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参附汤组成】2 【参附汤方歌】3 【参附汤方解】4 【参附汤主治】5 【参附汤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参附汤的论述7.1 组成7.2 功用7.3 主治
【参附汤组成】制附片30g 红参60g
【参附汤方歌】参附汤是救脱方,益气固阳效力彰。肢厥汗出脉欲绝,阳气暴脱急煎尝。
【参附汤方解】参附汤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要方。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固脱;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参附配伍,能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气,气阳同救,起到温而兼润、补而能固的功效,可期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效。临床运用时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论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参附汤主治】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参附汤医案】陈某某,女,27岁,1992年7月7日初诊。患者6月10日足月分娩,产后七天蒸乳发热,经抗炎治疗后热退。刻下时属夏季,为被抬入诊室,棉被覆盖,畏寒怕冷,左半身举动不遂,语音低微。大汗淋漓,中脘隐痛,便溏纳呆,干呕,恶露未净,腹软无压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证属脾肾阳虚,卫表不固,急拟参附汤加味:红参5g,炒党参12g,熟附片5g,炮姜炭5g,焦冬术10g,茯苓10g,酒白芍10g,淮山10g,化龙骨30g,煅牡蛎18g 炙草5g。次日由家属转告,汗出已少,精神稍振,便次亦减,再拟温中和胃,以上方去附子加黄芪,先后共诊6次,服药10贴而化险为夷。 (摘自《光明中医》)
【医案分析】该患者为产后病。一般来讲,产后多虚,产后多瘀,产后正气不足又易为邪所乘。前不慎感染,经治烧已退,却又继发它病。被抬入诊室,盖因“左半身举动不遂”,难道是中风先兆?夏季而“畏寒怕冷”、“棉被覆盖”,且“语音低微,大汗淋漓......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是肾阳虚极、欲亡脱于外的表现,甚是危急。“中脘隐痛,便溏纳呆,干呕”,是命火不能生土之象。“恶露未净”,不知道分娩一月以来具体起居调理情形,不知是留瘀还是有邪气阻滞。而今最要紧之事,须先抢救欲亡之阳气,四逆汤、独参汤均为此设。集两者之长者,参附汤也(现在做成参附注射液,方便抢救)。至于其他不甚明晰的因素,待病情稳定后缓图不迟。
或问,若“左半身举动不遂”真是中风先兆,不亦是危急之证?从此案综合来看,即便中风也是属于元气大亏的证型,而不是个实证。就王清任治中风的补阳还五汤所言,人身阳气十分亏去五分,余者聚于一侧以自救也。参附汤正可大补阳气,故应无虑。
患者尚未到“脉沉微欲绝”地步,故作者用参附汤轻剂,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中脘隐痛,便溏纳呆,干呕),加白芍止腹痛,加炮姜炭温经止血(作者可能认为恶露不尽是阳虚失血证),加煅龙牡以敛汗。全方是急缓兼顾,标本同治,不知是否有药力分散之虞。次日有好转,减回阳之力,增健脾之力,前后10 贴方已无亡脱之忧。笔者认为,即便亡阳前兆亦应本着急救回阳思想,药力集中,药量宜大。确已逆转后(肢温、利止),方能再图他证。这样起效更快,也更能令人放心。急救之时欲兼顾病人所有病机,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是更加的操之过急。此仅笔者一管之见,供同学们参考。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参附汤的论述
参附汤是常用方,这种基本的配伍结构,要了解它配伍的含义。首先一个前提,用在参附汤里的附子、人参量都较大。特别人参有独参汤,独参汤是益气救脱的。加了附子以后就益气回阳救脱。独参汤治疗大多是由失血形成气随血脱,大失血形成气随血脱。参附汤针对的是阳随阴脱,大汗、大吐、大下。这类引起的阴液损伤,阳无所附,阳随阴脱这种特点。所以参附汤的主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气脱证,气脱反映出呼吸微弱,脉微欲绝。那是现在相当于呼吸、心跳,心肺功能的衰竭,因为做为气来讲,上出喉咙司呼吸,宗气贯注于心脉要行气血,气要脱了,呼吸微弱了。气血靠心气推动,脉微欲绝,这体现出典型的气脱证,当然气脱其它方面还可以见到很多表现,但这个是最基本的两个症。历来把它看做用独参汤的基本根据。阳脱是在气脱的基础上,因为阳气暴脱,首先是个气脱的前提,再加上阳虚的寒像。这里用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大汗阳随阴脱。阳脱失温,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逆是阳虚到一定程度,所以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加上呼吸微弱,脉微欲绝就成为阳气暴脱的基本表现。
所以人参、附子,参附汤分别针对的气脱与阳脱,阳脱仍然适温补结合,所以这个方这两味药相配,建立在用量较大的基础上。不是说一味药它就叫独参汤,或者组合附子就叫参附汤。和用量来决定。真正想临床用益气救脱,我自己觉得这里人参四钱都还不够的。
我们过去在基层,独参汤,参附汤经常使用的,人参有时候用到二两,更不要说现在人参质量差,人工培养的,不像过去地道好人参这样子,所以用量要较大。人参、附子之间既有分工,益气、回阳,共同合作救脱,同时相互的配伍,配伍意义古人总结得很有意思,有一副像对联一样的,人参得到附子,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附子得到人参,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就像一副对联。人参补气的,要化气挽回这个气脱,得到附子以后,附子走十二经,使它益气救脱作用很强很快,他形容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瞬息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已经没有了的气又产生了,附子是温阳的,补充全身热力来源,但是需要物质基础。所以附子得到人参,它温阳也很快,倾刻,像东西一倒这么快的时间,生阳于命门之内。这实际上就是参附汤的方义分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协同。这样达到一个益气回阳救脱的作用。
回阳救逆的一类方,就四逆汤一个方,包括一些附方。回阳救急,现在不做为一类方讨论。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大黄附子汤的别名5处方6功能主治7大黄附子汤的用法用量8方解9运用10现代适应证 10.1胆绞痛10.2胆囊术后综合征10.3慢性痢疾10.4尿毒症10.5其他 11大黄附子汤的药理作用 11.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1.2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11.3对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11.4对肾功能及泌尿系统的作用11.5对肝胆及胃肠道的影响11.6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11.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2各家论述13附注14歌诀15摘录1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黄附子汤 1拼音 dà huáng fù zǐ tāng
