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男,36岁,渡口市职工。初诊:1981年2月15日。进食时食管烧灼梗阻,胸后壁梗涩疼痛,食后10余分钟必呕吐,病已经年。西医诊为反流性食道炎,钡剂造影为食道下端狭窄,屡治少效,来蓉求治。
患者消瘦,疲惫,疑虑重重。每餐进全流质饮食,入即吐出食物并夹多量稀涎。胸骨中后及近胃脘处灼热疼痛,掣引肩背。心悸气短,腹胀暖气,口苦咽干,不寐,大便干结难出,小便黄少,舌红、苔黄中腻,脉弦微数。此乃胃中燥热久郁,津亏液耗,痰气瘀结而胃失和降,导致食道梗阻,证属噎膈。现已津亏液涸,胃气虚损,邪热壅塞,腑气难通。宜标本兼顾、补虚泻实、滋润通降配用,急护垂绝之胃气。以大半夏汤合枳实栀子豉汤、大黄甘草汤加味。
人参(白晒参)6g 法夏10g 焦山栀12g 香豉10g 炒枳实10g 竹茹10g 陈皮10g 天门冬18g 花粉18g 生大黄4.5g 甘草4.5g 白蜜30g
二诊:2月23日。服4剂后,食道胃脘灼热及进食梗涩减轻,疼痛掣引消失,腑气渐通。食流质食物后仍反胃呕吐,但次数减少,时间延后(半小时后呕出)。嗳气、咽干等症有减。再进前法,上方去大黄、陈皮、竹茹,加代赭石、苏子、柏子仁、枸杞子。
三诊:连服8剂后,灼热疼痛、窒塞、暖气等基本消失,可进饮食,食后1小时许吐食物残渣及酸水,量已减少。气短心累缓解,精神转佳。仍咽干,舌红少津,然苔腻已退,脉趋缓和。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养阴润燥、和胃降逆。
沙参30g 麦门冬30g 法夏12g 黄连4.5g 怀山药18g 代赭石(先煎)18g 大枣6g 谷芽12g 麦芽12g 梗米30g 甘草6g
四诊:3月27日。服上方15剂,灼痛、梗阻已除,口和,咽不干,纳食知味,能进一般食物,不再呕吐。共调治1月半,患者体重增、精神爽,持方回去继续调治。12月来信,已完全康复。
按:本例为燥热津亏所致的噎膈兼反胃呕吐。用大半夏汤润燥补虚、和胃降逆以通关格;枳实栀子豉汤消郁通窒,祛胸膈邪热;大黄甘草汤通腑泻火,去肠滞。三方合用有润燥养阴、降逆泄热之效。并遵《景岳全书》所教:“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补,必须多服,方得渐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曝十寒,以自误也。”故守《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方义,顾护中气,调治善后,多服获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 ? ? ?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 ? ? 一、对虚烦的看法
? ? ? ? 这个地方用了虚烦,世人对虚烦的解释彼多,郝万山讲课,说这个虚不是正气的虚,而是指这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有形的病理产物则指的是:痰、水、饮、食积、瘀血、虫积等。所以他认为这个热邪是无形的热邪,还没有和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相结,仲景不仅不用"实"字,反而用的是"虚",所以这里的"虚烦"是和"实烦"相对的,像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有心烦,那是实烦。像大结胸证也有心烦也有心中懊恼,那也是实烦,只不过指的是邪气没有和有形的病里产物相结合,而不是说正气虚。
? ? ?有很多医家对虚烦进行了论述,如气血阴阳的虚证,如五脏的虚证,皆可以易导致心烦。简单地理解,因虚致烦,虚是基础,烦是结果。
? ? ?而《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这样论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 ?对于虚烦的看法,我更认同于郝万山讲课中的看法。
? ? ?二、虚烦不得眠的情况是因为什么呢?
