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调营卫、敛虚汗、益心血、扶心阳

道医 2023-06-25 22:59:12

龚某,女,33岁,中学教师。病员于1975年3月患重感冒后,出现心悸心累、多汗、畏风,伴面肿体痛、双肩酸楚、睡眠不佳、易感冒等。逐渐体弱不支,常需卧床休息。4月间赴省某医院检查,心尖区有2~3级吹风样杂音;肺动脉段稍膨隆;心电图发现广泛性心肌损伤及缺血。拟诊风心病伴广泛性心肌损伤。经中西医治疗略有好转,但病情反复。1976年5月,复至某医院检查,发现肺动脉段更突出,搏动增强;血色素偏低,红细胞大小不均。复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及高位室间隔缺损、植物神经功能平衡失调等。先后给予巴氏合剂、抗风湿治疗,收效不大。既往10年有双膝关节酸痛史。

初诊:1976年5月。症见心悸心累,胸闷气紧,短气,多汗,怕风易凉,头顶及一身痛,面肿,少寐,尿少便秘,过劳即发,发则卧床不起,舌苔淡白,脉虚弱细数。

本例久病体弱,过用疏泄之品,致卫气受伤,膝理不固,汗出过多。汗为心液,汗多则营阴耗损,心阴心阳俱伤。宜调营卫、敛虚汗、益心血、扶心阳,拟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主之。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2枚 甘草5g 龙骨(先煎)20g 牡蛎(先煎)20g 潞党参30g 黄芪26g 丹参26g 制附片(先煎)10g

本证为营卫俱伤,阴阳两虚之候,故用桂枝汤调合营卫,加龙、牡潜阳摄纳,以期固阳守阴,汗不外泄。并用丹参益心血,参、芪、附扶心阳。

服上方6剂后,汗止,头痛、胸闷消失,心悸、面肿减轻,惟感气短及月经后腹痛。此营卫已和,气阴初复之象,但夹瘀滞为病,宜气阴两顾,稍加化瘀之品。用生脉散加味。

红参4.5g 麦门冬20g 五味子10g 制附片(先煎)4.5g 龙骨(先煎)20g 牡蛎(先煎)10g 丹参26g 红花10g

参、附扶心阳,麦、味敛心阴,龙、牡潜镇安神,丹参、红花活血调经。服6剂后,诸症渐消,惟时有心悸感。上方去附片,巩固疗效以善后。

再服9剂,诸症若失,体力精神俱增,入冬亦不甚怕冷,不易感冒,眠食亦佳。以后凡有反复,上方服数剂即安。

按:《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多因先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肌肉,病延日久,或反复感邪,邪气内侵血脉,进一步累及心脏。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心伤则血脉运行失常,心动则神摇,故出现心累怔忡、瘀血、失眠等症;由于肺朝百脉而司呼吸,心脉痹阻,则肺气亦壅塞不行,喘咳短气遂作。后期还多导致心肾阳衰,出现喘、悸、浮肿之症。故治疗本病,当以益气养阴、温阳固摄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温通心脉之品,以参附龙牡汤为基本方,用生脉散补心之气阴,附片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敛摄心肾之气,配枣仁、茯苓以宁心安神;丹参、当归、红花通络化瘀;风寒湿痹气未除,关节肌肉疼痛者,酌加桂枝、苍术、防已、葛根等祛风散寒胜湿;冷汗多,表虚甚者,加黄芪、白术实卫固表,随证施治,多能取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汗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附片治疗产后体虚多汗一例

“补肾第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改善下焦血液循环,古称威喜丸

在学习这首方剂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全身的血液微循环由三个小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构成。一个是心、肺和大脑构成的所谓上焦的血液微循环系统,第二个是我们腹腔包裹着的肝胆、脾胃及大肠的升结肠以及横结肠血液微循环系统,第三个就是双肾加生殖系统以及大肠的降结肠与直肠还有双下肢构成的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系统。人体又由这三个血液微循环系统构成了全身的血液微循环的大系统。

在人体机能不足的时候,我们首先容易损失或者痉挛关闭的就是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而往往在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处于一种关闭或者半关闭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很多疾病就会出现。

