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起名 >> 起名大全

姓丁的名人

佚名 2023-08-24 22:19:32

丁姓(拼音:dīng xìng),在《百家姓》排第17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6位。

历史上部分姓丁的名人

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奉(?-271),字承渊,庐江安丰(今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侵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卒。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云鹏(1547~1628尚在)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工书法,学钟繇、王羲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兼工山水、花卉。中年用笔细秀,略近文征明、仇英画法,晚年风格朴厚苍劲,自成一家。

丁耀亢,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岁。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清两代小说家。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客家人。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庐江县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

姓丁的男明星:

丁春诚、丁羽、丁子峻、丁志诚、丁海峰、丁一宇、丁晟、丁勇岱等等。

姓丁的女明星:

丁佩、丁宁、丁主惠、丁当、丁安娜、丁丁、丁嘉丽、丁皓、丁莉、丁岚等等。

关于姓丁的名人

丁肇中
月16日这天中午,时针已经走过12点30分了,可是出席2006年科协年会的6000多名代表仍然饶有兴味地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讲演“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

席间,有位听众收到朋友一条短信:大科学家讲的东西你能听懂吗?

众所周知,丁教授所从事的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均是目前世界最尖端的科学研究。一般人凭借现有的知识,的确很难理解或想象他心目中的奇妙世界。

然而,幽默而风趣的丁肇中教授通过他所做过的5个实验,让所有的听众都听懂了他报告的核心内容——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丁肇中介绍他的第一个实验,是测量电子的半径。

1948年,根据量子电动力学,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提出的理论,电子是没有体积的。这个理论被当时所有的实验所证明,他们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到了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著名的教授们和多年专门从事这种实验的专家们用很多年的时间,做了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是有体积的。这一结果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因为这是关于物理基本观念的实验,丁肇中决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电子的半径。当时,他刚刚拿到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人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实验,也没有人支持他。

1965年,他决定放弃在美国大学的前途,到德国新建的加速器用不同的方法重做实验。8个月以后,他的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它的半径小于10-14厘米。

从这个实验开始以及后来40年对新粒子发现的一系列过程中,他最重要的体会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也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

不应重理论轻实验

大脑思维一直活跃在探索自然科学奥秘中的丁肇中,对生活周围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常常有独到的发现。

他看到,身边来自印度、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子,但凡成绩好的人,都比较喜欢偏向于理论的研究,而尽量避免做实验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分析,问题可能更多出在观念上。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丁肇中认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有很大的害处。

他讲述了自己观念发生转变的故事:

“我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也喜欢做理论。我的导师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位物理学家,我和他工作了一个月以后,他找我到他办公室喝茶。他对我说,他要是再活一辈子,他要选择做实验物理学家,不做理论物理学家。

“我感觉很奇怪。他告诉我,‘做一个普通的实验物理学家都是有用的,做一个普通的理论物理学家用途是有限的。上一世纪真正对物理有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很少很少的。’

“听了这个意见,我沉思片刻,五分钟以后,我就对教授说,‘再见,我不跟你工作了!’”。

后来,丁肇中外出工作或演讲自报家门时,他总是说:“我是学实验物理的。”

在这次科技年会上,丁肇中很想向青年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

要能和别人竞争

1998年的《科技日报》发表过一则重要新闻:阿尔发磁谱仪首次升空运行正常。

消息说,1998年6月2日,装有中国制造的巨大永磁体的阿尔发磁谱仪首次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此次磁谱仪将安装于未来的国际空间站,用以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粒子。在此次实验中磁谱仪运行正常。

在过去40年里,天文学和宇宙论突破性的发展,仍源于光和电波的探测,至今没有一个精密的磁谱仪在太空观测到带电粒子,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将超导磁铁送入太空。

由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是首次美国、中国(台湾)、俄罗斯、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在空间领域的合作,吸收了世界56个大学和研究所的600名科学家参与。这是国际空间站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也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目标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物质,暗物质和宇宙线的来源。

曾经有很多美国科学家预测这个实验是不会成功的。结果这个实验组装在航天飞机上飞行10天以后落地,果然发现了外太空中许多从未了解的、想象不到的现象。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正电子的数量为电子的4倍。

1998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丁肇中的思路和整个设计原理是成功的,在此以后,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制造AMS02上。新阿尔发磁谱仪预计2008年送到国际空间站上,现在这一实验仪器已开始运往日内瓦组装。

人们可能要问,AMS实验到底可以找到什么?找到了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

丁肇中的回答是,这个实验可以说代表人类的一个进步,因为在这以前,从来没有人能把磁铁放在天上寻找物质。专家的意见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知识,实际的发现是要打破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科学才可以前进。

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丁肇中强调,一个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和别人竞争,能站在别人的前面,还要诚实。因为你不诚实,迟早会被别人发现,因为科学上的东西与时间和空间没有关系,今天你能做出来,明天别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法一定能做出来,假如不诚实,迟早会被别人发现。

好奇是最根本的动力

有记者问,技术转化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短时期内就能见到成效,这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诱惑。您认为是不是做基础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呢?

丁肇中微笑着摇摇头,“我不觉得寂寞,要是寂寞的话,我就不做了。”

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家为什么不把钱直接给穷人,而要花这么多钱做尖端的科学研究工作,这究竟有什么意义?

他举例说,100年前,所谓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没有用,到30年以后才慢慢知道可以用来做医学,做通信,现在人类生活根本离不开电子和X光。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最尖端的科学,基本上没有用的,现在用在激光、用在超导、用在手机、用在网络上的,都是那个时候的基本原理。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原子核物理,现在用到能源上,用在激光上。

“科学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我猜想这也是很多国家支持它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是我的原因,我做这些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想了解我们是怎么来的,这是我做科学研究最根本的动力。”

从发现一个新现象到市场化大约需要20~40年,对政治家和实业家来说,这样一段时间常常是太长了。但是,研究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深入到未知领域时,很难做出预言。错误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基础研究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和长期的展望。

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具有竞争力,它必须集中于能立即有市场效益的实用性技术的发展,并使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听到这样的争议:是支持“无用的”基础科学,还是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

丁肇中肯定地说,从历史的观点看,后一种观点是目光短浅的。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显然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了。技术的发展生根于基础研究之中。

回忆起1977年8月邓小平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对科技工作要想得远一些,看得宽一些”,丁肇中更觉得意味深长。

丁氏-姓丁的名人-丁姓起名字-丁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南省兰考县一带、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丁」源出

丁(Dī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丁姓分布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加到了470多万,增长了近12倍,丁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丁姓人口增长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安徽、河南,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约占了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湖南、浙江、山东、江西,这六省的丁姓又集中了30%。江苏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总人口的'13%,为当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浙、安徽大部、山东东部:江西东北、福建西北、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端、甘肃大部分、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49%的丁姓人群。在豫鄂大部、湘赣闽大部、广东东部、广西西北、云南中部、贵州东南和北端、四川北部和东段、陕渝、山西西南、青海东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京津、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吉林北部、黑龙江中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居住了大约37%的丁姓人群。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关于姓丁的名人 介绍和事例

历代丁姓名人简介

丁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十六大姓。历史上的丁姓名人主要有以下一些:秦末项羽部将丁固,汉初大将丁复,东汉经学家丁恭,三国时吴国大将丁奉、魏国名士丁仪,唐代太常卿丁公著,清代将领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江苏巡抚丁日昌等。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应 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276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