? ? ?太阳病误治后,使无形邪热蕴郁胸膈,留扰心胸,郁热扰心,轻的就见心烦不得眠,重的就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 ? ?人的胸膈里边有二个重要的脏器:心与肺。心是主神的,胸膈有热,就会去扰动它,它不安静,它能不烦么?肺是主气的,邪热蕴郁胸膈,很自然的会把肺气壅滞,于是会胸闷,甚至胸中就窒息一样出不来气,烦的。有这种感觉,严重的应该会导致心中皆痛或疼痛的。
? ? ?三、栀子、豆豉、甘草、生姜各司其职
? ? ?栀子其性味苦,寒,所以是一个清热的药,又归经于心、肺、三焦经。除心、肺二 经之火热与三焦的热,三焦的热其实就是全身上下的热。
? ? ?豆豉是一种豆制食品。一般用黄豆或黑豆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用于调味,也可入药。有退热作用的药物就是指淡豆豉。至于咸豆豉,则主要是食用。豆豉性味苦,寒,入肺、胃二经。豆豉是宣散的。
? ? ?桅子是一个清理三焦之热的药,豆豉是一个宣散的药,两个药结合起来,有清有宣,清宣郁热的。上焦的热因为上焦离表很近,所以要清宣,把热散出去。"
? ? ?又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此处火热已经下扰,腹部气机不畅了,所以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来清热,用厚朴、枳实来行气消满。
? ?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甘草是补气的,这儿用灸甘草,为什么不用人参呢,因为是热证,用人参怕助热,所以用甘草来补气。
? ? ?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所以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
? ? ?这就是中药的性味与归经所起的作用。
病患脉微而涩,此乃医所病,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燥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阳微恶寒四逆,阴弱发热为内热病,宜苦酒、艾草之类。)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汤 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八个) 咀,以甘烂水五升,先煮茯苓减一升,内下诸药,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杨柏枝击水,上有珠子五六千个相逐,取用之。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宜 槟榔散 。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气佳。 庞曰 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顺阴阳 五味子汤 。 麻黄(半两)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份) 枣(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盏,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浓衣护其厥。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宜 干姜附子汤 。(不可作煮散。)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时,饮一小盏,食久再服。 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宜 茯苓白术汤 。 茯苓(二两) 桂枝(一两半)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温四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香豉汤肥栀子(二十枚) 香豉(两合,绵裹) 水二升,煎栀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进一盏。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 ,前汤内加甘草一两,同栀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栀子生姜汤 ,前方内加生姜二两半,同栀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香豉汤主之。(用前方。) 下后,腹烦满,起卧不安者, 栀子浓汤 主之。 栀子(八个,大者) 浓朴(二两) 枳实(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干姜汤 主之。 肥栀子(八个) 干姜(一两)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温三服。 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有微溏,不可与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塞者,栀子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之。 桂枝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栝蒌根(二两) 干姜 甘草 牡蛎(各一两)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时饮一盏,食顷再服。 伤寒发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代赭汤 主之。 旋复花 甘草(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生姜(二两半) 代赭(末,半两) 枣(三枚)半夏(一两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分四服。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饮水至数升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中。)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龙骨牡蛎汤 主之。 柴胡(二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 茯苓 牡蛎(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黄(一两) 枣(六个)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黄,切如棋子块,更煎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当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证中。)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 禹余粮(各八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两)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内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温分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 浓朴人参汤 主之。 浓朴(四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半夏(一两一分) 人参(半两)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三服。 治头痛壮热,心中烦, 黄芩栀子汤 。 黄芩 栀子(各一两半) 石膏 干葛(各二两) 豉(半两) 葱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证,亦可服。