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气法的基础方为四君子汤。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治脾虚呕吐、食少。
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加木香、藿香、葛根,治脾虚肌热、泄泻。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治脾虚呕吐、咳嗽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治脾虚兼食、痰、气滞,食少、呕吐、胀满等。
楂曲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治脾虚食后困倦、思睡。
黄连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黄连,治脾胃虚弱,饥而不能食。
连萸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黄连、吴茱萸,治胃虚夹热嘈杂,进食少止,止而复作的火热作酸。
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当归,治肝郁脾虚之腹痛、胃痛或妇人痛经。
健脾补气法,包括益气升阳法(脾气下陷)、益气固表法(气虚自汗)、益气摄血法(气虚出血)、益气养血法(气血双亏、贫血)、益气健脾止泻法(脾虚腹泻)、益气固表利水法(表虚风水)等。
1.益气升阳法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恶寒、气短、自汗、脱肛、内脏下垂等;此系脾胃气虚,陷而不升,则阳气内郁故身热;此方补脾升阳,使脾气充而清阳复位,阳气复位则不郁,故身热解,此甘温除大热之理矣。
补中升陷汤:益气升陷,治内脏下垂。
升阳汤:益气升阳止泻。
2.益气固表法
玉屏风散:益气实表止汗,益气实表御邪,主治气虚倦怠、汗出、易感冒。
牡蛎散:益气固表,潜阳敛汗,也可实表御邪,主治气虚多汗证。
3.益气摄血法
加味举元煎:益气升阳摄血,主治气虚不摄,月经量多,过期不止,色淡清稀,小腹空坠等证。
4.益气养血法
八珍汤: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
黄芪当归补血汤:功效主治同上。
加味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加人参、白术、穿山甲、通草、甘草,炖猪蹄服,主治产后气血不足之乳少症。
加减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加三七、桑叶,主治年老血崩。
固本止崩汤:八珍汤加人参、白术、炮姜、熟地黄,主治崩漏、血流不止、色淡。
四妙汤:八珍汤加丹参、金银花,主治疮疡溃后余毒未尽、久不收口,有补气养血、生肌解毒、托里排脓的作用。
圣愈汤:四物加党参、黄芪,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
十全大补汤:八珍加黄芪、肉桂,治证同上。
归脾汤:四君加黄芪、龙眼肉、远志、生姜、当归、木香、大枣、酸枣仁,健脾养心安神,治心脾两虚证。
5.益气健脾止泻法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本方加黄连、肉桂、炮姜、白芍、木香,治慢性肠炎比原方效果更好。
6.益气固表利水法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实脾利水,主治风水。
这个时候适当补气和按摩穴位能提神醒脑,提高身体机能状态。
补气养脾 提神醒脑
中医认为,气不足则胸闷、呼吸短促,供给脑部的血液含氧量低,自然容易头昏困倦,因此,补气则气足,气足后脑筋才能保持清明,因此夏日昏昏欲睡,可从补气着手。
此外,由于炎热出汗使得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变慢,因此夏天也是消化不良或肠胃病好发季节,透过健脾药方可以改善。
最常见的方子是四君子汤,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功效,主药材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四味,再依不同体质加减。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为了我们的肠胃健康,不要总是吃油腻的食物,夏季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好。
开窍醒脑,按压穴位就有效
疲倦时按压穴位,也可刺激血液循环,进而提振精神。许中华指出,可按压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等穴位,最特别的是神门穴,睡不着或困倦时提神,都可以按神门穴
中药的远志、石菖蒲、茯神,加上补气健脾的黄蓍、白术、党参,也有开窍醒脑效果。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
朱丹溪用《补中益气汤》加表药一二味以治虚人外感,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病机主要反映为脾胃虚弱,营气不升,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反上乘阳位;脾胃受损,阴火上干,助心火之上灼,犯脾土而刑金。肺气先伤,卫外不固,所以症似外感。
