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增液清热,解毒抗菌,清心醒脑。
主治:疮疡,烧伤。证见:寒战高烧,神昏谵语。证属阴液不足、毒邪内陷入里者。
处方:金银花60g,野菊花50g,千里光50g,败酱草40g,连翘30g,黄芩15g,川黄连10g,生地15g,元参15g,金石斛15g,石菖蒲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分温服。
加减法:高烧谵语、头痛神昏者,加犀角粉6g,分二次冲服,或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大便干结者,加麻仁30g;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60g;尿痛者加滑石粉15g(冲服);年老体弱加人参7g(炖服),当归30g;恶心呕吐者,加砂仁10g。
【别名】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本草》),芦甘石(《审视瑶函》),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炉眼石(《矿物药与丹药》),干石(《疮疡外用本草》)。
【英文】Calamine
【拉丁】Calamina(SmithsonitumandHydrozincitum)
【商品名】炉甘石、甘石
【处方名】炉甘石、煅炉甘石、飞甘石、制炉甘石、三黄汤水甘石、黄连水甘石、浮水甘石。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肝、脾、肺经。
【功效】明目去翳,收湿止痒,敛疮生肌。
【考证】炉甘石在《品汇精要》中即有记载,书曰:"谨按此种(炉甘石)出川广、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山谷。其形腻软,棱层作块,大小不一,有粉红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挟石者。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佳,余色粗砺为劣。"《纲目》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今山西省)、融县(今广西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干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从以上所述,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为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以及金银之苗,与形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等形状、性质的特征来考证,与矿物菱锌矿(碳酸锌)极相符。按伊博恩的意见,认为炉片石是碳酸锌,即矿物学上所指的菱锌矿。但据文献报道当前主产于广西的炉甘石及其调往各地的炉甘石样品,经鉴定除有菱锌矿外,尚有水锌矿,而且此种水锌矿也产于铅锌矿床氧化带,并为锌矿氧化带中的一种表生矿物,和菱锌矿伴生。故市售品有以菱锌矿或和水锌矿为主的近乎单矿物之集合体,也有以菱锌矿为主的多矿物集合体。炉甘石主要治眼科疾病,都是煅烧后用。菱锌矿(碳酸锌)经烧后变为氧化锌,而水锌矿(碱性碳酸锌)煅烧后同样变为氧化锌,与菱锌矿可起到同样的药理作用。因此,菱锌矿与水锌矿两者,在当前均为炉甘石的矿物来源。
【药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Smithsonite的矿石。
【形态】
1.菱锌矿Smithsonite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单个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极少见。常呈钟乳状、块状、土状、皮壳状集合体。纯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黄、浅绿或浅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或暗淡土状光泽,晶面上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5~5,性脆,断口参差状。相对密度4~4.5.
产于原生铅锌矿床氧化带。主要由闪锌矿氧化分解产生易溶的硫酸锌,交代碳酸盐围岩或原生矿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水锌矿Hydrozincite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呈块状、土状、多孔至致密状、皮壳状、具细纤维构造的同心带状。白色至灰黄、褐紫、浅紫色。土状光择,亦呈绢丝光泽。硬度4.相对密度3.5~3.8.
产于矿床的氯化带中,为次生矿物。主要由闪锌矿蚀变而成。与菱锌矿共生。
两者均产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产地】主产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四项、融安县的长安垆、桂林葛家塘,都集散于桂林,四川、云南、湖南亦产。商品过去分生甘石(菱锌矿)和浮水甘石(水锌矿)两种,现均为统货。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汉口等地销量较大。
【采收】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炮制】
。炉甘石《急救仙方》:"研极细末,用水飞过。"《普济方》:"擂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
2.煅炉甘石《医学纲目》:"煅过,净水飞。"《普济方》:"烧赤。"《良朋汇集》:"上火一煅,用水飞,出细粉,粗渣不用,晒干。"现行,取净炉甘石,置耐火容器中,放无烟炉火内,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浸淬,搅拌,倾取混悬液,未透者沥干后,再煅烧,反复浸淬3~4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干燥研散。煅淬后使药物纯洁细腻,以明目祛翳,收湿生肌为主。
3.制炉甘石(1)黄连汤制炉甘石《济生方》:"炉甘石半斤,用黄连四两如豆大,于银石器内煮一伏时,去黄连,取石研。"《朱氏集验方》:"用坩锅子盛,火煅七次,入黄连淬七次。"《瑞竹堂经验方》:"黄连水飞。""放钱片上,炭火内烧红透,黄连汁淬之,烧淬七次碎为末。"《普济方》:"不拘多少,拣粉红梅花者为妙,用坩埚盛,火煅七次,入黄连水淬浸一宿,去滓,将煅甘石淬七次。细研飞过,曝干罗过用。"现行,用黄连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12.5kg.
