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苏叶二陈汤的临床加减应用

道医 2023-06-26 11:57:16

以苏叶二陈汤灵活加减,运用于临床,治疗农村中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效果很好,且简便价廉,很受贫下中农欢迎。

苏叶二陈汤系二陈汤加苏叶。为何选苏叶,而不选用他药?因辛温解表药之中,麻黄过猛,且无芳香走窜之功,羌活辛温虽有走窜之能,但偏于除湿,不能健脾理气;辛凉解表药之中,薄荷、桑叶、菊花之类,又有碍二陈燥湿、化痰、下降之弊。选用苏叶,一则辛温而解表,二则芳香走窜而理气,三则苦而健胃,况且简便,价廉、合在二陈之中,共奏解表、化痰、燥湿健胃之功。

处方:苏叶四钱 陈皮四钱 云苓五钱 京半夏三钱 甘草三钱

临床应用:

一、风寒食滞:

小孩受此疾者较多,小儿易饥饱不匀,脾胃受损,积滞易生,加之睡觉受凉,便咳嗽发烧,腹胀不食,或腹泄呕吐,或痢下赤白,以此方化裁治疗。风寒重者加重苏叶,咳嗽痰多者加重法夏、陈皮,咳嗽痰鸣者加葶苈、杏仁,烧热喘促者加麻黄绒、杏仁、石膏,食积反胀者加建曲、莱菔子,腹泻呕吐者加广藿香、丁香、滑石,痢下赤白加黄连、黄柏、白头翁等。

二、肝胃热积:

苏叶二陈汤肝炎病人也可使用,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此方合茵陈蒿汤,慢性无黄疸型肝炎以此方合四君子汤,如兼郁血或瘀血型肝炎以此方合四物,加红花、桃仁之类。

三、胃寒气滞:

胃寒者加附片、干姜,胃寒而呕者加干姜、丁香,胃寒而腹泻清水者加丁香、干姜、泽泻,腹痛肠鸣小便黄少者加滑石、丁香,身痛腹泻肠鸣者加升麻、柴胡、滑石、丁香等。

四、肠胃积滞:

腹胀不大便者合小承气,腹胀硬而不大便者合大承气,大便干而不下者合调胃承气加火麻仁,中气不足,胃纳差加参、芪、砂仁,如长期烧热,大便不畅,舌中苔黄厚者合达原饮。

五、虫积腹痛:

蛔虫病农村多见,绕脐而痛者以苏叶二陈加乌梅、花椒、使君子、大黄等,蛔虫上扰,痛在上腹或吐蛔加乌梅、花椒、醋以安蛔杀虫。胆道蛔虫疼痛难忍者,先以韭菜汁兑生菜油服,再与苏叶二陈汤合小承气加椒、梅、醋、丑牛治之。我院曾收治多例胆道蛔虫病,用上法均获良效。

——本文摘自《重庆市老中医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第2集》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9

蝉蜕、僵蚕 相伍可治疗风寒或风热咳嗽有化热之趋者,表现为咽痒咳嗽。

苏叶 生姜 相伍可用于风寒咳嗽偏于在表,咳吐稀痰者。

桑叶、菊花 合用可用于风热或风燥咳嗽之初期。

柴胡、前胡 相伍可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之肺失宣肃咳嗽,表证较重者,柴胡 可用至20-30g疗效方显。

荆芥 防风 通治一切风邪,乃治风病之主将,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得以畅通而咳嗽可得平息也。二药为外感咳嗽必用之品。慢性咳喘为久病痼疾,其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治宜除湿化痰,益气通络,肺脾同治,而健脾化湿为治病之本,常用二陈汤 温胆汤 之类治之,遣方用药一定要做到益气与行气并重,以达正气渐复及行气通络之目的。临证可用黄芪、麦冬、太子参、沙参 等品补肺金,同时可配以牛蒡子、蝉蜕、地肤子、荆芥 等祛风通络之品,常收良效。

