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甘草干姜汤治产后小便不禁一例

道医 2023-06-25 15:03:49

患者何某,女,28岁。产后月余,夜间遗尿频繁,昼日亦然,咳则遗出,苦恼致极。因家境贫寒,曾买肾气丸服后未效。于1992年冬邀余诊治。观其症:头眩短气,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诊其脉虚软无力,舌淡苔白润。笔者思之良久,断其为脾肺气虚,不能制约水液。遂试投甘草干姜汤:炙甘草30g、干姜15g。两剂竟然遗尿减少,再进五剂而痊癒。

体会:小便不禁乃由膀胱失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而气化功能既与肾阳之温煦最为密切,同时又与肺气之宣降,脾气之升举有关。如《金匮翼》说:“水虽主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

本病乃素体虚弱,复因产时耗气伤血,损伤脾肺,二脏气虚,不能制约水液,致膀胱失禁而发此证。如尤在泾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肺气虚寒,清阳不升则头眩;肺气不足则短气;脾气虚弱,水谷不为精微,故神疲而食少;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故昼夜遗尿频繁,咳则遗出;舌淡苔白润,脉虚软无力,皆属气虚有寒之征。甘草干姜汤为治疗虚寒肺瘘之要方,肺者,水之上源,主水道之通调而司治节。炙甘草入脾益肺,以助津液之气化;干姜温肺气而健脾阳;合而用之,此乃宗仲景甘温理胃,“虚则补鞭母”之意。药虽两味,但药专力猛,恰合病机,故收全功。

本文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妇人方下·月水不通第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妇人方下·月水不通第十九孙思邈

(方三十三首)

干姜丸
治妇人寒热羸瘦,酸消怠惰,胸中支满,肩背脊重痛,腹里坚满积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烦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烦满,手足虚热,意欲投水中,百节尽痛,心下常苦悬痛,时寒时热,恶心,涎唾喜出,每爱咸酸甜苦之物,身体或如鸡皮,月经不通,大小便苦难,食不生肌方。

干姜 川芎 茯苓 硝石 杏仁 水蛭 虻虫 桃仁 蛴螬 柴胡 虫(各一两) 芍药 人参 大黄 川椒 当归(各二两)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饮下三丸,不知加至十丸。(《千金翼》以疗妇人瘕结,胁肋下疾)

桃仁汤
治妇人月水不通方。

桃仁 朴硝 牡丹皮 射干 土瓜根 黄芩(各三两) 芍药 大黄 柴胡(各四两) 牛膝 桂心(各二两) 水蛭 虻虫(各七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又方桃仁(一升) 当归 土瓜根 大黄 水蛭 虻虫 芒硝(各二两) 牛膝 麻子仁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纳硝令烊,分为三服。(《肘后》无当归、麻子仁,用牡丹、射干、黄芩、芍药、柴胡各三两。《千金翼》无虻虫)

芒硝汤
治同前。

芒硝 丹砂末 当归 芍药 土瓜根 水蛭(各二两) 大黄(三两) 桃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丹砂、芒硝,分三服。

硝石汤
治血瘕,月水留瘀血大不通,下病散坚血方。

硝石 附子 虻虫(各三两) 大黄 细辛 干姜 黄芩(各一两) 芍药 土瓜根 丹参

上十六味 咀、以酒五升、水九升渍药一宿。明旦煎取四升,去滓,下朴硝、硝石烊尽,分四服,相去如炊顷。去病后,食黄鸭羹,勿见风。

干漆汤
治月水不通,小腹坚痛不得近方。

干漆 葳蕤 芍药 细辛 附子 甘草(各一两) 当归 桂心 芒硝 黄芩(各二两)大黄(三两) 吴茱萸(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清酒一斗浸一宿,煮取三升,去滓,纳硝烊尽,分三服,相去如一炊顷。

治月经不通,心腹绞痛欲死,通血止痛方∶

当归 大黄 芍药(各三两) 吴茱萸 干地黄 干姜 川芎 虻虫 水蛭(各二两) 细辛 甘草 桂心(各一两) 栀子(十四枚) 桃仁(一升)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一本有牛膝、麻仁各三两。

