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偏头风的中医治疗医案

道医 2023-06-26 01:37:31

韩×× 男 45岁

[主证]病已5日,始因夜班依暖气卧,寤后受风所致,证见头之右侧疼痛,延串下关至地仓穴处,恶寒发热,重时疼痛坐立不安,胃纳尚佳,大便不畅,色淡黄,舌薄白稍黄,质略暗,脉沉细弱。(曾用封闭疗法未效)

[辨证]其人素体虚弱,卧后当风袭于络脉,闭而不通,以致形成右头上下串痛,此偏头风之属。

[治则]因其牵掣阳明,故治宜兼顾,拟辛温宣通,苦寒泻下,以解外邪兼通阳明。

[方药]净麻黄9克 北细辛3克 生大黄(后下)6克

按:麻黄、细辛均为辛温之品,麻黄疏散太阳经寒邪,位偏于表;细辛入肾,上通于心,兼宣肺气,善散骨节风寒,二药并用辛散温通,使风寒得解;大黄苦寒,泻热能通阳明之府。

服药一剂,汗出头痛消减,大便溏泄3次,并无腹痛之感,舌黄亦退,口中和,脉来软弱,此外邪疏解络脉已通,故痛未作,然脉弱无力,正气尚虚,邪去当须扶正,宜补中益气善后,予补中益气丸,早晚分服6克,姜枣水送下。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名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躁狂、失眠、腰痛的典型医案

近日阅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下面分享对我有启发的3则医案。

孙森田医案1则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病史: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

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
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1.0 1.5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1.0 1.5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0.5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1.5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

王国才医案

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病史:略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

(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 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 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 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 5遍。

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

陈全新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委中(右)、大椎、手腰痛点(右)

手法:肾俞、委中以平泻法,委中穴逆时针捻针导气上行,使针感向腰部扩散;大椎平补法;针委中穴位时患者觉自右侧大腿酸麻感,虽经施行导气手法后,针感亦传不到腰部,出针后嘱患者站立,针刺手腰痛点捻针大泻法,配合腰部做侧身弯腰运动,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二诊(2009年11月19日):患者可自行行走,不需扶持。患者诉经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做弯腰动作,但腰部尚余隐痛。舌质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缓解大半,虽为急性腰扭伤,但起因为久坐气血郁滞所致,所以疗程较一般急性腰扭伤长,取穴以肾俞交替使用,取后溪以通调督脉,余法如前。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患者精神可,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缓解,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前法合度,守初诊方,仍旨原法。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在针灸临床属于常见病,临床报道有单取一穴水沟或者后溪等穴而取效者,这类腰部扭伤多属于局部一时的气血郁滞,所以经针灸疏通经络,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属于气血郁滞久而导致的急性腰扭伤往往不能单穴或经过几次针灸就能痊愈,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伤肉”病机所在,所以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宜明确判断气血郁滞的轻重而做出疗效判断。

2.和气血补肝肾针灸治疗老年急性扭伤腰痛

按:本例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又兼有年老肾虚,所以治疗上以调和气血为主,兼调补肝肾,取穴遵行脏腑配穴法,可取肾俞、肝俞,又因督脉所过,主治所及,调补任督,具有通调一身经气、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取穴用关元、气海,任脉穴位的应用具有从阴引阳的意思。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取委中、委阳以通调经气。患者经两次治疗后腰痛明显缓解。

**3.针灸并用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

取穴:肾俞(双)、脾俞(双)、委中(双)。

刺法:陈教授以补法刺肾俞、脾俞,施术时进针得气后,反复捻针,拇指偏重向前推捻,同时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轻快地将针上提。运针以轻捻转、慢按轻提为基础。运针时,使针下经气向腰部周围传导。以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斜向上,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重向后拉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后,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自腰向双足放射,腰部酸痛感减轻。留针30分钟。

