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口渴尿见红,栀柏茵陈甘草同。四药总能除湿热,不烦加减奏奇功。
这首歌诀是唐宗海写的,出处在《医学见能》。从这歌来看,唐氏治湿热黄疸,最推崇的方子,是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是仲景治伤寒身黄发热的名方,原方没有茵陈。吴谦认为:“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到底是否如此?无法问到,只好存疑。但吴氏之注,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因为对湿热黄疸来说,茵陈确实是一味对证良药,所以古今医家治黄,每多赏用。唐氏这张茵陈栀子汤,作者认为就是在栀子柏皮汤基础上参考吴氏之注化裁出来的。但吴又可认为,茵陈虽是治疸退黄的专药,若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又系胃家移热所致,“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这话原是针对胃家实热为主者来说的,治瘀热较盛者用茵陈蒿汤,不拘泥于原方药量,重用大黄,这样从实际出发,活用经方,较之按图索骥的呆板用法,灵活得多了。但为了贯彻退黄当以大黄为主的主张,贬低山栀、茵陈的退黄作用并否定茵陈五苓散的治黄价值,就失之偏激了。这种毛病,前人时有,并非仅是吴又可,如赵养葵治黄疸,对解郁法很重视,为此,他竟说:“有湿热发黄者,当从郁治。凡湿热之物,不郁则不黄,禁用茵陈五苓散,凡见用五苓茵陈者,十不一生,当用逍遥散。”这显然有片面性。所以,我们读古人书,必须自具只眼,妥为弃取,如果不攻瑕辉瑜,撷取众长,做一番整理提高工作,就谈不上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
从理论上来说,湿热黄疸的辨证论治,应当分清湿、热、瘀、郁四个方面。如果湿胜热轻,慎勿大用苦寒,恐反伤脾胃,当用茵陈五苓散加减。仲景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张元素说:“阳黄法当先利小便。”陈复正说“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邪,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此者,无非暂去湿热,茵陈五苓散亦佳。”这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不能因部分医家的偏激之言而予以轻忽,倘擅用苦寒,伤阳损脾,阳黄就有可能转化为阴黄。但如果是热胜于湿,又不可偏用淡渗,恐反损津液,当用茵陈山栀汤加减,这对素禀阴虚者,尤须注意。因为热易伤津,若撤热不力,大用渗利,就有可能转化为热燥黄疸或燥瘀黄疸。现在治湿热黄疸,一般是:湿胜者用茵陈五苓散,热胜者用茵陈蒿汤,这个原则不错。但作者认为热而无实结者不妨用茵陈山栀汤,如有腑实腹胀,则以茵陈蒿汤为对证,如瘀实较甚,就可用吴又可那张重用大黄的茵陈汤方,碰到肝郁症状明显而瘀热症状不甚的,则不妨宗赵氏法,用逍遥散出入。但须知瘀湿相因,气血相关,瘀甚的不等于无郁,郁甚的不等于无瘀,湿胜的并不是无热,热甚的并不是无湿。根据气病可以治血,血病可以治气,清热利于祛湿,渗湿利于清热的原理,其间用药,应予兼顾。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何者先用,何者继进,出入进退,用药能否丝丝入扣,这要结合三因制宜,圆机活法而又非数言可毕了。
作者认为临床上典型的热胜型或典型的湿胜型实际上并不多见,而多数病人是以食欲不振,心泛,脘部不适,乏力,发黄等为主证,这是湿热阻于肝络,气机郁而不舒,木不疏土,影响脾胃的表现。针对这种病机,作者曾选《医学传灯》中的茵陈柴苓汤(柴胡、黄芩、半复、甘草、猪苓、泽泻、赤芍、茵陈、麦冬、茯苓),随证化裁而用,很觉应手。作者认为此方取柴胡之解郁,配赤芍之活血,是调肝之治;用茯苓复健运,合甘草护中宫,寓扶脾之法;而麦冬一味,是据仲景“疸而渴者难治”之说,虑其津液受损,为防渗利太过而设。从方剂来源看,这是茵陈四苓散与小柴胡汤化裁而成。从组织理路来说,此方是一个利湿清热并重、肝脾两脏兼顾的结构。从选药特色来说,此方具疏泄不太过,扶脾不太壅,祛湿不太燥,清热不太寒,祛瘀不太破,护阴不太腻等优点。这些用药特点和上述组织原则,对一般的湿热型黄疸型肝炎,是很可取法的。
总之,湿热黄疸的治疗,不可只以利湿、清热、行瘀之品杂凑成方。选方也不可概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套剂。如果忽视辨证论治,不知过用苦寒淡渗之弊,治疸必用茵陈,并杂入龙胆、大青、山栀、木通、车前子之类,有时就难免与病机不切。所以,作者认为中医有许多治疸的良方良法,正等待人们去发掘,岂独茵陈山栀汤、茵陈柴苓汤等数方而已。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治疗黄疸的几个民间小偏方
治疗黄疸的几个民间小偏方。自古高手都出自民间。当宝宝出现了黄疸的症状,久久都不会自行退出时,作为父母的你们一定很心疼和不知所措。不妨先试试一些民间小偏方。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治疗黄疸的几个民间小偏方。
治疗黄疸的几个民间小偏方1 偏方1
〔组成〕火炭母 30g,鸡骨草 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湿热黄疸。
偏方2
〔组成〕鲜少花龙葵 90g,鲜萝卜 9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3
〔组成〕鲜毛茛根或全草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贴寸口或内关穴上(或下垫 1 片薄姜),至皮肤灼 热起泡时即除去。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结膜炎。
偏方 4
〔组成〕五加皮 15g,羊蹄根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湿热黄疸。
偏方 5
