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疮疡痈疽病》作者本着“削繁存要,择效而辑”原则,编写了《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其中《疮疡痈疽病》共收录了治疗17种常见疮疡痈疽的1057首成方。其中大部分为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同时还收录了一些现代制剂,如口服液、胶囊、片剂、颗粒剂、饼剂、冲剂等。不但丰富了剂型,还可满足不同惠者的需要。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能、主治、加减、附记”等依次排列,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内容简介
《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疮疡痈疽病》:《千金》论云:“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论中所说熟药,即丸散膏丹。说明其是医家病家必备之方药,可备仓卒之用。预辑妙方,救急拯危,甚为稳妥。医家按证施治,选方用药,随手可得;病家检方疗疾,用之中的可早日康复,且俱可按图索骥,以备缓急。此乃一举两得之功。因此,总结和推广丸散膏丹治疗疾病的经验妙方,惠及千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丛书作者本着"削繁存要,择效而辑"的原则,编写了《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分为《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病》、《关节炎》、《男科病》、《妇科病》、《儿科病》,《骨伤科病》、《血液与甲状腺疾病》、《疮疡痈疽病》、《皮肤病》《眼病》、《耳鼻咽喉口腔病》、《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美容美发与补益保健》、《肿瘤》等21部共460多万字,计14763首方。
图书目录
一、疖
1.疖疽小纸膏
2.葱蜜膏
3.乌金膏
4.僵蚕散
5.消疖口服液
6.藤黄膏
7.六黄散(一)
8.三味芙蓉膏
9.犀角解毒丸
10.生肌散
11.五福化毒丹
12.桃花散
13.黑布药膏
14.抗毒丸(片)
15.化毒散软膏
16.黑布化毒散软膏
17.化毒散(赛金化毒散)
18.马氏拔毒散
19.清化丹
20.松香膏
21.至圣膏
22.佛手膏
23.垂柳膏
24.如圣膏
25.紫云拔毒膏
26.清凉膏
27.拔毒生肌膏(一)
28.拔毒生肌膏(二)
29.穿心莲软膏
30.小儿化毒散
31.疮疖消肿膏
32.千捶膏(一)
33.硇砂膏(一)
34.硇砂膏(二)
35.复原通气散
36.小败毒膏
37.伏晒膏
38.五妙散
39.金黄散
40.活血消炎丸
41.蜂窝散
42.疮疖散
43.活血散
44.黄白散
45.消肿散
46.蜈黄散
47.二石消肿膏
48.咬头膏
49.洞天膏
50.春和膏
51.千捶膏(二)
52.复方拔毒膏
53.复方芙蓉叶膏
54.六黄散(二)
55.矾绿膏
56.阳和膏
57.阳和解凝膏
58.白玉膏
59.硇砂膏(三)
60.独角膏(一)
61.连翘败毒膏
62.玉红膏
63.独角膏(二)
二、疮疡
1.消炎膏
2.乳香定痛散
3.将军铁箍散
4.生肌象皮油膏
5.生肌散(一)
6.海马拔毒生肌散
7.去腐生新膏
8.青黛黄龙油膏
9.蛇黄丹
10.极高丹
11.益善丹
12.生肌玉红膏(一)
13.生肌膏
14.灭脓拔毒散
15.葱叶生肌散
16.月白珍珠散
17.生肌八宝丹(一)
18.珍珠八宝丹
19.生肌散(二)
20.生肌散(三)
21.生肌散(四)
22.生肌散(五)
23.生肌散(六)
24.生肌散(七)
25.八宝丹
26.生肌散(八)
27.紫草膏
28.石膏生肌散
29.白石散
30.连翘败毒丸
31.黄连解毒丸
32.二味拔毒散
33.生肌散(九)
34.如意金黄散
35.龟板散
36:珍珠散(一)
37.连翘败毒膏(丸)
38.黄玉膏
39.解毒消炎膏
40.五福膏
41.亚圣膏
42.阴阳起死膏
43.乌龙膏
44.乌金膏
45.松乳膏
46.神秘万金膏
47.绛珠膏
48。凤雏膏
49.太岁墨
50.生肌玉红膏(二)
51.生麻膏
52.四黄膏(一)
53.四黄膏(二)
54.蟾酥丸(一)
55.蟾酥丸(二)
56.玉红膏
57.白玉膏(一)
58.白膏药(一)
59.芙蓉膏
60.肿毒膏
61.青敷膏
62.黄连消炎膏
63.紫金膏(一)
64.千金散
65.五妙散
66.五灵散
67.乌梅散
68.火炮散
69.石珍散
70.平胬散
71.生肌散(十)
72.四方散
73.冲和膏
74.阳毒内消散
75.珍珠散(二)
76.赵氏平胬散
77.海马拔毒散
78.消肿止痛散
79.消肿散
80.桂麝散
81.紫金锭(散)
82.咬头膏
83.九一丹
84.三仙丹
85.三打灵药
86.天山仙丹
87.五五丹
88.红升丹._
89.铁箍散
90.提毒散(一)
91.雄朱散
92.沃雪丹
93.五色树皮膏
94.二角消毒散
95.化脓丹
96.生肌散(十一)
97.麝香散
98.生肌散(十二)
99.一敷穿膏
100.消炎解毒丸
101.九一提毒散
102.大八宝散
103.大败毒膏
104.生肌散(十三)
105.朱砂膏
106.小升丹
107.连翘解毒丸
108.拔毒膏
109.清热化毒丸
110.提毒散(二)
111.藤黄膏
112.紫金膏(二)
113.地黄膏
114.乌头膏
115.大黑膏
116.金华散
117.贴疮膏
118.升麻膏
119.乌雄膏
120.大黄软膏
121.抵圣膏
122.乌药膏
123.露蜂房膏
124.紫苑膏
125.四虫膏
126.止痛拔毒膏
127.疮疖膏
128.半边消肿膏
129.华佗神膏
130.白膏药(二)
131.三粉膏
