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经筋刺法配合葛根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8例。治疗组采用经筋法配合葛根汤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面瘫指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 经筋所引起的口眼歪斜,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数患者为20~40岁, 男性略多 [1]。其病理改变早期以神经水肿、缺血、缺氧为主, 后期则会发生神经变性、脱髓鞘改变。作者采用经筋刺法配合葛根汤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8例。治疗组中男22例, 女6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40.6岁;病程1~90 d。对照组中男22例, 女6例;年龄30~64岁, 平均年龄42.9岁, 病程2~88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1.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筋刺法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 阳白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 进针1~1.5寸, 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 透向睛明, 进针0.5寸, 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丝竹空, 沿眉横刺, 进针1.5寸, 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四白, 迎香分别透向睛明, 进针1.5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太阳, 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进针2.5~3寸, 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水沟、承浆, 颊车分别透向地仓, 进针1.5寸, 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 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 施捻转平补平泻, 总计施术2 min, 以上施术后留针30 min,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并予患者口服中药葛根汤加味治疗, 药用葛根、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地龙、桔梗、羌活、大青叶、防风, 白芷1剂/d, 水煎3次温服, 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针刺取穴, 患侧攒竹、阳白、太阳、四白、迎香、下关、地仓、颊车、水沟, 承浆, 健侧合谷以上穴位1.5寸毫针刺, 进针1寸左右, 平补平泻, 留针30 min, 10次1个疗程, 以上两组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 4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患侧抬眉高度同健侧, 眼睑闭合完全, 无露睛, 无流泪, 鼓腮人中沟居中, 不漏气, 噤鼻双侧鼻唇沟对称;呲牙时双侧露出牙齿数量相同;好转:以上症状趋于好转, 各个症状有效得到改善;无效:以上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面瘫属经筋发病, 或因劳汗当风, 或因贪凉喜冷, 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泻, 卫外不固, 风寒之邪乘虚直中面部经筋, 导致外邪淤阻, 经筋失利, 纵缓不收。《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 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 耳后系少阳所过。石学敏院士根据《灵枢·经筋》中的相关理论, 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现代医学理论知识, 认为面瘫属于经筋病候, 提出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的治疗方法——经筋刺法, 运用于本病, 取得显著疗效。此后, 经筋刺法开始被运用到临床治疗中[4, 5]。十二经筋作为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联缀四肢、约束筋骨的作用, 主司运动。面瘫则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筋肉、关节出现运动障碍和疼痛, 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丰富以及经气正常调节下方能发挥出作用。面部经筋的透刺, 排刺法治疗旨在疏调三阳经筋。三阳经筋均上行于面, 多结于顺(颧骨)、颔(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进行经筋透刺, 排刺法以疏导结聚, 疏理经筋, 散风祛邪。有研究表明, 对周期性面瘫患者采用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额部运动、口唇移动等临床症状, 优于传统刺法。面部肌电图检测结果发现:经筋刺法能使患者下唇方肌与上唇方肌募集电位明显增加, 表明患者的面部肌力得到增强。在使用经筋透刺治疗时, 需要注意体位的选择、穴位的揣定、消毒等, 对于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 预防其过度紧张、晕针等。明确穴位所在后, 通过揣摩、按压探查患者的反应, 缓解患者的紧张感, 提高机体对针刺的反应度。同时, 在针刺前对针具、施针部位、医生手指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以免感染, 影响针刺治疗效果。中药葛根汤加味治疗可加强活血通络、解毒、生津、舒筋功能经筋透刺配合中药治疗, 可以明显地改善局部的微循环, 改变面神经缺血、缺氧的病理因素, 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和消退, 同时可提高面神经的兴奋度, 改善神经抑制状态, 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
在本次研究中, 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筋刺法联合葛根汤治疗, 总有效率为96.43%,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的总有效率78.5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 合理搭配经筋透刺法与葛根汤口服具有显著疗效, 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具有重大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莘农. 中国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48.
[2]陈贵廷.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826.