灸法:出针后以艾条温灸双侧膈俞、关元俞。

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感减轻。于右耳的腰、肾点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酸痛感大减,活动腰部亦无牵掣不适,昨晚夜尿次数减少为3次。但仍有耳鸣眩晕,纳仍欠佳。乃取穴:气海俞(双)、听宫(双)、阴陵泉(双)。以补法刺气海俞;听宫穴刺以补法,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拇指偏重向前推,不提插;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阴陵泉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患者小便频数,夜尿较多,出针后陈教授以艾条温灸关元穴与中极穴,加强固摄与气化功能。嘱其回家后仍可以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加强疗效。

三诊(2007年5月25日):患者诉经昨日治疗后,耳鸣及眩晕症状减轻,精神改善,思食,小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1次。察其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合度,症续改善,取穴:百会、翳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以平补平泻刺翳风、阳陵泉,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导气,不提插。配以艾灸膈俞(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7月9日):患者喜诉经1个多月治疗后,困扰多年之腰痛消失,现步履如常,腰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已无耳鸣眩晕。视之精神爽利,察其舌苔薄润,脉平,病已愈,乃除去右耳之贴压,治疗守上方再针治1周巩固疗效。嘱其平素注意避免腰部受寒,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深圳哪里有治疗癫痫有名的中医?

九味堂内科。
癫痫是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的发作性大脑功能失调,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癫痫,指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尚查不出致病原因的癫痫。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指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癫痫,可见于任何年龄,大多起病于青壮年之后。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发作性疾病,指脏腑受损、元神失控所致,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口中发出类似猪羊叫声等症状,又有“羊痫风”之称。
轻者醒后仅出现头晕头痛或疲乏体倦,饮食起居如常;若发作频繁,病情长久者,发作过后则会出现体弱健忘、神志痴呆,不耐劳累等。
癫痫病程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与自身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如果不及时合理治疗,该病呈进行性加重。中医对癫痫的治疗恪守标本同治的原则,采用急则治标,兼以治本;缓则治本,兼以治标的方案,以达豁痰、开窍、醒神、止抽、定痫、固本之功效,控制复发。
以下为九味堂内科潘广宇医生治疗继发性癫痫的一则医案。
潘广宇医生 继发性癫痫、脑囊虫病病案一则
康某 男 55岁
主诉:四肢及面部抽搐2年。
现病史:2年前开始,情绪激动时肢体及面部抽搐,但无意识丧失、二便失禁、口吐白沫等症状。抽搐不定时发作,发作前有预感。初期发作数分钟,现在发作时间有延长趋势,伴嗜睡。在韩国检查脑CT结果考虑脑囊虫病癫痫。服用西药抗癫痫药物(具体不详)将近一年,症状无缓解,后停用西药。刻下症状:头晕头痛,口干苦,小便不利,困倦乏力,寐差。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痫证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7剂。
二诊时,病人述每日抽搐频率减少,每次发作1分钟左右,头晕头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5剂。
三诊时,病人情况变化不大,体力睡眠改善,继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5剂。
四诊时,每日抽搐一次,仅面部抽搐,四肢无症状,每次发作数秒,病人总结规律,每逢逗小孙子开心时抽搐明显。在之前处方中加入养心安神之甘麦大枣汤,继续治疗1个月,后期间断治疗。
该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将近四个月,现半月到一个月左面部会有一次短暂(不到1秒)的皮肤跳动,二便、睡眠及体力均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信心十足,心态稳定。
潘医生说:
《伤寒论》(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对症治疗精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表现在行为、情感、意识、记忆、睡眠等方面的障碍,如癫痫、震颤、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现代名医岳美中及日本许多经方家都有运用此方治愈癫痫的病例。患者开心的时候容易发作,心在志为喜,提示需要养心安神,采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治疗,乃锦上添花,后期收效更加明显。所谓“心主神明”,笔者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也常常合并运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
心主神志,用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治疗因“神乱”导致的癫痫是本案例的亮点。癫痫病虽然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情绪不稳定,过于紧张和焦虑,或者激动愤怒,都会引起癫痫的复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经常喜怒无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于癫痫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你好,看你在得了头风怎么治的回答,想详细询问一下,请问头风是什么样子,起因和造成痛楚的原因。