132.九龙下海散
133.紫白膏
134.花椒膏
135.独角莲膏
136.十宝丹
137.太乙膏
138.生肌八宝丹(二)
139.白玉膏(二)
140.消毒膏
141.化腐膏
142.神圣膏
143.神应膏
144.蜡矾护心丸
当归,中药名。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血虚,血滞,血寒诸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等。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
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血虚,血滞,血寒诸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敷膏。
禁忌
1、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2、饮食禁忌:忌面食。
注意事项
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2、《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3、《医学启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气血两虚:常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人参养荣汤(《温疫论》)。
2、治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常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如四物汤(《和剂局方》)。
3、治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四物汤。若兼气虚者,可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者,可配香附、延胡索;若兼血热者,可配黄芩、黄连,或牡丹皮、地骨皮;若血瘀经闭不通者,可配桃仁、红花;若血虚寒滞者,可配阿胶、艾叶等。
4、治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配桂枝、芍药、生姜等同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建中汤(《千金方》)。
5、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6、治疮疡初起肿胀疼痛:与银花、赤芍、天花粉等解毒消痈药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如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
7、治痈疮成脓不溃或溃后不敛:与黄芪、人参、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8、治脱疽溃烂,阴血伤败:可与金银花、玄参、甘草同用,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9、治风寒痹痛、肢体麻木:宜活血、散寒、止痛,常与羌活、防风、黄芪等同用,如蠲痹汤(《百一选方》)。
10、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与肉苁蓉、牛膝、升麻等同用,如济川煎(《景岳全书》)。
相关配伍
1、当归配白芍:当归长于养血柔肝,行血止痛;白芍善于养血柔肝,敛阴止痛。两药配伍,有养血理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心悸不宁;肝血不足的头晕耳鸣,筋脉挛急;血虚血瘀的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
2、当归配肉苁蓉:当归长于养血补血,润燥滑肠;肉苁蓉善于补阳益阴,润肠通便。两药配伍,可增强温润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气弱便秘等。
3、当归配熟地黄:当归补血且能行血调经;熟地黄补血且能填精益髓。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血养阴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兼有阴虚诸证。
4、当归配荆芥:当归长于补血活血;荆芥善于散风止血。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血止血,散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产后血虚,风动晕仆,不省人事之急救,或血虚生风,手足抽搐,肢体震颤,皮肤瘙痒等。
5、当归配赤芍:当归长于养血柔肝,行血止痛;赤芍善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痢疾腹痛,便脓血,肝脾不和,腹中拘挛,绵绵作痛等。
6、当归配附子:当归长于养血柔肝,行血止痛;附子善于温肾壮阳,散寒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养血柔肝,温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脾土虚弱,不能统血,血去阴伤,阳气随之也伤的久治不愈及阳虚失血兼挟瘀血等。
7、当归配火麻仁: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火麻仁甘平油润,润肠通便。两药配伍,可增强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血虚肠燥便秘等。