[3]包艳燕. 《针灸学》编写新思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4(1):50-51.
[4]成建平.“经筋刺法”配合推拿、刺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医药与保健, 2014, 22(7):56.
[5]杨璇, 张晓冬.“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14 (9):19-20.
本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作者:吴微
葛根有什么作用呢?葛根是一种中药材,也是非常多见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上使用得非常多,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升麻葛根汤,这是一种中药药膳,主要就是升麻和葛根一起做出来的。那么接下来,就请各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孕妇可以吃葛根吗?
1、功效如何
其实升麻葛根汤我们还可以叫它升麻散,当时主要是之前在出现麻疹的时候研发出来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发热头痛、咳嗽口渴、目赤流泪这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的。而现在我们主要是用升麻葛根汤来治疗流行性的感冒或者是扁桃体发炎的症状的比较多,中药比西药的副作用小,所以现在很多的朋友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对自己的身体比较的好。
我们在选用升麻葛根汤进行治疗的时候记住在煎制汤药的时候每次服三钱,主要的煎制的方法就是先在药罐中装一半的水,先进行煮沸然后把配置好的中药材放入其中再进行煎煮,我们在喝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去渣,在比较温热的时候在进行服用,这样的药效才会发挥到最大,如果药冷了之后再进行服用药效会相应的减少的。
2、药方成分
升麻葛根汤需要原料: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使用的时候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那么升麻葛根汤效果如何呢?事实上方中升麻、葛根辛凉解肌,解毒透疹;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合用,共奏辛凉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我们通过经常食用葛根汤,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肝肠胃心脏等各个脏器功能。它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心脑血管的疾病,降低猝死的风险,针在对于冠心病,心肌炎等也能够起到积极的疗效。
此外,葛根汤的功效适合各类人士。比如,经常应酬的成功人士,多食用葛根汤具有解酒祛毒的作用,在饮酒的过程中,喝一碗葛根汤,能够有效地减少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还能加快酒精在体内的分解以及排泄的速度。再如,配合老鸭熬煮的葛根汤能够滋养肌肤,调理气血。经期不稳气血不足的女性应多喝葛根汤,不仅有美容养颜,补气养阴,调理内分泌,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哦。
葛根汤的营养价值让它常见于药膳治疗之中,但是因其性属偏寒凉的特征,脾胃虚弱的人群需要慎重食用
3、孕妇能吃吗
很多人都不知道孕妇可以吃葛根吗?葛根对于孕妇而言是要谨慎用之的,大家可能都知道孕妇朋友要忌生冷性的食物,而葛根本身就属于凉性,虽然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也不利于孕妇食用。葛根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锌、硒、钾等等,正常人食用写葛根对身体还是很好的。而且女性朋友如果经常食用葛根,还能促进胸部的发育情况。不同体质的孕妇在食用葛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少吃或者是不吃,特别是怀孕前期,对胎儿的稳定有着很深的影响。很多人把葛根粉称为长寿粉,其实产后的女性朋友是可以食用的,可以起到美容以及丰胸的效果,对治疗女性的一些疾病也很有帮助,但是总归是属于凉性的食物,还是要注意一点。
4、用药注意
1、对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女性来说不能使用葛根,因为此时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使用葛根可能会对女性的成长发育造成影响。
2、如果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者其他甲状腺疾病,如女性的卵巢、子宫、乳腺增生或者有其他肿瘤疾病以及妊娠期的女性、哺乳期的女性禁止使用葛根。
3、葛根虽然可以丰胸,但不是对每个人多有效,其丰胸效果主要是由于其成分中的黄酮,黄酮里与丰富的活性雌激素。
4、注意葛根和葛根粉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家不能混淆使用。
葛根其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活血清热,升阳解郁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葛根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冠、强心、抗心律失常、降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修复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葛根对脑血管系统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供氧及脑微循环功能等作用。葛根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降血脂、调节血糖、保护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结构与功能、抗氧化、保护神经元、抗凝血、抗肿瘤、解酒护肝等作用。
柴葛芎芍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 有疗效差、易复发的特点。在情绪波动、气候骤变等诱因作用下, 使调节血管运动的神经功能失调, 致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发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病范畴, 多为肝经风火、肝阳上亢或瘀血阻络, 治疗应整体调理, 辨证施治。
中医有“久痛入络”、“久病必瘀”之说, 本病病程较长, 瘀血病机常贯穿本病的始终, 故治疗时应着眼于活血化瘀, 瘀血一去, 脉络即通, 通则不痛矣。
