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白芷醋包治足跟痛

道医 2023-06-25 13:45:37

我足跟痛多年,很多人以为我是长了骨刺。但去拍片子,医生说没有骨刺,开了些止痛药给我了事。后有位新结识的朋友告诉我一个方子,治足跟痛特别好: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用布包好,放水中浸20分钟。取砖一块,一面砍出坑窝,将砖烧红,去火后向窝内倒食醋100毫升,再把药放在醋中,患者足底踏在药袋上,持续20分钟。每日1剂。虽然制这种药有点复杂,但却是有效果,故特推荐给广大朋友。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足跟底痛,常见于足跟底软组织挫伤或跟骨骨刺(骨质增生)。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因寒凝、痰结、气滞血淤所致。中医外治法(包括浴足)是治疗此症常用而有效方法之一。

方中白芷有散结、止痛除湿功效。药理研究证明,白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效果,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防风则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痉作用。上方诸药皆性温味辛,善走善通,合用具有温经散寒、散结消肿、祛风止痛功效。另外,食用醋能活血散淤,消肿止痛,醋还有透皮功效,热砖能加快醋离子随同中药很快渗透到组织中,起到快速止痛之效。所以,以上治法虽较复杂且有些另类,但其疗效当值得肯定。

足跟痛,肝血、肾精亏!试试这个中医泡脚方,坚持泡脚定痛消炎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最近太多人来问我“脚跟疼”到底是什么原因,怎么缓解?

西医把足跟痛分成跟腱滑囊炎、足底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等等,好多名称,大体意思是长年累月的磨损,导致脚跟那里出现了炎症、损伤。咱们中医把这类问题归属“痹症”范畴。

足跟疼起来往往有几个特征:


① 起床之后下地时疼得一激灵,不敢用实劲踩,活动一会逐渐缓解

② 走路走多了,越走越疼,休息一会能缓解,但继续行动疼痛加剧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足跟痛跟 肝血亏虚、肾精渐亏、寒湿瘀滞 脱不了关系。人年纪大了,肝血、肾精渐亏,肝藏血,肝血要是充足,筋脉得阴血滋养,则筋脉柔韧;而肾是主骨的,肾强则筋骨强,肾亏了骨骼筋络必然失养,此外,足少阴肾经的巡行部位正好经过人的脚跟,所以肾对筋骨的濡养非常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长时间被风寒湿邪内侵,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足跟痛,而且往往女人的发病率比男人更高。


解释完足跟痛的中医原理,肯定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那到底怎么办呀?给你们介绍一个中医泡脚方,它可以活血、通瘀、祛湿、强筋骨,治疗足跟痛效果比较明显。

方剂:苏木,透骨草,红花,七叶一枝花

用法:加水煎汤后,加食醋泡洗患处。

这个方子主要是止痛散瘀的: 苏木 ,临床一般用来治疗跌打肿痛、骨折筋伤,或者瘀滞肿痛,它联合 七叶一枝花 ,可以起到快速消肿止痛的作用。


透骨草, 辛温,它归在肝经和肾经,如果我们崴了脚,或者膝盖不能够伸屈了,可以拿透骨草煎汤外用,清洗患处,很快就能缓解,它的厉害之处是像一团火,能把筋骨里的风湿、瘀滞都破开。


红花 不用多说了,活血通络常用药,它内含一种红花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作用,可以消炎止疼;诸药配伍,可补益肝肾、活血止痛,对足跟痛有很好的疗效。


有此类问题的朋友,每天晚上用这个方子泡脚,坚持两个月左右,脚跟疼的症状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怎样治疗足跟痛

问题一:足跟痛的症状一般是怎样治疗才好呢?你好,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中医治疗以治根为主,西药只能起到抗炎的作用,跟腱炎是严禁 *** 的, *** 后炎症会扩散.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足跟骨...方世医贴,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 *** 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问题二:治疗足跟痛需要怎么办好呢/1、日常疗法: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
2、封闭疗法:“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足跟痛采用内病外治理念,直接针对病处治疗, ,中药“足跟gu坊世医帖”贴于足跟肌表可 ***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4、 *** 疗法: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

问题三:足跟痛的治疗一般是用什么办法好足跟痛的常发人群是老年人,常由于足部根骨骨刺而出现足跟痛,但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而是骨刺鼓起后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站立行走,或进行爬山、远游等长时间的足部运动而导致足部肌腱、筋膜等部位拉伤或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如足底跖腱膜炎、跟腱炎等病症。
另外还会因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 因此,年老体衰是发生脚跟疼的根本原因。最后,包括一部分风湿性的足跟痛患者,此类患者多是由于常年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身体过度受到潮湿的侵入而引起,常在阴雨天气,以及过冷的天气时容易复发。对于以上几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则会引起长期疼痛。当然,足跟痛还包括一些外伤引起的疼痛,但是暂时性的,当伤口愈合之后疼痛会逐渐消失。
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足跟骨方世医tie*外敷于足跟肌表 ***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护理并使用一些有效的偏方进行辅助治疗:
1、用一热水袋,裹几层干布或毛巾,贴敷于痛处(足跟底或足跟后部),次日起床时去除;
2、可进行简单的自我 ***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4、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少走路,少弹跳。

问题四:足跟痛的治疗有哪些方法呢,1、日常疗法: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
2、封闭疗法:“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足跟痛采用内病外治理念,直接针对病处治疗,治疗效果更佳,中药“足跟骨方世医tie”贴于足跟肌表即可。

