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大青龙汤临床新用解析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13:35:36

处方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 麻黄12g(去节),桂枝4g(去皮),甘草5g(炙),杏仁6g(去皮、尖),生姜9g(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g(碎)。

功能 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常规用法 上7味,以水9L,先煮麻黄减2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L,去滓,温服1 L,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汗,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中采用麻黄、生姜,峻发其汗,以解表寒,协桂枝通阳解表,开达腠理;生石膏辛甘大寒,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佐甘草、大枣,和营益中,又防石膏过寒伤中之弊,诸药相合,为外解表寒,内清里热的表里双解剂,对表寒固闭,里热炽盛,外不得泄越者,尤为适宜。之所以称大青龙者,取龙跃大汗之义,恐表寒闭塞难开,故名之。虽表寒宜温散,但不宜大汗,如果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又恐汗多亡阳,伤阴筋。然麻黄与石膏相伍,寒温互制,清解并施,相互制约而不致大汗也。故以峻汗之剂,而取微似汗。

临证加减

·大青龙汤加桑白皮30g,车前子30g(布包),瞿麦30g,益母草40g,治疗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大青龙汤配杏仁12g,茯苓15g,苏子12g,地龙20g,白果12g,治疗支气管哮喘,证属表实郁闭,热邪壅肺者。

·大青龙汤加葶苈子10g,椒目15g,石韦30g,泽泻15g,治疗溢饮水肿。

方义解读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沦称“风水”。风邪上行轻扬,着首面而客肌表,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职司呼吸,调节汗腺。肺卫受邪,宣降失司,外见恶寒发热,微咳面肿,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内则郁热而烦,饮食呆滞,尿少足跗,苔腻微黄,脉浮紧或滑数。尿常规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化验指标,又现风水的体征表现。故治当发汗散风,通利水道,方取大青龙汤加桑自皮30g,冬瓜皮30g,益母草30g,蒲公英30g,滑石15g.车前子30g(布包),鲜茅根40g等,月余,尿蛋白转阴,浮肿消退,颗粒管型消失,红白细胞偶见。

支气管哮喘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证属表实郁闭,热邪壅肺。表现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口渴心烦,咳痰黄黏,舌红苔黄,脉右寸洪滑有力。方定大青龙汤加黄芩10g,胆南星9g,苏子10g,白果10g,地龙15g等辛凉宣泄,涤痰平喘。

溢饮水肿乃风寒外袭,肺困而蓄饮,外溢肌表则目睑浮肿,内渍于肺则喘促痰鸣,阳气不布则痰质稀白,水积于中则呕吐清水,水泛大肠自下利,当以小青龙汤为治,加葶苈予9g,用椒目10g,石韦15g,泽泻12g,桑白皮30g,通水气,平喘逆。若里热烦躁,喘卧不宁.身寒无汗,脉浮洪且数,方宜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泄郁热。

医案举例

例1患者,男,31岁。经商外游,奔波劳碌,汗出当风,面睑浮肿。3日后,尿少足肿,下肢沉重,身倦乏力,烦躁口干,低热微咳,舌红苔白,脉浮滑。尿检:蛋白(十+),颗粒管型(+),红白细胞少许。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风水。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大青龙汤加味。

组成:麻黄6g.桂枝10g,生石膏30g,杏仁10g,桑皮30g,白术15g,冬瓜皮30g,车前子30g(布包),益母草30g,生姜20g,甘草10g。1剂/FI,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药服7剂,浮肿消退,烦除神安,低热微咳除,小便量多,色自无沫。继服上方7剂,尿榆:正常,余症皆失。

例2患者,男。患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秋冬多发。今冬感寒,咳嗽气喘,呼吸急促,咽瘁憋闷,喉有痰鸣,夜难平卧,咳痰黄稠,身寒无汗,神情烦躁,舌红苔黄,脉右寸浮洪而大。

辨证:表寒肺热,郁闭不宣,肺失肃降,气逆作喘。

治法:解表散寒,清宣肺热,降逆平喘。

方药:大青龙汤加味。

组成:麻黄6g,桂枝10g,生石膏30g,杏仁12g,甘草10g,天虫30g,地龙30g,苏子12g,白果12g,生姜6g,苍耳子15g。1剂/日.水煎分早晚温服。服药3剂,汗出肺宣,气降喘缓,续服5剂而安。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其发汗力量较之麻黄汤更甚,现代临床每多用治表闭无汗明显且兼里热者,其药效峻猛,难以适度掌握,因之临床大样本观察报道鲜见,其应用多以个案形式见诸报刊。