柴葛芎芍汤由 柴胡、葛根、白芍、川芎、当归、桃仁、甘草,红花、细辛9 味中药配伍组成。其中,葛根可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能显著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量,配合其他药物共同起到疏肝活血缓解头痛的作用。
“肝为血海”, 治血必先治肝, 肝气疏达则气行血也行。葛根的养肝之功不可小觑。柴葛芎芍汤看似药简, 实则简而有要, 效宏力专, 切中了病机, 因取卓效。
治痛良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头项肩颈疼痛及腹部疼痛带给人类痛苦,由此所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多,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身体 健康 ,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对这方面疼痛疾病的防治。
中医在治疗这方面疼痛以桂枝类方剂为主,在这方面为主要代表的有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汤由七味药物组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后五味是桂枝汤,所以葛根汤等于是桂枝汤加上葛根、麻黄。桂枝汤是调理太阳经营卫之气的,能够调畅太阳经脉的气血运行。
葛根是这个方子里的主要药物,用量也最大,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发散太阳经的风寒之邪,邪气去则经脉自安;二是具有显著的缓急解痉作用,是治疗背痛、头项痛、肩周痛的良药;三是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使太阳经脉更加柔顺、疏通。
至于麻黄,在本方中主要是散寒止痛,对于无汗的筋脉拘急比较适用。如果项背痛有明显出汗的症状,则宜去掉麻黄,成为《伤寒论》的另外一个方子——桂枝加葛根汤。
综上所述,葛根具有活血通脉、宁心除烦、益脑安神、护肝理脾、升阳解郁之功效,广泛用于眩晕、头痛、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可以广泛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管病、高黏血症、高血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如今,颈椎病困扰了不少人。
那么,颈椎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颈椎病首先是外来寒邪所致。 比如,夏日炎炎,人们根本就离不开空调,除了走在大马路上没有空调以外,办公室、地铁站、商场、电影院,但凡是这些有顶的场所,都有空调,这些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惬意。然而,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久而久之,这些舒适有朝一日也会成我们的负担。
中医讲,寒有凝滞收引的特点,筋骨肌肉被风寒之邪捆绑的紧紧的,疏散不了,肩膀、后脖子那里就会因为气血不流通而变得僵硬、板结。一些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还格外的低,无疑,更是加重了我们身体的负担。
还有,很多人一年四季喜欢吃寒食,喝冰饮。这些寒凉的食物进到我们胃里,再通过胃进入小肠,所以它耗伤的不仅是脾胃的阳气,还有小肠的阳气。可能有人会奇怪,颈椎病和小肠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肠经又叫做“肩脉”,就是说从小指外侧一直到肩膀走的是小肠经。假如小肠经阳气不足,那么,从肩胛到颈侧这一段的肌肉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影响。
还记得前些天就有人来问远志,方是好方,但为啥无效呢?其实很多人一边吃着药,一边还保持着原本的一些坏习惯,药性已与你的坏习惯对身体产生的损伤所抵消了,所以,别再吐槽是这个药没效果,那个方子不行,归根结底还是要 健康 的生活习惯。
颈椎病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 现在很多年轻人,整天低头刷着手机。大家试想一下,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这个部位的气血流动势必就会变得缓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得颈椎病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
因此,我们说,外有寒邪入侵,内部气血又不足,运行也不畅,颈椎病由此而诞生。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张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名方—— 葛根汤 。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在国家颁布的《颈椎病诊治和康复指南》中明确指出,葛根汤可治疗颈型颈椎病。
我们简单来过一下这个方子。
葛根是治疗颈椎病的要药,古往今来,凡事治疗颈椎病的方子里,十之八九都有葛根,原因有三:
首先,葛根可以解肌,我们说了,颈椎病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外感寒邪入侵,葛根善透半表之邪,把入侵到颈部的寒邪全都发散出去,给肌肉松松绑,不再这么紧绷。
其次,葛根有通经活络的功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神农本草经》中就讲,葛根善于“除诸痹”。
此外,葛根还具有升举阳气之效。《黄帝内经》云,清阳出上窍。葛根吧经络打通了,清阳之气得以上升,颈部所受的风邪啊寒邪啊,自然就被驱逐出体外了,颈椎病的症状自然就有所缓解了。
麻黄是一味辛温的药材。中医认为,辛能行能散。
所以麻黄可以带着药性通达我们每一处经络,
通过出汗的方式,把体内的寒邪全部带走。
《珍珠囊》有云,麻黄"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说的就是麻黄发汗解表之效。
桂枝和麻黄一样,都是辛温的药材,
就如同冬日里的太阳,给予我们身体温熙,让寒邪难以入侵。
桂枝的发汗之力弱于麻黄,但桂枝可以温经通脉。
《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说的是阳气饱满了,经筋就能柔软,就不会有那种拘紧、牵扯的感觉了。
白芍可以养血补血,缓急止痛。
一些人因为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颈椎病,
白芍不仅可以解决气血不足的问题,针对一时间的疼痛也具有极佳的改善作用。
末了,再配上 生姜、 大枣和 甘草,不仅可以温熙我们的身体,还可以起到保护脾胃的作用。
最后强调一下,葛根汤不仅能治颈椎病,还能治肩周炎等,简单来说,只要是有肩背部肌肉发紧、发硬的情况,葛根汤就是最佳调养方,你可以喝汤药,懒人也可以选择去正规的药房购买葛根汤颗粒,效果都是一样的。
