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7.金沸草散___十六、除痰之剂

生活百事通 2023-09-22 02:40:20

7.金沸草散 (朱肱)咳嗽多痰。

(《类证活人书》)

【歌诀】

金沸草散前一胡一 辛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①

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

【词解】①颦:颦pin,音频,原指忧愁,此处作痛字讲。

【组成】旋覆花(即金沸草的花) 前一胡一 细辛各-钱(各3g) 荆芥一钱半(4.5g) 半夏五分(1.5g)炙甘草三分(1g)赤茯苓六分(2g)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消痰降气,发散风寒。

【主治】中脘停痰,又感受风寒。症见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头目昏痛,鼻塞声重等。

【方析】中脘停痰为本方主证。发热恶寒、头昏痛、鼻塞为复感风寒兼证。方用旋覆花消痰降气为君。臣以前一胡一 、半夏化痰止咳。佐以荆芥发汗散风寒;细辛一温一 经散寒;赤茯苓行水;姜枣和胃。甘草和中调药为使。

【附方】《局方》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 前一胡一 各三两(各9g) 荆芥穗四两(12g)甘草半夏赤芍各一两(各3g), 加生姜三片,枣一个,水煎服。

功用:宣肺发表,消痰止咳,凉血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涎不利。

按:《局方》金沸草散不用细辛、赤茯苓。加麻黄宣肺发表;赤芍凉血清热,既防辛一温一 发汗太过,又解风寒郁经之邪热。故其适应证以风痰为主;而朱肱的金沸草散则宜于原有寒痰,复感风寒而发者。

中医良方

金沸草散的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0.6-1g/kgig或iv,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且可维持5小时以上。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
2.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半夏制剂ip,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亦有报道煎剂po时,唾液分泌先增加,后减少。
3.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上述3种催吐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半夏都可显示镇吐作用,推测其镇吐作用机制是对呕吐中枢的抑制。

金沸草散的文字出处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1.《御药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红半夏,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朱砂为衣染之。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出。每嚼一、二粒,温水送下。
2.《本草图经》: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
3.《中国医学大辞典》:姜半夏,有寒痰者宜之。竹沥半夏,痰之偏于黄稠者宜之。宋半夏,其性质与仙半夏相近,而较法半夏为纯,虚体有痰者宜之。法制半夏性质介于姜半夏与竹沥半夏之间,痰之不寒不热者宜之。
4.《增订伪药条辨》:苏州戈制半夏,其色黄亮,气香有肉桂气,性温燥,炳章实验,治寒湿痰上壅气喘确效。凡治阴虚热痰气喘,苟误服之,必因燥热而咳血自汗。
5.《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半夏,全草有毒。中毒症状:食少量可使口舌麻木,服多量则致喉舌烧痛,肿胀,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服蛋清或面糊,果汁或稀醋。对症治疗:痉挛时给解痉剂,针刺人中、合谷、涌泉;出现麻痹则给兴奋剂。
6.民间验方用:一.醋一至二两,加姜汁少许,内服或冷漱;二.生姜一两,防风二两,甘草五饯,用四碗清水煎成二碗,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

金沸草散的临床应用

1.舌肿:辛未年,有人患舌肿如吹,满塞其中,粥药不入,其势甚危。大煎一剂,乘热以纸笼气,熏之遂愈。
2.疼:一妇人牙疼,治疗不愈,致口颊皆肿,亦以此药熏漱而愈。
制备方法:为末。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金沸草咸苦微辛,
金沸草其花午开子落,与半夏意同而轻浮,上入于肺,苦能泄热气,咸能化痰结,辛能行痰湿,凡痰饮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前胡甘苦微辛,能降泄高亢之气,而疏畅下行之滞,主下气行痰;麻黄以大开腠理而泄其风;荆并辛苦而性上浮,祛头面之风,去经隧之湿,此方盖以此为君药,以兼去风痰,诸药亦随以上升于肺,而后乃降而下坠其痰也;赤芍药酸干泻肝敛阴,且监麻黄之过散,用赤者以行水分收痰湿也;轻用半夏者,以风则夹相火也,然必用之者,非此不足以通滞行痰也。金沸草轻虚,此以行于下所以助之;甘草以厚脾土,以缓肝急。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6分,热服。如汗出并3服。
附注:金沸草汤(《医学纲目》卷十七)。《三因》本方用法: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漱口,吐一半,吃一半。

金沸草散的药方评价

1.《本草衍义》: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己。
2.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张元素: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3.《汤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
半夏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位,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4.《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5.《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精液。
6.《本草经疏》: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表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
7.《本经逢原》: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萎、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8.《药征》: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妊娠呕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余亦尝治孕妇留饮掣痛者,与十枣汤数剂,及期而娩,母子无害也。
9.《本经》:生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 半夏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11.《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12.《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13.《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14.《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15.《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16.《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17.《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金沸草散-益气补中
甘草金沸草散成分甘草,其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归脾;胃;心;肺经,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药理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