前胡牡丹汤
治妇人盛实,有热在腹,月经瘀闭不通,及劳热热病后,或因月经来得热不

前胡 牡丹 元参 桃仁 黄芩 射干 镟复花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芍药 茯苓 大黄 枳实(各三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黄芩牡丹汤
治妇人从小至大,月经未尝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方。

黄芩 牡丹 桃仁 瞿麦 川芎(各二两) 芍药 枳实 射干 海藻 大黄(各三两)虻虫(七十枚) 蛴螬(十枚) 水蛭(五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两剂后,灸乳下一寸黑圆际,各五十壮。

牡丹丸
治妇人女子诸病后,月经闭绝不通,及从小来不通,并新产后瘀血不消,服诸汤利血后,余未平,宜服之,取平复方。

牡丹(三两) 芍药 元参 桃仁 当归 桂心(各二两) 虻虫 水蛭(各五十枚)蛴螬(三十枚) 瞿麦 川芎 海藻(各一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血盛者作散,服方寸匕,腹中当转如沸,血自化成水去。如小便赤少,除桂心用地肤子一两。

干地黄当归丸
治月水不通,或一月再来,或隔月不至,或多或少或淋沥不断,或来而腰腹刺痛不可忍,四体嘘吸不欲饮食,心腹坚痛,有青黄黑色水下,或如清水,不欲行动,举体沉重,惟思眠卧,欲食酸物,虚乏黄瘦方。

干地黄(三两) 当归 甘草(各一两半) 牛膝 芍药 干姜 泽兰 人参 牡丹(各一两六铢) 丹参 川椒 白芷 黄芩 桑耳 桂心(各一两) 虫(四十枚) 川芎(一两十八铢) 桃仁上二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

治月经不通方∶

取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汗出止。

干漆丸
治月经不通,百疗不瘥方。

干漆 土瓜根 射干 芍药(各一两半) 牡丹 牛膝 黄芩 桂心 吴茱萸 大黄 柴胡(各一两) 桃仁 鳖甲(各二两) 虫 蛴螬(各四十枚) 水蛭 虻虫(各七十枚)大麻仁(四合) 乱发(鸡子大二枚) 子(二合)

上二十味为末,以蜜和为丸,每日酒下十五丸梧子大,渐加至三十丸,日三,仍用后浸酒服前丸药。

浸酒方
大麻子(三升) 子(二升) 桃仁(一升) 桂心 灶屋炱煤(各四两) 土瓜根 射干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斗,绢袋盛药浸五宿,以一盏下前丸药甚良,或单服之亦好。

当归丸
治女人脐下 结刺痛,如虫所齧,及如锥刀所刺,或赤白带下十二疾,腰背疼痛,月水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方。

当归 葶苈 附子 吴茱萸 大黄(各二两) 黄芩 桂心 干姜 牡丹 川芎(各一两)细辛 秦椒 柴胡 浓朴(各一两六铢) 牡蒙(一方无) 甘草(各一两) 虻虫 水蛭(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有胎勿服之。

又方治腰腹痛,月水不通利方∶

当归 川芎(各四两) 虻虫 乌头 丹参 干漆(各一两) 人参 牡蛎 土瓜根 水蛭(各二两) 桃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为末,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

鳖甲丸
治女人小腹中积聚,大如七八寸盘面,上下周流,痛不可忍,手足苦冷,咳噫腥臭,两胁热如火炙,玉门冷如风吹,经水不通,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服之一月便瘥,有孕。此是河内太守魏夫人方。

鳖甲 桂心(各一两半) 蜂房(半两) 元参 川椒 细辛 人参 苦参 丹参 沙参 吴茱萸(各十八铢) 虫 水蛭 干姜 牡丹 附子 皂荚 当归 芍药 甘草 防葵(各一两) 蛴螬(二十枚) 虻虫 大黄(各一两六铢)

上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七丸,日三,稍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妇人因产后虚冷坚结积在腹内,月经往来不时,苦腹胀满,绕脐下痛,引腰背,手足烦,或冷热,心闷致不欲食方∶

