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亦称痄腮,冬末春初病儿童。
病发颐颔不着骨,色白濡肿按痛疼。
耳垂为中呈漫肿,张口咀嚼疼痛增。
双侧发病或单侧,常伴寒热身不舒。
重者壮热头痛剧,神识昏糊四肢抽。
此病多由传染得,疏风清热解毒医。
牛蒡薄荷板兰根,桑叶赤芍生栀子。
连翘竹茹马勃草,银花公英僵蚕炙。
壮热芩连膏知母,昏糊抽搐菖蝎菊。
方药:
牛蒡子10g 薄荷6g 板兰根20g 霜桑叶10g 赤芍10g 生栀子10g 银花20g 连翘10g 竹茹10g 马勃8g 甘草6g 公英20g 炙僵蚕10g
注: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亦名“痄腮”,多在冬末春初流行,5至15岁儿童发病居多。病发颐颔不着骨处,特别是以耳垂为中心呈漫肿。肿块色白濡肿,按之疼痛、边缘不清。张口咀嚼,疼痛剧增。双侧发病或一侧单发。常伴有寒热、乏力,浑身不舒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憎寒壮热、疼痛剧烈、神识昏糊,四肢抽搐。此病多由病毒传染而得。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霜桑叶疏风清热;赤芍凉血活血清热;生栀子,板兰根、银花,连翘、马勃,公英、竹茹清热解毒;甘草和中泻火;僵蚕防痉止搐。
如壮热甚,可加黄芩10g,黄连9g,生石膏20g,肥知母10g。
神识昏糊,四肢抽搐,可加菖蒲9g,全蝎3g,白菊花10g。
外治:
1.鲜公英20g 大青叶20g捣烂外敷。
2.白芨、贝母,黄连,乳香,没药,血竭、干地龙适量,研面,凡士林调和外敷。
本文摘自《生命保健 中医治病妙诀要方》
一般治疗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采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由于腮腺炎会引起身体发热,在发烧39度以上的时候,可以选用吲哚美辛栓,根据自己的病情的严重情况而视,每次1个或者半个。或选用赛普达,一次一袋即可。
偏方治疗
用仙人掌,去掉皮刺,捣烂加鸡蛋清调匀敷患处,每日换一次,连用3天。这个方子是在农村普遍采用的治疗腮腺炎的方法。效果好。
用蛇皮(龙衣)5克炒鸡蛋,不要放盐,每天1次,连续吃3天。
中医治疗
中医开一些清热解毒、散结清肿的中药,如用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等煎水服用。选鲜而多汁的仙人掌一块,剥掉外皮和小刺,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天换敷1次,一般2到3天就可以治愈。仙人掌味淡性寒,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将适量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
另外一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
如果孩子高热、头痛剧烈,应警惕脑膜炎,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得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
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
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局部热敷: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腮腺炎得过一次,人就会产生永久性的抗体,不可能再得二次或几次以上。
苗药治疗
腮腺炎在中医学称为“痄腮”,民间又俗称“蛤蟆瘟”、“大头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冬春季节。腮腺炎的病传染性很强,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任何年龄的人皆可患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
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总结出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腮腺炎的民间医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完善,并依靠口传方式传承着民族医学,成为苗医预防和治疗腮腺炎的独特理论方法。
作为治疗腮腺炎的苗医秘方,在治疗上以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的功效,可实现直达病灶,从病源上有效阻止和杀死感染病菌,从而消除“腮肿”之痛,达到治愈腮腺炎的目的。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也常感染青年。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为特征。本病为全身性疾病,通常累及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肾、心等多种器官,引起胰腺炎、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预后良好。但并发严重的脑膜炎、脑炎、肾炎、心肌炎等,预后欠佳。患本病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用减毒活疫苗进行自动免疫,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措施。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鸬鹚瘟”、“衬耳风”等,属温毒范畴。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普济消毒饮加减【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组成】黄连5克,夏枯草、黄芩、连翘、玄参、牛蒡子各10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马勃3克(包),大黄6克(后下)
【加减】热毒较甚,加大青叶、银花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神志模糊或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痉厥者加服紫雪丹1.5克(另吞);睾丸肿痛者,加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龙胆草6克;腮肿坚硬而色不红者,加昆布、海藻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主治】热毒蕴结,高热头痛,腮腺肿痛明显,咀嚼吞服困难,口渴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二】赤小豆鸡蛋清方【来源】《偏方大全》【组成】赤小豆70粒,鸡蛋清1个【主治】痄腮肿痛。