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和部分肌紧张性头痛等。
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因素有痰火,风寒袭入则热郁而头痛经久难愈。其症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为热郁,用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 头风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中医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活动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然”的阶段,但这些问题一旦解答清楚了,就必定是突破,有可能把中医学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对中医的脉象、针灸、病理、生理等采用诸如光、电、同位素、波纹断层、音谱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更有运用现代诸多的高新科技对中医药的临床进行新一轮的研究[4]。正如国外有学者一再指出的那样,中医理论包含若干诺贝尔奖级的问题,中国要获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中医将日益国际化。
生活环境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辐射的增强,处于刘河间所谓之“天以常火”的状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言:“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自然环境的改变,气候的异常,势必影响人们的体质。鲁明源认为,由于阳气骚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易于形成阳热体质。此种体质的人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失眠,均是头风病的危险因素。且阳热有余易从火化,一则气火相携上扰清窍,一则耗伤阴血,致使肝失所养,均可导致头风病发作。
季节因素 中医学重视季节对头风病的影响。肝与春季相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肝者通于春气”。春天是自然阳气生发的季节,若注意养生,顺应春阳之气,则肝气得以正常疏泄,否则肝气抑郁而变乱于内,诸病由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气温升,人之气血也随之有向上的趋势,若温升太过则又成为致病的原因,即《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之“故春气者病在头”,从而导致头痛发作。
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正常的春风能萌生万物,然风太甚则为风邪。《内经》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风伤肝”之说,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风性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阻碍清阳之气而见头痛。且头痛症状变化较快,突发突止,或全头窜痛,游走不定,类似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久而不愈,休作无时者即为头风。
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也反作用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并由此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心理压力使人易于发生头痛,并使头痛时间延长,甚至头痛也常作为心理障碍的一个伴随症状出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这可能与患者的5?HT代谢或5?HT的结合点或受体功能变化有关,主要是由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
2 情志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外感六淫致病已渐退其次,人们承受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重,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已成为现代人致病的重要因素,头风病亦不例外。诸多情志变化中又以恼怒、忧思最为常见。
肝为刚脏,主疏泄,使人体气血调和畅达,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健康。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张山雷认为:“肝气乃病理之大门”。人的不良情志变化最易影响到肝而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导致诸多病证。
“七情伤人,唯怒为甚。”(《东医宝鉴》)忧愤恼怒,怒郁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俱逆于上以犯清府,可致头痛发生;火热耗伤肝肾之阴,可致“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二者均可导致肝体失养,肝阳逆动而扰上窍,气血逆乱,头痛自生。肝郁或肝虚,气不畅达,血行无力则络脉瘀滞,气滞则津停,聚而成痰,如此则痰瘀痹阻清窍,清阳不升,浊气瘀积伏于脑络,亦见头痛。而头痛患者多伴有心烦易怒,两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
在生存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思虑、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则气结矣。”情志不畅,致头颈部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肖熙教授[3]认为,内伤头痛常因思虑过度而诱发,其基本病理为肝肾阴血不足,血虚脉络失养,阴虚阳亢所致。 3 性别因素
中医学强调因人治宜,故有必要就头痛发病的性别特点进行讨论。
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即经、孕、产、乳。偏头痛常因月经而诱发或加重,而肝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经络循行上都与月经有密切关系。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而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青、壮、中年阶段,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年龄阶段,也是因工作生活压力、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致头风病的高发期。叶天士言:“女子以肝为先天”,指出肝在妇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陈莲舫则进一步强调女子“诸疾无不关乎肝”。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灵枢·五音五味》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有余于气则肝气易郁易滞,不足于血则肝血不足,情绪也易于变化。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其阴血易亏,一则不能涵养肝木,亢逆之木气上攻清窍而致头痛,即陈莲舫所言之“女子……肝营为虚,肝气偏旺”;再则血虚清窍失养亦可导致头痛。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而“女子属阴,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怒倍于男子”,其情绪易于波动,喜悲善怒,无论是因怒而致气血上逆、壅滞清窍,抑或是因郁而致气郁、气滞,均易伤肝,致使肝气失疏,气血失其冲和,气机逆乱,头痛发作。

