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某,男,38岁,技术员。初诊:1978年12月5日。两个月前曾淋雨受湿,后感腰骶部酸软,未予治疗。随后突然腰骶沿右大腿后侧腘窝至小腿外侧、后脚跟,酸胀疼痛、疲乏无力,医院诊断为右下肢坐骨神经炎。曾用维生素B1、B12,以及针灸和中药温经通络之品治疗,效不显。现右下肢在弯腰、屈膝或伸直腰膝时疼痛难忍,天晴稍减,阴雨加重。站立、行步时,身躯微向左侧倾斜,睡眠时只可左侧卧。口干,舌质淡红、舌苔少,脉濡数。病属寒湿郁久化热,湿热入络,拟清热除湿,佐以通络,仿《温病条辨》中焦宣痹汤化裁。
苍术10g 木瓜10g 薏苡仁24g 防己10g 怀牛膝10g 蚕沙10g 豆卷24g 炒黄柏10g 桑枝24g 萆薢12g 松节10g
4剂。
二诊:12月14日。腰骶至右下肢疼痛大减,脉舌不变。湿热仍盛,上方去防己、松节,加茵陈10g,苦参4.5g,续服4剂。12月26日来院,病已痊愈。
按:本例前医以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入络,屡进温经通络之品,使湿邪郁久化热,症见口干、舌质淡红、脉濡数。至此不可再用常法,即当转手以清热除湿为治。方中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即四妙散,善清下焦湿热,余如木瓜、蚕沙、茵陈、防己、苦参、萆薢、豆卷、桑枝随宜加减,均为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品,本案始为寒湿外受,继因久病误治,故仍从湿热下注议治获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随着气温的转凉,很多人的关节疼痛又开始了。自从分享了五淫痹的行痹、寒痹之后,有很多人又问到了湿痹是怎么回事?
其实湿痹又称着痹、著痹,是以湿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酸痛、麻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
一、湿痹的由来
湿痹首见于《内经》,称为著痹,在《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著痹。”汉·华佗《中藏经·论痹》则始称其为“湿痹”。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也有湿痹:“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但与《内经》所论着痹有所不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注病诸候》所说“是湿气多也,名为湿痹”,此处湿痹与着痹含义相似,同时还另有“风湿痹”的名称。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则说着痹当时“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而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痹门》则将着痹与麻木等同:“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之后明清医家多把着痹称为麻木。皇甫中《名医指掌·痹证》承《诸病源候论》认为着痹即湿痹。龚廷贤《寿世保元》列有着痹,而另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为痹。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提纲门·湿症》将湿证分为风湿、寒湿、湿痹。清代后期“湿痹即着痹”的认识逐渐一致。
二、湿痹的临床特点
从临床表现方面看历代医家表述基本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等湿邪致痹的描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有“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等湿痹描述。《诸病源候论·注病诸候》描述湿痹“四肢或缓或急,骨节疼痛”;风湿痹表现为“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宋代《圣济总录》中风湿痹有“皮肤癖厚,肌肉酸痛”的表现。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诸证门·着痹证》中描述“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挛浮肿”,被后世奉为经典经常引用。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说“中湿之证,关节痛肿,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伤湿为病,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秘涩,大便多泄,腰脚痹冷。”方贤《奇效良方·五痹门》描述著痹“湿气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证治汇补·提纲门·湿症》认为风湿症见头汗面黄,遍身重着,骨节烦痛发热,恶风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难,脉浮虚而涩;寒湿症见头汗身痛,拘急,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遍身无汗,小便不利,大便转泄;湿痹症见头痛脊强,恶湿发热,关节疼痛而烦,皮肤麻木,重着,脉沉而细。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论湿痹》则说湿痹证似痉候,关节疼痛,烦闷,脉沉细。秦之桢《症因脉治·痹症论》说:“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踡缩难伸;湿痹之脉,脉见浮濡,乃是风湿,脉见浮紧,乃是寒湿;脉洪而数,湿热之诊。”
三、湿痹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的病因。《素问·痹论》认为湿痹多汗而濡是因“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湿邪致痹特点:“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等,提出天行湿邪亦可致痹。《圣济总录》认为湿痹是由于“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盖湿土也,土性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所以湿胜则着而不移也”;而风湿痹是“以风湿之气,伤人经络而为痹也”。《儒门事亲》指出:“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金·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病体重节痛……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认为湿易伤肌肉,着痹经久不愈,易转为肉痿。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诸湿门》引用活人书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令人中湿,湿流关节,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与风寒二气合则为痹。”明·李梴《医学入门》将痹分上下,并认为风湿多侵于上,寒湿多侵于下。方谷等《医林绳墨·痹》说:“湿胜则血濡而不和,所以为着痹。”张介宾《景岳全书》认为湿为阴邪,“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证治汇补·提纲门·湿症》论述“伤湿又兼风,名曰风湿,因汗出当风,久坐湿地所致”;“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因先受湿气,又伤生冷”;“伤湿而兼风寒,名曰湿痹”。《冯氏锦囊秘录·论湿痹》认为湿痹“此因雾露所伤,湿气存于腠理,故觉疼痛。因寒极生热则烦,湿气不散则闷”;在“方脉痛风五痹合参”篇中说:着痹“上下脉理滞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又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之上,无分左右者也。”强调湿邪致痹先从下入的特点。《症因脉治·痹症论》认为:“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入,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近代张寿颐《疡科纲要》认为:“湿邪为病,不一其因,坤土卑监,水留不化,此内因之湿也;天地郁蒸,阴霾感触,此外因之湿也。内因之病,是为里湿,外因之病,是为表湿。”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湿痹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外有湿邪侵袭,内因正气不足、脾虚生湿、脾肾阳虚最终至痰瘀阻络。
