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龙胆泻肝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龙胆草、栀子、黄芩、甘草、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组成。具泻肝经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本书系统介绍了龙胆泻肝汤的来源、发展、组成、方义、主治、功效及其衍生方,全书内容丰富,适于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篇理论研究系统介绍了龙胆泻肝汤的来源、发展、组成、方义、主治、功效及其衍生方,同时介绍了历代医家对龙胆泻肝汤的认识及现代理论研究进展;中篇临床应用研究系统介绍了龙胆泻肝汤在内、外、妇、儿等科的应用.收录了各种期刊杂志有关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报道;下篇实验研究介绍了龙胆泻肝汤中各味药物的药理研究及全方的药理作用。全书内容丰富,适于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龙胆泻肝汤方
第一节 龙胆泻肝汤方名释义和立法依据
第二节 龙胆泻肝汤的组成与方义分析
第三节 龙胆泻肝汤的功用和主治
一、龙胆泻肝汤各组成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分析
二、龙胆泻肝汤的功效和主治病证
第四节 龙胆泻肝汤源流发展
一、龙胆草的应用
二、龙胆泻肝汤的创作时间及其同名异方的演变
三、龙胆泻肝汤剂型的演变
第五节 龙胆泻肝汤衍生方
一、龙胆泻肝汤
二、小龙荟丸
三、清肝凉胆汤
四、当归龙荟丸
五、清肝渗湿汤
第二章 古今医家对龙胆泻肝汤的论述
第三章 龙胆泻肝汤现代理论研究进展
第一节 龙胆泻肝汤中木通的应用
第二节 龙胆泻肝汤的功效和主治研究
第三节 龙胆泻肝丸的合理应用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咳嗽
二、支气管哮喘
三、支气管扩张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
二、冠心病心绞痛
三、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五、脑梗死
六、脑溢血
七、蛛网膜下腔出血
八、室性早搏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
三、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四、胃出血
五、急性胆囊炎
六、慢性胆囊炎
七、黄疽
八、黄疸型肝炎
九、病毒性肝炎
十、原发性肝癌
十一、脂肪肝
十二、黄汗
十三、药物性肝损伤
十四、胆心综合征
十五、肝性脑病
十六、肠易激综合征
十七、胆道蛔虫症、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膀胱炎
二、急性肾盂肾炎
三、肾结石
四、肾病综合征
五、尿毒症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白血病
二、血小板减少症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四、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七节 免疫系统疾病
一、结节性红斑
二、痛风性关节炎
三、痛风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五、白塞病
第八节 内科疑难杂病
一、失眠
二、磺胺类药物过敏
三、头痛
四、偏头痛
五、高热
六、膈肌痉挛
七、精神分裂
八、郁证
九、嗜睡
十、汗证
十一、夜游症
十二、老年痴呆
十三、神经衰弱
十四、库欣综合征
第二章 神经科病证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面神经麻痹
第三节 Hunt综合征
第四节 Gradenigo综合征
第五节 坐骨神经痛
第六节 美尼尔综合征
第三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乳房疾病
一、乳腺增生症
二、急性乳腺炎
第二节 腹部外科疾病
一、急性阑尾炎
二、肠梗阻术后
第三节 肛肠外科疾病
一、蛲虫病
二、肛窦炎
三、肛周脓肿
四、痔疮
五、肛裂
六、肛门湿疹
第四章 骨科病证
第一节 肋软骨炎
第二节 颈椎病
第三节 腰臀筋膜炎
第五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病
一、经行头痛
二、经行眩晕
三、经行目衄
四、阴疮
五、闭经
六、经前绕唇湿疹
七、经期荨麻疹
八、经行吐衄
九、崩漏
十、原发性闭经并周期性发热
第二节 带下病
一、盆腔炎
二、黑带
第三节 妊娠病
一、胎漏
二、恶阻
三、子淋
四、子烦
第四节 产后病
产后呕逆不食
第五节 妇科杂病
一、卵巢囊肿
二、附件炎
三、更年期综合征
四、急性外阴炎
五、慢性宫颈炎
六、滴虫性阴道炎
七、非淋菌性阴道炎
八、阴痒
九、带环后流血
十、多囊卵巢综合征
十一、阴道干燥症
十二、性交疼痛
十三、性交出血
十四、性欲亢进
十五、阴吹
十六、阴肿
十七、阴挺
第六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小儿带状疱疹
第二节 多发性抽动症
第三节 小儿遗尿
第四节 小儿情感交叉症
第五节 眼睑下垂
第六节 脓疱疮
第六节 小儿湿疹
第七节 小儿不寐症
第九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节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胰腺炎
第十一节 女童特发性性早熟
第十二节 梦游遗尿症
第十三节 婴儿尿布性皮炎
第十四节 小儿尿路感染
第十五节 小儿牙龈炎
第十六节 小儿目制
第十七节 小儿高热抽搐
第十八节 儿童髋关节—过性滑膜炎
第十九节 小儿盗汗
第七章 男科病证
第一节 急性前列腺炎
第二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三节 急性睾丸炎
第四节 病毒性睾丸炎
第五节 附睾炎
笫六节 强中(阴茎异常勃起)
第七节 遗精
第八节 滑精
第九节 阳痿
第十节 早泄
第十一节 不育症
第十二节 急性精囊炎
第十三节 精液不液化症
第十四节 精索炎
第十五节 阴囊溃烂
第十六节 阴囊湿疹
第十七节 阴茎过敏性皮炎
第十八节 阴缩(缩阳证)
第十九节 不射精症
第二十节 房事茎痛
第二十一节 性交后尿血
第二十二节 性欲亢进
第二十三节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
第二十四节 原因不明性阴囊皮肤渗血
第二十五节 糜烂性包皮龟头炎
第二十六节 龟头溃疡
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 耳科疾病
一、急性外耳道炎
二、旋耳疮(外耳湿疹)
三、耳前痈(先天性耳前瘘管继发感染)
四、耳鸣
五、耳疖
六、暴发性耳聋
七、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第九章 眼科病证
第十章 皮肤科病证及性病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龙胆泻肝汤制剂研究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现如今有很多的人都比较喜欢中医,中医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而且中医是特别神奇的一种医学。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正规的大学去学习,有实践经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自学中医,接触到中医。那么如果是自学中医的话,在学习这方面应该有哪样的顺序。
一、初学者《医学三字经》了解医学文化