据已有资料可知,本方多有治呼吸系统疾患,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亦有用治鼻衄、汗腺闭塞症、风湿性关节炎者。

本文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作者:王景琦

延伸阅读:

发汗清热名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用药特点和主治病证

咳嗽篇条文14.19-14.25讲解及大青龙汤医案

【14.19】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它是“咳而上气”,主症就是“咽喉不利,脉数”。那咽喉不利的感觉?咳……大概是这样字。那牵涉到气管的咳嗽而咽喉不利,咳的很用力了,好像那口痰你怎么样都吐不出来,有这种感觉。麦门冬汤它大概可以是治很严重的咳嗽。就是好像你的肺太干了,痰动不了,那你吃了麦门冬汤,它就会能够滑的出来。

那泽漆汤的这个咳嗽如果以病机来讲是肺阴实,麦门冬汤比较是肺阴虚,那阴虚的咳嗽呢,就是这个肺太干,还有就是肺的阴虚啊。治疗肺萎的方剂呢,有麦门冬汤跟炙甘草汤。

【14.20】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就是咳嗽不能躺,那这个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哦,就是浮脉的话这个邪气比较偏表面,那弦脉的话就是有痰饮,那这样就很合乎这个小青龙汤本来的主治

【14.21】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肺痈就是这个人的肺已经发炎到后来化脓了,所以他就会开始吐出脓了,那他就,那咳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有脓的话当然会胸比较闷,“咳而胸闷”,然后“振寒脉数”,就会这个人会冷的发抖,然后脉跳的特别快。

【14.22】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就是“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这三个主症,一个是呢,你咳跟喘混杂在一起,就是你一面咳嗽一面觉得你咳得都透不过气来了;那这个“脉浮大”啊,就是比浮还要更大,就是整个脉好像撑出来一样;那“目如脱状”就是咳的很厉害,咳到眼睛瞪大这样子的,像甲状腺机能亢进这种突出来的眼睛。

有一种肺病叫做肺结核,如果你肺气肿,你的咳嗽是不能躺着睡,然后吐出又浓又粘的痰,那就什么,那就皂荚丸。

【14.23】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喘鸣迫塞”啊,就是又咳又透不过气来,其实肺胀这个病,大概就是一面咳一面喘好像透不过气的样子。然后呢,这个“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就说他这个痰饮哦,不只是塞到你的肺,甚至好像要从肺里面满出来,弄的呢你的脸啊,你的眼睛啊都浮肿起来,然后鼻子里面塞满鼻涕,然后眼睛也容易流眼泪这样子哦,然后塞得你都闻不到味道了。

【14.24】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甘草干姜汤的辩证点就是不怎么咳,然后有吐稀痰,然后这个人不渴,那抓住这个三个辩证点用这个方的话。

【12.42】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这个人“喜唾,久不了了”,就是这个人呢,感冒已经好了,可是常常呢都会吐的出一口痰来,而且呢,这个状况可能你感冒好了两个礼拜三个礼拜还是这样子。于是就吃理中丸。

【14.25】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汤是……炙甘草汤啊,麦门冬汤啊,还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啊,这些就是张仲景的方剂里面的最滋阴的几个方剂,

所以你们如果要看这个咳嗽,你要想他有没有可能是炙甘草汤症,那你要问他说,你有没有吐很多稀痰,可是嘴巴有没有干对不对?如果同样是吐很多稀痰,那你看他嘴巴干不干嘛,不干是的是肺冷是甘草干姜汤对不对?那有干的是肺痿是炙甘草汤嘛对不对?那像是如果要用喉咙的感觉来说,喉咙感觉到不舒服,如果是这个咳嗽的时候会牵动气管发出这种啵罗啵罗的声音,那我们就知道这个是气管有很多痰对不对?那是射干麻黄汤;如果是觉得喉咙塞塞的,平常这样子咳咳咳……那这样子的话,那这个是食道这边有很多痰,那是半夏厚朴汤;那如果你是咳嗽咳的很凶,然后很努力觉得有痰要咳出来,可是你很努力你都咳不出来,那就是咽喉不利对不对?那是麦门冬汤。所以同样是一个在喉咙这边有感觉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子去分他。那如果是,同样是咳的很凶的话,那你也可以说咳的很凶你看是有喉咙不利,如果咳的很凶有喉咙不利的感觉那可能是麦门冬汤;那如果是咳的很凶是伴随着你一面咳一面喘,都透不过气来一样,那个是肺胀对不对?那就是肺胀给他选方子。那同样是咳的不能躺下来,那如果是有这个很浓很黏的痰,那就是皂荚丸;那如果是没有很浓很黏的痰,然后呢脉是浮弦的,那就是小青龙汤,就是比较稀的痰饮。

