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某,女,50岁。初诊:1981年5月15日。近1年来低热反复发作,体温37℃~38℃。汗出心烦,胃脘痞胀。半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踝、膝关节疼痛,行动不便,下肢浮肿,灼热掣痛,右趾痛甚。时恶心,口干苦,午后低热,眠差,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苔左侧光剥、右侧黄腻,质红,脉虚弦。曾服大活络丸,无效。证属阴虚湿热痹痛,先拟清化湿热、通利经脉、宣痹止痛。
银花藤15g 海风藤15g 茵陈10g 连翘(后下)10g 苍术10g 黄柏6g 木瓜10g 怀牛膝10g 豆卷10g 防己10g 通草3g
二诊:6月1日。服8剂,疼痛、灼热减轻许多,午后低热较前轻微,下肢浮肿消退。小便转清,大便较畅。但感关节拘急、强硬不灵,右踝至膝掣引作痛,右脚麻木刺痛,苔白腻。药后湿开热化,症已减轻,阴虚之患,可以滋矣,拟苦甘合化,养阴通络、柔肝伸筋。
玄参10g 生地黄12g 白芍15g 玉竹10g 扁豆10g 薏苡仁18g 石斛10g 木瓜10g 怀牛膝10g 秦艽10g 甘草3g
4剂。
三诊:6月5日。下肢疼痛、麻木及关节强痛拘急均明显减轻,眠可,纳食增,偶有低热,舌苔干净、舌尖仍红,仍以上法治之。
白芍18g 甘草10g 玉竹10g 生地黄18g 木瓜10g 怀牛膝10g 薏苡仁18g 豆卷18g 丹皮10g 桑枝18g 石斛10g 花粉10g 玄参10g
坚持服完8剂,痊愈。
按:此例痹证,除肢节疼痛、灼热、麻木外,尚有午后低热、心烦眠差、纳差脘闷、小便黄少,此系湿热痹痛无疑。然单纯湿热患者大便多溏而不爽,苔腻脉濡数,该患者大便反秘结,舌苔左侧光剥,脉虚弦,提示阴虚津亏,且关节强硬拘急,亦属阴虚失于濡养,故以阴虚湿热痹证为治。初诊因湿热胶结,滋阴有碍化湿,故先清化湿热、通络宣痹,待湿开热化,痹痛减轻,即着手养阴生津、柔肝缓急以治其本,待津液恢复,筋骨得润,病遂得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因此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瓜蒌、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颈椎病患者可以说是来看中医最多的一类人群了,之前年龄普遍分布在40岁左右,现在年龄段却越来越年轻化,主要是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有关,基本主要病因就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那在中医学上并没有颈椎病这一学名的病症,更早的记录便是痹症,项痹,颈筋急等病症,后来便统称为项痹病,那最近治疗的很多颈椎病患者发现他们基本都是由于血瘀气滞,也就是在颈部出现了血脉不通的情况,从而引起了颈部的酸胀疼痛。那这种情况下,除了理疗和针灸,我们应该怎么去用中药的方法去解决项痹的困扰呢,今天就告诉大家两个方子:
1、加味葛根汤
组成:葛根,桂枝,酒芍,麻黄,甘草、生姜,大枣,当归,川芎,申姜,狗
脊,杜仲,牛膝,鹿角胶(捣碎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和血,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蠲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筋骨止痛酒
组成:生草乌,细辛,洋金花,冰片。
主治:颈椎,腰椎,老年骨关炎疼痛等。
用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毫升浸入,冰片另用50%酒精200毫升浸入,每日搅拌1次,约1周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二药液和匀,用有色玻璃贮藏。每次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痛处或放痛处片刻,痛止取下,每天2~3次。
【医案】姜某某,男,29岁,自诉自己颈肩部疼痛,右上肢出现间歇性疼痛,主要就是自己上班一天或者半天的时候症状比较严重,平常主要是坐在办公室做程序员的,所以基本就跟沾在椅子上差不多,再加上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可能颈椎出了问题,一听到这我就大致明白了,很明显的就是颈椎,由于长时间的久坐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坐在空调屋下,寒气入颈加上血液不流通导致的。且舌苔肥大脉沉细,于是开了上述的加味葛根汤,并且建议平常可以加以活动,先试一周再说。半个月过后再次来诊,告知情况已经好了许多,于是减少狗脊杜仲的剂量,再服半月,前几日微信上给我说已经痊愈,没有再复发,也给我带来了不少他的同事,也算是一波不少的转介绍了。
脉痹的本质就是血脉痹阻不通,其病位主要在脉,涉及到皮肤、肌肉、关节,并与心、肝、脾(胃)等脏关系密切。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瘀阻,气血亏虚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风、寒、湿、热、毒、气滞、痰浊、瘀血;虚多是气血亏虚。
脉痹症状主要是肢体的疼痛(有的还伴有乏力、肿胀、麻木,甚至间歇性跛行)、患处的皮肤颜色改变(或紫或白)、患肢无脉或脉弱。必须及早干预和治疗,才能预后较好。
有人问:任其发展会是什么后果呢?如果任其发展,除患肢会逐渐会烂掉外,脉痹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还可能会发展为心痹,可出现心悸、胸闷、短气等症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呢?