东垣制《补中益气汤》,是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益肺气而固腠理。由此可见,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治劳倦内伤的代表方,而且虚人外感亦可用。方意重在“甘温除热”,“甘寒泻火”则很难体现。但“加减法”中常用麦冬、生地黄等味,这对我很有启发。
自东垣以后,历来医家于《补中益气汤》的评论毁誉参半,意见集中在对升麻、柴胡二味的取舍上。
我认为,劳倦内伤之证,表现有“脉浮大虚缓,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的特征。因为脾胃中元气下陷,阴火才能上升。“火与元气不两立”,主要问题是元气不足,不同于丹溪所谓“肾阴虚亏,相火妄动”,脉来细数,骨蒸盗汗之证。
从而悟出《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二味在内伤诸证运用中,可以化裁尽变,调停去取。举3例足以说明。
1、护卫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桂枝、芍药)
用于脾胃虚弱,不能顾护营卫。“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胃弱脾虚,失于纳运,水谷之资,难以化生精微。营气虚而生寒热,卫气疏而见自汗,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配桂枝、白芍以和畅营卫,调达表里,故名《护卫益气汤》。
病例
杨某,男,50岁。
夏月感寒,发热,自汗出,恶风寒,头痛骨酸,咳嗽胸满,少气倦怠,食少便溏,暑月身着厚棉犹觉畏冷,不敢洞开窗户已一月余。察舌淡,苔薄白腻,脉象虚缓,面容萎悴。显然脾肺气虚,卫阳不足之象。
法宜甘温益气,甘辛强卫,护卫益气汤加熟附子、淡生姜、大红枣,连服达二十剂而康复。
2、扶阳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炮姜、附子)
用于脾阳不足,恶寒身倦,少气懒言,肢冷便泻等症。多由中焦元气虚冷,连及脾肾阳衰。水谷精气失于输布,卫阳不足,难以抗御外邪,则背寒肢冷;中虚谷气下流,则腹胀飧泻。法当补脾建中为主,兼顾肾阳,故于补中益气汤中去升麻柴胡之僭越,易附子干姜之温里,名为《扶阳益气汤》。
病例
彭某,男,18岁。
泄泻月余,日夜无度,短气浮肿,行动颤抖,面容暗滞,舌干苔白,脉沉弦濡,表现阴乘阳位。缘由肾阳不足以温养脾气,肾水反足以侵凌脾土。法应温肾扶脾,用扶阳益气汤加茯苓、肉蔻、砂仁、官桂、五味子等味,服十剂,泻渐止,诸症平。
本例为脾阳虚,“火不生土”。然而,久泻、脾胃气虚,必导致“土不生金”。肺气虚弱,则出现短气浮肿。故此案脾肾同治,肺胃兼顾,乃温阳益气之变法。
3、安神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枣仁、茯神)
用于心脾俱虚,怔忡失眠,头晕目眩,食欲不兴之证。病人多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易于横脾土而累子(心)气,以至心脾更虚,气血失调,营卫失济。故制《安神益气汤》调理脾胃,安养心神。
病例
梅某,男,28岁。
素嗜酒,有失眠病史。一日,忽感胸膈痞胀,气上冲咽喉,顿时吐血不止,面色苍白,精神困乏。诊察舌苔淡黄,脉弦大而数。“阳络伤则血上溢”,阳明胃络出血,来自饮酒过度,湿热久蕴,最伤胃络,一旦暴发,挟冲脉之气载血上行。“冲为血海,丽于阳明”而荫于肝,血热妄行无制,涌吐如潮而不可遏。
急当清胃平肝,降冲止血。
疏方:生地炭、侧柏炭、白茅根、生赤芍、牡丹皮、枳椇子、雪藕节、山栀炭、清童便,一日两剂,连服二日而血止。因出血过多,心脾失养见脉浮芤,自汗失眠,口干心悸尤甚,改用补益心脾,滋复营血之法。安神益气汤加炙远志、广木香、龙眼肉、淮小麦等,服后,元气渐复,汗止神安。
这些加减方法,必须在脾胃久虚的病变中,正确掌握,灵活变通。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切不可盲目用药。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大多保持着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身体 健康 或多或少会受影响。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经不调、痰湿肚腩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暑邪、湿邪、寒邪,是夏季损伤脾胃的劲敌,如何护脾,历代有很多经典名方,到底哪个才是最适的?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
枳术丸的妙处,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脘痞结,谷少肌消焉”,可见脾胃虚弱定会影响食欲,而用上枳术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枳术丸的做法很简单,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
如果觉得用量比较大,也可以 煮枳术荷叶饭(枳实9克、白术15克、荷叶1张、米饭100克)来吃。
当然,也可以简单一点,把枳实和白术的药末直接拌在米饭里煮,或是用煮熟的米饭再包上这些药材,做成枳术荷叶饭来食,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人体最怕湿邪,长期湿气重,就易困扰脾胃,导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藿香正气方药一直都是医家驱湿圣方。比如,幼儿腹泻,不能乱吃药,就可以试试藿香正气水。
用一块干净纱布,折叠成4~6层置于患儿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入纱布上,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两日即可见效。
