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形小而根深,随处可生发病速。发于颜面易走黄,发于手足损筋骨。热毒感染是病因,不同部位治各殊。
注:疔疮形小而根深,状如丁钉,故名“疔疮”。部分相当于西医深毛囊炎或毛囊周围炎。随处可生。
疔疮发病迅速,且危险性大,发于颜面,很容易发生疔毒走黄,导致生命危险。发于手足,则可以损伤筋骨。疔疮多由热毒感染或四时不正疫气侵袭所致。治疗原则虽大体相同,但发于不同部位,治又各殊。
手足疔疮毒滞凝,手足外伤染毒成。麻木作痒焮热痛,肿胀剧痛与跳痛。清热解毒整体治,凉血清营银翘英。野菊地丁贝生地,赤芍芩连芷黄柏。
方药:
银花30g 连翘10g 蒲公英30g 生地15g 贝母9g 野菊花20g 赤芍10g 黄芩10g 紫地丁30g 黄连9g 白芷10g 黄柏10g
注:手足部疔疮,多缘毒滞血凝,湿火蕴结,手足破损,外伤染毒而成。始多麻木作痒,焮热疼痛。继则红肿、胀痛、跳痛、剧烈难忍。
整体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为主。
银花,连翘,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生地,赤芍,贝母清营凉血,活血解毒;白芷芳香透毒。
手足疔疮名称多,部位不同名各殊。蛇头蛇眼蛇肚疔,沿爪托盘水白疔。总因感染毒热重,清热解毒重剂成。
注:手足部疔疮属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出时大多疼痛剧烈,红肿剧痛跳痛。因疗发部位形态不同,故名称各异。生于指头顶端的,叫蛇头疔。生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指头部的名蛇肚疔。生于指甲根或甲侧的,叫沿爪疔。生于手掌中心或指头间隙而引起整个手掌肿胀疼痛的叫托盘疔。生于手部掌侧皮下的化脓性疾患叫水白疔。生于足掌中心的叫足底疔等。
总之,不论生何部位,总因感染毒热较重而成,治以重剂清热解毒即可。外治可用拔毒散软膏外敷,或用鱼石脂软膏,威力疮疡膏外敷亦可。
足癣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具有传染性,且缠绵难愈。足 癣 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 癣 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除了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及时、坚持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在治疗足癣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读中医大家朱仁康老前辈的书时看到了其治疗足癣的经验方,特分享。
朱老在治疗足癣时将足癣分为3种类型:
①水泡型(脚气渗水,糜烂发痒)。治疗用“脚气粉”,配方:六一散(滑石、甘草)、枯矾。研末掺脚趾缝内。
②干燥型。治疗用“醋泡方”,配方:荆芥、防风、红花、地骨皮、皂角、大枫子、明矾,盆中倒入米醋1500毫升,药物浸泡其中3-5天,每晚浸泡半小时,每剂药可连泡2周为1个疗程,有效继续泡2-3个疗程。
③皲裂角化型。治疗用“浸泡方”,配方: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熬药半盆,泡脚15分钟,每日泡2次,再泡时加温。
方药简单,药材便宜易得,外用药,非常安全,有足癣的朋友可以一试。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自《中藏经》卷三·五疔 4.1白疔4.2赤疔4.3黑疔 4.3.1牙龈生疔色黑4.3.2耳内生疔5出自《外科正宗》卷二·五疔 5.1火焰疔5.2紫燕疔5.3白刃疔5.4黑靥疔5.5黄鼓疔 6参考资料附:1治疗五疔的穴位2治疗五疔的方剂3治疗五疔的中成药4古籍中的五疔 1拼音 wǔ dīng
2英文参考 five kinds of boils
five kinds of fur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五疔为病名[1]。五种疔之总称。历代外科学家或各有不同内容之五疔者。
4出自《中藏经》卷三·五疔 1.出自《中藏经》卷三[1]。所称之五疔,即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1]。认为疔之根在肺者为白疔,其根在心者为赤疔,其根在脾者为黄疔,其根在肾者为黑疔,其根在肝者为青疔[1]。其因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高粱厚味,甘肥毒鱼酢酱,或 *** 过度之所致[1]。蓄其毒邪,浸渍脏腑,始变为疔[1]。
4.3.1牙龈生疔色黑 黑疔系指牙龈生疔色黑[4]。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熏蒸而成[4]。为疔生于牙缝龈肉上,其色黑,且麻木而痒,或破溃后流脓血,疼痛甚剧,连及腮项[4]。“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疔。”(《医宗金鉴》卷六十五)[4]。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吹清咽利喉散[4]。
4.3.2耳内生疔 黑疔系指耳内生疔[4]。多由火毒上炎致疔生于耳内,形如花椒子,根脚深,色黑,疼痛如刺,痛引腮脑[4]。《外科正宗》卷四:“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治宜解毒泻火[4]。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加减[4]。或服蟾酥丸[4]。
5出自《外科正宗》卷二·五疔 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命名五疔为:火焰疔、紫燕疔、白刃疔、黑靥疔、黄鼓疔[1]。亦皆与五脏相应[1]。
6
疔疮的结构是:疔(半包围结构)疮(半包围结构)。
疔疮的结构是:疔(半包围结构)疮(半包围结构)。 拼音是:dīng chuāng。 注音是:ㄉ一ㄥㄔㄨㄤ。 词性是:名词。
疔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疔疮dīngchuāng。(1)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二、引证解释
⒈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三、国语词典
恶疮,常生于表皮内毛囊汗腺等处。初起形似粟粒,肿硬疼痛,重则可致命。
四、网络解释
疔疮科普中国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关于疔疮的成语
割肉补疮满目疮痍剜肉补疮疮巨衅深疮痍满目千疮百痍裂裳衣疮百孔千疮
关于疔疮的词语
割肉补疮千疮百孔剜肉生疮千疮百痍剜肉做疮互剥痛疮含血吮疮疮痍满目疗疮剜肉剜肉补疮
关于疔疮的造句
1、患上疔疮,请敷这种药膏,它能清瘟解毒。
2、六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癌、喉痹失音、乳痈背发、痛疡疔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
3、治疗疔疮这种病症正是铃医的吃饭家伙,当然有些本事了,再说了,咱们不是要请名医来吗,名医不是也有这本事的嘛。
4、后者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能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多用于阴虚潮热、湿热下痢、肝热目痛、痈肿疔疮、痔疮疳热等证。
5、雄黄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疔疮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半夏泻心汤组成,加减,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