(2)三黄汤制炉甘石《医宗粹言》:"用倾银罐煅红,倾出在三黄汤(黄连、黄芩、黄柏)内三五次尤佳,然后用三黄汤悬液煮干露一宿,焙干用。"《外科大成》:"煅三黄汤内七次。"现行,取黄芩、黄连、黄柏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煅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黄芩、黄柏各12.5kg.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1)生甘石(菱锌矿)为块状或钟乳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浅土黄色,条痕灰白色至淡棕色。表面有的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窝状。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质较硬而脆,易碎,断面白色或浅土黄色,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无臭、味微涩。
(2)浮水甘石(水锌矿)多为白色,孔隙较多。体轻,质松软,有较强吸水性,舐之粘舌。
均以色白、体轻、质松者为佳。
饮片性状:炉甘石为不规则的碎块状,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显粉性,无光泽,呈蜂窝状。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灰白色或淡棕色,呈颗粒性。无臭,味微涩。煅炉甘石为灰白色或白色细粉,质轻。黄连汤制炉甘石为黄色细粉,质轻,味极苦。三黄汤制炉甘石为深黄色细粉,质轻,味苦。
【药材鉴别】不熔融。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热时黄色、冷后则变为白色。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或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或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
①《品汇精要》:"炉甘石,出川、广、池州山谷。其形腻软,棱层作块,大小不一,有粉红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挟石者,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佳,余色粗砺为劣。"②《纲目》:"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
【应用】
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炉甘石善于退翳,又有收湿作用,为眼科常用之品。不论目赤肿痛,眼睑赤烂或目生翳障,或翼状胬肉遮睛均可用之。临床上常配其他明目退翳之品外用,以加强疗效,如李时珍用本品"同龙脑点",或用本品配海螵蛸、硼砂等分研末,点眼治多种目疾等;《卫生易简方》治风眼流泪烂弦,配黄连、朴硝等点眼;治目生翳膜,《宣明论方》用本品配青矾、朴消与沸水化开,温洗患处;目赤肿痛,眼睑赤烂或翼状胬肉遮睛,常配硼砂、玄明粉、冰片研细末点眼,方如《证治淮绳》白龙丹。
用于溃疡不敛,皮肤湿疮。炉甘石能收敛生肌、收湿止痒,故用治溃疡不敛,脓水淋漓者,配黄柏、滑石、石膏等同研细末外用,以清热解毒,收湿敛疮;诸疮久不收口者,配龙骨为细末干掺患处,以敛疮生肌,促使疮口愈合,方如《御药院方》平肌散;治痈疽溃后,脓水将尽,可与乳香、琥珀、朱砂等同用。治阴汗湿痒,可与蚌粉、五倍子等研末外掺,如《直指方论》阴汗湿痒方。治聤耳出脓及黄汁,配枯矾、胭脂、麝香为末吹耳,如《医方大成》红绵散。
【用量】3.00-15.00g
【禁忌】忌内服。
【附方】1.治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尿淬)、风化硝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纲目》引《御药院方》)
2.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纲目》引《宣明论方》)
3.治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消一两,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纲目》引《卫生易简方》)
4.治眼目昏花炉甘石(研)、代赭石(煅,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四两,为末。白沙蜜半斤,用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水五六碗,熬沸,下前末,以文武火熬至一碗,用铜器搅,试将药滴水中沉下为度,以夹纸四重滤,于瓷器内贮密封。不时点之有验。(《卫生易简方》)
5.治风泪不止绿芦甘石(制煅,飞细)一钱,海螵蛸五分,梅花片少许,共研极细。点出泪窍处。(《审视瑶函》收泪散)
6.治下疳阴疮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为末,麻油调敷。(《纲目》引《通妙真人方》)
7.治阴汗湿痒炉甘石绿者一分,真蚌粉、黄连、五倍子各半分。上细末掺,先以蜂房、大腹皮煎汤温洗。(《仁斋直指方论》阴汗湿痒方)
8.治诸疮久不敛炉甘石(烧)一两半,龙骨半两。上为细末,每用干掺患处,上用膏药贴。(《御药院方》平肌散)
9.治聤耳出脓及黄汁炉甘石(研)二钱,枯矾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用绵子缠缴耳中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或干吹少许入耳亦可。如积热上壅,耳出脓水,神芎丸百粒,泻三五行。(《普济方》红绵散)
10.治口唇干裂破成疮炉甘石二钱(火煅),文蛤一两,黄柏一两,苍术五钱。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细末,入片脑三分再研,用蜡油调敷唇上。(《古今医鉴》)
11.治子宫颈糜烂炉甘石120g,冰片、黄连各12g,雄黄6g.共研极细末。先将阴道冲洗干净,然后喷此药粉于子宫颈糜烂部位,每隔1~2d上药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12.治肛门瘙痒症炉甘石粉30g,青黛粉3g,将上药混合后,用两层纱布包裹之。治疗前先将肛门洗净,抹干,然后将用纱布包裹的药粉扑患处,以肛周均匀覆盖一层药粉为度,每日用药3~5次。[《广西中医药》1983,(1):26)
13.治齿疏陷物炉甘石(煅)、寒水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纲目》引《集玄方》)
【文献】
【医论】
论炉甘石和血生肌、散风热退翳之功①黄宫绣:"炉甘石甘辛而涩,气温无毒。其性专入阳明胃者,盖五味惟甘为补,惟温为畅,是能通和血脉,故肿毒得此则消,而血自能克止,肌亦自克能生也。辛温能散风热,性涩能粘翳膜,故凡目翳得此,即能拨云也。有用此治下疳阴湿,并齿疏陷物者,亦此义耳。"(《本草求真》)②沈金鳌:"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也,此药味甘则入脾而能益血,性温则散风热而不使为害,故功有由见也。"(《要药分剂》)
【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此石中的锌,往往为少量的铁(二价)所取代。另外,有的炉甘石品种尚含少量钴、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煅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锌。(1)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尚含少量铁、铝、镁、钠、铅、镉、硅等元素。(2)水锌矿主含含水碳酸锌Zn5(CO3)2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都是婴儿。轻者皮肤局部红斑、丘疹、水疱,有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影响婴儿健康。
【方一】艾叶外洗方
【出处】《中医·养生》
【组成】艾叶少许。
【功用】利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利湿止痒之功。