另外,藿香正气对空调综合征、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由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组成的简方保济丸也是解表祛湿调和脾胃的好药,如果是水土不服导致的上吐下泻,或是还伴有点打喷嚏流鼻涕则可以用保济丸。
保济丸健脾消食理气,也可以用于缓解饱食引起的腹胀,南方地区很常用,但只能对症救急。肠胃不好,还是应该从“根”上调理,平时要注意管住嘴,多想高兴事,生活规律,再加上中药健脾胃、调肝气,效果才长久。
归脾丸方子出自宋代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原有八味药,即: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
明代医家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安神之效,补入当归、远志两味药。所以兼具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导致的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等症。
夏天人们常会感觉心胸不适,还伴有失眠、消瘦、胃不舒服、经常困倦等症状,这些都符合中医心脾两虚的症候,用归脾汤调理最为合适。
最新研究发现,归脾丸不仅可以治疗脾虚,同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等中老年常见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和缓解的效果。症状轻的人一般吃一周可见效,重的人需要坚持三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归脾丸应在饭前服用,而且要忌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小儿、孕妇、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中医李东垣的代表方子。那个时代,百姓生活颠沛流离,饥饱无常,脾胃病是高发病,此方帮助了很多人。生活一动荡,脾胃最易受影响,其实这跟大脑的过度思虑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虽然生活好了,但“文弱书生”却似乎越来越多,这跟缺乏锻炼,平时劳心劳神,长年用脑有关。
这类人想改善体质,补中益气汤正好合适,可以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吃一次,晚上临睡时再吃一次,坚持服用一至两个月可有明显改善。
有的人每天下午三四点左右会感觉肚子有点鼓,里边像有气一样,但摸起来是软的。如果在医院检查,里边什么东西都没长,也就是说里边没有肿瘤、积水、积液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也适合用点补中益气汤。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多数是喜欢吃寒凉的东西,比如生冷水果随便吃,喝冷饮喝得多使得阳气受伤所致,用点补中益气汤可以补中益气。
四君子汤脱胎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由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四味中药组成,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便是补气,后来许多补气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味,所以称得上补气药里的鼻祖。
如果有面色发黄,气短乏力,说话声低,脾虚气弱、不爱动等现象,就可以用四君子汤调理, 党参为君药 ,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药是白术 ,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的茯苓,健脾渗湿之功益著。使药是炙甘草,益气和中,可调和诸药。
觉得汤药的味道不会太好,可以做成药膳,比如炖肉的时候适量放上一些,美味又滋补。
在四君子基础上,再加上四物汤(由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组成),就成了著名的八珍汤,它适合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或萎黄,还有助于增进食欲。病后肾虚的人可以在中医指导下用这个汤来调养身体。
中医经典方剂“参苓白术散”是中医治疗腹泻、脾虚湿困的最基本方剂。对于各种肠炎腹泻,只要属于脾虚湿困证候的,表现为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都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作为基本方剂,然后随症加减。
这个方剂可以用汤药,也可以用中成药进行治疗。一般说来,慢性腹泻需要长时间做好 健康 管理,不会很快缓解,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一个月的疗程比较好。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炒扁豆、莲米、桔梗、大枣等十二味中药组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