白芷 芳香上达,散风除湿,能引药上行面部,治面部疾患必取其为引,收效好。

九香虫 为中药虫类之品,具有蠕动之性,性温而微咸,气味清香,此品石家庄市中医院老中医们喜用之,用量为3-6g.此药善入肝肾之经,功善理气化滞,温中助阳,其性走窜,疏通力强,对脏腑经络内外,气血凝滞之处皆能开之。临证可广泛用于胃痛、腹痛、肝肾囊肿、阳痿等病症之治疗。

治痹通络药必用,但应用通络药一定伍以育阴之品,因通络多性热而燥,久用多伤阴津,气阴耗伤则病深症增,故必用养阴之品辅之,这样既取通络药蠲痹之功,又无伤阴劫液之后顾之忧也。恩师赵振兴 临床常取石斛、玉竹、沙参、丹参、枸杞、寄生、元参、生地 与通络药相伍,常收可靠疗效。

熟读经典,尤其是多读仲景之书 ,揣摸医圣用药之巧,并验之临床,对习医者来讲大有益处。

苦参 ,人们均将其功概括为清热燥湿、利尿止血。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中载其可治心痛。现临床上取其治心绞痛和心律不齐,常收良效。

?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导读:是一种可以治疗的一种代表性方剂。它在我国流传很久。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药呢?是不是什么人用呢?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漫谈“”

林大妈一向为人温和恭谦,心宽体胖,是典型的老好人,还喜欢甜食。但是最近她的脸上有些发黄还比较油,眼泡总是浮肿;很容易出汗,而且汗很黏;总是觉得困倦,还会胸闷,痰多;大便比较软散,小便微浊,特别在梅雨潮湿天气,会觉得周身不爽,总是“黏黏嗒嗒”的。后来去一家中医院经过专家诊断为属于脾虚痰湿体质,建议用平胃散。经过一殴时间的之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林大妈明显地有了身轻体健的感觉。那么,平胃散究竟是什么药物,竟有如此好的疗效?

来源出处

平胃散原载于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由国家药局颁布的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原方为散剂,现代多改为汤剂煎服。其药物组成及临床常用譬如下:苍木15克,姜厚朴、陈皮各9克,炙甘草3~6克,生姜2片,大枣2枚。本方是治疗湿滞的基础方,后世有许多健胃除湿的方剂,都是由它扩展演变而来。因而古人曾将其誉之为“治脾圣药”。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发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除了平胃散之外,它还有许多别名,如“天下受拜平胃散”(《岭南卫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 (《杂类名方》)、 “神效平胃散” (《保命歌拈》卷十九)。从这些别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胃散的功效之大。另外因方中诸药生用,又有名曰“生料平胃散”。

功效与配伍

本方为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湿阻让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苍目辛烈温燥,以燥湿强脾为主药;厚朴苦温辛燥,散满消胀为辅药,二药相结合既能强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湿和胃,而且理气消胀。由于中湿太过,可致胃气阻滞,故又以陈皮行气开胃而化湿痰,以助健脾而为佐药;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药,而为便药;姜、枣亦有助和中之力以为引。从本方的药味组成来看,从辛、从燥、从苦,能散、能消、能化,对中焦有湿而受阻滞者,确有良效。但要注意本方重点是适用于实证,乃怯邪(湿)之剂,不可作为健脾补虚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须随证加减。且因方约多苦温燥,易耗阴血,故不宜,对于脾上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亦皆非所宜也。

临床加减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利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向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不思饮食。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受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平胃散”,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本方合二陈汤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阳,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看者。

本方合五苓散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本方与合方,名“柴平汤”(《景幂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踺脾,治湿疟脉需, 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胃散可治疗多种,因脾胃属中焦,亦生湿士痰,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因此临床中平胃散在消化道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多种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其实,平胃散的应用绝不限于消化道疾中。中医研究“辨证论治”、 “异同治”,临床上只要所辨病症相同,即可应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上证属痰湿内蕴或脾胃湿滞的病症均可以应用。这大大扩大了平胃散的范围。