大青龙汤在杂病部分的一个应用,他说这个人的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那问过之后是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以后呢,手受了寒,然后手就变成这个样子。那这是里面有这个寒邪哦,造成里面有寒饮塞住你手的经络,所以会不通则痛哦,所以会,这个痛是有可能又烦又痛,手脚又烦又痛。法开了大青龙汤,那就好了。

然后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然后烦躁不安,那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大青龙汤证。

恶寒发热,然后又有烦躁对不对,又无汗,那标准的大青龙汤证嘛,

还有就比如说有一种头痛是所谓的寒包火头痛,就是这个头痛是天气冷的时候发作,而你在头痛的时候呢你会发现你的牙龈是肿肿的,可能有嘴巴破,就是里面有上火,那这个外面吹冷风头而痛,然后里面却还在上火,这也是种寒包火对不对,那这样的情况你用大青龙汤还是会有效的啊,就是大概这样一个证型是大青龙汤还有一些推扩运用的余地的。

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哦,他的小腿疼痛不能活动三天了,那他的脉浮紧啊,身疼痛啊,烦躁都有啦,但是主症结构是大青龙汤证就用啊。

他的主症的话,恶寒有,身体痛也有,然后呢虽然好像没有看到有直接的烦,可是呢,口渴也有,想喝冷饮也有,那闫云科就是好像是一下子找不到可以用大青龙汤就好了。

2022-1-24痛风, 方证对应治高烧4能体会

痛风:献出老师经验方,专病专药土茯苓

历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多源于外邪或兼加郁火致病之实。余认为,痛风主要病因病机系脾肾亏虚为本,内生湿或者痰浊留着血脉所致。

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血、浊、痰、郁始终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此为标象。

其本主要是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所致。

脾肾功能不足,功能失健,导致运化、气化、蒸化失常,水谷精微可以化为湿浊、痰饮、瘀血,不能排出体外而停留在体内,阻碍气血运行。

同时浊瘀又损伤脏腑,相互为因,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痛风关节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内在病因。

脾肾不足,功能失调是发病的病理基础。急性期以清热、逐瘀化痰浊治其标,慢性期以调补脾肾治其本。

这样可以杜绝痰湿浊瘀的产生,从而抑制或者减少尿酸的形成。

【辨证分型】

1.急性关节炎期

疼痛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起病急骤,发作频繁,关节疼痛、肿胀、红肿、麻木、屈伸不利,有时伴有发热,恶寒,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舌红,脉象多细数。

此时急则治其标,方用《温病条辨》之加减木防己汤。

原文: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仁三钱。

具体服法:(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2)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加减木防己汤,为《温病条辨》第一方,吴鞠通将其作为治痹的一个主方,确实有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本病光靠这个原方不行,加减木防己汤力量比较弱,主要看它如何加减。

常见加减:脾肾亏虚者加附子、石膏;

尿路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穿山甲;

关节红肿、灼痛加羚羊角或水牛角、生石膏、黄柏;

疼痛剧烈加全蝎、蜈蚣、没药;

关节漫肿、结节加僵蚕、白芥子;

关节僵硬变形加穿山甲、蟑螂虫、僵蚕、蜂房、蜈蚣来破瘀散结,消痰软结。

百合配车前子,在所有的类型中均可加入这两味药,来泄浊、降低尿酸,此属于专病专药的范畴。

外敷:五倍子、黄柏、冰片为主,佐以大黄、赤小豆。

2.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解,红肿不太明显,有时候关节屈伸不利,伴有腰骶部疼痛,足根部疼痛。舌质少华,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缓则治其本,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三个合方。

3.缓解期

缓解期关节疼痛不太明显,出现尿酸高为主的舌苔腻,此时常用土茯苓30~100g,黄柏10g,威灵仙30g,百合20g,萆薢10g,苍术10g,车前子20g,薏苡仁30g,苍术20g,僵蚕10g,大黄5g,石韦30~60g,泽兰10g,泽泻20g,山慈菇3~5g。

此方系李建明老师经验方,对降低尿酸有非常好的效果,期具体表现为关节疼痛缓可以促进浊毒泻化,瘀结解除。

【验案集粹】

案1 陆某,男,21岁。

现病史:右脚大指疼痛半年,检查尿酸480μmol/L,小便偏黄,口不干不苦,余无不适,舌苔白腻,脉寸关细弦,两尺弦滑。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化浊。