因为最大的垃圾排放出口,是要通过膀胱、小便和大肠蠕动、直肠、肛门、大便排除体外。如果我们这一部分的血液微循环出现了问题,将影响整个人体垃圾的排放和气机的运转,就会让我们上下不交通,所谓心肾不交。造成的结果是头上的垃圾过多或者上焦的垃圾过多,而下焦处于痉挛、虚寒的状态,这样造成了很多的疾病,例如失眠、多梦、易惊、腿沉、腰沉、男性功能失调、女性生殖功能问题及其他很多的宫寒痛经等等一些情况,当然还有我们现代所谓的高血压等等各种疾病,这种疾病数不胜数。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痉挛以后,不仅仅影响了人体垃圾的排放,我们叫肾司二便,我们的双肾,虽然它位置比较靠上,它挂在了我们腰上边一点,他是个 L形的,有个拐弯,双肾及生殖系统以及双腿是一套微循环系统,我们人老要先老腿,人老再老生殖功能,慢慢老,这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往往提前出现了很多病症,甚至还严重到女性、男性的不孕不育、男子精冷等。即使能怀孕,孩子也不一定能够 健康 ,因为精子的活力不够,这些都有可能出现。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这个原文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我们以前的文章,学习过另一首方剂,桂枝倍芍药加贻糖的小建中汤,也出自这一篇,再加上一两半的黄芪叫黄芪建中汤,同样也出自血痹虚劳篇。

仲景先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仲景先师不浪费一个字,把每一个条文的排序做的都非常的严谨和工整。他说叫血痹虚劳,也就是我们虚劳的很多症状,包括我们抵抗力差、免疫机能差、体质弱、容易得病、不想吃饭、大便便秘等等很多情况,都是因为血痹!中焦小肠为主的血痹就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而下焦的血痹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也是一种虚劳。哪儿虚啊?肾虚或者是下焦生殖区虚或者寒,都是因为血痹,叫血脉痹阻。

其实我们仔细的读张仲景的《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都会看到一个现象,我们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血液循环的不畅通,都叫血痹。引起血脉痹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虚和寒再加上淤血。

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虽然他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但它并不是孤立的,我们的血液要和我们三焦里头的组织液进行不断的交换,血痹也叫血不行,血不行了,我们的水道通行也不可能利,叫血不行则水不利。血液通行不畅通,也会造成水道流通不畅通,那我们全身整个的代谢也都会出问题。反之,三焦水道里头垃圾堆积过多,影响了三焦的水道跟周边的血道之间的交换,也就叫水不通则血不行,水不通血不行,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他们之间在不断的进行交换。

但总的来说,有一个主次的问题。在仲景先师的整部《伤寒杂病论》里,把血液微循环的障碍叫血痹,血脉痹阻,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桂枝汤就是一个通行血脉、温通血脉的一首方剂,所以说桂枝汤是天下第一方,也不为过。而通行三焦的,当然就是以柴胡类方为主的方剂。我们以后再探讨。

我们对原文进行解读,仲景先师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表达了很深的意义,需要我们去揣度、去联想,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后边给出了方剂。还是桂枝汤的原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再加三两的龙骨,三两的牡蛎。

在当量换算上,里头看桂枝九克,芍药九克,这是我们现代国家的药典标准里头给规定的,按汉代的一两等于三克来换算的。实际上,我们药典中的当量,是在汉墓挖掘以前的当量换算,明代大医李时珍说了一句话,古之一两今之一钱。明朝的时候,一两是三十克,一钱就是三克,所以说,汉代的一两就相当于明代的时候的一钱,也就是三克。所以,我们的药典一直沿用到现在,把伤寒论里头的方剂一两就按三克来换算。

但是自从在一九八一年汉墓出土的文物当中进行了大量的核对和考证, 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 ,这样就把我们的药典给否定了,一两等于15.625克也好,就按十五克算也好,如果还是按一两等于三克,也就是相差了五倍之大,那我们怎么用这个方剂呢?也没必要在这纠结不清。实际上,我们在服用这个当量或者配药换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它的体重或者它的耐药力进行。

举例,简单的说,一个体重很瘦弱的人,或者一个儿童,他如果是按一两等于三克算,有的时候都已经显大了,你若对一两岁三岁以下的儿童,甚至我们还要按一两等于两克甚至一克来算,如果碰上一个姚明那样的巨人,我们一两等于十五克来换算,也不为过,甚至还略有不足。我们往往在临床上是具体按一两等于三克,还是一两等于五克,还是一两等于十克,还是一两等于十五克,是因人而异的。所以量不定,完全是根据这个人的体质、体重还有它的耐药性等等,这样的服用和当量的配比。

