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半夏泻心和胃汤治疗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寒热兼夹之症

道医 2023-06-25 03:19:00

主治: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升降失司所致的痞满、肠鸣、呕吐、泄泻,舌质淡白或白腻或舌质略红,苔黄,脉微弦等寒热兼夹之症。

处方:半夏12克,黄芩10克,炮姜9克,泡参15克,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15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

用法:将以上中药用自来水1次煎煮,加水量2000毫升,待煎至药液1200毫升即可。1日3次,每次口服200毫升。如中气过虚(中空)方中去泡参加人参、藿香;如泄泻偏重则加粉葛、泽泻;如食少纳呆加砂仁、谷芽等。

疗效:该方用于临床20年,有效率达90%以上。

《半夏泻心汤》18种加减,看了这篇文章,终身不用错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 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具体症状为: 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

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 ,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

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 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 ,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

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 ,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

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 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

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茇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

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 ,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三芽:

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 疏肝健脾、开胃进食 之功效。此方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

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具有 燥湿制酸之作用 ,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烧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

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 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

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黄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 ,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 ,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 ,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 ,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 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

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方合用,对于 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 ,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总结】

半夏泻心汤,如能加减变化,可治疗70%的脾胃病。

经方之应用,重在化裁,主证在而兼证之变化,不可胜数,临证也当变化万千。此辩证之精髓也。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一)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可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我们也用得很多,但在打开我们的思路,把它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

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里有这么一则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这个患者有中焦的症状,但是,这个患者找医生看病的主诉是:失眠,并且很重,老先生诊断为湿热,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反过来我们想一想,也就是半夏泻心汤是可以治疗中焦湿热的。

黄帝内经》里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半夏10克、秫米15克。)我们总是用半夏秫米汤来应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在这里,李克绍老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是通过补虚运中、辛开苦降、恢复脾升胃降来实现的。以此理推导,凡是由脾升胃降失常,即中焦气机升降失职的所有病证,只要存在中虚与寒热互结,都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

人体如何才健康了,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健康了,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人就会生病了。而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就在脾升胃降上。补中益气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理中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四君子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半夏泻心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

对于诸多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存在心下不畅,上可及胸、咽,下可及腹,可以是痞,可以是硬,可以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是觉得不畅快,可轻可重,舌苔见腻,可从治疗脾胃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开手方,对于久治不效的病证,常有拔云见日之效。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去验证,当我们用得多了,会觉得这张方子越来越好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4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