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

道医 2023-06-25 20:30:43

《方剂气味配伍》内容包括第一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的哲学思考,第二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第三章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第四章《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第五章仲景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意义等。

目录:

上篇总论1

第一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的哲学思考1

第二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9

第三章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13

第四章《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17

第五章仲景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意义20

第六章名家气味配伍研究述要24

第一节成无己气味配伍释方的价值24

第二节张元素气味配伍理论述要25

第三节李东垣甘温除热法与气味配伍的应用28

第四节叶天士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价值30

第五节吴鞠通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33

第七章方剂气味配伍临床应用举例37

第一节气味配伍在解表方剂中的应用37

第二节气味配伍在泻下方剂中的应用39

第三节气味配伍在补益方剂中的应用43

第四节气味配伍在和解方剂中的应用44

第八章中药气昧属性及其配伍的现代研究47

下篇气昧配伍名方制方研究57

第一章寒凉类方剂59

第一节辛凉荆59

1.辛凉甘苦59

(1)辛凉平剂59

银翘散59

(2)辛凉轻剂61

桑菊饮61

(3)辛凉重剂63

白虎汤63

2.辛凉甘寒65

清燥救肺汤65

竹叶石膏汤67

磁朱丸69

3.辛凉苦甘70

麻杏石甘汤71

桑杏汤72

4.辛凉芳香74

清络饮74

5.辛凉淡渗75

茯苓皮汤75

薏苡竹叶散76

6.辛寒升散77

泻黄散77

第二节苦寒剂79

1.苦寒清热79

白头翁汤79

栀子柏皮汤81

龙胆泻肝汤82

黄连解毒汤84

四妙勇安汤85

金铃子散87

大柴胡汤88

丹参饮90

2.苦寒辛法92

(1)苦寒辛香92

葛根芩连汤92

三黄二香汤94

(2)苦寒辛通95

十枣汤95

3.苦寒甘寒96

新加黄龙汤97

4.苦寒甘淡98

四妙丸98

5.苦寒咸寒100

大承气汤100

小承气汤102

大黄牡丹皮汤104

6.苦寒淡渗106

导赤散106

第三节甘寒剂107

1.甘寒养阴107

麦门冬汤107

沙参麦冬汤108

养阴清肺汤110

一贯煎111

2.甘寒辛温113

炙甘草汤113

3.甘寒苦寒115

玉女煎115

增液汤117

4.甘寒咸寒118

天王补心丹118

大定风珠120

第四节酸平(凉)剂122

1.酸甘化阴122

芍药甘草汤123

生脉饮124

右归饮126

2.酸成涌泄127

稀涎散127

第五节咸寒剂129

1.咸寒辛散129

礞石滚痰丸129

海藻玉壶汤130

大黄廑虫丸132

2.成寒辛苦133

青蒿鳖甲汤133

3.咸寒苦辛135

镇肝熄风汤135

4.咸寒苦甘137

清营汤137

清官汤138

增液承气汤140

调胃承气汤141

犀角地黄汤143

第六节淡寒剂144

1.淡寒渗湿144

八正散145

2.淡寒苦辛146

宣清导浊汤146

第二章温热类方剂148

第一节甘温剂148

1.甘温苦辛148

补中益气汤148

小建中汤150

大建中汤152

当归补血汤154

四物汤155

2.甘温甘淡157

五苓散157

猪苓汤159

3.甘温辛热160

理中汤160

玉屏风散163

左归饮164

4.甘温甘平165

甘麦大枣汤166

四君子汤167

5.甘温酸淡168

六味地黄丸168

6.甘温辛酸171

胶艾汤171

‘第二节苦温剂173

1.苦温甘辛173

平胃散173

半夏厚朴汤175

2.苦温辛凉176

柏叶汤177

三仁汤178

3.苦温酸辛179

痛泻要方180

枳术丸181

第三节辛温剂183

1.辛温解表183

桂枝汤183

麻黄汤186

2.辛温辛热188

麻黄附子细辛汤188

3.辛热甘温189

甘草干姜汤189

吴茱萸汤191

黄土汤192

4.辛温苦甘194

桂枝茯苓丸194

失笑散196

5.辛温苦淡197

真武汤198

苓桂术甘汤200

二陈汤201

6.辛温酸收203

小青龙汤203

第四节酸温剂205

1.酸温固涩205

赤石脂禹余粮汤205

2.酸温辛温206

四神丸206

桃花汤208

当归芍药散209

第五节成温剂211

济川煎211

