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乌梅丸治疗月经过少案例,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之主方,恰合厥阴证之病机,起到“气血双调、寒热同治、标本兼顾、以杂治杂”的作用。掌握“部分症征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特点,以求拓展临床辨证思维,把握“辨时”以求治本。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乌梅丸治疗蛔厥确有良效。近年来,中医临床工作者反复学习探讨经方运用,临床运用乌梅丸用治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在妇科方面乌梅丸还可用于痛经、崩漏、白带、不孕等症[1,2],获益匪浅。吾师徐慧军教授运用此方成功治疗月经过少一例,以厥阴为纲,活用乌梅丸拓展临床辨证思维,把握“先机”以求治本。
1.1妇科疾病病机 《妇人大全良方》说 “妇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古人认为,生理上妇女以血为本,月经、胎孕、产育、哺乳都是以血为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论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经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3];②《灵枢·经脉》记载: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胸肋、循咽喉。”可见肝经循行于人体的二阴及乳房,因此肝对女性生理、病理有直接影响;③王冰云: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可见肝有藏血的功能,对女子则体现在月经的来潮,调节女性生殖功能的冲、任二脉,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养;④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的心情舒畅,气血平和,女子月事才能按时而下,产后乳汁才按时分泌。
1.2乌梅丸运用于月经病的机理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经,若病邪侵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阴阳失调,从阴化则为寒证,从阳化多为热证,正邪交争,邪胜则病进,正复则病退,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为妇科疑难病特征,疏泄失调则坎中之阳亏损而下寒,藏血失调,则离中之阴亏损而上热,此时,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而不得变,致使阴阳各走其偏而呈上热下寒证,可见厥阴病为寒热错杂证,故有“肝为女子先天”、“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4]。月经病的病机特点恰好与厥阴病病机相吻合,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所以予乌梅丸方加减治疗妇科杂病常获奇效。乌梅丸一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之药于一体,起到气血双调、寒热同治、标本兼顾、以杂治杂、此方恰合厥阴证之病机,用乌梅丸来治疗妇科杂病恰中病机。
1.3运用顾植山“辨象-辨时-握机”理论指导运用乌梅丸 顾教授在通过五运六气理论解读六经实质,提出了“辨象-辨时-握机”相结合的经方运用思维方法,乌梅丸所主治之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病象为:寒热错杂。厥阴病欲解时为丑时至卯时,这段时间正值阴气将尽,阳气初生,证属厥阴。阴阳之气不能顺畅交接,故而出现寒热错杂的各种见证,且有部分症征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运用六经病“欲解时”的理论,观察某一外感病的外在症候减轻或加重的时间,便可诊断其为何经之病;运用乌梅丸治疗具有“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症征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这一病理特点的不同病症[5]。
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乌梅丸方解】
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之主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辛开与酸收相合,开达表里,贯通阴阳,使表气与里气相回旋,而不相协调的脏腑趋于协调平和,陈修园评价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2.1乌梅丸是和解剂 和解剂的定义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乌梅丸颇具其特点,方中重用酸敛性涩之乌梅敛阴和里,以辛温发散、主动主升的附子、桂枝、细辛、蜀椒、干姜宣通阳气,益以甘温之人参、当归补气和血,配伍苦寒沉降之黄连、黄柏清泄邪热。综观全方,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乌梅丸具备收、和、安、敛、宣、降、散、温、补、护于一体的方剂[6]。吴鞠通探讨乌梅丸为“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7]。
2.2从药性理论分析乌梅丸 ①补用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木生酸,酸生肝”。乌梅丸方以乌梅三百枚为君,更以苦酒浸渍一宿,重加其酸,以求酸收敛肝。《本草求原》:乌梅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因酸属木味,其先入肝;酸属阴味,其性收敛,补用酸为其正治法。肝体阴而用阳,而“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酸以补,是补肝之体,充肝之阴血。《内经》中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乌梅丸中加以辛温发散的附子、桂枝、细辛、蜀椒、干姜宣通阳气,这是针对肝气不足,必须辛甘助阳,以益肝气,恢复其升发舒展的功能特性。补用酸和补用辛,二者齐头并进,正如后世对肝的治疗,有治肝体与治肝用的划分方法;②并用苦寒。黄连、黄柏之苦寒以坚其阴,清以泻热, 苦寒沉降之黄连、黄柏清泄邪热。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③益用甘味之药。人参、甘草甘入脾培土,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补脾益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而肝主有源。亦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全方酸收敛降,辛热助阳,酸苦坚阴,寒热温凉,温清补益,攻补兼施,诸药配伍,并行不悖,燮理厥阴阴阳寒热虚实,使之归复于平和[2]。总之, 乌梅丸酸甘苦合用, 陈修园曰:“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长于调治肝虚寒热错杂之月经病。
运用乌梅丸辨证要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机,治疗具有“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症征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这一病理特点的不同病症,为进一步拓宽乌梅丸应用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只要诊断其证属厥阴阴阳寒热错出现提纲的主症,皆可用乌梅丸,取得异病同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贤,王光耀.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医学报,2009,24(145):122-125.