2英文参考 Rhei and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ahuang Fuzi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ahuang fuz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4大黄附子汤的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5处方 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
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4]。
6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2][1]
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7大黄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4]。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4]。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4]。
8方解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2]
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治心腹冷痛,大黄荡除积结,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助附子以增强散寒作用,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三药合用,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1]。
本方为温下剂的代表方剂。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而致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者。根据寒者热之、结著散之、留者攻之的治则,治宜温通并用。故方用附子之辛热以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为君。寒实内结,固然需要温里药以去其寒,同时需用泻下药才能去其结,故又用大黄泻下通便,以荡涤里实积滞为臣。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为佐药。方中大黄性虽苦寒,但得大量附子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尤存。三药合用,共奏温下之功。[3]
9运用 1.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
2.加减法: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神曲;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体质虚弱者,加党参、当归等以益气养血补虚。[2]
3.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细辛用量之和应大于大黄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2]
4.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5.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6.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要略方论》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10现代适应证 [5]
适应证: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
11大黄附子汤的药理作用 [6]
12各家论述 1.《医宗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著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3附注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14歌诀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2]
15摘录
目录1拼音2《洁古家珍》 2.1组成2.2主治2.3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2.4加减 3《医统》卷三十六引《医学集成》 3.1组成3.2主治3.3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3.4加减 4《外科枢要》卷四 4.1组成4.2主治4.3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5《云歧子脉诀》 5.1组成5.2功效5.3主治5.4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6《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6.1组成6.2主治6.3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7《杏苑》卷四 7.1组成7.2主治7.3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8《痘科类编》卷三 8.1组成8.2功效8.3主治8.4人参黄耆汤的用法用量8.5各家论述 附:1古籍中的人参黄耆汤 1拼音 rén shēn huáng qí tāng
2《洁古家珍》
3《医统》卷三十六引《医学集成》
4《外科枢要》卷四
5《云歧子脉诀》
6《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7《杏苑》卷四
8《痘科类编》卷三
古籍中的人参黄耆汤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溃疡主治类方 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热服。又方:人参黄耆汤组成:治溃疡虚热,不睡少食,或寒湿相凝作痛者...
《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参附汤 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耆,名人参黄耆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
《医宗金鉴》:[卷五喘证门]肺虚作喘 汤主之,夹热者,以本事黄耆汤主之。(洁古黄耆汤)人参黄耆炙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炒水煎温服。(方歌)洁古...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作渴 用八珍汤。 [2]若因胃热伤津液者,用竹叶黄耆汤。 [3]如胃虚津液不足,用补中益气汤。...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消渴治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