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按桂枝汤的将息法,就按原方原量,一两等于十五克来抓一副药,但是不一定一天喝完,我们先喝一顿,哪怕儿童,我少喝一勺看,例如桂枝汤,将来所有的方剂都是这样的, 我们按一两等十五克配出来 ,然后慢慢的、少量喝,小促期间,等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假如喝发汗的方子,到时没有发汗,我们就再喝一点,没有这种反应,我们就过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喝一点,小促期间,一直喝到觉得有了这种反应,比如我们发汗的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好了,出汗能够出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但是有的人出了半个小时没有汗了,那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到晚上再服那一顿了,我们马上就把剩下的再喝一点,让它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一直出上至少在两个小时的汗,还不要大汗流离,大汗流离病必不除。这样是最恰当的,就是一剂而愈。剩下的药干嘛呀,剩下的药不用了,病好了就不用了。千万不要说后边的药别浪费了,再喝了吧,那就不对了,所以叫不必尽剂,剩下的药宁可浪费倒掉,也不要再喝了。因为喝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为中病而止,就可以了。中病,病已经好了,把这个病,把我们人体这个杠杆阴阳调到最好了。所以这个药喝得慢不好,喝的太多也不对。所以当量换算,我们就是按这个当量换算。

有的朋友会说,干脆我就多抓几副,就按一两等于三克,我抓上十副。这样不如按一两等于15克,抓上以后不一定喝那么多,小促期间慢慢喝。

这有什么好处呢?

你熬一副药,他里头的剂量、熬药的火候或者我们掌握的尺度,一次和一次分着熬可能不太一样。如果我们一下子多熬点,一次熬出来,它的剂量、火候都是一样的,这样,药的持续性都会得天地之灵气,对我们治病有一定的好处。也就是剂量上我们自己掌握,如果按一两等于三克,桂枝九克,芍药九克,什么龙骨九克,最后牡蛎九克,可能在临床上是治不了病的,没有什么大效果,真是这样的。

这个方子,一般不适宜儿童服用,都属于大人的,不管男女。尤其在男子失精、男人方面的应用范围更广。

我们现在解读原文:“夫失精家”,就这四个字,我们也要仔细的品味什么叫失精家?简称失去精华的人,就叫失精家。那失去什么精华呢,不一定是男子晚上遗精才叫失精家。

经常失去水谷精微的人,比如经常出汗的人,这叫失精,是不是就可以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汗出过多,阴阳不平衡,我们用桂枝汤。有的时候对一般的营卫不合的,我们调一调,也可以治疗这个出汗过多的现象,而再加上龙骨牡蛎以后,就更能固涩收敛.

我们还是把这个方子先解读一下,然后再解读条文。先把这个方子的制方思想学会了,同时把龙骨和牡蛎这两味药也学会了。

桂枝汤,就是改善全身血液微循环的。现在,重点是要解决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的痉挛,或者叫血痹,那么我们就把桂枝改善微循环的功能,用龙骨和牡蛎给他潜阳潜到少腹或者是下焦。那为什么用了龙骨牡蛎就能够给他引到下边儿去了呢?这是甴这两味药的药性来决定的。

(未完待续)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的用法用量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是一味和解清热、镇惊安神的汤药。它是由多种中药材组合而成,中药不同于其它,用法用量都需了解清楚,多食不宜,少食无效。那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的用法用量大家是否都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是由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切)、牡蛎4.5克(熬)、大枣(擘)6枚十二位中药组成。
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热往采、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中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四次温服200毫升。有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效。

12月19日总结:桂枝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桂枝龙牡汤的这种虚劳比较是神经型的虚劳。这个方剂结构你看他的桂枝汤的底,然后里边加龙骨牡蛎,让龙骨牡蛎跟着这个桂枝汤的药性去走一圈。如果我们用中医的讲法就是桂枝汤的营卫之间那样走一圈的时候,龙骨帮你把全身的元气、阳气固定下来,牡蛎帮你把身体的血跟水里面的能量拉回来,然后让你身体的能量能够安定下来,能够收藏在里面。

桂枝龙牡汤就好像是把你收藏能量的这条管道,把他呵护的好好的,让能量去到该去的地方,然后调节这个神经的那种不顺畅的、不平衡的东西。

桂枝龙骨牡蛎汤是一帖非常补血的药,当一个人血虚的时候,你吃桂枝龙骨牡蛎汤最容易在几天之内就觉得你的肝脉由很弱变得蛮强的,就是补血最有效的几个方子就是它,最有效的几个方子之一

桂枝龙牡汤又是纯粹的桂枝汤底,桂枝汤是有热性的药,就是桂枝肉桂那种东西是有热性的。

当一个的人血太干的时候,这个桂枝龙骨牡蛎汤还是会让他的血过热,就是血太少津液太少的人,吃桂枝龙骨牡蛎汤会有这样的副作用。

二加龙牡汤、一个人是虚羸伏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就是白薇也放3钱啊,如果我们桂枝放3钱的话,白薇也放3钱,附子呢也放3钱,就是说把很会热的桂拿掉,改成放附子。