简而言之就是辩证论治。
来个脉痹病人,首先辨其寒热:寒证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复感寒湿之邪所致,以患处皮色苍白或青紫、肢体发凉、恶寒或畏寒,入冬或遇寒时发病或加重、得热缓解或减轻,舌淡等为特点;热证多为素体阴虚、复感热邪所致,以患处皮肤红肿或潮红、肢体发热或触之灼热,舌红等为特点。其次要辨其虚实:那些起病急,病程短,患处肢体肿胀、疼痛较剧、皮肤瘀斑、肌肤甲错或顽麻,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者多为实证;而起病缓、病程长,素体正虚,肢体酸软无力、疼痛隐隐、伴虚象者则多为虚证,或以虚为主。最后要辨其病程:脉痹早期病位表浅,病变局限,肢体疼痛较轻,疼痛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逐渐缓解;中期则疼痛加重,常持续不解,昼轻夜重,患肢肤色明显改变,可见肌肤肿胀、瘀斑,肌肤爪甲失荣等症;晚期则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弥散,疼痛剧烈持续不解,甚至可继发溃烂等症,证属虚实夹杂而以虚为主。
针对脉痹的治疗原则就是:通络止痛。实证以祛邪通络为主,常用的治法有祛风散寒、清热利湿、疏导气机、豁痰散结;虚证以扶正通络为主,常用的扶正法有益气养血等。此外,还要用平调阴阳、养阴清热、疏肝理气等法。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心气,养血活血,严重者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我们常用的治疗分型如下
一、风寒湿阻证
此证型临床症见:脉络青紫,肢体冷痛、重着;骨节困痛,周身沉重,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上就应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代表方药: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桂心、细辛、苍术、制乳香、木香、川芎、当归、桑枝、甘草,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若痛甚者加威灵仙、防己;恶寒无汗者加荆芥、薄荷、麻黄;若发热、汗出多,加柴胡、知母、石膏;湿盛者加薏苡仁、萆薢。
二、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脉络赤胀,肢体热痛、重着;喜冷怕热,患处络脉可有索条状物,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身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利湿,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
处方:苦参、黄芩、茵陈、知母、泽泻、猪苓、葛根、升麻,苍术、白术、羌活、防风、当归,共奏清热利湿、蠲痹通络之效。
若湿盛者宜加土茯苓、车前子;瘀滞明显者,加丹参、泽兰、地龙、王不留行、土鳖虫、水蛭;热毒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
三、痰浊瘀阻证
临床症见:脉络紫暗,肢体顽麻,头晕头重;肢体肿胀、疼痛、发凉,皮色暗滞或见痰核硬结,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滑。
治疗上就应该:豁痰散结,活血祛瘀。
代表方药: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干姜、陈皮、白芥子、竹沥、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麝香、地龙,诸药共奏豁痰散结、活血祛瘀之功。
若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鳖虫、水蛭、桂枝、附子、细辛、鹿角霜。
四、气郁血瘀证
临床症见:脉络紫暗,肢体刺痛,胸胁胀满;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加重,皮色紫暗,善太息,纳呆,大便不调,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而有血块。舌紫暗,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治疗上就应该:疏肝解郁,活血散瘀。
代表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柴胡、香附、乌药、桔梗、枳壳、柴胡、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川牛膝、丹参、五灵脂、延胡索、生地、当归、甘草,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活血散瘀的作用。
五、气血两虚证
临床症见:脉软无力,肢体酸痛,头晕心悸;肢体顽麻,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气短,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代表方药:三痹汤(《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甘草、续断、怀牛膝、丹参、川芎、独活、细辛,诸药同用,能起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作用。
若胃纳差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焦山楂;肢体发凉甚者,加制附片、桂枝、葫芦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土鳖虫。
若脉痹,惊跳乍安乍发,宜人参丸(《太平圣惠方》);若脉痹,身体不仁,宜黄芪汤(《圣济总录》);若脉痹血道壅塞,宜异痹汤(《圣济总录》);若脉痹出现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惊悸不安,宜茯神汤(《严氏济生方》);若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口赤甚,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者,宜麦门冬汤(《严氏济生方》)。
除了以上辩证施治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理疗、食疗等。
脉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变累及的范围。一般起病急者,易于早期发现而引起重视,治疗多及时,只要处理正确而治疗彻底,常常可以痊愈而不致迁延成慢性;起病缓慢者,多以正虚为主,感邪不甚,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也常不及时,其病情常可缠绵,日久难愈,甚则并发溃烂、偏瘫,预后较差。本病中晚期或病情重者,常可并发下述变证:因湿热蕴毒,入营入血,上扰神明,可并谵妄;湿热熏灼较甚,肌肤脉络血肉腐败,可并发患肢溃疡;脉痹日久不愈,脏腑俱损,经脉拘急则可致患肢或胸腹急发剧痛,甚至可并发偏瘫,致肢体失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味地黄汤加味补肾强精、疏络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