第三章寒热并用类方剂214

第一节辛开苦降214

半夏泻心汤214

附子泻心汤216

甘草泻心汤218

生姜泻心汤219

左金丸221

第二节苦辛泻热222

连朴饮223

栀子豉汤224

甘露消毒丹225

第三节苦辛淡渗228

宣痹汤228

杏仁薏苡汤229

第四节苦辛苦温230

杏仁滑石汤230

黄芩滑石汤231

杏仁石膏汤233

杏仁汤233

柴胡加龙牡汤235

血府逐瘀汤236

第五节辛凉辛温238

新加香薷饮238

第六节辛苦甘温240

小柴胡汤240

第七节苦寒酸甘243

黄连阿胶汤243

大黄甘草汤245

第八节苦寒酸辛247

四生丸247

第九节甘温苦寒248

当归六黄汤248

第十节酸苦泄热250

连梅汤250

椒梅汤252

乌梅丸253

第十一节酸辛甘苦255

四逆散255

相关书籍下载:

《张仲景方剂学》《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方剂卷》

谁能告诉我中医用药的配伍原则?

中草药除少量单用外,多数都是配合起来用。因此,必须掌握其配伍的宜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目的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起来应用。配伍后药物之间的变化关系,有的可能相互促进提高疗效,有的可能相互抑制并减弱某些不良反应,配伍不当则可能降低疗效或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升高,中医和中兽医在长期实践中,将药物的配伍经验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及相反七种形式,《神农本草经》将这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

①单行单独应用一味药治病。如单用甘草以解毒,单用蒲公英治疗疮肿。

②相须两种以上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

③相使功用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要药物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配茯苓(健脾利水),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解巴豆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在相畏中,生姜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上可见,相畏和相杀是一个配伍关系的两个方面。

⑥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莱菔子能削弱党参的补气功能。

⑦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

综上所述,相须和相使可以提高疗效,要充分利用;在应用有毒药物或烈性药物时,要考虑运用相畏和相杀;避免和禁止配伍相恶和相反的药物。

(2)配伍禁忌药物“七情”中的相恶和相反基本属于配伍禁忌。

(3)妊娠禁忌从临床应用看,为防止流产或对胎儿造成损害,在家畜怀孕期间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慎用的包括活血祛淤、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芒硝、附子、肉桂、干姜、瞿麦等;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药物。如斑蝥、水蛭、虻虫、巴豆、大戟、芫花、甘遂、三棱、术、麝香、牵牛等。

(4)方剂的组成不是同类药物的罗列凑合,更非同效药物的相加堆砌,而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主、辅、佐、使(前人称为君、臣、佐、使)的原则组织起来,使其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现将其含义分述如下:

①主(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②辅(臣)药是协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③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的药物;二是监制主药以制约主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作用,用于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少许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现象。

④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以平胃散为例,主治脾胃湿阻。方中苍术性温而燥,除湿运脾,故为主药;厚朴助苍术行气化湿,并能除满,故为辅药;陈皮理气化滞,故以为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脾胃,均为使药。