治夏月伤暑毒,殊验。 伤寒发汗后,或未发汗,头痛如破,宜 葱白汤 。 连须葱白(寸切,半斤) 生姜(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温作二三服。 服前汤,头痛未解,宜 葛根葱白汤 。 葛根(一两) 芍药 芎 知母(各半两) 葱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两)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温温分减服。 伤寒头痛立效, 荆芥散 。 天南星 草乌头(肉白者,生用) 荆芥穗(各半两) 石膏(一两) 细末,每服二钱半,陈茶一钱,姜汁半呷,薄荷三叶,水两盏,煎至八分,温温相次三服。 伤寒呕吐不止,恶寒,脉细或浮迟,宜 理中丸 ,兼治霍乱吐利,及伤寒后发热,水停喜唾者。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一两) 细末,蜜丸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百沸汤一盏,化令细,煎三五沸,温服之。 霍乱脐上筑者,不宜术,可作汤去术,加桂一两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热服之。吐甚,去术加生姜一两半,作汤煎,如前法,饮热粥一碗,微温覆之,勿发揭衣被。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转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汤服之。 治伤寒呕吐欲死, 生姜半夏汤 。 半夏(一两半) 生姜(三两)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温温分四服。 治呕吐发热,脉滑数或洪者, 茅根汤 。 茅根(半升) 麦门冬(二合半) 半夏(一两) 人参(半两) 茯苓(半两) 生姜(二两)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温温分减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多饮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证中。) 伤寒发热自利,脉浮大数,及鼻衄或呕者,宜 黄芩芍药汤 。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呕者,加半夏一两一分,生姜一两半,煎服。 治伤寒热痢,或兼腹痛, 黄连当归丸 。 黄连 当归(各三两) 干姜 赤石脂(各一两)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饮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悉主之, 薤白栀子汤 。 豉(半升,绵裹) 薤白(一握) 肥栀子(大者七个) 水三升半,先煮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温温分减服,必解下恶积。 伤寒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此药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疗五日中神效, 黄连黄柏汤 。 黄连(一两半) 黄芩 黄柏(各一两) 肥栀子(十二个)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温温分减服,未瘥更作。 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四顺汤热,白通汤苦温,除热止利,莫若 黄连熟艾汤 。 黄连 黄柏(各一两半) 龙骨(一两) 熟艾(两鸡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减温服。 庞曰 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脐下必寒,水谷黄白色或青黑也;热利脐下必热,利黄赤色也;天行热毒,下利赤白,久下脓血;及下部毒瓦斯,当下细虫如布丝缕大,或长四五寸,黑头锐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钱) 附子 雄黄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钱) 捣下筛讫,炼蜜和丸小豆大,米饮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无巴豆,是古方脱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试之甚验。) 伤寒后咳噫, 肉豆蔻汤 。 肉豆蔻(一个) 石莲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参(各二分)枇杷叶(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饮之。 庞曰 伤寒汗后,咳噫不止,是阴阳气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气上逆而咳噫无休止者,宜 良姜汤 。 橘皮 良姜 桂枝 当归(各一分) 麻黄(半两) 槟榔(三个) 杏仁(二十个)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枣(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槟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盏,未已再一剂。 时行头痛,心如醉状,面爱向黑处,不欲见人,此为坏热不散,速行大青汤与服;不尔,狂走赶人。 大青汤大青叶 秦艽 吴蓝 升麻 荠 栝蒌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沥(二合) 朴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沥、朴硝,分温四服。肉色黄加茵陈六分;面似火加栀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七八日热盛不解, 苦葶苈汤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苈(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疗内热病,有牛黄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 今诸疗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必欲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子、艾之属,所在尽有之,除热解毒,最胜向贵价药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常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少促其间耳,无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庞曰 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是发散寒气之药,其病未传成内热者,为调治之大要药也。决不可虑其酸苦之药,正治内热病急要之药也。设当行辛甘而用酸苦,设当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阴阳之用,如此医杀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调治通行之要药,若论苦则忌甘,论甘则忌苦,虽有屡中,诚为粗工矣。 伤寒发黄者,先用瓜蒂末内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黄水,用五苓茵陈散最良。 时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热,沉沉似有所思,顺事多语,此脏正传热, 麻仁龙胆丸 ,服此药不死。 