方药:三妙散加味。

土茯苓30g,苍术10g,黄柏10g,威灵仙10g,百合20g,萆薢10g,苍术10g,车前子20g,薏苡仁30g,大黄5g,石韦20g,泽兰10g,泽泻20g。14剂。

二诊: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大便时稀,苔腻较前好转,脉沉细弦。改方从温阳入手。

方药:桂枝20g,肉桂10g,炒白术60g,制附子15g,茯苓60g,百合20g,车前子15g,山慈菇5g。15剂。

三诊:近日查尿酸329·6μmol/L,苔净,继续巩固治疗。

按:证变方变,此患者初诊表现湿热下注的证候,以三妙散清之。当湿热尽去,阳虚之本显现,故以四逆汤和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

案2 陈某,男,40岁。

现病史:有痛风病史10余年,经常反复发作,近日尿酸检查522μmol/L。刻诊:乏力,大便干,头昏,舌淡苔白,脉两寸弱。

辨证:中气不足。

治法:升提中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24g,白术10g,当归10g,柴胡5g,陈皮6g,升麻5g,红参10g,巴戟天10g,仙灵脾15g,仙鹤草30g,大黄3g,附子5g,细辛3g,磁石30g,甘草10g。10剂。

二诊:患者乏力好转,仍然大便干,近日因饮酒自感口苦,右脚大指疼痛明显,局部灼热,苔黄,脉细弦滑。

辨证:三焦火盛。

治法:疏达三焦。

方药:小柴胡汤合木防己汤加味。

柴胡10g,黄芩10g,龙胆草10g,牡蛎30g,防己15g,桂枝9g,石膏60g,杏仁12g,滑石12g,白通草10g,薏苡仁30g,羚羊角粉0·5g(冲服)。15剂。

三诊:药后口干,便干明显好转。继续以上方治疗。

四诊:指疼痛好转,其他无不适,舌苔薄腻,脉两尺弦。

方药:萆薢60g,土茯苓60g,威灵仙15g,苍术15g,黄柏15g,丹参30g,羌活10g,甘草6g,僵蚕10g,大黄5g,决明子10g,防风30g。20剂。

2022-01-24

方证对应治愈高烧4年体会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久仰慕进而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先生门下,日日侍诊于侧。

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不紊。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例李某,男,4岁。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家长苦诉:“隔三五天就发烧,可以没有任何原因。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仍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昨晚无明显诱因,患儿又出现发热,体温38.6℃,自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老门诊。

诊见:发热,鼻塞,流涕,四逆。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

用大青龙汤“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清热、排脓、消肿(鼻流浊涕)”。

处方:生麻黄18g,桂枝1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8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使其见微汗。

如汗出后,停后服。如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2次、第3次皆未见汗,于是其父第四次给患儿服下剩下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今日来诊。

诊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据冯老师经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精确而言,用小柴胡加生石膏加桔梗汤(实即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合小柴胡加桔梗汤)。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桔梗10g,炙甘草6g,生石膏60g,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药即能控制。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舌苔转黄,脉浮弦数。

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

因里热重,生石膏“若不大量用则无效”,故用至100g。

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驱邪不伤人的”。

笔者认为:面对连续病理性发热、药物性发汗后的患儿,这种用药法是弥足可贵的。

处方:柴胡24g,黄芩12g,清半夏15g,炙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石膏100g,知母12g,生山药10g,党参10g,桔梗10g。1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1日四诊:昨晚服药后汗出,热退,今日已无发热,精神好,纳食尚好,大便调。仍有鼻塞、口干。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阴明合病,辨方证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所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败酱草,取其发越湿气、清利阳明为治。

处方:生麻黄10g,生薏苡仁3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败酱草30g。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退,痊愈。

体会

本患儿反复高烧4年,实属罕见。

用经方短期能治愈,体现了经方六经辨证及辨方证的科学性。

四诊而愈,实属不易。体会多多,今述一二。

1.认识治病须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发热本属常见病证,中医治疗每每应手而效。但临证不乏难治者,常使医者恨无良方、效方可用。

本案患儿百药遍施,且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出,确属难治者。

四诊而愈,诚属不易。

从辨六经来看,本案始终以阳明病为主,外合太阳、少阳。

在冯老的六经辨证思维中,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属“太阳阳明病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白虎汤证属“正阳阳明病方证”(上述引文出自冯世纶老师主编的《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