四、湿痹治疗思路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白术、车前子等药治疗湿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以利小便治疗湿痹,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疗大法;另外还有汗法,如“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以及纳药鼻中的外治法。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针刺三阴交、条口等穴位治疗湿痹。《诸病源候论》记录导引法治疗湿痹。《圣济总录·著痹》认为著痹“治宜除寒湿,通行经络则差”,并列有多首治疗着痹和风湿痹的方剂。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载有中都穴主治足湿痹不能行。《景岳全书·风痹论证》用治脾之法以治湿:“大抵治湿者欲其燥,欲燥者宜从暖;盖脾土喜燥而恶湿,喜暖面恶寒,故温脾即所以治湿也。”《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痛风五痹合参》认为湿邪“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症因脉治》则说:“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中说:“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质灰滞,面色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其湿热痹的治法与方剂,被后世奉为经典,而指导临床。《疡科纲要》认为湿“在表者,疏泄为主,治在皮毛;在里者,健运为先,治在中焦”;治上者,法宜轻扬开泄;治下者,法宜顺导宣通。以上的论述为我治疗提供了思路。
邪侵肺胃 症状体现: 发热出汗,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红,苔薄白,脉濡数。
功能主治: 解表清热,疏风利溼。
治疗方法:
1、方剂:
(1)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l剂。
烦躁不安者,加灯心草3扎、地龙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远志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决明子各10克。
(2)单方验方加味葛草芩连汤:
处方:威灵仙10克,葛根10克,黄连3克,黄芩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金银花15克,绵茵陈10克,扁豆10克,九连环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葛根芩连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邪注经络 症状体现: 肺胃症状消失后3—4日,发热又起,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而出现瘫痪。以下肢为多,可发生于一侧,亦可两侧并见;面部瘫痪见口眼歪斜;亦可兼见腹肌瘫痪,小便失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功能主治: 清热化溼,舒通经络。
治疗方法:
1、方剂:
(1)主方三妙丸加减: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忍冬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瘫痪者,加羌活10克。下肢瘫痪者,加独活10克。面瘫者,加白附子6克、僵蚕10克。
(2)单方验方宣痹汤:
处方:防己、薏苡仁、栀子、赤小豆各9克,连翘、杏仁、法半夏各6克,蚕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麻痹者,加秦艽、桑枝各9克,姜黄3克。下肢麻痹者,加黄柏、苍术各6克。
2、中成药:
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气虚血滞 症状体现: 热退后肢体麻痹,痿软无力,出现瘫痪,面色萎黄,易出汗。
功能主治: 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治疗方法:
1、方剂:
(1)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l剂。
上肢瘫软者,加桑枝15克。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龙骨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2)单方验方加味大造丹:
处方:三七、血竭、麝香、生大黄、骨碎补、鳖甲、蜈蚣、地龙各等分,黄芪量加倍,共研成极细末,装入瓷瓶内密封备用,勿令漏气。l~3岁服0.3克,4~5岁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2、中成药:
(1)养血荣筋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肝肾亏损
症状体现: 肌肉痿缩,肢体畸形,皮肤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
功能主治: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治疗方法:
方剂:
1、主方七宝美髯丹加减:
处方:何首乌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肢冷脉细者,加黄芪15克、桂枝6克。肢体畸形者,加没药10克、骨碎补6克。
2、单方验方治痿汤(张梦依验方):
处方:制何首乌6克,桑枝6克,菟丝子3克,威灵仙3克,鹿角片3克,制龟板3克,鸡血藤3克,沙苑子3克,牛膝3克,制狗脊3克,霜苍术2克,黄柏炭2克,贯众2克,五加皮6克。水煎,饭前温服,每日2剂。
3、中成药:
(1)健步虎潜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连服2个月。
(3)金刚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饭前服用。
(4)七宝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
其他疗法 1、外敷外蒸法:
(1)桑枝15克,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汤,加黄酒1盅。每日用清洁纱布蘸药液在瘫痪部位搽擦2—3次,以利筋脉流通。
(2)醋蒸气疗法:将鹅卵石烧红,淬醋产生蒸气,熏蒸局部,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挛缩以达到纠正硬瘫的畸形,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肌腱挛缩、关节强直等症状。
具体方法:备铁桶一只,将已烧红之鹅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即产生蒸气。患者挛缩部位放在铁桶上,外以棉被覆盖,反复卵石淬醋,经0.5~1小时后,乘热进行机械纠正或人工 *** 及压砂袋进行纠正。每日1次,直至畸形基本纠正。
2、针灸疗法:
(1)上肢瘫痪者,取肩髃、肩贞、臑上、曲池、外关、合谷等穴。
(2)下肢瘫痪者,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绝骨、昆仑、太溪等穴。面神经瘫痪者,取颊车、地仓、合谷。膈肌瘫痪者,取膈俞、期门、鸠尾。腹肌瘫痪者,取中脘、梁门、气海。膀胱肌瘫痪者,取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百会。
(3)电针治疗后遗症,每次通电半分钟,重复通电3~4组配对穴位:环跳一秩边,后阳陵泉一足三里,外阴廉一廉下,委中一落地。
(4)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肢点刺相结合:足内翻,由昆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仑,三阴交透悬钟。
相关文章
[小儿麻痹症怎么治疗好]
[小儿麻痹症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金匮肾气丸加黄芪治疗肾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