擦法简介

目录1拼音2操作方法3主治病症 3.1外伤疼痛3.2肺结核3.3自汗3.4噎膈3.5寻常疣3.6荨麻疹3.7银屑病3.8斑秃3.9酒皶鼻3.10冻疮3.11鸡眼3.12急性腰扭伤3.13足跟骨刺3.14痛经3.15牙齿动摇3.16口臭 4注意事项附:1有擦法作用的穴位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摩擦法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摩擦法 已经自动替换为擦法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cā fǎ

擦法,亦称药物擦法、介质擦法,是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在患处表皮摩擦,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用头风摩散(附子、盐)摩头治疗偏头风,从而开药物擦法之先河。之后,有关擦法历代均有记述,至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已载摩擦方药近百首,涉及内、外、妇、儿科数十个病症。目前,此法无论在剂型上,还是适应证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成为一种较常用的外治方法。

2操作方法 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摩擦患处表皮。

3主治病症

3.1外伤疼痛

活血止痛液(江西中医药1960;(6):21) 泽兰叶12g,当归尾12g,细辛6g,羌活6g,薄荷6g,将上药用文火煎煮成600ml,外加酸醋及75%酒精各30ml即成。将煎好之药液盛入碗内,用特制的纱布球浸蘸药水,于受伤或疼痛红肿部位摩擦,擦至皮肤出现大片潮红,局部充血,病人感到局部发热及舒服为止(一般1{分钟左右),每日1~2次。功能活血止痛。主治外伤疼痛瘀血型。

3.2肺结核

驱虫饼(《理瀹骈文》)

凤仙根、姜、桂皮、樟脑,姜、桂同捣,掺入樟脑,以凤仙根蘸之擦前胸,0后背,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功能补益肺肾。主治虚痨气喘、盗汗、咯血。

3.3自汗

自汗擦法(经验方) 以手掌于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复溜穴,作揉摩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功能补气敛汗.主治各型自汗。

3.4噎膈

五膈方(《中医外治法类编》) 杏仁去皮尖、香豉、熬曲、干姜、吴萸、川椒各等份,上药分炒去汗,共研为末,炼蜜和丸,用以擦胸,每日数次。功能温胃止呕。主治噎膈反胃。

3.5寻常疣

芝麻花擦疣剂(湖北中医杂志1988;(3):4) 鲜芝麻花适量,摩擦患处,每日3次。功能活血解毒。主治寻常疣。

3.6荨麻疹

荆芥消风散(《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荆芥穗30g,研威细粉,用纱布包裹,扑撤在皮肤上,并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为度。功能除风止痒。主治风热型荨麻疹。

3.7银屑病

1.雄黄膏(浙江中医杂志1985;20(4):166) 川槿皮、大枫子、鹤虱、百部、白藓皮、苦参、蛇床子各6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雄黄末60g,白砒末30g,黄蜡1000g,麻油2500g。前9味药入麻油内浸泡5~7天,放火上熬至药枯,滤渣再加热,下黄蜡熔化,离火后再下雄黄末、白砒末,调和成膏。每日取少许药膏涂擦在皮肤上,并用手揉搓局部5~10分钟。每日1~2次,可连续使用。功能除湿止痒。主治银屑病皮肤较厚,瘙痒较甚者。

2.消银油(辽宁中医杂志1989;13(5):27) 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g,紫草、黄柏、银花藤各30g,菜油500g。将上药浸泡2小时,用文火煎熬至药枯,纱布过滤,取药液贮瓶备用。每日1~2次取药液涂于皮损处,再反复摩擦局部5~10分钟,1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解毒。主治银屑病。

