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淋的症状肾气不足,膀胱有热,小便赤涩,淋沥不畅,尿时刺痛,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舌红苔腻,脉濡数或滑数。治以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治疗热淋的代表方十味导赤汤
方源 《医宗金鉴》。
组成 生地、山栀子、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茵陈蒿、黄芩、甘草、猪苓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通淋。
主治 热淋。膀胱蓄热,小便不通,淋漓涩痛。
木通汤
方源 《圣济总录》。
组成 木通、石韦、瞿麦穗各6克,冬葵子9克。
用法 水煎,去渣,纳滑石末6克,分3次温服。微利为度。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热淋,小便不利,茎中急痛。
牡丹皮汤
方源 《医醇剩义》。
组成 丹皮6克,赤芍3克,木通3克,萆薢6克,花粉6克,瞿麦6克,泽泻4.5克,车前6克,甘草1.2克。
用法 用苡仁60克,煎汤代水,再入上药煎服。
功效 清利湿热。
主治 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溲混浊作痛。
八正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入灯芯少许,煎至100毫升,去渣,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石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或淋沥不畅,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宜忌 孕妇及虚寒病者忌服。本方多服会引起虚弱的症状,如头晕、心跳、四肢无力,胃口欠佳。
方解 本方所治,是湿热下注之淋证。方中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蓄众利水通淋之品以清利湿热;山栀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缓急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热淋涩痛就是尿频、尿急、尿痛的意思,也就是尿路刺激征在中医方面的一种描述法。西医认为其是由于泌尿系感染所导致的,比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者是肾盂肾炎。从中医角度考虑认为热淋涩痛是由于湿热下注、热结膀胱引起的。所以在具体治疗上西医主要是以抗炎为主,一般选用喹诺酮类的药物,比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而中医的治疗上主要是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为主,可以选用八正散、导赤散来调理
中医所说热淋涩痛:小便时有灼热感、尿痛、尿不尽,属于热证。热淋,属于中医学淋症的范围,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患。多因恣食辛热、肥甘;或酗酒太过,酿成湿热;或感受暑邪未及时清解,而导致湿热注于下焦;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下焦,酿成湿热;或风热风寒之邪乘虚袭表,太阳经气先病,引动膀胱湿热之邪,邪气充斥于足太阳经和腑;或因心火亢盛,下移小肠。以上诸因皆可导致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热淋。
临床上,辨明疾病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对于明确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立方遣药具有重要意义。淋证的辨证要点也不外此二方面: (1)辨明证候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以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等为主,属于实证。久病多虚,病在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等脏气虚损为主。同一种淋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病机并非单纯划一。如同一气淋,既有实证,又有虚证,实证由于气滞不利,虚证缘于气虚下陷,一虚一实,迥然有别。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湿热下注,热盛伤络者属实;由于阴虚火旺,虚火灼络者属虚。再如热淋经过治疗,有时湿热尚未去尽,又出现肾阴不足或气阴两伤等虚实挟杂的证候。故《证治汇补·淋病》说:“淋有虚实,不可不辨。” 辨明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一是病程,新病多实,膀胱湿热是也;久病多虚,肝脾肾亏虚属之。二是小便不利症状,其中,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慎斋遗书·淋》说:尿“痛者为实,不痛为虚。”《证治要诀·淋》说:“小便坚涩如淋,不痛而痒者”属虚。临床观察,尿痛的轻重程度往往与湿热邪气的盛衰成平行关系,尿痛甚者湿热邪气亦甚,随着湿热邪气被清除,尿痛也逐渐减轻或消失。三是小便色泽,小便浑浊黄赤多为湿热邪毒壅盛,尿液清白多为邪退或正虚。 (2)审察标本缓急:本病可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或虚实挟杂。辨证要明标本,辨缓急。“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从正邪关系看,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因证关系看,病因为本,见证为标;从新旧关系看,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辨明标本有利于对复杂病情进行分析判断。以热淋为例,从上述关系辨其标本分别是: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肾虚膀胱热为本,小便频数短涩刺痛等临床表现为标;水肿、消渴等旧病为本,发生淋证为标。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治疗热淋应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急务,俟湿热已清,转为扶正。 在淋证并发其他疾患时,淋证与他证之间亦存在标本缓急。例如劳淋(慢性尿路感染)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当外邪侵袭或宿疾复发时,常致病情错综复杂。此时,需抓主要矛盾,分清标本缓急,对病情影响不大的兼证,一般仍以治淋证为主,可对原方酌情加减,或守原方另用成药治兼证。若兼证转化为主要矛盾,则应以缓急更方;症状缓解后即转回对淋证的治疗。若主、兼证并重,则应标本兼顾,二证同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脾虚夹湿毒之久痢的中医治疗方法
下一篇: 清胃饮治疗热邪犯胃型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