石 学 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二)以“脑府”立论,创“调神”之法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石学敏院士认为,祖国医学中的广义之“神”,应该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人体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运动、感觉、语言、内脏功能等一切生命活动均为“神”所主。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但是,诸多医家已经认识到“脑府”与“神”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所以,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脏腑是系统功能的归纳,虽然,理论上论述为心主神志,但是脑为神始。因此,调神腧穴除心经、心包经之外大多在脑府周围。临床与基础研究也证实,上星、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头部腧穴确实对大脑功能或脑组织供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神”与“脑府”的认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展了“调神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对于中风、音痱、郁证、痴呆、严重痛证、抽蓄、癃闭等证的“调神法”治疗收效甚佳。
(三)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建立“石氏中风单元”
中风病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70年代末,石学敏院士就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中医病机规律和针刺治疗方法。他勇于探索,敢于对传统的中风病机观点提出置疑,在大量地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从而使中风的病机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新治则,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性、血脂代谢、脑电生理、脑组织化学、自由基损伤、脑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由他主持完成的该项研究于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针灸应用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项,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治疗中风的实践中,他不断地总结和完善,逐渐建立起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核心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单元疗法的特点在于,贯彻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的将中药、针灸、西药、康复、心理、膳食等各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充分整合各种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中风的治疗形成了一个以“醒脑开窍针法”为特色的程序化的科学的综合治疗体系,本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
(四)确立‘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研究新领域
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首次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19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五)重经筋发病、创经筋刺法
“经筋发病”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多强调经络、脏腑发病。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可以隶属于“经筋发病”之内。比如: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肌肉瘫痪等,这些疾病以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疗程长、疗效差。石学敏院士根据“燔针劫刺”的经筋病治疗理论,广泛应用围刺、透刺、排刺、阻力针法等刺法,临床疗效卓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
(六)擅刺络疗法、发刺络新旨
“刺络法”是针灸学古老治法之一,石学敏院士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并挖掘创新,广泛应用于临床。石学敏教授认为:刺络法的功效在于化瘀、逐邪、活血、通络。因此,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所以,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为此,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量学概念明确,操作简便,屡试屡验,部分病种可以收到奏效。比如:支气管哮喘刺络后即可哮喘平息;严重疼痛刺络后可立即止痛;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瘫、带状疱疹、痤疮、乳痈、体表炎症、深部静脉炎等均有非常理想的疗效。
(七)治疗痴呆、创立新法
90年代初他开展了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创立了“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采用国际公认的DSM-Ⅳ诊断标准对1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近期改善率为73.44%,恶化率为16.40%,无变化率为10.16%,明显优于常规中西药物疗法对照组(都可喜+灯盏花素片),随访一年针刺疗效稳定率达72.9%。1993年以来他应用在国内首次引进的日本京都大学自然快速老化小鼠SAMp/8品系(以脑老化痴呆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一系列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从行为学、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过度凋亡以及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揭示了针刺的主要作用机制。他主持完成的两项阶段性成果分别获1995及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针刺对老化痴呆模型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包括日本老年病学家、老化鼠发现者、京都大学笹川昌则教授在内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与脑老化关系研究,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研究提高到基因水平。