鳖甲(一两半) 干姜 赤石脂 丹参 禹余粮 当归 白芷(一作白术) 干地黄(各一两六铢) 代赭 甘草 鹿茸 乌贼骨 僵蚕(各十八铢) 桂心 细辛 川椒 附子(各一两)

上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五丸,加至十丸。

禹余粮丸
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癖方。

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川椒(各二两半)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川芎 前胡(各一两六铢) 干姜(三两) 矾石(六铢) 白薇 紫菀 黄芩(各十八铢) 虫(一两)

上十九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若饮下二十丸,日二,不知则加之。

牡蒙丸
治妇人产后十二 病,带下无子,皆是冷风寒气,或产后未满百日,胞络恶血未尽,便利于悬圊上,及久坐,湿寒入胞里,结在小腹,牢痛为之积聚,小如鸡子,大者如拳,按之跳手隐隐然,或如虫齧,或如针刺,气时抢心,两胁支满,不能食,饮食不消化,上下通流,或守胃脘,痛连玉门背膊,呕逆,短气,汗出,少腹苦寒,胞中创,咳引阴痛,小便自出,子门不正,令人无子,腰胯疼痛,四肢沉重淫跃,一身尽肿,乍来乍去,大便不利,小便淋沥,或月经不通,或下如腐肉,青黄赤白黑等如豆汁,梦想不祥方。(一名紫盖)

牡蒙 浓朴 硝石 前胡 干姜 虫 牡丹 川椒 黄芩 桔梗 茯苓 细辛 葶苈 人参 川芎 吴茱萸 桂心(各十八铢) 大黄(二两半) 附子(一两六铢) 当归(半两)

上二十味为末,蜜和,更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则加之至五六丸,下青白黄赤如鱼子者,病根出矣。

治月经不通,结成 瘕如石,腹大骨立,宜此破血下方∶

大黄 硝石(各六两) 巴豆 川椒(各一两) 代赭 柴胡(熬变色) 水蛭 丹参(熬令紫色) 土瓜根(各三两) 干漆 川芎 干姜 虻虫 茯苓(各二两)

上十四味为末,巴豆别研,蜜和丸如梧子,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至五丸,日再服。(《千金翼》无柴胡、水蛭、丹参、土瓜根)

大虻虫丸
治月经不通五七年,或肿满气逆,腹胀瘕痛,宜服此,数有神验方。

虻虫(四百枚) 蛴螬(一升) 干地黄 牡丹 干漆 芍药 牛膝 土瓜根 桂心(各四两) 吴茱萸 桃仁 黄芩 牡蒙(各三两) 茯苓 海藻(各五两) 水蛭(三百枚) 芒硝(一两) 人参(一两半) 葶苈(五合)

上十九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七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桂心酒
治月经不通,结成 瘕方。

桂心 牡丹 芍药 牛膝 干漆 土瓜根 牡蒙(各四两) 吴茱萸(一升) 大黄(三两)辛(各一两) 僵蚕(五十枚) 大麻仁 灶突墨(各三升) 干地黄(六两) 虎杖根 鳖甲(各五两)

上二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分两瓮,浸之七日并一瓮盛,搅令调和,分作四瓮,初服二合,日二,加至三四合。

虎杖煎
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亦治丈夫病方。取高地虎杖根细锉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醇酒五升和煎,令如饧,每服一合,讯息为度,不知则加之。

   又方治月经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方∶

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 土瓜根 牛膝(各取汁二斗)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旦煎取二斗,纳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和,煎令

桃仁煎
治带下经闭不通方。

桃仁 虻虫(各一升) 朴硝(五两) 大黄(六两)

上四味为末,别治桃仁,以醇苦酒四升纳铜铛中,炭火煎至二升,下大黄、桃仁、虻虫等,搅勿住手,当欲可丸,下朴硝,更搅勿住手,良久出之,可丸乃止。取一丸如鸡子黄投酒中,预一宿勿食服之,至晡时,下如大豆汁,或如鸡肝凝血虾蟆子,或如膏,此是病下也