[2]蔡文就.浅谈柯韵伯对乌梅丸的发挥及临床应用[J].新中医,2004,36(3):68-69.
[3]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7.
[4]谷凌云,杜丽,查青山.乌梅丸治疗妇科病临证心得[J].四川中医,2015,33(3):145-147.
[5]老鹰荣,唐泽彦,蒋俊民.学习顾植山“辨象-辨时-握机”运用乌梅丸体会[J].2013,45(7):196-198.
[6]何丰华,武维屏,李维娜.乌梅丸证治发挥[J].中国中医急症,2013,13,(11):751-752.
[7]冯鑫.李赛美教授巧用乌梅丸验案二则[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11-12.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临床善于从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运用经方,屡获良效。顾植山用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阐释了「天癸」与女性生殖周期关系,并从「开阖枢」不同时相对女性月经周期进行了阐述,提出根据经期不同时段,按少阴、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分别选用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柴桂干姜汤、固冲汤、温经汤等进行调经(本文主要讨论温经汤,其他诸方与「开阖枢」时相论治关系另文介绍)。
按照「开阖枢」理论,女性在排卵期后即进入太阴、阳明阶段,太阴开、阳明阖,月经才会如期而至,否则会出现月经失常,甚至闭经,影响生育。针对月经衍期、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部分不孕症,选用《金匮要略》温经汤调治,多收佳效。现简要说明之。
立方本意在降阳明、调冲任
温经汤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去心),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该方组方配伍巧妙严谨,被视为妇科调经的经典方剂。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祛瘀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虽然经文有「亦主妇人少腹寒」可以佐证。但如仅从「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阐释组方机理,对方中大量运用半夏、麦冬不易解释,以致在临床中出现少用甚而弃用半夏、麦冬的现象。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人体阴阳以「开阖枢」的动态形式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阳明之阖与太阴之开是同时发生的。因为阴阳首先是运动变化的象态,三阴三阳气化的机制是同时进行的,不能孤立来看某个过程。温经汤治疗月经衍期、闭经主要取降「阳明」、开「太阴」,调冲任,进而达到促进月经来潮、促排卵,以治疗月经不调和不孕症。
温经汤中重用半夏、麦冬意义
前已谈及对于温经汤的运用,一般多从冲任虚寒兼有瘀血立论,取其「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有人在临床运用该方时,据《神农本草经》中所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饥、胃脉绝、赢瘦短气」)之功效中无「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义,认为与温经汤所主病证的病机相悖、证候不合、治则无关,提出温经汤当无半夏、麦门冬。也有学者引白云阁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温经汤无半夏、麦门冬,故临床运用温经汤时弃用半夏、麦冬,殊不知方中该两味药是降阳明之主药,去了半夏、麦冬的温经汤,其疗效会大打折扣。
温经汤方中麦冬用量最大,麦冬与半夏相配降阳明也是经方的经典配伍,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言:「麦门冬在天则禀春阳生生之气,在地则正感清和稼穑之甘。《本经》甘平,平者,冲和而淡也;《别录》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太阴,实阳明之正药……下气则阳交于阴,交则虚劳愈而内热不生,内热去则 *** 日盛,故有子。」
从条文看阳明不降、冲任为病
「暮即发热」是阳明不降的一个临床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之「急」与「满」亦当为「开阖枢」气化升降失调所致。《素问·骨空论》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少腹里急」当需考虑冲脉为病。「唇口干燥」亦提示冲脉为病。《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冲脉「络唇口」,冲脉郁滞、津血失养而出现「唇口干燥」。
从奇经八脉论阳明与冲任关系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明经与冲脉在气街汇合,冲、任二脉与胃气相通,半夏辛温行散,入阳明胃经,通降胃气而散结,所以降冲脉,亦即半夏通降阳明胃气有助于通调冲任,冲任通则可助祛瘀调经。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同起于胞中,主调节月经,与月经关系密切。