现今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们尤其是居住于城市中的,他们多是高热量、高油脂、少的生活方式,这些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从中医来讲属于“膏梁厚味”,最易化湿生痰伤脾,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今多种富贵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痰湿聚于中焦,即可出现与文章开头林大妈相似的症状如大腹便便、满面油光、食后、恶心、大便黏滞不爽、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嗜睡等。因此,对于患有这种“富贵病”,并且辨证属中焦湿滞的均可以在半胃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

平胃散与肿瘤

对于现今逐渐增高的恶性肿瘤,被称为为“治脾圣药”的平胄散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临床上经过多方验证,化湿和胃的平胃散在减轻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众所周知,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极其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其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令许多患者难以耐受而不得不终止治疗。虽然,临床上已有进口的止吐药对抗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但是这些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有良效,况且它所引起的副作用也给许多患者造成了困扰。此时,中医在减轻消化道反应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属“毒”可 *** 并损伤脾胃,导致脾虚湿阻,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故可见胸闷呕恶、纳姜,此时用平胃散可以化湿祛邪运脾,调和脚胃,使睥气得升,胃气得降,升降正常,则呕恶可除。平胃散不仅价廉,还没有副作用,并且通过医生的辨证应用对同时伴有脾虚、湿热的化疗患者均可在其基础上化裁应用。可见,平胃散对肿瘤患者来讲,真是一个益友。

中医教你如何养胃

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患者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俗语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调养的重要。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中医养胃方法

中药调养护胃法 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

法 针推法是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及中脘穴,亦可针刺,有显著的养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显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疗法 一是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温热熟软,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类制品、粗粮等,令大便通畅,脾胃和健。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二是精神调摄。情志 *** 可损伤脾胃,故调摄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条件之一,可用各种方法使情志怡畅,如寄情于各种文艺、书、画、花卉、会友清谈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三是养胃。适当的有养胃健脾之功,运动不仅能四肢,而且能增强脾胃健运功能,促进饮食物的,如散步、慢跑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

养胃中成药四种

一、

药物组成:白术、香附、陈皮、藿香、枳实、木香、砂仁、甘草等。

功效:和胃止呕,行气消食。

主治:,饮食停滞。症见胃脘作痛,倒饱嘈杂,两胁胀满,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舌淡苔厚腻者。

用法用量:水丸每服6克,日服3次。(冲、剂)每服1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见以上症状者,经中医辨证后,皆可使用该药治疗。

二、香砂平胃丸

药物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南山楂、麦茅、香附、砂仁等。

功效:健脾燥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饮食积滞,胃失和降。症见呕吐恶心,倒饱嘈杂,胸膈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而厚腻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该药最宜治疗脾湿伤食之证,若单纯而致的消化不良,则非本药所宜

三、香砂六君子丸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等。

功效: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痰饮内停。症见胸脘胀闷,饮食不消,呕吐泄泻,舌淡苔薄白者。

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该药适用于脾虚为主,兼有痰湿、气滞之证者。

四、香砂枳术丸

药物组成:白术、枳实、木香、砂仁等。

功效:健脾和胃,行气宽中。

主治:脾虚食少,宿食不消。症见饮食减少,痰食停留,胸膈胀满,脘腹疼痛,消化不良,舌苔厚腻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说明 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有上述症状者,经中医辨证后,可用本药治疗。

温馨提示: 平胃散价格优廉,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不错选择。而且平胃散对肿瘤患者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平胃散】

止咳化痰平喘方归纳——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临床运用: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二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医学教育 网原创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临床应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桑杏汤

《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 沙参12克 象贝母6克 香豉6克 栀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临床运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医学教育 网原创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10克 麻黄6克 苏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 熟地黄10克 麦冬6克 百合 白芍(炒)当归 贝母 生甘草玄参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医学教育 网原创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参5克 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汤

《医疗法律》

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医学教育 网原创润肺。

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以桑杏汤为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