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柴胡桂枝汤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胃脘痛患者120例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柴胡桂枝汤治疗,都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胃脘痛;临床症状;辨证治疗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同时伴随有呕吐、嗳气、吐酸等不适的疾病[1]。中医认为胃脘痛属于寒邪客胃、瘀血停滞、脾胃虞寒等范畴,需要进行辨证施治,以消炎祛瘀为主要目标[2]。在中医治疗药物中,柴胡桂枝汤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胃肠粘膜;也能调控巨噬细胞,抑制血小板粘附[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柴胡桂枝汤治疗胃脘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脘痛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年龄15~70岁,性别不限;临床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上腹疼痛或隐痛,喜嗳喜按,遇寒加重;适应接受本文药物治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肝、肾、心功能异常;有药物滥用史或酗酒。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1.34±1.97)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5年,平均为(6.34±2.19)年;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情况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柴胡桂枝汤治疗,主方:柴胡20克、桂枝2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丁香10克、川芎10克、海螵蛸15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厚朴12克、炙甘草5克。胃痛难忍加延胡索、香附各5克,纳差甚者加鸡内金、麦芽各5克。水煎200ml左右,1日1剂。两组都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胃镜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有效:胃镜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胃脘痛及其它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同时观察两组的嗳气、烧心、疼痛等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构成比表示,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嗳气、烧心、疼痛等症状消失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胃脘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上腹疼痛或隐痛,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或可见未消化食物,胃镜检查提示胃的慢性炎症或溃疡等器质性病变[4]。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有直接关系。胃脘痛发作时可使脾脏巨噬细胞功能下降,使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在治疗中需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得脾胃之气得以升降。在治疗中,柴胡桂枝汤的应用以理气为主,能温中健脾、疏肝理气和胃,其中柴胡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桂枝理气和胃,以防久痛人络;跟其他药物合用可虚实兼顾,升降相依,补而不滞[5]。本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中医认为在胃脘痛发病时,若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病生肠胃,胃腑受损,胃气不得降,脾气不得升,而致脾胃病。治疗中需要积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肝可以安胃。柴胡桂枝汤既健脾益气,又理气温中,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从而顺利与合理调节肝脾功能。本文治疗组的嗳气、烧心、疼痛等症状消失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总之,柴胡桂枝汤治疗胃脘痛能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强化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预后疗效。
参考文献
[1]Nakamura M, Uchida K, Akahane M, et al. The effects on gastric emptying and carbohydrate loading of an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 and an 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a crossover stud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nesth Analg,2014,118(6):1268-1273.
[2]徐淑兹.临床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4-236.
[3]张声生.汪红兵,牧童,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8-21.
[4]陈蔚文.加味左金丸抑制大鼠基础及胃泌素诱导泌酸的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2(1):21.
[5]梁伟霞,傅理均,张铁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2):1761-762.
