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药物学专著。鉴于民国期间版本众多,故选用最早或最佳版本为蓝本,并与其它不同版本的同类医书校对,同时又与相关的医书文献进行旁校,力求校勘准确无误。篇首,附点校者的研究论述,介绍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特点,使读者从中了解该名医的专长及其代表作在近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本书所列药材的原植物学名、化学成分名称、含量、计量单位,以及所引地名、人名译名等与现代的或略有出入,但为保持原貌,均未做更改,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
赵燏黄,字午乔,号药农,又名一黄。1883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商人家庭。1887—1889年在私塾学习,工诗文,善书法,喜吟咏。1900—1904年在常州延陵书院院长刘申孙家任教师,并得刘氏之传学,为日后整理本草奠定坚实的基础。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赵燏黄接受新思潮,在家乡结社,讲求实用科学。后闻钟观光先生在上海实学通艺馆附设的理化传习所教授物理学、化学,即赴沪求学,当时除学习江南制造局译的化学、物理教材外,还参考日本下山顺一郎等著的《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因知化学与药学之密切关系,便有志于药学。1905年春,应金天翮之聘,到苏州同里学校任物理学、化学教员。该校英才毕集,柳亚子曾是他教过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05年秋,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学科选科深造,先在生药学教室下山顺一郎博士指导下学习生药学,后又在药物化学教室长井长义博士指导下专研生药化学。
1907年,他与王焕文、曾贞、伍晟、蔡锺杰等在东京发起留日药学生组织中华药学会,1908年秋,举行成立大会,选举王焕文为会长,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秘书)。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以研究之所得,在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川厚朴挥发油结晶成分之研究》和《胡麻油之分析化学》2篇论文。
1910年,赵燏黄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他参加了留日医药学生组织红十字会,归国支援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在浙军都督府、沪军都督府作医药救护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卫生局科长,政府迁北京后,任内务部卫生司科长、代理司长。1912年,曾再度赴日,到帝国大学办理毕业手续,获药学学士学位。不久,政府改组,卸任出京,赋闲居沪。1915年春,应同学金体选之邀,在汉口歆生药房任药师,负责制剂技术。这年8月,他进入教育学术界,应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韩士澒之聘,任该校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卫生化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中药和卫生化学的研究。
1928年,赵燏黄受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之托,草拟了《国立中央研究院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1929年,受蔡元培之聘,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国药研究室研究员,专门进行本草学和生药学的研究。1934年9月,杨杏佛遇刺后,赵燏黄应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主任黄鸣龙聘返该校教授生药学。1934年,黄鸣龙赴德国深造,赵燏黄又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聘,任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
“七七”事变后,赵燏黄在北平赋闲。1938年,回家省母,旋遭母丧,遂逗留上海,在上海新亚制药厂先后任技师、顾问,指导制药。1940年,任北平新亚药厂华北分厂厂长,专门从事利用华北及蒙疆产麻黄草提取麻黄素的研究。这时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药研究所,赵燏黄受医学院院长兼所长鲍鉴清之聘,任医学院额外教授兼中药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与米景森、关克俭、张友棪、马世华等一道工作。1943年秋,医学院成立药学系,他兼任生药学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燏黄一度担任药学系主任,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由于院内英美派排挤德日派,他被迫离开药学系。虽然他不甘心放弃心爱的中药研究工作,但是为了生计,赵燏黄出任北平陆军医院药局主任,并在东皇城根甲21号公馆,挂着“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的牌子,从事业余研究。1948年,他曾以“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名义送交平津区十二科学团体北平药学会论文摘要。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收陆军医院,殷希彭部长了解赵燏黄曾发表过《祁州药志》等专著,赞赏他的研究中药以代替西药进口的主张,但当时尚无此机构,新建则人力物力均有困难。同年6月9日,赵燏黄写了《研究中药之经历及今后继续研究未竟工作之愿望》的报告。8月,他获准回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生药学。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成立中医研究所,他被聘为顾问,指导筹建中药研究室。1953年,他专为药学系新设置的生药学专业开设本草学课程。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他不但指导中药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中药的本草学和生药学研究,还举办讲座,系统介绍历代本草。晚年他埋头著述,在《国药与本草之检讨》的基础上,撰写《本草新诠》,未及完稿:1960年:不幸逝世。
目录
自序
致谢
绪言
(一)祁州之地位及水陆交通
(二)祁州药市之来历与药王庙之关系
(三)祁州药商之帮数
(四)祁州药之研究
1 菊科
(A)菊科Compositae
1 术
2 紫菀
3 木香
4 漏芦
5 三七(土三七)
6 蒲公英
(B)
7 款冬花
8 草红花
9 旋覆花
10 菊花
11 野菊花
12 雪莲花
(C)菊科药之叶类及草卉类
13 艾叶
14 佩兰叶
15 茵陈蒿与黄蒿
16 青蒿
17 一枝蒿
18 豨莶草
19 旱莲草
20 佛耳草
21 鹅不食草
22 大蓟与小蓟
23 败酱草
(D)菊科药之果实类
24 牛蒡子
25 鹤虱
26 天葵子
27 莴苣子
28 葈耳
(E)菊科药之挥发性成分类
29 艾纳香
2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五)菊科及川续断科之生药检索表