配伍的配伍方法

方剂配伍方法有多种,但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则。研究复方配伍的目的在于去除无效物质,优化组合处方,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预防药物中毒。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理论研究方法 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如相须相使配伍,能增强药效;相畏相杀配伍,可制约毒性;相恶相反配伍,可增毒减效等。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临床验证研究方法 即通过临床的医疗实践,考察药物组成变化、药物剂量变化与主治证、疗效之间的关系。疗效可靠的方剂,不仅要针对性强,恰中病情,还须立方严谨,用药主次分明,要做到一点就必须善于巧妙配伍。如黄连配木香善治热痢里急后重,配吴茱萸长于治肝火腹痛吞酸,配肉桂则治心肾不交之失眠。剂量是药性的基础,也是决定药物配伍后发生药效、药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当归补血汤为例,文献记载的当归:黄芪之比除1∶5外,还有1∶6(《外科理例》),1∶4(《医学心悟》、《时方歌括》),1∶3(《医部全录》),1∶2(《血证论》),2∶5(《东医宝鉴》),3∶8(《医学入门》),3∶10(《女科撮要》)。而临床观察显示,当归:黄芪为1∶2时偏于养血益气,抗缺氧作用最为显著;为1:1时偏于益气活血兼养血,显著增强红细胞膜流动性。由此可见,不同剂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优势。
3.实验研究方法 考察复方配伍、配比与化学成分、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化学研究方法 研究配伍或煎煮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所发生的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如甘草酸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这与麻黄汤止咳平喘功效有密切关系。采用HPLC测定麻黄汤各药分煎与合煎后甘草酸的含量发现,合煎后的分量>甘草单煎的分量。用HPLC法测定肉桂与黄连不同配比对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发现肉桂的配比越大,黄连生物碱的含量越少。中药配伍后还会出现原单味药不含有的成分。如单味的人参、麦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羟甲基-2-糖醛(5-HMF),单味五味子在煎煮后产生少量5-HMF,而当生脉散三味同煎或五味子、麦冬同煎时,产生大量的5-HMF,而5-HMF具有抗氧化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②药理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配伍配比与药理效应、协调作用、毒性之间的关系。鄢顺琴等通过观察枳实与白术不同比例配伍组方(2∶1;1∶1;1∶2)对胃肠排空推进作用的影响,发现不同配伍比例的枳术丸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以枳实与白术比例为1∶2时作用最明显。说明枳术丸原方组方剂量配比关系的合理性,证明中药配伍剂量的变化对中药复方疗效的影响很大。

中药为什么要强调气味

气味即性味,包括药气和药味。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属中药药性理论内容。《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辛味中药治糖尿病?五味理论在消渴病中的应用

药性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作用机体后的各种性质以及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高度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毒性等内容。作为中医“消渴”的范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样有药性理论的支持,今天就来看一下辛味药物在糖尿病(消渴病)治疗的应用。

中药五味是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 5 种药味,不同药味具有不同功效,如“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5 种不同的药味的归属与功效内涵。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实际上并不只有5味。

辛味就是我们常说的辣味,顾名思义,辛辣具有发挥行气和行血的功效。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在治疗消渴证方面,传统医家多以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 予以治疗,但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对消渴证(糖尿病)的不断认识,诸多医家提出了糖尿病治法的新见解与认识,其中对辛味中药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以“辛润法”治疗消渴后期肾气虚、血瘀;以“辛散法”治疗消渴早期胖之火郁等。且针对消渴证的中医病机及不同的病理时期,辛味药的应用均存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辛味药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通过行气、行血进而调达气机,通行血脉。通常情况下,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失调被认为是病源之根本。因此,“行气”也被认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辛味药的行气作用表现在通畅气机,运用于治疗郁结气滞之证。

中医对于消渴证的认识和治疗拥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内经》中便对“消渴”予以记载,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作为消渴证(糖尿病)的优势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针对不同证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消渴证的病机虽各家学派意见较不统一,但大致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消渴证病机的根本所在,而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消渴证发生的关键。针对传统用于治疗消渴证的药物属性,包括药性属性、药味属性,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消渴证,主以甘、苦、辛味药为主。

辛味药在中医临床上的使用应根据消渴证(糖尿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病机,予以辨证使用治疗,在中药复方中配伍使用,以辛味药的功效特点,或能更为有效地治疗消渴证。在辛味中药开发前景方面,对于临床疗效使用较为确切的单味药,如葛根、姜黄等,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挖掘和开发使用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如现代中药制剂葛根素注射液、保健品姜黄素片等。因此,无论从临床应用前景或现代开发前景来看,辛味药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盼,陈雨微,丁丽琴等.辛味中药在治疗消渴证中的应用价值及中药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9,50(22): 5577-5583

2、Zhao H L, Tong P C, Chan J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J]. Nestlee Nutr Workshop, 2006, 11(23): 15-29.

3、张 冰, 林志健, 翟华强, 等.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 221-22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9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