(八)诠释古代医籍,归纳腧穴功效
古代医籍由于古汉语的理解给后世医家遗留诸多的争议,近百年来,对古医籍研究的学者颇多,研究重点多放在文理的争议之中。石学敏院士对古医籍的研究则与众不同,强调重视医理,而不拘泥于文理。将古医籍中有争议的论点、词句、条款拿到临床中验证,分析其临床中真正的含义。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归纳、整理了《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深入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性病;所生病多为里证、虚证的观点。探讨了十二经病候中“瞀”、“臂厥”、“骨厥”、“踝厥”、“阳厥”、“喘喝”等证候的概念。并逐一将十二经证候在临床中印证,归纳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操作规范。在针灸治疗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诠释古典医籍树立了典范。
历代文献对腧穴主治只罗列病症而缺乏对穴位功效的概括。他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首次对14经脉的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理论体系。在腧穴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疑难病、危急重症的临床进行深入探讨,在假性延髓麻痹、病窦综合征、中枢性呼衰等疾病的针刺治疗及研究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曾获3项部市级科技奖。
(九)防治并重,开发专药、保健品
石学敏院士不仅在针灸学上颇有建树,也具有深厚的中医中药学功底,四十余年来他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发展专病、专药。早在70年代他就开发出针洗1号(外用洗剂),对于软组织损伤、关节疼痛等病变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针对中风病他先后研制出脑血栓丸、中风丸、软瘫丸、硬瘫丸、醒脑治瘫胶囊、化瘀通脉汤剂及注射液以及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等十几种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2001年他主持研制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丹芪偏瘫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中医药保健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近年来他在中医药保健品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未,他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五行学说,即五脏五行的归属,五脏生理病理的特点,将有利于五脏保健的名贵中药萃取提纯,分别喷洒于各类中国名茶的叶面之上,制成袋装药茶,形成保健饮品“五行茶”,由于其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该产品在国外极受欢迎。他先后又研制了健脑带、益肾带等保健产品。
(十)创建基地、发展学科
石学敏院土主持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临床科研医疗基地。70年代初他就致力于针灸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他提出“建立基地、培养队伍、多出成果”的学科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以针灸科研带动医疗从而取得学术水平、学科队伍及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发展之路。他率领的针灸学科共取得科研成果37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2项。目前针灸学科以有针灸专业人员138名,病床达600张,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教委的重点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各省市开辟了28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我国针灸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十一)探索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更强调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完善适应针灸当代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外语能力培养,取得3项教学及软科学成果,获1993年国家教委及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他作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导,已培养博士近30多名,均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
(十二)开展国际交流,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他曾先后45次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代表我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11所大学及医院建立了长期科研、医疗合作关系。“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已译成英、日、德、法四种语言,发行到12个国家及地区。他作为大会主席,在我院主办了七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葛根汤临床医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