对于比较喜欢中医的人来讲,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属于中医方面启蒙类的书籍。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关于中医的文化和背景,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去了解。医学三字经的原文是比较简洁的,而且这本书有了更多的延伸,还有解读。该书的作者也是较为有名的中医名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能够收获更多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在市面上医学三字经是有比较多的版本的,有一个是标注了白话版,其实还是对老板比较受欢迎,有的价钱并不是很高,特别适合学习基础的人去学习。
二、入门的几套书籍
《中医入门》如果是想更加系统的去学习中医这本书是可以的,因为该说的作者是一生都在进行医学方面的教育,这也是他经过多年的行医所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医基础方面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讲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中医理论。而且这本书的价格也是非常便宜的,对于初学者来讲能够更好的去了解中医,学习到不少的知识是不2的选择。要知道想学习中医中药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说要懂得一定的药性,还有一本关于中医方面的教材,是目前我们国家各种中医教材的一种蓝本,很多的教材都是通过这个所演变而来的,叫做《中药学》。
还有一本《药性赋》,这本书将248种常用的药物都进行了分类,而且人们在读的时候更便于记忆更便于记忆,每一种药性都概括的比较精辟可以,也记在心中,可以说是能够终生受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们的喜欢,一直沿用至今。
有不少人在带徒弟的时候都必须读这本书籍,传统的版本当中,每一条后面都是有现代的注释的,关于药性的一种研究,还有常用的各种配方,所以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价格还很便宜,而且特别适合通读。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购买本草纲目,因为在市面上是有太多的版本的,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虽然是精美包装,但是它的文化范畴却不是很正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买《李时珍医学全书》这里面所涵盖的是所有它的著作包装也很精美,在质量这方面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我想在中医这方面有更加的深造,就可以买名中医名家所推荐的书。
中医书籍
想自学中医,要入门需要看这些书
首先是内经,而且一定要学好医古文,否则看近代注释版,会误导你的。然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金匮、中藏、针灸甲乙经、脉经、雷公炮炙论、频湖脉学、本草纲目、望诊遵经、颅囟经、扁鹊心书、厘正按摩要术、珍珠囊、医学启源、类经图翼、景岳全书、妇人规、妇科发挥、证治准绳、医原、针灸大全、四圣心源、医学源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灸绳、幼幼新书、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发挥、幼科概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再加上历代名家医案以相互印证揣摩。
注意间看图中左上角,回答的目录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打基础,让你好歹知道中医书里那些字,词都是什么意思,诊断学,可以学一些粗浅的诊断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诊断的思路。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这个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好了,接下来你可以看一些古籍了。
强烈推荐学习基础知识却还没被各种辨证方法搞得眼花缭乱的新人学习《伤寒论》
憋再想着其他的了,安安心心学习伤寒论吧。
可以直接硬背,然后再灵活运用到临床,伤寒论比起其他辨证,算是难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用的。
或者题主觉得背诵太痛苦,想把伤寒论的内容搞个透彻。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适合初学者。
折中的方法, 先看四大经典中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大经典中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很多名医都是从这个开始学的, ?看不懂的地方边学边补基础. 当然不是叫你看原文, 是叫你看有古代名家注释的版本, ?比如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和金匮的部分, ?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等. ?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合集 名字类似《某某医学全集/全书》 基本上头两章都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入门的话, 我觉得伤寒论比内经更好, ?内经是纯理论的, 学完完全不知有什么用, ?伤寒杂病论就不一样了, 学完可以自己尝试开方. 学完伤寒杂病论(能理解那种),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算有点基础了, ?然后在去看其他的书就容易多了.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灵枢经脉翼.pdf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pdf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 ? ?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伤寒论》.pdf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柴胡疏肝散来源于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柴胡疏肝散是一首疏肝理气,和血止痛的方剂。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其对柴胡疏肝散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中医工作者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按照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试验研究三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理论研究探讨柴胡疏肝散的组成、用法、功效、适应证、应用范围、组方原理及特点、古今医家评述、方剂的现代理论研究。临床研究重点介绍研究者对柴胡疏肝散的系统性的临床观察以及大量临床医家的医案和经验总结。试验研究探讨柴胡疏肝散的每一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该方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银翘散
下一篇: 本草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