清代名医陈修园用麦门冬汤治疗倒经,亦得之于张仲景温经汤配伍半夏降阳明之气以降冲脉的用药启示和经验。黄元御《长沙药解》谓「半夏降阳明之气以降冲脉。」陈元犀在其父陈修园《金匮方歌括》「温经汤」条按曰:「……吴茱萸,肝药亦胃药也;半夏,胃药亦冲药也……胃属阳明,厥阴冲脉丽(系)之也……以阳明为主,用吴茱萸驱阳明中土之寒,即以麦门冬滋阳明中土之燥,一寒一热,不使偶偏,所以谓之温也……其余皆相辅而成温之之用,绝无逐瘀之品。故过期不来者能通之,月来过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并能治之,统治带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
临床实践发现手心热者效佳
从临床观察,凡手心发热者或手心汗多者服用本方疗效佳,究其原因,与阳明、厥阴有关。阳明不降,阳不藏阴,可见手足发热。此外,戴思恭《推求师意·卷之上·杂病门》手心热条说:「手心者……故心所生病,掌中热痛。心主手厥阴包络脉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所生病者,烦心,掌中热。是知手心热者,皆二经之火,为病百端,岂一症一方可言哉?原其方旨,必是当时为忧虑过节,津液不布,停聚成痰,温郁伏心,火不得发越,故用此方,因集于此。……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从「顾氏天癸解图」可以清晰看出,到「二七」天癸至,此时气化在厥阴时段,厥阴气化正常,「天癸」才能更好发挥生殖功能;若厥阴气化失常,就会造成月经不调乃至不孕。故「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金匮要略》温经汤主妇人「久不受胎」,临床治不孕症甚效,方中君药为吴茱萸,吴茱萸恰是厥阴经要药。
验案举隅
陈某,女性,21岁。于2015年1月22日初诊。
自初潮起月经周期一直无规律,需注射黄体酮方可来月经,末次月经2014年9月27日,至今未行经,平素手掌心易出汗、发热,脚怕冷,口唇发乾,余无明显不适,便调溲畅,夜寐安。舌淡苔薄,脉细涩。
予温经汤降阳明、调冲任。处方:淡吴萸12克(开水淘洗9次),川桂枝10克,大川芎10克,西当归10克(酒炒),赤芍药12克,粉丹皮10克,淡干姜6克,法半夏15克,剖麦冬30克,潞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陈阿胶10克(烊入)。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二诊(2015年2月5日):上药服用后,开始每日晨起护垫有少量粉红色分泌物,量极少,手心汗出减少,唇干好转,惟足仍怕冷,余症同前。舌淡苔薄,脉滑小数。予当归四逆加味。处方:酒当归12克,川桂枝10克,炒二芍(各)10克,白木通10克,炙甘草10克,北细辛6克(先煎),大川芎10克,上绵芪25克,炙远志6克,藏红花0.3克(黄酒另炖兑入)。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服上方后,月事于2015年2月6日来潮,量色正常,足转温。
上文所提及的与「开阖枢」时相匹配的5首方,是顾植山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筛选的常用效验方,仅供大家参考,而并非该5个时相仅有此5方。此外,因「固冲汤」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创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统摄无权、冲脉不固,而致崩漏或月经过多之证,乃属从太阴脾治,以「益气健脾,固冲摄血」,故太阴时段选用此方。
止泻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敛肺,涩肠,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宜食]适宜虚热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缩性胃炎胃酸过少者),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肠炎之人食用;适宜孕妇妊娠恶阻者食用;适宜胆道蛔虫者食用。适宜夏季与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汤饮料以清凉解暑,生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梅,酸温,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本草新编》:“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忌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食;菌痢、肠炎的初期忌食。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怀孕妇人产前产后忌食之。 宜忌 有实邪者忌服。