2.认识方证对应的科学性内涵

本患儿高烧反复发作近4年,其原因与治疗不当不无关系。

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自是原因之一,而中药药不对证,过用清热解毒及发汗退热,也是原因之一。

本次治疗,冯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药对证,因而能使病变速愈。

冯老临证非常强调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指出对方证对应的认识,不但要仔细品读《伤寒论》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

《伤寒论》“随证治之”即教导后学者要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

不但是证与方对应,更强调证与药对应;

不但是药味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药量的对应。

本患儿所用大青龙汤,麻黄用18g,本是成人用量,为了便于掌握,嘱其服四分之一,见汗即“止后服”。

但该患儿服了四分之三仍不能汗出热退,而服下全剂,方见汗出。

也就是说,麻黄18g是他的适应量,18g才达到方证对应。不是每个人、甚至成人都用到18g,是要看具体的证。

这一用药规律法则,不但见于各方证,更详见于每方后药物的煎服法。

如桂枝汤煎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冯老临证,特别强调经方服药这一原则。患儿来北京后,也曾找过不少名医治疗,开始亦见效,后来就不见效。

其中原因之一,一次门诊开七剂药,服一剂药,证已变,再服是药,药已不对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

冯老遵照经方用药原则,每诊处一方一剂,方随证转,随证治之,务在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这是使病愈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患儿年仅4岁,久病,连续发热,大剂汗法、清法,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饮食异常和精神异常,热退后身体状况同步复原,这与方证相合、组方合理是分不开的。

1、想开始一件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讲,

永远只有【现在】才是正确的时机。

2、坚毅的最重要的三要素,是热情、毅力和长远目标。

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有着正确的长远目标,然后你又能够投入足够的热情和毅力去做这件事情,我们说你是具备了坚毅的品质。

坚毅也跟我们的智力一样、像肌肉一样,是可以培养的。

肌肉是可以通过锻炼变得越来越强的,我们坚毅的能力也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变得越来越强。

3、培养坚毅的品质,排在第一位的东西叫热情。

热情又分为两种:

一种热情叫强迫性热情,一种热情叫和谐性热情。

强迫性的热情的标志:

侵入性的想法和难以控制做这样事情的冲动

比如说打游戏特别有热情,不让我打游戏,心里就难受,就老想去打游戏,这种叫强迫性热情。

这种热情是很糟糕的。会削弱你的活力,并且让你忽略生活中其他的重要方面。

另外一种和谐性的热情。

和谐性的热情是你期待的,以积极的方式填满你的梦想的热情。

你每天心怀着梦想、心怀着快乐、憧憬去做这件事,越做越带劲,越做你的自我评价越高。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那种用使命驱动的热情,这个才是真正和谐性的热情。

4、人的焦虑,本质是是来自低维度的认知,以为某些障碍自己一定必须要努力跨过去,然后心急火燎。

而多读大量多学科的书籍,可以不断低成本地发现新的维度,让自己轻松绕过一些单维度上的障碍。这个过程没有上限。

长期在不同维度上收集各类信息,当积累的信息密度过了一个临界点,就有大概率把原来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对复杂真相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化的认识,恍然大悟。

否则很容易被他人精心设计的圈套或假象,所长期误导而不自知。

这本质跟魔术师的表演是一个道理,魔术师只把某个角度的现象暴露给观众,观众的注意力被引导而不自知,然后盲目相信魔术师的法力无边。

每每识破这类魔法和假象后,常发"原来如此,旧瓶装新酒"的感叹。

同时又意识到,还有多少自己仍被蒙在鼓里的假象和错觉,等待着被看穿被识破。

《伤寒论》——大青龙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找到答案。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只是略去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来,加强津液的运行和化生。既然有烦躁,就加了一点生石膏去标热。石膏用得不多,鸡子大,古时候鸡蛋小,应该也就是个几十克而已。

综合来看,此方证其实就是三个方面:表不解,津液虚,有轻微里热。其实我们就算不学大青龙这个方子,熟悉了张仲景的组方规律,自己也可以组出此方来:表不解麻黄汤;津液虚是姜草枣芍,因为要发汗去掉白芍;有微热加生石膏。组出来就是大青龙汤。

这个方子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麻黄的剂量是六两,也就是90克,而石膏的用量却很轻。因为此时的里热主要是毛孔不开郁在里面了,而不是真的有多热,所以石膏的用量是较轻的,而重用麻黄打开毛孔。