〔组成〕琴叶榕根 60g,马蓝 6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6
〔组成〕蓬藁根 120g,黄酒 60g。
〔用法〕放少量水煎服。
偏方 7
〔组成〕含羞草决明 60g,天胡荽 15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8
〔组成〕虎杖 30g,白毛藤 30g,水团花根 30g,野薏米根 15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9
〔组成〕鲜狭叶十大功劳根 60g,鲜栀子 3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10
〔组成〕鲜莲子草 30g,金钱草 15g。
〔用法〕水煎,加红糖服。
偏方 11
〔组成〕荷莲豆草 30g,萱草花 3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12
〔组成〕鲜白英 60~1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3~7 天。
〔附注〕此方用于湿热黄疸。
偏方 13
〔组成〕一枝黄花 45g,水丁香 15g。
〔用法〕水煎,一次服。
偏方 14
〔组成〕丁葵草(干)15g,生鱼 1 条。
〔用法〕煎水服,每日 1 次。
〔附注〕此方用于阳黄。
偏方 15
〔组成〕三颗针茎 15g。
〔用法〕煎水服。
偏方 16
〔组成〕鲜大丁桂 30g。
〔用法〕和红糖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咳血。
偏方 17
〔组成〕大青根 30~60g,猪肝 60g,百草霜 9g。
〔用法〕加水同煎服。
偏方 18
〔组成〕过路黄 3 叶,白荷包草 9g,平地木 9g,茵陈 9g。
〔用法〕水煎,早、中、晚分服。
〔附注〕此方用于黄疸初起,也可用于脱力虚黄。
偏方 19
〔组成〕鲜大种鹅儿肠全草 30~6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20
〔组成〕山大黄 12g,茵陈 30g,问荆 15g,车前草 15g。
〔用法〕水煎服,1 日 2 次,连服半月为 1 疗程。
治疗黄疸的几个民间小偏方2 以下偏方在医生的`叮嘱下使用:
1、葶苈子适量。将葶苈子洗净,炒至黄色,再焙干研为细末。每日两次,每次6克,用黄酒送服。
2、南瓜皮30克,黄柏3克。将南瓜皮、黄柏放入锅内,倒入3碗水,煎至1碗。每日1剂,水煎服2次。
3、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玉米须2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先将前3味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去渣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加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2次食用,服至黄疸消退。
4、甘蔗250~500克,绿茶6克。将甘蔗去皮,切成小片,加5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后取出,趁热冲泡绿茶。每日1剂,分3次服。
5、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葫芦壳30~60克。将上药煎汤,取上清汁。每日1剂,煎服2次。
6、鲜白茅根50~100克,鲜车前草15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绿茶10克,每日1剂,分2次服。
7、黄瓜皮不拘多少。将黄瓜皮放入锅内,倒入水2碗,煎至1碗。每日1剂,煎服3次。
8、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水煎服。适用于新生儿黄疸。
9、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水煎服。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湿热证。
10、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适用于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11、一枝黄花45g,水丁香15g。水煎,一次服。
12、丁葵草(干)15g,生鱼1条。煎水服,每日1次。此方用于阳黄。
13、过路黄3叶,白荷包草9g,平地木9g,茵陈9g。水煎,早、中、晚分服。此方用于黄疸初起,也可用于脱力虚黄。
14、取冬瓜皮、玉米叶各3克,用水煎服,滤汁后分多次缓缓给宝宝喂下。冬瓜皮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水、消肿之功效;而玉米叶煎服成汁有利尿消肿、退黄等功效,且两种材料经济易取,对消退治疗黄疸有很好的疗效。
15、取蝉蜕0。5克,绿豆5克,用水煎服,对新生儿黄疸也有不错的消退功效。
【答案】:E
⒈ 附子与肉桂的相同功效:既善补火助阳,治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所致的诸证,又善散寒止痛,治寒邪直中、寒湿痹痛、胸痹冷痛等证。 ⒉ 吴茱萸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用于治疗虚寒泄泻。 ⒊ 干姜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用于治疗寒饮喘咳。 ⒋ 茵陈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用于治疗黄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热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热痹的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