1.对蛔虫的作用 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如将乌梅煎剂加入置有蛔虫的1%盐水和0.1%碳酸氢钠溶液内可见蛔虫活动增强。给狗通过胃管给予乌梅煎剂50g并收集其的胆汁,在厌氧条件下,将蛔虫放入一直径0.3-0.5cm的胶管内,将胶管放入38℃的水盆内,从蛔虫头端入管内滴入收集的胆汁,结果可见大部分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从管内退出。也有报道从223种中药热水提取液体外试验,筛选具有杀肠虫作用的药物,发现乌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 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性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所含枸橼酸和苹果酸有关。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须疮癣、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 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有较强的拮抗由钾离子引起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活性,已分离出其活性成分是5-羟甲基-2-糠醛。对胆囊乌梅煎剂口服有轻微收缩作用。体外试验,乌梅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环试验表明,乌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去湿化浊完带汤
完带深山打柴草,陈嫂借钱买二术。――完带参山*柴草,陈芍芥前*二术。
六 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秦人地穷要牛耕,种灵心草,当心防毒寄生。 (秦艽,人参,干地黄,川芎,芍药,牛膝,杜仲,茯苓,肉桂心,当归,细辛,防风,独活,桑寄生) 羌活胜湿汤 高兄疯蛮抢活干(藁本 川芎 防风 蔓荆子 羌活 独活 炙甘草
)祛痰剂二陈汤: 二陈夏令干红生妹。 (半夏,茯苓,甘草,橘红,生姜,乌梅) 温胆汤: 二陈温胆只要大枣。 (二陈汤去乌梅,加枳实,竹茹,大枣)
清气化痰丸: 陈皮杏仁伴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 (陈皮,杏仁,半夏,瓜蒌仁,枳实,胆南星,茯苓,加黄苓) 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天大早二陈来。 (白术,天麻,大枣 加二陈汤去乌梅)
贝母瓜蒌散 红花楼桔梗被俘。――红花,瓜蒌,桔梗,贝母,茯苓
消食剂保和丸: 瞧山神服拌萝卜皮。 (连翘,山楂,神曲,半夏,萝卜子,陈皮)
健脾丸--夫人赶猪卖山神,陈香莲要杀寇(茯苓 人参 甘草 白术 麦芽 山楂 神曲 陈皮 木香 黄连山药 砂仁 豆蔻
乌梅丸 富贵新疆人数着白脸美。――附子,当归,细辛,干姜,人参,蜀椒,桂枝黄柏黄连 乌梅
血府逐瘀汤: 川牛耕地,当烧柴,只炒红桃。 (川芎,牛膝,桔梗,生地,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甘草,红花,桃仁)
补阳还五汤:当地凶人持红旗(当归 地龙 川芎 桃仁 赤勺 红花 黄芪)
温经汤:熊皮贵,无人要,冬将夏,草当浇(川芎 牡丹皮 桂枝 吴茱萸 人参 芍药 麦冬 生姜 半夏甘草 当归 阿胶
)生化汤: 蒋干穷逃,当归。 (炮姜,甘草,川芎,桃仁,当归。加黄酒,童便) 二 止血咳血方--海带和瓜子(海粉 青黛 诃子 瓜篓仁 栀子)黄土汤: 夫子在黄土地浇肥勤锄草。 (附子,灶心黄土,地黄,阿胶,黄芩,白术,甘草) 治风剂一 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 穷新景,草房纸墙薄。 (川芎,细辛,荆芥,甘草,防风,白芷,羌活,薄荷)消风散--谨防馋牛通仓库,十亩草地归胡妈(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木通 苍术 苦参 石膏 知母甘草 生地 当归 胡麻)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为君药。四味小活络丹--二乌龙没乳难活(川乌 草乌 地龙 没药 乳香 天南星 **)二 平息内风羚角钩藤汤: -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羚羊角 钩藤 桑叶 甘草 生地 竹茹 茯神 白芍 川贝 菊花) ) 镇肝熄风汤--天涯少草龙牡恋,牛鬼折姻缘(天冬 麦芽 白芍 甘草 龙骨 牡蛎 川楝子 怀牛膝 龟板生赭石 茵陈 玄参)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教绝技,伏神擒牛众致意(天麻 钩藤 夜交藤 石决明 桑寄生 茯神 黄芩 牛膝杜仲 栀子 益母草)治燥剂一 清宣外燥杏苏散--苏杏姐将找陈夏领草支前(苏叶 杏仁桔梗 生姜 大枣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壳 前胡) 清燥救肺汤: 爸妈叫人炒桑杏卖石膏。 (枇杷叶,胡麻仁,阿胶,人参,甘草,桑叶,杏仁,麦冬,石膏)桑杏汤--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参 贝母 栀皮 香豉 桑叶 杏仁 梨皮)二 滋阴润燥麦门冬汤: 夏大人卖炒米(半夏,大枣,人参,麦冬,甘草,粳米) 祛湿剂一 燥湿和胃平胃散: 生猪肝皮厚。 (生姜,苍术,炒甘草,陈皮,厚朴) 藿香正气散: 陈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苏白蜘蛛(陈皮 桔梗 茯苓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厚朴 藿香 大枣生姜 紫苏 白芷 白术 )二 清热去湿茵陈蒿汤: 茵陈治黄(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八正散: 石老通宿等车去黄山。 (滑石,甘草,木通,扁蓄,灯心草,车前子,瞿麦,大黄,山栀子) 三仁汤: 三人后半夜通话(“杏仁、白寇仁、薏苡仁” 厚朴 半夏 竹叶 白通草 滑石)三 利水渗湿五苓散: 泽林白猪贵(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桂枝) 猪苓汤--谢玲玲滑跤(泽泻 猪苓 茯苓 滑石 阿胶)防已黄芪汤--草房黄找白浆(甘草 防己 黄芪 大枣 白术 生姜)四 温化寒湿真武汤: 朱父将服药。 (白术,炮附子,生姜,茯苓,白芍) 实脾散: 令父煮老姜干姜,瓜果扑鼻香。 (茯苓,附子,白术,甘草,生姜,干姜,木瓜,草果,厚朴,大腹皮,木香) 归脾汤《济生方》: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四君:人生,白术,茯苓?茯神,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 三、气血双补灸甘草汤--弟清早教草人卖芝麻酱(生地 清酒 大枣 阿胶 甘草 人参 麦冬 桂枝 麻仁 生姜)四、 补阴六味地黄丸: 山山地王,服泻丹(山药,山茱肉,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 大补阴丸--风致白龟驻地(蜂蜜 知母 黄柏 龟板 猪脊髓 熟地)一贯煎 一贯杀狗当地零卖。――一贯 北沙参,枸杞子,当归身,生地黄,川楝子,麦冬五、 补阳肾气丸《金匮要略》:肾气六位家富贵。――肾气六味加附桂。 贵子腹泻,单要黄鱼。 (桂枝,附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干地黄,山茱肉)六阴阳双补地黄饮子--贵妇从远东赴沪地,将尝大巴鱼何味(官桂 附子 肉苁蓉 远志 卖门冬 茯苓 石斛 熟地生姜 菖蒲 大枣 巴戟天 山茱萸 薄荷 五味子)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骑马卖牡蛎(黄芪 麻黄根 小麦牡蛎)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穆桂英挡住草蔻要何人(木香 肉桂 罂粟壳 当归 白术 甘草 肉豆蔻 白芍药 诃子 人参)涩精止遗桑螵蛸散--自家人常孤身飘荡(远志 龟甲 人参 菖蒲 龙骨 茯神 桑螵蛸 当归)固崩止带固冲汤--探骑母龙背,潜航住山海(棕榈炭 黄芪 煅牡蛎 煅龙骨 五倍子 茜草 白杭芍 白术 山萸肉海螵蛸)第九章 安神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朱砂敢当皇帝(朱砂 甘草 当归 黄连 生地)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田夫洁身早跪地,但愿卖猪五百只(天门冬 茯苓 桔梗 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 丹参元参 麦门冬 朱砂 五味子 柏子仁 远志) 酸枣仁汤--令母熊找草(茯苓 知母 川芎 酸枣仁 甘草)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见书。理气剂一 行气越鞠丸--父子唱川曲(香附 栀子 苍术 川芎 神曲) 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瓜蒌韮白白酒汤:瓜蒌,韮白,白酒。半夏厚朴汤: 梅核气 降下后舒服。 (生姜,半夏,厚朴,苏叶,茯苓) 二 降气苏子降气汤: 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 (苏子,苏叶,大枣,肉桂,生姜,半夏,前胡,厚朴,当归,甘草) 定喘汤: 夏天的杏仁黄又黄,冬天的草苏白又白。 (夏天:半夏;杏仁;黄又黄:麻黄,黄芩;冬天:款冬花;草苏:甘草,紫苏子;白又白:白果,桑白皮) 旋覆代赭汤: 戴花老人下大江(代赭石,旋覆花,甘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 理血剂一 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 大桃贵滞销。 (大黄,桃仁,桂枝,炙甘草,芒硝) 清营汤《温病条辨》: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 黄连 生地 竹叶 犀角 丹参 麦冬 银花 元参)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牡丹皮 犀角 芍药 生地)三、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百子练琴。 (黄柏,栀子,黄莲,黄芩)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甲 贝母 皂角刺 防风 没药 天花粉 金银花白芷 赤芍药 陈皮 甘草 当归 乳香)五、 清脏腑热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草地牧猪。 (甘草梢,生地,木通,竹叶)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 生地 木通 栀子 龙胆草 当归 泽泻 柴胡 甘草 车前子)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 6:1”)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 桃仁 薏苡仁 苇茎)清肺化饮,逐瘀排脓 肺痈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热咳喘清胃散--生母当皇帝(升麻 牡丹皮 当归 黄连 生地)白头翁汤《伤寒论》: 百翁练琴。 (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 六、 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母鳖好生蛋。 (知母,鳖甲,青蒿,生地黄,牡丹皮) 第五章 祛暑剂祛暑解表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朴 香薷 炒白扁豆)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石斛 知母 西洋参 竹叶 麦冬 黄连 西瓜脆衣 荷梗 甘草 粳米)第六章 温里剂一、 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草人赶猪。 (炙甘草,人参,干姜,白术) 小建中汤《伤寒论》:姜姨要草枣汁(生姜 饴糖 芍药 甘草 大枣 桂枝)二、 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将干父子(干姜 甘草 附子)三、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肝大同志要当心(甘草 大枣 通草 桂枝 芍药 当归 细辛)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麻黄 熟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胶 白芥子)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一、 解表清理 葛根芩连汤二、 解表攻里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 (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补益剂一、 补气四君子汤: 白老夫人。 (白术,炙甘草:甘草有国老之称,茯苓,人参)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幅益脾神。 (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甘草,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参术芪,升柴陈草当归身。 (人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救“无脉人” (五味子 麦冬 人参)二、 补血 四物汤:弟摆船归(熟地 白芍 川芎 当归) 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大嫂炒姜汁。 (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 川芎)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麻桂姜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同。 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二、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苇根为饮清宣剂,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温热表,竹叶荆牛鼓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干嘛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泻下剂一、 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 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 芒硝 牡丹皮 冬瓜子二、 温下剂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黄夫人当家炒姜忙。 (大黄,附子,人参,当归,XX ,甘草,干姜,芒硝) 三、 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 布什妈要黄杏蜜。 (厚朴,枳实,火麻仁,芍药,大黄,杏仁 蜂蜜) 和解剂一、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 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 茯苓 青蒿 竹茹 半夏 碧玉散 枳壳 陈皮)二、 调和肝脾剂四逆散《伤寒论》: 柴草制药。 (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 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 (茯苓 白芍 柴胡当归 甘草 ** 白术 烧生姜 薄荷)三、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江大人今夏添草帘。 (干姜,大枣,人参,黄芩,半夏,XX, 甘草,黄连)第四章 清热剂一、 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 师母干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7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