鉴别用药
1、生当归、酒当归、炒当归、当归炭:当归的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醋制、米炒、土炒、盐炒、姜汁制、吴茱萸制、芍药汁制等20余种,现代沿用的炮制品主要有生当归、酒当归、炒当归、当归炭4种。其中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多用于血虚便秘、血虚体亏、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补血调经,多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等。炒当归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多用于血虚便溏,腹中时痛,及中焦虚寒腹痛。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多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血虚出血。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炮制品中10种无机元素,结果表明当归炮制后铅的含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为:土炒当归≥酒炒当归>当归炭>生当归。有研究报告指出,当归酒浸润后再切片,其有效成分损失少,饮片质量好。酒制后水溶物增高,但阿魏酸含量不降低,而当归炭中鞣质成分约比生品高2倍。另有文献认为,阿魏酸的含量随炮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尤以当归炭损失最多。当归炮制后,当归酞内酯、亚丁基苯酞等成分的提取率明显增加,但磷脂成分下降4.95%。
2、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全当归:当归可分为头、身、尾三个部位,既可分别入药(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又可合而用之(全当归)。中医传统习惯认为,止血宜用当归头,补血宜用当归身,破血宜用当归尾,补血活血宜用全当归。有人对当归的不同药用部位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挥发油含量:归头为0.93%,归尾为0.92%;糖的含量:归头、归尾均为5.4%;灰分:归头为5.4%,归尾为5.0%。但另有报道,以阿魏酸、挥发油中本内酯为指标,比较归头、归身和归尾的含量,结果为归尾>归身>归头。用X射线分析测定其金属元素,结果归头中钙、铜、锌含量高,归尾中钾、铁含量高,且差异明显。
3、熟地黄与当归:两者均味甘性温归肝经,皆善补血,既治血虚萎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心悸心慌、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又治久咳虚喘属肝肾亏虚者。然熟地黄微温滋腻,又善滋阴而填精生髓,治肾阴不足之腰膝酸痛、潮热盗汗、遗精,以及精血两亏诸证;兼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消渴等。当归性温兼入心、脾经,滋腻性小,又善活血调经,止痛,尤适用于血虚兼血瘀痛重者,并治胎前产后诸疾、虚寒腹痛、血痹痛麻、跌打瘀肿及痈疽脓成日久不溃或久溃不敛;尚可润肠,治血虚肠燥便秘。
4、川芎与当归:两者均味辛性温,功能活血、调经、止痛,皆治血瘀寒凝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跌打肿痛、风湿痹痛。然川芎属活血止痛药,上行头目,下走血海,行气力强,又善祛风止痛,主治头痛及风湿痹痛,肝郁气滞胁痛,尤以头痛用之为宜,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瘀均可应用。当归为补血药,甘温润补,以补血见长,兼能润肠,凡血虚、血瘀有寒之证咸宜,兼肠燥者尤佳,善治血虚、气血两虚、虚寒腹痛及痈疽疮疡。
5、桃仁与当归:两者均能活血调经,润肠通便,同治妇科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伤科跌打瘀肿,肠燥便秘。然桃仁属活血调经药,性平而甘苦润降,以破瘀生新见长,又能止咳平喘,善治肠痈、肺痈、蓄血发狂、咳嗽气喘。当归甘温润补,辛温行散,功善补血,可治血虚或气血两虚诸证,虚寒腹痛,风湿痹痛,痈疽疮疡。
6、三七与当归:两者均味甘性温,归肝、心经,皆能活血止痛,同治跌打瘀肿、瘀血腹痛。然三七为化瘀止血药,味微苦入胃经,兼滋补之功,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善治各种内外出血,兼瘀者尤佳;现代治脑血管病及慢性肝炎等有效。当归味辛入脾经,长于补血,调经,润肠,善治血虚或气血两虚诸证,虚寒腹痛,风湿痹痛,痈疽疮疡。
7、鸡血藤与当归:两者均味甘性温入肝经,皆具补血活血调经之功,既治血虚萎黄,又治血虚或血虚兼瘀有寒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以及跌打损伤、血痹痛麻、风湿痹痛、中风瘫痪。然鸡血藤味苦入肾经,药力较弱,又善舒筋活络,适用于血瘀或脉络痹阻者。当归味辛人心、脾经,药力较强,兼能止痛,血瘀重痛有寒者宜投,并治虚寒脘腹痛、疮肿初起或日久不溃或溃不收口;尚可润肠,用治血虚肠燥便秘。