文章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说起桂枝可是大名鼎鼎,擅长用桂枝的人,把它作为 去病的 良药;不擅长运用的人,视之如虎狼。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桂枝这味药都不陌生,《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为主,更有许多加减变化,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
谈及桂枝,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能够发汗解表,诚然这一认识是及其正确的。桂枝汤以桂枝配伍白芍,发汗祛风,治疗外感风邪,人体正气相对不足的感冒,但桂枝汤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究竟桂枝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接下来一探究竟。
《神农本草经》载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桂枝味微辛辣,嚼之微微带甜味,性温和,不及麻黄燥烈。《神农本草经》将桂枝列为上品,其中大多数药物都是有补益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较小。
“ 上气咳逆”,言桂枝发散风寒,治疗风寒在表引起的“气上冲”,咳嗽。《伤寒论》有载“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见桂枝能够平息下之后,所引起的气上冲。有人就说了,桂枝汤还有其他四味药物,为什么是桂枝治疗”气上冲“。《伤寒论》用桂枝的最简单方剂是桂枝甘草汤,只有桂枝和甘草两味药,治疗”心下悸,欲得按“,心悸也是气机上冲的表现,甘草治疗少气(栀子豉汤条文下有,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即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用甘草一味,可见甘草的作用是治疗少气),因此桂枝可以平冲降逆。
”结气喉痹“,为寒气 郁积 在喉咙,不通畅,中医称这种不通畅为”痹“,痹者痹阻不通也。桂枝因为辛散,可以将存在于咽喉的寒邪 祛除 ,从而治疗寒气结在喉咙引起的痹痛。《伤寒论》有半夏散,就是半夏配伍桂枝治疗咽痛。
“利关节”可以治疗寒气痹阻在关节引起的疼痛,这种关节疼痛需要桂枝来治疗。如《金匮要略》中有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引起的骨节疼痛,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与少阳两种病兼有的“肢节疼痛”,桂枝附子汤治疗风湿在表的关节疼痛等,这些都是桂枝“利关节”的表现。
但是桂枝还有一种功效,《神农本草经》并未提及这种作用。这就是桂枝可以用于 瘀血 的治疗,有人认为桂枝用于 治疗瘀血, 不是因为桂枝能够活血化瘀,而是因为桂枝用温通的作用,血液得温则行。
经方中有桂枝茯苓丸,用桂枝搭配芍药、桃仁等药物,治疗“妇人素有症病”,症就是 瘀血不能散除,久久积累而成形。一个活血化瘀的方剂,以桂枝命名,足见桂枝对于该方的重要性,同时说明桂枝对于瘀血的治疗作用。
此外《伤寒论》中有桃核承气汤,也是用桂枝配伍大黄、芒硝等药物,攻逐瘀血。服桃核承气汤后,当微微下利,促使 瘀血排出体外。这个攻逐瘀血的方剂,同样使用桂枝,而且配合上大黄、芒硝这种寒凉药物,可见桂枝的温性已经发挥不出来,并且疾病就是瘀血和热结在下焦,当然需要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合上清热解毒,大黄、芒硝最适合。可见桂枝在活血化瘀药物中配伍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活血化瘀的重要方剂,出自《金匮要略》。在该书的妇人三篇中有温经汤一方,治疗瘀血阻滞在少腹,影响血液生化,进而表现出一些列的症状。温经汤中用当归、白芍、阿胶等滋养损失的阴血,同时配合桂枝、丹皮、川芎等活血化瘀。由以上三方可以看出桂枝在瘀血方面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虚寒导致的瘀血,疗效更佳。
桂枝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味药物,功效仍然有许多,用在温化水气的诸多方剂中,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方剂中,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从而蒸化水气,使废水变为人体的正常津液,或排出体外。桂枝补虚的作用历来很少论述,作为本草经的上品,桂枝可以补中益气,但是历代医家往往忽略掉此功效,从而便不会运用小建中汤,使一代名方就此陨落,实为可惜。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汤治太阴脾虚外,其他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强调治脾、借以 养生 ,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于后天脾胃。迨至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阴,使治脾胃的方法益臻完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颇崇尚脾胃学说,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捷。兹就脾胃病的治疗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 脾运胃纳,治宜达其升降之机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虚一实。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要枢。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其在人身的作用,犹如天地之气交泰。