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名老中医董治中的临床用药经验

道医 2023-06-25 07:51:22

董老尝谓:“用药如用兵,兵,凶器也,不得已而举之。药,毒味也,不得已而用之。治国宜清正廉明,用药要中正淳和,乃长治久安之计也。”

药物性禀五行,各有所偏,偏而多之,则久而增气。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故酸先入肝……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疾病之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阴虚者,阳必盛。阴盛者,阳必虚。而阴阳之所偏,以平为期,故药用既不可过偏,又不可过久。所以善治阴者,必从阳求阴,善治阳者,必从阴中求阳。董老认为:桂枝汤所以誉为群方之冠,因其为滋阴和阳之第一方也。真武汤乃温补少阴之剂,仲景在大队甘温辛热之中,佐以酸寒之芍药,乃阳中求阴之意也。当归补血汤,以益气之黄芪,配以养血之当归,是阳中求阴之治也,此皆淳和之意,以防增气耳。

董老临证,每多在温热药之中,少佐川军,即取其寒因寒用之意,又防温热之太过,滋补剂内少佐川军,既有补而不滞之利,又为向导之师;解表剂之中,亦多用之,既有制辛散之过,又有截断邪热之用。此皆效法淳和之意也。非大寒大热,董老从不轻举猛补峻泻之剂。董老慨叹,雷少逸曾云:“有病用之,则黄连川军也为补益之品,无病服之,人参黄芪亦是杀身之物。”此乃金玉良言,为医不可不知。

《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董老认为药物生于自然,性察五行,生成五味,化生五气,大凡药之气味其厚者,则为之大毒,气平味淡者,可谓之小毒或无毒之品。大兵之举也,必在强敌压境之际,大毒之用也,必是病邪猖獗之时。然用药亦必须辨证精确,药力适中,故仲景有急下存阴之用,又有慎用承气之戒。实寓中正淳和之意。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滑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董老详查药之气味,临证从不矫枉过正,如表证之用辛散,董老亦慎。以防过于发散,卫阳受伤,致成亡阳之忧,每佐甘缓,或辅以养血、益气、滋阴、助阳等解表之法。肝性喜条达,辛味有使肝气舒畅条达之功,治疗肝病,董老早期常用一二辛味之药,然不宜久用过用,以防伤阴涸液。苦寒有清热泻下之用,过用苦寒则易化燥,咸味有软坚润下之功,久服则伤肾胜血,可引起肾阴不足。经久用之,心血凝滞之弊。唯甘平轻淡之味,性察中和,或竟无害,因其察五行之土气,有中正淳和之用也。故董老疏方,丘味均不过用,常于其中佐甘淡平和之品:

用药如遣将,组方如布阵阵之得失,关键在将;病之愈否,关键在药,故临证如何用药,至关重要。董老治疗积聚,即现代医学之肝硬化,在如何选用散结软坚化瘀药上,颇有心得,急性子、牡蛎、水蛭为其常用之药。

(1)急性子:散结软坚,急性子为凤仙花之果实,初熟即壳裂子出,故有急性之称,《本草纲目》曰:“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其验也。董老体会急性子是入肝散结软坚之要药,软坚力著,不伤正气,故临证每多用之。

(2)牡蛎:董老认为其在蚧类之中,软坚之力最著,因气味咸寒,而少腥臭,用无伤正之弊。牡蛎与鳖甲同属蚧类.鳖甲虽主心腹癥瘕坚积,然治肝积之力,逊于牡蛎,且其腥臭易伤正气。《汤液本草》记载牡蛎“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故董老于临证,常用牡蛎,取其软坚之力,而用于肝脾肿大者、

(3)水蛭:咸苦气平,入肝经血分,为逐瘀要药。《本草经百种录》云:“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可见水蛭活血逐瘀之功,非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可比。

此外,董老亦善用麻黄,董老认为,麻黄者,质轻性泻,中空有节,味辛性温,故为宣发肺气之要药。寒邪外束,肺气被郁与桂枝为伍,风邪外袭,肺失宣泄者与杏仁合用;邪热内炽,热阻气机者以石膏为佐;若湿热之邪,犯肺伤气,法宜辛凉甘苦,然少佐麻黄既有透邪外出之机,又有气化生津之用。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法当苦辛淡渗,少佐麻黄,宣发肺气,使上焦得化,中焦得通,下焦得利,而湿热自除。若肾气不化,水饮内泛奢者,麻黄配白术,以宣上启下。肾不纳气,麻黄配熟地,可纳气归源。脾约不运,大便秘结,于麻仁丸中佐以麻黄,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大便自调。故为麻黄只为发汗解表之剂者,未尽麻黄之用也。

相关文章:

俞慎初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补药和泻药的用法用量

中医儿科用药经验,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黔中名医陈慈煦的用药经验

中医用药的方法,用药的剂量

中医用药心得,用药原则

临床用药参四时,终究当须合四诊

男科用药经验集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初学中医应该看什么书?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国家级名老中医:不孕不育症验案良方的介绍

《国家级名老中医:不孕不育症验案良方》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诊治不孕不育症的医案和经验方中。精选其中疗效确切且能较好反映名老中医辨治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典型医案与经验效方,以名老中医个体为纲。验案良方为目。每则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每方列有药物组成,功效、用法、主治等项。全书共遴选了74位名老中医验案良方。选案丰富。按语精详。处方精妙。全面反映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独特的辨证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