术5g,陈皮5g,杏仁3g,葛根2g。在治疗脾胃虚弱病人外感时笔者常注意到脾胃气虚的特点,加用补脾益气之品,祛邪外出,疗效很好。

5 痰食积滞之低热

这类低热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体虚之人。因为其生理特点,胃肠功能比较低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所以易积食、生痰,再加之外感等因素致使低热不退。笔者在治疗这种病时,注意到在方药中加上消导积滞、化痰药物,如越鞠丸、保和丸等方药,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男,4岁,低热7天,不思饮食,呃气,2天未解大便,腹胀,流鼻涕,咳嗽,舌苔白厚,采用香苏散加减效果较好。方药是:苏叶10g,薄荷3g,豆豉10g,杷叶5g,大黄3g,枳壳5g,焦三仙各5g。

在用药方面,内伤久病者,要注意调理脏腑气血,补虚祛邪。一方面要以祛邪为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维护正气。外邪内陷者,佐以轻透之品,鼓动正气,因势引导。小儿低热、脾胃虚弱,加用葛根、白芷之类。入夏后,低热不退病 人,加上六一散、鲜竹叶,能清暑利尿,畅通气机,退热往往理想。肝气郁滞的低热,理气时要防止伤阳,理气药要轻或加补阴药物。气虚低热加用香薷、白薇、藿香。阳虚低热用玄参清肾经虚热为主,丹皮清无汗之骨蒸潮热;地骨皮清有汗之骨蒸,青蒿、秦艽治疗虚劳发热。在治疗低热用药上,一般来说,药量宜轻,不宜过大。大剂量用药,往往苦寒相加易伤正气;若病情需要,也要中病即止。

总之,临床辨证时,要抓住疾病分型的性质特点与变化规律,掌握住药性特点,用药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