8、肉苁蓉与当归:两药均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肠燥便秘。然肉苁蓉为补阳药,甘而微温,归肾、大肠经,能补肾阳,咸而滋润生精血,故又可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早泄,腰膝冷痛,筋骨无力,宫冷不孕。当归为补血药,甘温润补,以补血见长,兼能润肠,凡血虚血瘀有寒之证咸宜,兼肠燥者尤佳,善治血虚、气血两虚、虚寒腹痛及痈疽疮疡。当归又具有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用治血瘀寒凝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跌打肿痛、风湿痹痛。
相关药品
当归流浸膏、当归补血口服液(丸)、当归养血丸、当归苦参丸、当归龙荟丸。
相关方剂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一般生长2年才能采挖。在10月下旬挖取,抖净泥土,去残留叶柄,待水分稍蒸发后,扎把,搭棚熏干,先用湿柴火熏烟,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再用煤火或柴火熏干。
炮制方法
1、当归: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2、当归头:取净当归,洗净,稍润,将当归头部切6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3、当归身:取切去当归头、尾的当归,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4、当归尾:取净当归尾部,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5、炒当归:取净当归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取出,凉透。
6、酒当归:取净当归片,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当归片100kg,用黄酒10kg。
7、土炒当归:取净当归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土色,筛去土粉,取出放凉。每当归片100kg,用伏龙肝细粉20kg。
8、当归炭:取净当归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当归炭散热,防复燃。
肉苁蓉,中药名。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带鳞叶的肉质茎。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早泄,宫冷不育,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肠燥津枯便秘。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主治
主要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早泄,宫冷不育,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肠燥津枯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便溏泄泻者忌服,热结便秘忌服。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
2、《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3、《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
4、《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5、《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早泄,宫冷不育,腰膝酸痛,痿软无力:本品味甘能补,甘温助阳,质润滋养,咸以入肾,为补肾阳,益精血之良药。常配伍菟丝子、续断、杜仲同用。治男子五劳七伤,阳痿不起,小便余沥,如肉苁蓉丸(《医心方》);亦可与杜仲、巴戟天、紫河车等同用,治肾虚骨痿,不能起动,如金刚丸(《张氏医通》)。
2、用于肠燥津枯便秘:本品甘咸质润如大肠,可润肠通便,常与沉香、麻子仁同用,治津液耗伤所致大便秘结,如润肠丸(《济生方》);或与当归、牛膝、泽泻等同用,治肾气虚弱引起的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酸背冷,如济川煎(《景岳全书》)。
相关配伍
1、肉苁蓉配锁阳:肉苁蓉偏温润,润肠养血效力胜于锁阳;锁阳偏温燥,兴阳益精功效胜于肉苁蓉。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阳,益精血,润肠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冷痛或精血不足、大便燥结等。
2、肉苁蓉配山茱萸:肉苁蓉长于补阳益精;山茱萸善于益肾固精。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阳,固精气的作用。适用于肾亏阳痿,腰膝无力等。
3、肉苁蓉配杜仲: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杜仲善于补肝肾强筋骨。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酸楚无力等。
4、肉苁蓉配火麻仁: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火麻仁善于甘平补虚,润燥滑肠。两药配伍,可增强润肠通便的作用,兼能温养滋补。适用于老年人气血虚衰的津枯便秘等。
5、肉苁蓉配菟丝子:肉苁蓉长于温养精血;菟丝子善于益阴固精。两药配伍,可增强壮阳益精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冷痛等。