【药理】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及煎剂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叶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后即止),将药液用纱布滤取药渣后倾入浴盆,兑入适量清水,调整水温为38~42℃,为婴儿洗浴(艾叶用量视婴儿体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则上以洗澡水呈浅褐色为宜),浴后抱出拭干,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用松花粉均匀涂布患处或皮肤褶皱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花粉制剂,具有祛风收敛祛湿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会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按语】①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家长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婴儿肥皂以及各种浴液和洗液给婴儿勤洗,否则会加重湿疹。③严重难愈的湿疹婴儿可到中医门诊辨证用药。
【方二】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龙胆草3克,紫草6克,连翘6克,马齿苋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症见: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连翘、马齿苋凉血解毒;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龙胆草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二糖、龙胆酮和龙胆酸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紫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有抗炎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黄用量;皮疹以头面为主加蝉蜕、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参、黄柏;渗出液多加土茯苓;痒甚加徐长卿、白鲜皮。
【方三】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赤苓皮6克,白术6克,泽泻6克,茵陈4克,生地黄4克,竹叶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型,症见: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方解】泽泻、白术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水湿直达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茵陈、竹叶、甘草利湿清热。
【药理】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疱疹形成;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较好;茵陈乙醇提取物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刺蒺藜。
【方四】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黄芪9克,白芍药6克,防风6克,甘草3克,当归9克,丹参9克,山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主治】婴儿湿疹血燥型,症见: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方解】山药、白扁豆、防风健脾润燥;黄芪、甘草益气;白芍药、当归、丹参养血。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烦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复不愈加赤芍药、乌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黄柏、地肤子各100克,氯霉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湿,泻火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促进结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和防腐之用;黄柏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杀虫治诸疮疥,将杏仁煅存性用于外科疾病婴儿湿疹的治疗,是杏仁的妙用;地肤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水、止痒的功效;氯霉素为抗生素药,具杀菌消炎、收敛滋液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止痒、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训,外用药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见效快的特点,最适合小儿用药。
【药理】青黛含靛蓝和靛玉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有杀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将黄柏、地肤子烘干,杏仁在锅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种药物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瓷瓶装,密封备用。渗出液多者(湿性),干撒患部,渗出液少或无渗出液者(干性),用小儿宝宝霜与药粉10∶1的比例配制混匀,擦于患部,不需包扎。1日2~3次,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按语】治疗期间忌食海鲜、鱼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
【方六】除湿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金银花15~20克,连翘15~20克,地肤子10克,马齿苋10克,苦参15~2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
【功用】清心除烦。
【主治】婴儿湿疹。症见:头面部皮肤丘疹或红斑,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慢性者皮肤变粗稍厚,可呈苔癣样变。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荆芥、蝉蜕祛风止痒,其中蝉蜕既可疏风泄热主外风,又可平肝定惊主内风,达止痒、镇静双重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抑制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的释放;蝉蜕有镇静作用;黄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浓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
【按语】有黄色渗液加黄柏10克;有脱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黄散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硫磺30克,雄黄24克,松香6克,白矾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热祛风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硫黄归肾心包经,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阴阳学说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具有护卫保护之意,主治疥癣湿疮;雄黄归肝胃经,解疮毒,主治湿疮疥癣;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痛肿疥癣;白芷辛温主治风热湿疹瘙痒,还能活血排脓,是痛疽疮毒常用药。