问题五:足跟痛的治疗一般是有什么办法好中医学认为,脚后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不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骨刺的发生与脚后跟痛并无绝对的关系。许多长骨刺的人,并没有任何症状的,以上病人过去经常经局部注射类固醇,口服非载体消炎药,症状均可缓解,但反复,且可能会有潜在副作用,目前治疗主要在改变走路姿势、调整鞋子、功能锻炼为主。其中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非常重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可以外敷贴剂『足跟.骨.方.世.医.贴』,直接敷贴于患处,通过药力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快速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等作用, ***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问题六:如何治疗足跟痛的情况呢足跟疼痛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跟骨骨刺引发的疼痛,在中老年人很常见,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跟骨是人体行动、负重与地面的着力点,所以相对容易发生骨质增生。脚跟疼痛一般情况下不是由跟骨骨刺本身引起,而主要是由附着在跟骨下的腱膜发生炎症所致。另外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脚跟挤压骨刺, *** 周围组织发生炎症也可能引起疼痛。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脚跟疼痛:
1、避免以脚部为主的剧烈活动,减轻脚部负重。
2、选择骑自行车或游泳来取代走路或慢跑,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会伤及病脚。 3、脚跟疼痛必须找出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如果疼痛反复发作,可用中药膏*足跟骨..方世医贴*治疗或手术切除骨刺等方法治疗

问题七:脚后跟疼怎么治疗呢经常有人会有“脚跟疼”的症状,尤其是早晨起床后脚跟一着地,就感到针刺样疼痛,有的人在步行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但继续活动后症状加重。还有一少部分人在活动后症状未见改善,疼痛呈持续性加重,前者称为足底筋膜炎;后者称足跟骨刺。两者统称为“足跟痛”。“足底筋膜炎”与“足跟骨刺”是病因学的诊断,它们的主要症状相似,且发病多为中老年,有肌肉韧带的老化,同时这类病人有穿鞋鞋底薄且软的嗜好,如球鞋、练功鞋等。临床医生主要通过压迫疼痛点的位置及放射线来区别足跟痛的病因。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外敷,足跟世医帖调理即可。
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问题八:如何治疗足跟痛的情况呢,咋办好问题分析:你好,足跟疼多考虑是由于骨质增生等情况引起,中医方面分析多属于肾虚。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同于脑。肾虚会导致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足跟疼等情况。
意见建议:建议选择中药外敷(足跟骨方世医tie)的方法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多吃猪骨、牛骨、羊骨、鹌鹑、栗子、黑豆等补肾食物。

我脚指头疼、后脚跟也肿了好疼求救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另外,现在认为一般是与跟部的骨内压增高有关系,现在有脚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采用一种钻孔减压的办法,但是有些并不是骨内压增高,现在中医说的肾虚的人,也会出现这个脚跟疼痛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女性,或者产后,或者有些比较长的体质比较差的人,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这种疼痛中医说与肾虚有关。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其方药、治法如下:1药用透骨草、威灵仙、寻骨风、丹参、当归、川芍、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没药、玄胡、土鳖虫、红花各20克,加食醋2000毫升浸透后浓煎,滤取药液,乘温浸泡足跟半小时,并用力搓揉患处,早中晚各1次。每剂药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天。30天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内疼痛逐渐缓解、消失、行走自如。2.浸泡法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一般连用半个月,足跟痛开始逐渐减轻,持续1-2个月,司一望康复。也可用苏木、白附、麻黄、当归、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巧分钟,每日2次,有祛寒除湿、和而止痛之功。3.熏洗砖烙法先将茂艾60克、乌梅15克加水煎取药汁,入盆内使热气上蒸,患足放于气上熏洗,井用衣物遮盖,等药液冷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上,趁热下压数分钟,每日1-2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药液可用多次。也可取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用布包成一袋,在清洁水内浸泡10分钟左右;另取砖头一块,在平面上挖一凹窝,置炉火中烧红后取出;然后往凹窝内倒食醋100克,井将上述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足跟放在药袋上,约巧分钟即可;每日1剂,连用3-5剂,疗效显一著。4.药膳法取鸡肉90克、川鸟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洗净后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至尝无麻辣感为度,随量饮用。适用于足风寒湿痹阻经络者。也可用羊肉90克(切块)、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净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至羊肉熟烂为度,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用于足跟痛偏寒湿者。5.改变习惯每日踩鹅卵石5分钟,促使纤维组织软化,在海绵鞋垫的足跟处挖一洞,使行走时疼痛处小受压,也有利于疼痛缓解。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少走路,少弹跳,宜穿宽松柔软、轻便舒适的鞋。症状较重或经上述治疗未能奏效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注意保护脚后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脚部疼痛的困扰。据美国足病医学会的罗纳德博士说,该协会接到的患者咨询热线电话70%以上都和脚后跟有关。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足跟痛怎么治疗好?有什么好办法吗

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具体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足跟滑囊炎,可以采用休息、泡脚、按摩、外用药、封闭治疗和矫正鞋垫来治疗;2、足跟脂肪垫炎,可以采用休息、泡脚、按摩、外用药和矫形鞋垫来治疗;3、跖腱膜炎或者趾腱膜末端病,可以通过休息、泡脚、按摩、外用药、改穿高拱运动鞋既矫形垫来治疗;4、跟骨高压症,可以通过休息、泡脚、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以行跟骨穿刺减压术;5、跟骨骨刺,可以通过休息、泡脚、按摩、外用药治疗,必要时可以行跟骨骨刺切除术;6、跟腱末端病,可以通过休息、泡脚、按摩、外用药,必要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切除变性的跟腱组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