6、肉苁蓉配补骨脂: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润肠通便;补骨脂善于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益精,固精缩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阳痿,早泄,妇女不孕,崩漏带下等。
7、肉苁蓉配沉香: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润肠通便;沉香善于行气止痛,温中止呕。两药配伍,具有润肠通便,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老人虚秘而多汗,小腹不适等。
8、肉苁蓉配巴戟天: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润肠通便;巴戟天善于补肾助阳,强筋健骨。两药配伍,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强筋健骨的作用。适用于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筋骨痿软及老年便秘等。
9、肉苁蓉配熟地黄:肉苁蓉长于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熟地黄善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益精的作用。适用于肾虚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冷痛、不孕等。
鉴别用药
1、生苁蓉、淡苁蓉、盐苁蓉、酒苁蓉:生苁蓉以补肾止浊,滑肠通便力胜,多用于肾气不足,肠燥便秘,白浊。酒苁蓉补肾助阳之力明显增强,多用于肾阳虚阳痿,腰痛,不孕。淡苁蓉、盐苁蓉则介乎生苁蓉与酒苁蓉二者之间,既能补肾阳,益精血,又能润肠通便,适用于肾阳虚衰之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宫寒不孕,及精亏肠燥便秘。现代研究表明,肉苁蓉经加热炮制后其甜菜碱的含量明显升高,而麦角甾醇的含量则降低。另有结果显示,盐苁蓉不仅能提高“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率,而且微量元素锌、锰、铜、铁的含量均高于其他传统炮制品。淡苁蓉在漂洗过程中水溶性成分会大量流失,直接影响药效,应引起重视。
2、淫羊藿与肉苁蓉:两者均味甘性温而入肾经,皆能温补肾阳,同治肾阳虚之阳痿、不孕等证。然淫羊藿味辛归肝经,功能温肾壮阳,又可强筋骨,祛风湿,适用于肝肾不足之筋骨冷痛,风湿拘挛麻木,亦治肾阳虚喘咳及更年期高血压。肉苁蓉味咸归大肠经,性质柔润,药力和缓,兼能益精血,润肠通便,可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3、补骨脂与肉苁蓉:两者性温而入肾经,均能补肾阳,可治肾阳不足之证。然补骨脂味辛苦又归脾经,擅长补肾助阳,又能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故可治脾肾阳虚泄泻,肾虚气喘,还治白癜风。肉苁蓉味甘咸,性质柔润,药力和缓,偏于益精血,兼可润肠通便,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腰膝软弱、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4、核桃仁与肉苁蓉:两者均甘温而入肾经,具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功,善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筋骨无力及肠燥便秘。然核桃仁又入肺经,具有温补肺肾,纳气定喘之功,用于肾不纳气所致的虚喘证。肉苁蓉咸而滋润,具有生精益血之功,又可用于精血亏虚所致的宫冷不孕等。
相关药品
全鹿丸、还少丹、补肾丸、五味子丸、锁阳固精丸、生力胶囊、强阳保肾丸、苁蓉通便口服液、通便灵胶囊、龙凤宝胶囊。
相关方剂
济川煎(《景岳全书》)、地黄饮子(《圣济总录》)、肉苁蓉丸(《医心方》)、肉苁蓉丸(《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5月上旬采挖刚出土的肉苁黄,留小采大。去掉花序或苁蓉头,晾晒于干将沙滩上或房顶上,1个多月后曲黄白色变成肉质棕褐色,即为甜大芸。秋季采收者因水分大,不易干燥,故把肥大者投入盐湖中,腌1-3年,用时洗去盐分,叫盐大芸。
炮制方法
1、肉苁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稍浸泡,闷润至内无干心时,晒至内外湿度一致,切厚片,干燥。或将盐苁蓉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置多量清水中,每日换水2-3次,至尝之无咸味时,取出,晒至半干,再闷润至软硬适宜,切厚片,干燥。
2、酒苁蓉:取肉苁蓉片,加入黄酒拌匀,装人密闭容器内,密封,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吸尽,表面呈黑色时,取出,干燥。每肉苁蓉100kg,用黄酒30kg。
3、黑豆制肉苁蓉;取肉苁蓉用米治水漂泡3d,每日换水1次去尽咸味,刮去表面鳞叶,切15cm厚的片;然后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掺水和肉苁蓉用微火煮干,取出晒至半干,再蒸透后晒干,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晒,反复3次,晒干。每肉苁蓉100kg,用黑豆1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酒苁蓉、黑豆制苁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杜仲,中药名。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以其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扶正固本之效。
