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男,年40许,西安市一商人。1941年冬就诊。
患者体胖而质虚,盖一膏粱厚味养尊处优者。体弱不胜风寒,一日患感,太阳表证俱,脉浮苔白,微恶风寒;证虽为太阳中风,却不甚重,当即与桂枝汤解肌以调和营卫。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7g,生姜9片,大枣4枚。
当晚用药,黎明时汗出津津,但却持续不止,以致阳随汗伤,出现四肢微急,阴股间寒等一系列病转入少阴变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当即与桂枝加附子汤两剂,四肢微急与阴股间寒消失,漏汗亦止。方用: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10g,生姜9片,大枣4枚,制附子7克。
按:《伤寒证》(宋版本)21条云:“太阳病,发汗,随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文,后人列为太阳变病之一。缘津伤汗脱,阳随汗劫,因而阴不荣筋,以致原病未解,复加阴股间寒等之少阴病象。当然发汗不如法,因然可以导致此变,而个人体质素虚如本患者,即令汗出不多,也可以转变成此证。历代注《伤寒论》者,释本文时多随文敷衍,惟陆渊雷说较佳。陆氏大意是津伤而阳亦伤,有理。陆氏又有“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而津自复。少阴证之津液干枯,阳亡而阴不济也,回其阳其津自生。若不回阳,单靠甘寒生津,岂知滋腻之药,用于阳证,则不能清热,用于阴证,则不能运化。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之精论,启人智慧。细玩本方构造,只有芍药一味酸苦,而无甘寒之品,结合今人在热病中滥用甘寒现象,可知仲师用药法度。但陆氏“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一语,亦值得商椎。 (史寿之)
——本文来源《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相关文章:
桂枝加附子汤方歌方解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表现,立方意义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
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桂枝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方论】方中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媪经散寒之功。
提醒您:桂枝附子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一八九、“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治疗风湿痛风。伤寒八九日应该传经了,结果“ 不呕 ”,代表病没有入少阳,也“ 不渴 ”,代表病也没?入阳明,“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濇脉代表湿。
“ 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病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结果被湿挡到。得此证的人为素有湿之人,《内经》讲“湿伤于下”,古人久坐湿地得湿,现代人是吹空调致湿,本来汗从三焦系统到皮肤表面欲出,毛孔被冷气关闭,汗出来后并不会原路返回,便停在皮肤下,日积月累汗水积到肌肉关节里成湿。
素有湿之人得表证时,开桂枝汤或麻黄汤里都没有去湿的药,故发表时湿去不掉。张仲景开的第一个去风湿的方子就是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二枚,去皮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汤拿掉白芍,加入炮附子即桂枝附子汤。
炮附子去寒,桂枝去风 ,用桂枝附子汤代表病人有风有寒。风的意思是全身到处游走,这种风湿痛会游走,一会儿痛这一会儿痛那,一看到到处游走的痛就想到桂枝。
一般来说, 只要有痛,大部分都有寒 。这个方子说明张仲景时代就知道痛来自于寒。寒影响人体内的水气循环,慢慢累积起来产生压力,压力产生痛,故用炮附子治疗痛。炮附子无孔不入,把寒蒸发掉,水气循环顺畅。桂枝和炮附子并用,全身肌肉痛不能转侧,一剂即解。
姜甘草补津液,若只用桂枝和炮附子,喝完同样去痛但会便秘,故中医是治水,西医是验血,拿验血报告去开处方简直就是鸡同鸭脚。
用量及煎煮法:
重用炮附子,如果桂枝4钱,炮附子1两2钱。故临床上炮附子5钱,桂枝2钱,生姜2片,炙甘草2钱,大枣12枚(10或15枚均可,不用计较,因为是食物)。六碗煮两碗,分温三服,即早中饭各一次。
“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说明此人有湿了,没有风,故用去桂枝加白术汤,白术去湿。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
白术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
桂枝汤去桂枝白芍加术附即此方,重用炮附子。
用量及煎煮法:
炮附子5钱(胖子8钱),白术3钱,炙甘草2钱,生姜两片,大枣12枚。六碗煮两碗,分温三服,即早中饭各一次。
刚开始服的时候,全身关节麻痹,以为是中了附子毒,其实不是,是湿在动,因为附子走表。半天后,头有昏眩现象,勿大惊小怪,是因为术附走皮肉在逐水气,水气还没有清出来。这个水气就是寒湿,附子去寒,白术去湿,附子把白术带到四枝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
有头昏代表有游走,就可以加桂枝2钱。也可以不加,因为“药不暝眩,厥疾弗瘳”,药力到时会有瞑眩现象。若病人有风有寒又有湿,也完全可以开桂枝白术附子汤。
针灸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术附子汤。
(芍药, 大枣, 生姜, 甘草) 共21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建中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4.【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5.【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6.【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7.【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8.【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9.【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2.【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3.【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6.【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18.【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9.【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0.【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十神汤加减治疗感冒一例
下一篇: 大剂人参白虎汤频服治疗阳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