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玉版篇》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精气无以摄纳,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生机勃发。故临床治疗脾胃病,当顾及其生理功能,注意顺达升降之机。升宜升发脾胃之阳气,降宜以苦降之,降其逆气,但不宜苦降太过以防伤阴。临床所见,升发脾阳对某些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良效。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芪健中汤,对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确有良效,都是因升发了脾阳而收功的。急性胃炎之呕吐,必须以苦降之,泻心汤之芩、连专为苦降而设,用之确切,效如桴鼓。《金匮》麦门冬汤、一贯煎均能益气而养胃阴,对于萎缩性胃炎、阳虚型消化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效果。
2 脾胃多气血,宜养益而不宜破伐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相互为用,而其源均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为多气多血之脏,喜燥恶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恶燥。若劳倦伤脾,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失司。故李东垣治脾以升发脾阳为主。胃虽为水谷之海,若饮食自信,寒温不适,胃受损伤,胃中气血既少,摄纳失职,其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尤多。李东垣治内伤劳倦之补中益气汤,系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升提之品,以补脾气为重点,补气必须补脾。薛立斋说:“凡欲生阴血者,宜六君子汤为主方”。张景岳治血脱创独参汤,李东垣制当归养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均以补脾胃元气,补气以固脱,补气以生血,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取阳生阴长之意。由此可见,治疗脾胃病当以益气养润为主。但病有新久,疾有虚实,初病脾胃见有气滞者,所谓初病主气,当以理气为先,气机调畅则病自瘥;久病入络,当养血和络,脉络和谐则痛乃除。脾胃既伤,运化失职,此时中州不任重负,故理气当不使太过,木香、砂仁、枳实、厚朴之类均应酌用,因行气太过即是破气,诸香泄气,温燥耗气,理气太甚可使病久延。宜取诸花如玫瑰花、白梅花、山茶花等皆轻之品,以期理气而不伤正。
3 五脏罹其病殃,调脾胃之安四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前人有云:“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如果脾胃气衰,生化无源,营血大亏,心火独盛,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致水则水泛,而可致肾病。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并在治疗上提出治脾可以调五脏的论点。张景岳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调五脏亦可治脾胃的观点,指出“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肺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临证秉承师训,实证用实脾饮、清脾饮,虚证和虚中夹实者用异功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方化裁,确有疗效。
4 气火不足,治须温中佐清;胃有燥火,宜进滋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又倡“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所以东垣在升发脾阳时,常兼用清火的药物。虽然此说受到张景岳的否定,但笔者体会在用健脾补气药中加些黄连、栀子、黄柏之类,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兼火者,有一定的疗效。若脾气不虚,胃有燥火,又当用叶天士养胃阴之说法,胃阴虚而热在者用沙参、生地、石斛等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用玄参、麦冬、天冬、茅根、玉竹、梨汁、蔗汁等润之,宜可以微酸之品以敛肝,用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之类,抑制其胜我者,则胃律自充。宁心以生津者,用枣仁、茯神、小麦之类。补其生我者,则胃阴自复,而用人参、黄芪、补中生津。总之,选药尺度宜温和而不刚燥,滋润而不寒凉,补益而不壅中。
5 久病虚证宜守方,摄生维护病宜精
治疗慢性病要守方守法,抓住主要矛盾,护顾生理,相其机宜,量其所需,缓缓调理;若更法莫测,则难收全功。在用药上当区分脾胃特性,选药宜精。如中气虚者,参、术、芪、草之味补之,佐山药、内金、谷芽之类使补而不滞;中焦虚寒,姜、桂以温之,务在寒尽;湿盛者,二术以燥之,湿除脾运则已,若过之则伤阴;清阳下陷者,升、柴以升之,量不宜重,不使药过病所;中脘气滞者,陈皮、乌药以理之,滞去则已,过分香燥理气,便会破气伤中。临证之际,当细心审证,恰切使用。无论外感内伤,在护顾脾胃的前提下,不宜乱投苦寒或率进滋腻。而补又不可一味蛮补,该补则补,该调则调,或先实其脾,或后补其胃。此外,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又当根据“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注意摄生,将息适宜。决不可动辄禁绝谷食,当属患者参服适宜之食饵,以助胃气达邪外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桂枝这种中药材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临床应用都会用到这个,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它吗?用它能治什么病?下面就带你了解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 1 、 发汗解肌