2、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常以本品补肝肾、固冲任以安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恶蛇皮、玄参。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压药利舍平、降压灵等合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同用,可增加药物依赖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炒用破坏其胶质,更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2、《名医别录》:“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
4、《医学启源》:“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5、《本草蒙筌》:“止小水,梦遗。”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肾虚腰痛或足膝痿弱,常与胡桃肉、补骨脂同用,如青娥丸(《和剂局方》)。
2、治风湿腰痛冷重,与独活、桑寄生、细辛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3、治外伤腰痛,与川芎、桂心、丹参等同用,如杜仲散(《圣惠方》)。
4、治妇女经期腰痛,与当归、川芎、芍药等同用。
5、治疗肾虚阳痿,精冷不固,小便频数,与鹿茸、山茱萸、菟丝子等同用,如十补丸(《鲍氏验方》)。
6、安胎,单用有效,亦可与桑寄生、续断、阿胶、菟丝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杜仲丸,单用本品为末,枣肉为丸,治胎动不安;《简便单方》以之与续断、山药同用,治习惯性堕胎。
相关配伍
1、杜仲配独活:杜仲长于补肝肾,壮筋骨;独活善于祛风湿,止痹痛。两药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腰痛冷重等。
2、杜仲配川芎:杜仲长于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川芎善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外伤腰痛等。
3、杜仲配枸杞子:杜仲补肝肾之阳;枸杞滋肝肾之阴。两药配伍,既补肝肾之阳,又补肝肾之阴。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软无力等。
4、杜仲配当归:杜仲长于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善于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妇女经期腰痛等。
5、杜仲配鹿茸:杜仲长于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鹿茸善于补肾助阳,生精益血。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阳痿,精冷不固,小便频数等。
6、杜仲配桑寄生:杜仲长于补益肝肾,补肾安胎;桑寄生善于滋补肝肾,养血安胎。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肝肾,固冲任以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等。
7、杜仲配山药:杜仲长于补益肝肾,补肾安胎;山药善于补脾益气,补肾涩精。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脾益气,补肾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两虚之习惯性堕胎。
鉴别用药
1、生杜仲、炒杜仲、杜仲炭、盐杜仲:自南北朝刘宋时代起,炮制杜仲开始使用辅料,并有不同的炮制方法,但近年来各地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生杜仲和盐杜仲,尤其是盐杜仲为目前杜仲之主要炮制品,应用最广。盐制后可直走下焦,增强补益肝肾作用,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胎元不固。生杜仲应用较少,长于益肝补肾,多用于头目眩晕,湿重腰痛。一般认为,杜仲炒断丝,有利于调配、煎煮和粉碎,更好地发挥药效,故传统炮制要求是“断丝而不焦化”。在实际操作中,杜仲如欲炒断丝,必须温度高,时间长,往往不易掌握断丝的火候而炒成炭。现有人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证,对杜仲炭提出质疑,认为杜仲既断丝又不炭化是前人炮制的原意和历代用药的主体,始于近代的杜仲炭不符合传统炮制原旨。研究表明,杜仲经炮制后,其降压的主要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升高,故降压作用明显强于生杜仲。