(六)附录
参考文献及其略字解
祁州药图
中国的八大名菊:杭白菊、亳菊、滁菊、贡菊、济菊、祁白菊、怀菊。
杭白菊
千叶玉玲珑是古人对杭白菊的一个美丽称谓,那是因为杭白菊具有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的特色。然而杭白菊却并非产自杭州,而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
杭白菊,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这是古代杭白菊出口南洋时包装上的介绍文字,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杭白菊就受到了广泛赞誉。
杭白菊由多年生草本植物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一向与龙井茶齐名。它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古时曾作贡品。
正如介绍所说,它还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经常饮用,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性,起到抗炎强身的作用。
关于它的原产地,大多数人可能“望文生义”,认为“杭白菊”一定产自杭州。
杭白菊一直以它的色香味形闻名,那么杭白菊为什么叫杭白菊,为何会加以“杭”字呢?这里面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呢。20世纪20年代,浙江桐乡的白菊花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收购、包装,打上“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的标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汪裕泰发出的桐乡菊花,亲自品尝了一番,觉得非常好,而且泡在杯中的菊花层层开放,甚是好看。于是在梁老板的推广下,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虽然是桐乡特产的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亳菊
在亳州,家家都有种植菊花的习惯,一是观赏价值很高,亳菊多为类白色或黄白色,为大面积种植,远远看去就是一个花的海洋,每到这个季节前来观赏的人很多,香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二是经济价值可观,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取4300元左右,比种植其它农作物利润大得多。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状。舌状花位于外围,雌性,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劲直,上举。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常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体轻,质柔润。气清香,味甘,微苦。
从中不难看出花朵较松,容易散瓣是亳菊的重要特点之一。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如果不慎得了风热感冒,不妨取亳菊与冰糖代茶饮。夏季还可将亳菊与大米一起煮成粥,可预防中暑。
而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中药志》称亳菊花、滁菊花在药菊中品质最佳;20世纪中药巨著《中华本草》,也称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经过医药专家20多年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1936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
滁菊
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因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驰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清光绪年间接列为贡品,故又称“滁贡菊”。
滁菊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味甘,性微寒,《中华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本草纲目》等数十种国家权威刊物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桔泉先生在《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菊花评价到“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浙江杭州产次之”。1957年中国《中药通报》评价到:“中医界公认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中品质最优。”
滁菊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护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疗效显著。近年研究发现滁菊对SRAS病毒、癌症(尤其是肝癌)等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检测分析表明,滁菊含有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效成份,其挥发油中的桉叶油素、龙脑、桉叶二烯酮明显高于其它菊花,总黄酮量比其它菊花高32—61%;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0种微量元素,滁菊中的“硒”比其它菊花高8—40倍,由于锌、硒被人体吸收,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肌体衰老,从而起到延年益寿、养颜美容之功效。由于滁菊的品位和盛名,在我国名医中有可以滁菊代替其它菊花,而其它菊花不能代替滁菊的行规。
而滁菊用来泡茶,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长期饮用,具有疏风散热,明目平肝解毒之功效,并对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滁菊系列保健饮品以精选的滁菊为主要原料,现已研制和开发出滁菊醉翁茶、滁菊贡茶、滁菊红宝茶、滁菊清凉茶等十几个系列产品,非常畅销。
贡菊
贡菊又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徽菊。是黄山市的汉族传统名产,其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
根据当地汉族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
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黄山贡菊花性甘苦,微寒。内含菊苷、腺嘌呤、胆碱及维生素A1、B1、氨基酸,钾、钠盐等成分,临床应用证明:能镇静中枢神经,增强毛细血管的抗炎力,抑制人体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霍乱孤菌、链球菌的活动。具有清肝明目、驱邪降火、清凉解表的功效。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有作用,热饮后,全身发汗感到轻松,是医治感冒的良药,也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饮料。