白薇这个药哦在性味来讲是苦咸平的,所以咸这个东西会让白薇这个清热的药比较有养心经的效果。所以从妇科的方剂里面发现白薇有另外一个功效是治血枯。

神经衰弱、神经紧张,所谓的睡不好。其实在张仲景的方剂里头,我们说治疗那种很顽固很顽固的失眠,我们通常是用到朱鸟汤了,黄连阿胶汤那也不是酸枣仁汤。那么一般心肾不交的失眠我们又说栀子豆豉汤吃了就能睡了,可是呢,栀子豆豉汤吃一次那能睡,第二天一般现在人吃啊,吃了人就虚掉了,因为这个栀子还是有点泄热的药性,所以往往就是先用一个比较速效的药让他变得能睡,然后能睡之后那个睡眠品质我们就用桂枝龙牡汤去保养,所以我觉得蛮多所谓睡不好的人,就是睡眠很浅的人,吃了桂枝龙牡汤都能睡得比较熟,那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疗效。

尿床啊,中年妇女那种好像很容易跑厕所啊,或者有一些中老年妇女,她会说根本就是一有尿意就很容易漏掉出来,就我们所谓的膀胱无力之类的东西啊,那这一类的东西我觉得桂枝龙牡汤的临床疗效是比较好的。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天雄,味辛温。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创,强筋骨,轻身健行。一名白幕。生山谷。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桂枝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条细嫩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药大词典》言其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胸痹痰饮,经闭症瘕,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的功效:


散寒解表

桂枝辛温发散,具有疏散风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言桂枝“味辛,温,无毒”。宋《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清《本草备要》也云:“桂枝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可见历代本草书对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观点是统一的。但清代部分医家认为桂枝性温且热,性偏则有“毒”,宜辨证明确后使用,否则用之则伤人。

调和营卫

历代医家多认为桂枝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本草纲目》说:“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景岳全书》说:“桂枝气轻,故能走表,以其善调营卫,故能治伤寒,发邪汗,疗伤风,止阴汗”。清《本草求真》直接谓之“调和营卫”。可见历代医籍和本草著作都认为桂枝具有调和营卫的功能。


温通经脉

桂枝药材为枝条,枝条可通达四肢,具温通经脉之功。清张秉成指出:“桂枝体用可通肢,

辛甘能入血,温经达络散风寒。”(《本草便读》)。汪昂评之“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本草备要》)。黄宫绣对其宣痹的功能进一步阐发说“桂枝能横行于臂,治痛风(行痹),须用桂枝以为响导。”(《本草求真》)清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总结道:“桂枝所优,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均说明桂枝具温通经脉之效。

温助阳气

桂枝性温且热,入气分,味辛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为“阳中之阳”(《药性赋》)。桂枝气厚,“气厚者为阳”、“厚者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农本草经》言“补中益气”,《名医别录》“主治心痛”,《本草经集注》“主温中,心腹寒热冷疾。理疏不足,导百药无所畏。”等,从历代医家之论可见桂枝不仅温通五脏的阳气、调畅血脉和经络,

而且还可补中益气,具治病养生驻颜的功能。


利肝肺气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气”的功效,利肝气包括了平肝和疏肝两方面的作用,利肺气则指肃降肺气。具辛温之性的桂枝,何以能平肝肃肺。“桂树之下无杂木”(《吕氏春秋》),

从古书的记载均可见桂树能“克”其它树木,为“百树之王”。中医则引申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本草求真》说:“桂枝,其体轻,其味辛,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温病大家叶天士则更有精辟论断:“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从桂枝的气味和习性来说明桂枝利肝肺气。

平冲降逆

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功效,是针对下焦寒气或水湿(饮邪)之气上逆而言,通过温化、温散寒凝水湿而达到平冲降逆的目的,与前利肝肺气有着本质的区别,彼为舒畅肝肺气机,以顺达为是,此为降逆气以平为是。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均体现了这一平冲降逆以治奔豚的特点。

桂枝能温散膀胱水气,使冲气不从腹部上逆,而能蒸腾水气从背部和卫表而出。平冲降逆这一功效可以说是桂枝温助阳气功效的特殊运用,因其特殊所以历代医家多单列为一功效。桂枝的功效正是:散寒解表调营卫,温助阳气“主百病”,温通血脉“无所畏”,平肝降逆利肝肺。

桂枝的作用: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回圈,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三钱(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汤、桂枝牡蛎汤、龙骨牡蛎汤。取桂枝、芍药、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可振奋心阳,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 ***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药18.5克,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回圈,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三钱(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汤、桂枝牡蛎汤、龙骨牡蛎汤。取桂枝、芍药、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可振奋心阳,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 ***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药18.5克,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