桂枝辛温而归肺经,能够发汗解表,配伍麻黄可治疗表实无汗的风寒感冒,麻黄是主药。桂枝是表虚汗出的风寒感冒的主药,须配伍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即组成桂枝汤,是治疗风寒感冒表虚汗出的代表方。
桂枝是临床常用药,桂枝汤是临床常用方,治疗汗出、恶风者,无论发热与否,均予桂枝汤,大多在3~5剂后,汗出即愈。还须指出的是,桂枝汤治疗无明原因的长期低热表现为汗出、恶风者,疗效显著。若兼见口苦、咽痛、胁痛等,与小柴胡汤同用,名柴胡桂枝汤。
桂枝与肉桂来自同一种植物,均含挥发油,能够刺激汗腺而发汗。由于肉桂所含挥发油丰富,其发汗力比桂枝强,所以,为了增强桂枝汤的发汗作用,方中桂枝可由肉桂来代替,亦可桂枝与肉桂同用,诸多经方爱好者均有这样的经验。
以桂枝为主药的名方甚多,其中桂枝加葛根汤是擅长使用的处方之一。目前为止,治疗颈椎病仅有两首处方,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体质壮实、无汗者,多选用葛根汤;体质瘦弱,易于汗出者,则多选用桂枝加葛根汤。无论选用何方,均可配伍活血祛风止痛药,如桃仁、川芎、鸡血藤、丹参、威灵仙、木瓜等。方中葛根的用量多在50~100g之间,甚至更大,量小则疗效不佳。
2 、 温通经脉
桂枝味辛,能够通行血脉,性温,能够温通经脉。总之,桂枝具有温经散寒、通行经脉的作用,所治的病证属于寒凝血滞之各种疼痛性疾病,例如风寒湿痹之肩臂关节疼痛如颈椎病、肩周炎等,常与附子、生姜等配伍,如桂枝附子汤;治疗脘腹冷痛之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配伍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常配伍吴茱萸、当归、川芎等,如温经汤;治疗寒凝血滞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等),宜配伍枳实、薤白等,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总之,桂枝的温通经脉作用,可广泛用于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血循环障碍的病证。
3 、 助阳化气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性温,能够温通经脉,温补肾阳,助膀胱气化,故能利水,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痰饮等。治疗水湿内停之眩晕、心悸等,可配伍茯苓、白术、甘草,即苓桂术甘汤;治疗水肿、大便溏泄等,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同用,即五苓散。
从传统的中医理论来看,桂枝能够治疗痰饮、水肿等,与其助阳化气作用有关,然而这种作用难以理解。认为,桂枝之所以能够治疗水肿,与桂枝的温通经脉作用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就是桂枝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微循环一旦改善,水肿大多减轻。
使用注意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桂枝性温,能够动血。也就是说桂枝能够促进血液运行,提高心率,表现为“血热出血”,如易于鼻衄、牙龈出血等。所以对于易于出血、舌质红、口干咽干等患者,不宜使用桂枝。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2 1、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是中药桂枝的重要功效之一,因为桂枝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在被人体吸收后,能消灭人体内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能抑制人体内伤寒感冒和肺炎球菌的活性,能防止人体因这些细菌感染而出现炎症,也能让人体内已经出现了炎症,慢慢消退。
2、抗病毒
中药桂枝还有多种药用成分能抑制一些常见病毒的活性,特别是它对流感病毒的抑制功效极为明显,可防止流感病毒对人体细胞产生破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中,人们多服用一些中药桂枝,就能降低病毒性感冒的发病率。
3、预防感冒
桂枝汤是一种能解表散寒的中药汤剂,它对人类经常出现的感冒有明显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中,人们多喝一些桂枝汤,能抑制流感病毒活性,并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
4、利尿排毒
在平时人们适量服用一些桂枝汤,还能提高人类肾脏功能,并能加快身体内尿液生成,能让身体内淤积的毒素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它利尿排毒的功效特别出色以,适量服用还能让人体出现的水肿与小便不利很快减轻。
桂枝的禁忌
桂枝是一种药用功效极为出色的中药材,但生活中那些患有低血压的人禁止服用桂枝不然会让病情加重,除此以外生活中那些已经怀孕的女性也禁止服用桂枝,她们服用桂枝后容易造成子宫收缩,会对腹中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1、高热、脉洪大不出汗者禁用。桂枝属于温热药物,风温等热传染病时,高热、脉洪大不出汗的人,不应使用桂枝,误用的话,只使用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
2、内火患者禁用。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内火患者,桂枝不适合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内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