【用法】将赤小豆捣碎为末,用鸡蛋清(或白水)调和成糊状,敷于患处。
【按】赤小豆善利水除湿,解毒消肿。《神农本草经》云其“排痈肿脓血。”《小品方》记载“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尤妙”。
【方三】韭菜外敷方【来源】《民间偏方秘方精选》【组成】韭菜500克,盐少许【主治】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将韭菜捣烂,拧取汁加入盐,调和均匀,分成3份,抹在患处,干后再换,一二日即愈。
【按】韭菜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叶。又名壮阳草、起阳草、长生韭、扁菜、草钟乳。辛,温。入肝、胃、肾经。含硫化物、挥发油、甙类、蛋白质、维生素等。功能温中行气,解毒,散瘀,补虚益阳。
【方四】威灵仙食醋方【来源】《实用单方验方大全》【组成】威灵仙20克,食醋80克【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煎沸后倒出一半,待冷后外涂患处,其余另加水200克,再煎沸后分2次内服。
【疗效】般用药1~3次即可痊愈。
【按】现代药理研究威灵仙有镇痛、抗菌等作用。
【方五】蒲蓝煎【来源】《土、单、验方选编》【组成】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水煎三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三日。
【方六】泥鳅外敷方【来源】民间。
【组成】泥鳅2~3条,白砂糖适量【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取活泥鳅洗净泥沙,放入干净的盆内,加白糖撒满泥鳅全身,待渗出粘液后,取其粘液,外涂患处,一日数次。或浸泡3小时后,捣烂外敷,一日三次。
【疗效】一般当即病止肿消,不出3日即愈。
【按】泥鳅为鳅科动物泥鳅的肉或全体。甘,平;入脾、肺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烟酸等,有补中壮阳,清热利湿的功效。
【方七】赤豆黄黛膏【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组成】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先将赤小豆、大黄研为细末,再与青黛粉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取上药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翅羽)蘸药涂两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方八】紫菜箩卜汤【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组成】白萝卜250克,紫菜15克,陈橘皮2小片【主治】痄腮热退,食欲不振,腮肿未消,睾丸肿胀,坠痛等症。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切丝,紫菜、陈橘皮剪碎,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出锅前可酌加食盐、调料少许,吃萝卜、紫菜,喝汤,每日2次。
【按】白萝卜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生津解毒。紫菜化痰软坚,利水除湿,利咽止咳。陈橘皮开胃理气。
【方九】大黄膏【来源】中医杂志,1989,30(3):58。
【组成】生大黄适量【主治】痄腮。
【用法】将生大黄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大黄粉1.5~3克,加适量生理盐水调成软膏状,涂敷在纱布上,厚2~3毫米,面积与肿胀范围同,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若伴全身发热,可予解热镇痛药。
【按】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泻火祛瘀。大黄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广。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后使腮腺发炎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腮腺发炎肿胀以耳垂部为起点,逐渐蔓延至颊部、颌部及颈部。得病后常先有发热,2~3天后一侧或两侧发生肿胀,边界不很清楚,触之有弹性感并有压痛,尤其在张嘴吃东西时更痛,同时有头痛及胃口不好等症状,过四、五天逐渐肿退痛消。 这种病可由打嚏、咳嗽等由唾沫传染,也可由食具或玩具等污染后传染。多发生在3岁以上小儿,以冬末春初多见。治疗主要靠休息与护理,热高、肿痛较重者要多喝水。食物以易消化软食为主,忌吃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而使局部胀痛加剧。局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用鲜蒲公英捣烂后敷在患处,也可用中药玉枢丹一支加醋调之敷于肿胀部位,一日2次或随时敷药。醋有软坚散结和穿透作用,使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玉枢丹得以渗透到炎症内部促使肿痛消散。得此病后终生免疫,一般不会再得第二次。 流行性腮腺炎病情一般不重,但病儿不能去幼儿园或上学,需在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隔离期限以腮腺肿胀消退为准。和病儿有过接触的健康儿童,即使已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也要过一定的时期才发病,这段时期称潜伏期。腮腺炎的潜伏期是14~21天,平均为18天。集体机构在发现腮腺炎病儿后,每天上午都应提高警惕作仔细的晨间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续发病例,有可疑症状的也应及时予以隔离。接触者可预防性服药,以板兰根30克煎汤代茶,连服3天。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及成人血液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0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低热的中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