不仅如此, 黄山贡菊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可以泡茶、泡酒,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延毒美容之功效。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还可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济菊
济菊,又称嘉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嘉菊花小色白、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去火养颜,是世界罕有的药茶两用菊花。
嘉菊种植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1595年版《嘉祥县志》记载:“食货志、土产,花之品为牡丹、芍药、菊花……”菊花被作为特产加以叙述。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禹偁,济州巨野(今山东嘉祥酒庄)人,他的著名诗篇《村行》被广为传诵,诗中头四句写景:“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有关史料证明,明末清初,嘉祥菊花发展到极盛时期,乾隆年间首列为“贡品”;至清乾隆三十五年,江西南昌人熊盛发在嘉祥城南纸坊办”恒春堂”药行,收储药材,其中菊花则为大宗。并通过济宁水运至上海,销往全国,故又称“济菊”,后改成为“嘉菊”。
嘉菊由于独特的土质、气候和种植管理方法等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花小、色白、香味浓烈,质优效佳。因此,旧时中药的菊花都往往冠以“嘉”字,以“嘉菊花”与“汶香附”并驾齐名,堪称上品。它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1等,嘉祥人还有着“饮酒、熬夜,喝嘉菊”的说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记述:“菊花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取三月苗、六月叶、九月花、十二月根四味阴干捣沫制蜜丸服之;百日,身轻润泽;一年,白发变黑;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老翁变为儿童也……。”《本草从新》对菊花药用价值的阐述是“能益肺肾二脏,抑制心火,而平肝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医膜”。可见菊花之妙用。民国初年。“恒春堂”第八代传人熊中和,在山羊设“恒春堂”分号,座堂行医,尤擅菊方医病,誉及济嘉金钜间。
山东省药检所等有关部门对嘉菊进行了专题研究、鉴定了质量。认为该品种香味浓烈,其质量、性味、功能突出,具有鲜明的特征。经化验,主要成分有挥发油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矢东菊甙、氨基酸、黄酮类、维生素B、丁二酸二甲基酰肼等,其药理主要有抗病原体和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两个方面,被定为优质菊花品种。
祁菊
祁菊以“质轻浮于水,叠瓣不粘连,味甘气清香,花冠似玉盘。”著称。而它产自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河北省安国市。
《中药志》载称:产于河北安国者,称为“祁菊”。 安国市古称祁州,祁菊因此而得名。祁菊清朝时引自毫州,生物学名祁菊,属菊科菊属豪菊种。
祁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祁菊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效果。可以制成菊花粥、菊花茶、菊花酒、菊花晶(饮料)、菊花浓缩颗粒食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祁菊具有辅助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衰老等多种功能。
祁菊生长迅速、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适种地区广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份均可种植,现如今,祁菊已被许多地区引种,祁菊早已不限于安国一地,而是走出了祁州,被人们广为传播,成为药农们致富的好项目。
怀菊
怀菊是指北纬34°48′~35°30、东经112°02′~113°38′,焦作市行政辖区的沁阳市、孟州市、温县、博爱县、修武县等出产的菊花。
怀菊味甘苦,性凉。具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作用。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它还有解热作用。对金葡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尤为显著。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脉流量的作用。本品对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等老年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从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在治疗老年人常见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病率与Zn/Cu比值的高低有关,比值高易患冠心病,比较毫菊、滁菊、怀菊、杭菊四种菊花,怀菊中Zn/Cu比值较低,临床用药亦证明怀菊可除内心烦躁,治头痛眩晕的作用较好。这说明怀菊作为道地药材优于其他产地菊花质量的原因。
怀菊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见于典籍和焦作各县志记载已近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篇》均记载了“鞠有黄华”,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时,陶渊明赞美“秋菊有佳色”。南朝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菊分为两种,一为苦薏,一为真菊。苦意为野菊花,也称黄菊,真菊为白菊花,菊花已作为药用载入医书。到唐代,菊花出现了紫色和白色品种,唐天宝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沁阳在春秋时谓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微蒿”。仍以药用和食用为主。宋朝怀菊栽培大盛,观赏已成为主要栽培目的,品种大量增加,并有记载菊花品种的专著问世。《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唐宋以后,怀菊被列为贡品,以沁阳皇甫村所产最好。清初陈子在《花镜》中对菊花的繁殖栽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时至近代,人们对怀菊的生态习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栽培方法日趋科学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常用中药种植技术(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