3.野芹菜擦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9):540) 野芹菜适量,取其茎、叶揉搓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功能清热凉血。主治银屑病。

3.8斑秃

生发擦剂(医学科普].984;(1):31) 鲜侧柏叶200g,骨碎补200g,75%酒精2000ml,上药在酒精中浸泡2周,过滤备用,擦时用生姜切片蘸药液在脱发区反复用力摩擦,有发热烧灼者为佳,每日3~4次,10日为1疗程。功能养血生发。主治斑秃。

3.9酒皶鼻

大枫子擦剂(《中医外科学》) 大枫子(去外壳)30个,水银3g,胡桃仁15个,将大枫子、胡桃仁放在瓷钵内捣研成糊状,再加水银3g,搅拌均匀后,用两层纱布包住药糊呈犁头样,用手指压向患处揉擦,每日3次,每次揉擦5分钟,次日换新纱布裹药再揉擦,每擦3天停1天,直至痊愈为止。功能祛风活血解毒。主治各型酒皶鼻。

3.10冻疮

冻疮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56) 樟脑lOg,花椒50g,干辣椒3g,甘油20ral,95%酒精lOOml,将花椒、干辣椒(籽勿取出)泡入95 9,6酒精内,7天后滤出,再加樟脑、甘油混匀即成。用此药液反复摩擦患处,每日5~7次,疗程4~7天。功能温经散寒。主治未溃型冻疮。

3.11鸡眼

乌梅浸液(赤脚医生杂志1980;(1):5)乌梅30g,醋250g,将乌梅研细后置醋中浸泡7~10天,用浸液摩擦患处,每日2~3次。7天左右可使鸡眼脱落。功能软坚。主治鸡眼。

3.12急性腰扭伤

桃仁细辛止痛液(《药用果品))) 桃仁60g,细辛15g,将药物入白酒500ral浸泡10天,备用。取适量摩擦患处5~10分钟每日1~2次。功能化瘀止痛。主治气阻血瘀型腰扭伤。

3.13足跟骨刺

骨刺灵(《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川乌30g,草乌30g,独活20g,红花20g,当归尾20g,桃仁30g,生大黄20g,白芥子50g.威灵仙30g,细辛20g,樟脑30g。上药研细末,取适量以醋调,摊于纱布上,用患足跟部踩擦压摩,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化瘀通络。主治各型足跟骨刺。

3.14痛经

麝香风湿油(北京中医1985;(5):49) 麝香风湿油,斥上药 *** 气海、关元穴3~5分钟,至发热内传为止。每日1次.经净止。连用2~3个月经周期。功能温经散寒。主治虚寒痛经。

3.15牙齿动摇

牢牙散(中级医刊1980;(3):49) 旱莲草31g,骨碎补31g,青盐3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时取少许药粉摩擦牙龈,每日3次。功能滋肾固齿。主治肾阴虚型牙齿动摇。

3.16口臭

大黄散(经验方)

大黄适量,煅烧研末,揩牙,每日2~3次,7~14日为1疗程。功能清泻胃热。主治脾胃火盛型。

4注意事项 1.急性炎症、皮肤破流滋水、疮面糜烂之处,禁用本法。

2.涂摩动作要轻揉,并取得病人合作。

3.摩擦前要洗净双手,并注意避风寒。

有擦法作用的穴位 落枕 到重。然后轻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治疗。医案:患者,男,25岁。主诉颈背痛,头不能...

腰眼 、肾炎、带下等生殖系统疾病。特效 *** :经常按揉推擦腰眼穴,可防治腰肌劳损。在腰眼穴附近刮痧,每次5...

舌肿 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亦可擦黄连末、蒲黄末;或用牛黄、白矾、西瓜霜...

下髎 肠胃炎。特效 *** :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文献摘要:《针...

承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