治月经不通甚极闭塞方∶

牛膝(一斤) 麻子(三升蒸) 土瓜根(三两) 桃仁(二升)

上四味 咀,以好酒一斗五升浸五宿,一服五合,渐加至一升,日三,能多益佳。

治产后风冷,留血不去停结,月水闭塞方∶

桃仁 麻子仁(各二升) 子(一升)

上三味 咀,以好酒三斗浸五宿,每服五合,日三,稍加至一升。

治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盘,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若生肉 不可为也,疗之之方∶

生地黄(三十斤取汁) 干漆(一斤为末)

上二味,以漆末纳地黄汁中,微火煎,令可丸,每服酒下如梧子大三丸,不知加之,常以食后服。

五京丸
治妇人腹中积聚,九痛七害,及腰中冷引小腹,害食,得冷便下方。

干姜 川椒(各三两) 附子(一两) 吴茱萸(一升) 当归 野狼毒 黄芩 牡蛎(各二两)

上八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初服三丸,日二,加至十丸。此出京氏五君,故名五京,久寒冷困者当服之。

鸡鸣紫丸
妇人 瘕积聚方。

皂荚(一分) 藜芦 甘草 矾石 乌喙 杏仁 干姜 桂心 巴豆(各二分) 前胡 人参(各四分) 代赭(五分) 阿胶(六分) 大黄(八分)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鸡鸣时服一丸,日益一丸至五丸止,仍从一起。下白者,风也。赤者, 瘕也。青微黄者,心腹病。

辽东都尉所上丸
治脐下坚癖,无所不治方。

恒山 大黄 巴豆(各一分) 天雄(二枚) 苦参 白薇 干姜 人参 细辛 野狼牙 龙胆 沙参 玄参 丹参(各三分) 芍药 附子 牛膝 茯苓(各五分) 牡蒙(四分)

芦(六分)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宿勿食,服五丸,日三,大羸瘦,月水不调,当二十五日服之,下长虫,或下种种病,出二十五日,服中所苦悉愈,肌肤盛,五十日万病除,断绪者有子。

牡蛎丸
治经闭不通,不欲饮食方。

牡蛎(四两) 大黄(一斤) 柴胡(五两) 干姜(三两) 川芎 茯苓(各二两半)川椒(十两) 葶苈子 芒硝 杏仁(各五合) 水蛭 虻虫(各半两) 桃仁(七十枚)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甘草干姜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3.1甘草干姜汤的别名3.2处方3.3功能主治3.4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 5.1甘草干姜汤的别名5.2组成5.3制备方法5.4功能主治5.5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5.6附注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甘草干姜汤 1拼音 gān cǎo gàn jiāng tāng

2概述 甘草干姜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3.1甘草干姜汤的别名

干姜甘草汤(《妇人大全良方》卷七)。

3.2处方

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

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3.3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伤寒误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遗尿,小便数者[1]。

《伤寒论》方之甘草干姜汤功在温中益气。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咽中干,烦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3.4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分二次服[1]。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3.5摘录

《伤寒论》

4《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

4.1处方

甘草5分,干姜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4.2功能主治

《疝气证治论》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诸疝泄利者。

4.3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摘录

《疝气证治论》

5《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

5.1甘草干姜汤的别名

二神汤

5.2组成

甘草(炙)、川白姜(炮)各等分。

5.3制备方法

上锉散。

5.4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汤主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原,无以收约其血。

5.5甘草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食前煎服。

5.6附注

甘草干姜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1、甘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防治肿瘤。

2、干姜功效与作用: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

3、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4、干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甘草干姜汤的制作方法

方法如下:
步骤1、准备食材把干姜、甘草洗净。把干姜切成条。放入砂锅里加水,泡15分钟后再加热煮开,小火煮10~15分钟,关火。放凉一些把水倒出来就行了。也可以多泡一会,让干姜甘草释放一下营养成分。也可以用养生壶直接煮,选择花草茶或者水果茶的档位。
步骤2、尽量上午喝。是药三分毒,喝多了都有副作用,若是助长体内的湿气,不利于肠胃的消化。不宜久服,不宜久服。甘草每天的最大用量别超过10g。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5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