有人评价《伤寒论》的方子活泼灵变且丝丝入扣,从剂量的变化尤其能体现出来。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如果已经脉微汗出,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毕竟大青龙汤是发汗剂,若再发汗的话,势必更亡津液。就会有“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四逆证了;还会有“筋惕肉瞤”,筋脉和肉都会有瞤动不灵活的反应,这也是津液大虚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逆治了。

大青龙这个方子,除了外感病外,很多头部的疾患都有机会用到它,比如鼻五官疾患、颅内疾患、癫痫羊角风之类神经科疾患,包括治现代医学所谓的“中风”,也就是高血压中风也可以用到。治中风瘫痪的古方的续命汤也是这个方子的变化方,加了一些去瘀血的药而已。这是因为头部疾患常常是因为表不解,湿邪火邪不能出表,上冲于头而造成的。

大青龙的方义就是建中解表,再用生石膏清降头部之邪气。我们中医就是这样整体的看待人体的。所谓千古神方续命汤,懂得了人体的大循环,解释起来也很简单。

大、小青龙汤概述总结

【7.7】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的病机是这个人受的伤寒很大,然后把他的体表束得紧紧的,身体里抵抗疾病的抗热反应就被这股寒气包在里面一点都发不出来。所以大青龙汤是太阳伤寒包阳明,也就是双重的麻黄包白虎。

2、大青龙汤的主证是眼睛干 、鼻子干、嘴巴干(三干),心烦、手烦、脚烦(三烦)。

3.一感冒就有黄红痰、铁锈色的痰,有一个病叫做大叶性肺炎,就是大青龙汤证。

4.如果不放姜枣用大青龙汤往往一发就死人,很容易让人狂汗脱阳,姜枣是用来调营卫的。

5.如果一个人比较虚可用荆芥、防风、浮萍三味药来代替麻黄。荆芥是一味把血液中的风邪逼出来的药;防风是应该把肉里面的风邪逼出来的药;浮萍是一个在人体的最表层开汗孔,让汗流出来的药,也就是说麻黄从里边穿到外面的这个力道,由荆芥做血分那一段,防风做肉里那一段,浮萍开皮肤表面那一段,这样比较安全。 大青龙汤的注意事项:石膏会发白虎汗,麻黄会发太阳汗。麻黄发汗的感觉是一阵热,白虎发汗的感觉是一阵凉,所以在吃大青龙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的精确度,因为它会不知不觉地发汗。在吃大青龙汤的时候,可以煮两碗备用,喝了一碗可能不够有效,第二碗再喝两口,如果已经有效就倒掉,建议用煎剂。大青龙汤如果出汗比较多就用炒过的米粉敷在身体表面当痱子粉,所以大青龙汤一定要慢慢喝,防止出现汗太多。

麻黄九禁同样适用于大青龙汤。如果没有那么重的寒气包住就用了大青龙汤一喝下去就脱阳了,就是筋剔肉瞤了。如果用大青龙汤发过头,就用真武汤和茯苓四逆汤来收拾,就是有些时候大青龙汤一用之后出现排尿不顺畅,小便清清白白的滴滴答答的这种现象会出现,就可以用真武汤来收工。

【7.8】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这个条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大青龙汤证。当寒气已经弥漫到全部都塞住了也不会觉得疼,那么这个风邪已经重到有鬼压床的感觉,然后脉一直处于浮缓的状态,病气就没有掉到少阴,但是量很大,所以要用大青龙汤把这些病气都排出去。

【7.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的肺是积着很多死水,或者是渗出性肋膜炎,肺里面的那团死水因为邪气的侵入变成塞满邪气的水,肺就受不了了,一直狂咳嗽,就是有一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证是有稀痰的,是白透明的痰或者是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的痰是跟水很接近的,所以很快溶于水,这个人会狂咳嗽,咳到平躺下来会咳得更凶。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是桂枝、甘草、芍药,其他药会根据不同的症状加减。小青龙汤的喝法是每次喝一碗,每天喝三碗,如果喝了一碗汗出了,就千万不要喝第二碗。小青龙汤从尿解的时候是副作用最少的时候,那么副作用大的时候是冬天之外的季节最好不要用小青龙汤,因为是发汗药,吃了会有点伤元气。半夏独大小青龙汤是半夏独大其他少,那么副作用就非常低,半夏是其他药的5倍,那么人吃了就不会虚掉。小青龙汤要确保不要打偏掉,不然的话就是伤人。 中医的方子都是有病则病受之,所以一旦对准证了,吃药元气就会恢复,如果不对,那么就是害人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