大麻仁 大黄(各一两) 柴胡 黄芩 白鲜皮 秦艽 赤芍药 龙胆草(各二分) 黄连(一分) 栀子(二十四个) 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淡竹叶汤,下三十丸,日与三服,以大利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复。 地黄汤 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与发汗之,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热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湿地黄(四两) 牡丹皮 芍药 犀角屑(无以升麻代,各半两)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温饮一盏。喜忘如狂者,加地黄、黄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 黄芩汤 。 黄芩(四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温饮一盏,兼治妇人漏下血不止。(黄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疗十瘥十, 大黄散 。 地黄汁(半升) 生大黄末(一方寸匕) 煎地黄汁三沸,下大黄末,调匀,空腹服之,每温饮一小盏,日三服,血即止。 热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 大黄栀子汤 。 生大黄(一两) 升麻(半两) 瞿麦 甘草(各一分) 栀子(七个)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温作四服,以利为度。难利者,煎药毕,下朴硝二分和服。 先煮诸药至一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则折热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明,入心肝。或眼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内障不见物。良由病后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频利之, 秦皮大黄汤 。 秦皮 柴胡 常山 黄芩 升麻 芍药 白蔹 枳实 甘草(各半两) 大黄(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黄,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后温饮一盏。热盛者加焰硝半两,汤成后下,化匀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剂。 又方 滴眼汤 (斑豆疮不宜用。) 秦皮 升麻 黄连(各半两) 细锉,水二升,煎至一升,绵包箸头 汤,滴入眼中,频频用之。 下部 疮, 雄黄散 。 雄黄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三分) 桃仁(一分) 为散,以艾汁和丸,枣核大,绵包内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无艾,浓煎艾汁,和为丸,更以米饮调下二钱,温饮之,日二服。 治 疮, 青黛丸 。 青黛 丁香 黄连(等分) 细末,甘淀和丸,枣核大,口中有疮,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疮,绵裹内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牵马丸 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疮,医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芦 桂枝 巴豆(各半两,去皮心,炒黑) 细末,别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空心热水下二丸,未知加三丸。热在膈上不下,饮热汤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疮, 黄柏升麻汤 。 黄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两)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黄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细呷之。 又方 蔷薇饮子 。 蔷薇茎叶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温温渍之,去涎。喉咽有疮者,咽汁少许为佳。 又方, 黄柏饮子 。 黄柏,薄切小片,蜜渍一宿,嚼柏汁渍疮。 又方, 五倍子散 。 五倍子炒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为度。 伤寒喉中痛,闭塞不通, 射干煎 。 生射干 猪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枣大,绵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 硼砂散 。 硼砂 僵蚕 牙硝 白矾 甘草 雄黄(各一分) 砂(半分) 草乌头尖(四个) 细末,米饮调一钱,细细呷之。 古方 黑龙煎 ,治咽喉肿痛九种疾。 人参(半两) 甘草(一两) 无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条)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净铛内煎,令水减半,次下人参、甘草,细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搅煎如饧稀,入瓷合内,埋地中一宿。若用时,取一丸如鸡头大,盏中以温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鹅毛点药入喉中扫之,有恶涎或自出,或下腹,可两三度。引药方歇,良久令吐。候恶物出尽了,令吃少许水浸蒸饼,及软饭粥压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饼、猪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难下药,以匙按舌,用药扫喉中。 九般名 急喉闭、缠喉风、结喉、烂喉、重舌、木舌、遁虫、 喋、飞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闭,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潘推官昌言亲族中亦死数口,后得黑龙膏,救活者数十人。 庞曰 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处之。但得不 皂角一两条,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时,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参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后药。 霜梅上白盐 砂 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匀,可以扫得为度。每以鹅毛 少许,如前法扫喉中甚效,其将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后,胸喉外生疮勿疑,无盐梅以白盐代。 天行手足肿,疼痛欲脱者,浓煎虎杖汁渍之。 天行后毒瓦斯,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 升麻大黄汤 。 升麻 木通 白蔹(各三分)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大黄(一两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黄煮一升半,温温饮一盏,利下为度。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痞证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痞证医案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