【药理】硫磺主含硫,升华硫有杀菌及杀疥虫作用,局部应用对皮肤有溶解角质的作用;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雄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主含硫酸铝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用新鲜的猪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温开水洗净患处涂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黄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黄连、黄柏、甘草各5克,苦参、艾叶各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方解】方中黄连、黄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效;苦参清热解毒,治疗周身瘙痒;艾叶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黄连、黄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黄连具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苦参、艾叶具有抗多种皮肤真菌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浓煎取液约200毫升,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
【方九】验方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单味马齿苋50克(鲜品用10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止痒收敛之功,为阳症疮疡要药,如《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治甲疽,《圣惠方》治恶疮、翻花疮、白秃等。
【药理】马齿苋水浸剂不仅有杀菌作用,并证实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和收缩血管的作用,水煎后湿敷并温洗,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用法】药物剂量可视病变范围而适当增减,加凉水适量,浸泡30分钟,然后煎药,水开后改用文火煎10分钟,再待药水温度降至自然凉度后,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5天为1疗程,渗出型需延长1~2个疗程。
【方十】三仙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风5克、山药5克、苍术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湿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土茯苓、苍术清热除湿,配以防风清热疏风止痒。诸药合用有健脾消滞、清热除湿之功。
【药理】麦芽、谷芽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麦芽、谷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这些消化酶能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伤食、食积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方十一】三心导赤饮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连翘心6克,山栀心3克,莲子心3~6克,灯芯3扎,木通、淡竹叶各6克,生地黄、车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镇静止痒,清解毒热。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连翘心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栀子心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莲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热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炽热,辅以生地黄、黄芩、木通、淡竹叶4味,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有清热凉心,养阴生津之功;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泻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之功;淡竹叶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扑肌肤腠理之血热,有利于红斑之类皮损消退;后两味导热下行,从游窍而泄心肺炽热,上下分清,则毒热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之功。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热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痈肿;而蝉衣轻灵宣达,引诸药直至肤腠,合奏镇静止痒,清解毒热之效。
【药理】本方中黄芩、连翘、栀子、甘草、木通、地黄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用法】每天1剂,浓煎至100毫升为宜,分3次口服。如为母乳喂养,可由其母每日口服两次,患儿服1次。通过哺乳,使患儿获得药效。5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方十二】湿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茵陈9克,茯苓皮6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苍术6克,黄柏6克,乌梅9克,花椒6克,黄连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连翘9克,竹叶2克,灯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熄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主药;茯苓皮、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渗湿以治内湿;苍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治外湿;乌梅调理肝脾;花椒伍黄连辛开苦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散风;竹叶、灯心草、滑石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合用使风散、热清、脾健、湿除,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药理】本方中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乌梅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约煎15~2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个月约服5~10毫升,3~6个月服10~20毫升,6个月~1岁服30~60毫升,1~2岁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轻症、缓症每日服2次。
阴虚火旺的病人不能喝三子汤,或者是肺虚导致咳嗽的病人也是不能够喝的。如果是身体的体质虚弱,脾虚胃酸太多也是不能够喝的,否则对于胃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不能够经常的喝。
甚至他能够起到温化痰饮,降气消食的效果,能够治疗顽固性的咳嗽或者是慢性支气管哮喘,尽量不要长时间的服用或者是当茶喝,能够起到对抗乙酰胆碱导致豚鼠离体肺流量减少。
煮中药要注意的3方面事宜:
1、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2、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 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3、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煮中药要注意的3方面事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良春用药经验:重用夜交藤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