2、菟丝子与杜仲:两者均味甘性温归肝肾经,皆具补肝肾、安胎之功,同治肾虚腰痛或软弱无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妊娠下血。然菟丝子质润平和而兼固涩,又入脾经,为平补阴阳之品,既固精缩尿,补脾止泻,又能养肝明目,善治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视力减退,脾肾两虚之便溏或泄泻。杜仲性偏温燥,补益力更强,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兼暖下元,还能降血压,善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筋骨软弱,下元虚寒之阳痿宫冷,以及肾虚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3、桑寄生与杜仲:两药均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用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胎动不安等。但桑寄生甘、苦,苦能燥,甘能补,补肝肾,强筋骨又长于祛风湿,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杜仲甘温,以补肝肾,强筋骨,治肾虚腰痛尤宜,有扶正固本之效。
相关药品
杜仲颗粒、强力天麻杜仲胶囊、青蛾丸、滋肾育胎丸。
相关方剂
右归丸(《景岳全书》)、右归饮(《景岳全书》)、独活寄生汤(《千金方》)、三痹汤(《妇人良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6月采收,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生用或盐水炒用。
炮制方法
1、杜仲:取原药材,刮去残留粗皮,洗净,切成丝或块,干燥。
2、盐杜仲:增强补肾强腰作用。
(1)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取出放凉。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2kg。
(2)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拌匀,润透,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或砂烫至丝易断,取出放凉。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2kg。
(3)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润透,放置一夜,蒸1h,取出,干燥。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0.9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盐杜仲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牛蒡这类中药材虽说在生活中不常见,但是它的作用和效果还是非常多的,如果使用恰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好的。因此,对于牛蒡它的药材信息大家也是比较关注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牛蒡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一、调节人体平衡
身体如果有疾病很多时候都是阴阳失衡因的,当然气血循环不畅又会引起阴阳失衡的,这个就是疾病的根源所在的。因此,平时的时候适当的喝牛蒡它对人体平衡的调节、经脉畅通、气血畅通等都是有作用的。
二、排出体内毒素
牛蒡茶里面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的,这样可以加快分解脂肪酸的速度的,对胆固醇的降低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因此,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有毒素的物质,当然它对通便、降脂、减肥等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三、减肥
牛蒡用水冲泡喝的,它里面的食物纤维能够让肠内做个大扫除的,因此对于减肥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当然减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注意坚持,这样效果才会比较好的。
四、补充营养
牛蒡里面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比较常见的就是蛋白质、钙、维生素、胡萝卜素,这些物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的,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新细胞生长的,当然也有抗衰老的作用的。平时的时候多喝牛蒡茶它对维持人体平衡、调节人体功能、对防癌等都是有作用的。
对于牛蒡的作用和功效我们就介绍这么多了,建议大家平时的时候可以按照医生介绍的进行操作的,合理的使用牛蒡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比较好的,建议大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大家也是可以咨询医药师的,他们会为大家解答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眼病
下一篇: 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