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大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荆十三 2023-12-17 16:56:21

《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战争、灾难、瘟疫和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状况下,《大学》中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东方思想的光辉仍然透过历史的迷雾而映射出来。

首先,儒家思想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因为儒学是向内心去发掘自己内心的“扪心自问”,是进行心灵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让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觉的神醒悟。儒家并不是鼓吹让人获得千万的财产之后才变成一个伟大人物的学派。相反,儒家认为,颜回的高尚在于他于清贫之中对道的追求,清贫并不意味着个体德行(道)的低矮。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对今天而言意义重大。当代社会是一个被西方中心主义怂恿的消费主义社会。在全球化中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这有正义和合理之处,但消费主义是在超出个体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过分地向整个社会攫取,去获得那些非礼之财、非义之财,以及自己永远花不完的钱财,导致不少人因人性败坏而锒铛入狱,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一点上,清贫持重、坚持道义的儒学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很有必要将儒家的“忧道不忧贫”,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思想发扬光大。这对抵制过分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过分的个人主义,都是大有好处的。

微信图片_20231217121324.png

再次,儒家思想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设想一下,如有的哲学家所说,“他人就是狼,他人就是地狱”,如有的每个现代人都变成损他利己的人,对这个社会都疯狂攫取肆意拿来,不劳而获却坐享其成,现代社会岂有安宁之日?因此,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过对自我内在精神美德的光大发扬,去做有利于这个世界和谐发展的事情,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这些都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超越历史的不可泯灭的价值。

最后,还应区分儒学思想中哪些精华应该继承,哪些糟粕应该抛弃。大致上说,儒家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儒家又称为原始儒家,孔子、孟子思想,包括《大学》、《中庸》思想是其代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健康、清新、平等对话的思想,“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以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应该发扬光大,因为这对人类整体都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就包含《大学》的作者曾参本人的诚信品德。据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可以说,“曾子杀小猪”的故事体现了先秦儒家质朴清新的诚信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人格完善和完成影响颇为深远。

但是我也注意到,儒家的两汉“经学”中,“经”把儒家思想神圣化宗教化了,诸多问题随之出现。当一种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原生态原创思想经过组装改造之后,变成了一种适应当时政治需要的宗教性教化思想时,它错综复杂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儒家思想也开始僵化,而不再具有清新刚健的精神了。到了宋明以后,儒家又变成了带有更多哲学意味的思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所探讨的“内圣外王”之学,并被官方化成为一套禁锢人性的观念规范。在这种观念规范的支配下,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和骇人听闻的现象,如鲁迅所说的“吃人”的封建礼教,还有像束胸、缠足、守寡不能改嫁等。这些消极方面在“五四”时期被大加挞伐。那么,这些消极方面是孔子、孟子的本意吗?是在先秦出现的吗?显然不是。这些消极方面的出现有多重原因,但原始儒家包括孔子、曾子、孟子等他们本来的意思是在于完善人性,而非戕害人性。将儒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算在原始儒家的身上,无疑是偏颇的。

《大学》的当代精神生态价值

《大学》虽然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大学》是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对民族、国家和个体而言,《大学》的价值又非同一般。

微信图片_20231217171413.png

现代“大学”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古代中国的“大学”则主要强调对内在道德心性的开发和完善,二者有所区别。这一侧重内心完善的大学教育与现代大学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重新阅读先秦的经典,重新审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这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说明古代思想有其亘古常青的魅力。

全球化对东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和东方对全球化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西方人认为全球化就等于同质化,而同质化就是整个世界完全一体化。但是,如果西方人或者是美国人的思想等同于全世界所有人的思想,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波普文化等于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娱乐方式,西方的所有的思想、宗教都变成全球化,那么这个世界就因其单一性同质性而异常枯燥和乏味。但东方思想家认为,全球化应该有东方的价值和地位。由此,东西方的冲突就出现了。美国思想家亨廷顿曾提出,21 世纪将是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的冲突。而中国就是儒家文明的代表。正是由于东方认为全球化应该有其差异性的维度,才让西方人感到东方不再那么温顺,感到东方浩然之气威胁到西方霸权主义。

实际上,思想文化观念正在从冲突对话协商中走向融合和更高的文化境界。在我看来,全球化等于逐渐学会尊重差异性文化,并通过差异进行对话和沟通而获得更高的文化共识。这一良好愿望当然也遭遇到现实的挑战。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对自我传统的不信任,而西方的波普文化、行为艺术、解构思想已经达到狂欢的地步,进入中国的流行文化更是变本加厉,传统经典文化被彻底边缘化。尽管如此,但我们不能悲观。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只要其原初的思想成果曾经为人类的思想史做过重要贡献,为人类精神的成长提供过有益的精神营养,就值得当代人尊重和不断学习。

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启发当代人解决现实问题。当今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突出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了三个百分之一,其状可谓触目惊心。第一个百分之一是精神病。在过去,精神病出现的机率并不是很高,但现在却是人类的百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精神不正常、精神失常、精神忧郁。第二个百分之一更为可怕,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世界已经有六千万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人类六十亿人口的百分之一。第三是自杀率百分之一。第一个百分之一还可以医治,第二个百分之一连医治都不可能,而第三个百分之一就是死亡本身。这些情况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存在方式之间出现了裂痕,我和他人、我和社会、我和世界、我和自我、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严重撕裂。为什么现代化现代性给予世界的承诺是人人幸福而过上美好的生活,却出现整体分裂的三个百分之一?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人类的精神需要真正的文化来疗治,否则人类今后赚得了整个世界,但是失去的却是自己的灵魂,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出大学的意义问题。大学的意义,古代和今天都在追问。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是古代的看法,今天的人们也在探讨大学的意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所谓“大师”就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眼光深邃,而且是面对整个世界毫无私心地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的大学者。可以说,现代的大学理想和古代的大学理想有内在相通之处。当然,这种理想也遭遇到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大学,学生空前增多,但是灵魂无根问题、心灵空洞问题、精神缺钙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重新审视大学的意义,重新塑造大学精神就成为当务之急。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什么叫“天下”?什么叫“公器”?今天,我们有多少学者,有多少大学生心里边还有“天下”这个词?还有“公器”的尺度?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时重温中国经典——《大学》,其当代意义就鲜明地浮现出。

个体内在人文品格的彰显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也称“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仅从文字本身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的意义是镶嵌在思想史背景中的。三纲中的“道”“德”“善”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词。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需要下一番思想史功夫。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之道”的“道”指的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其实,道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道”不仅有“道路”这种形而下的意思,还有形而上的意思,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这个“道”已经从形而下的具体的道路升华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思想。相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道的形而上的意义。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第一个“明”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第二个“明”是明亮的、光大的、高迈的意思。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牟宗三认为,明明德的解释有着不同的角度:“这种明照中国以前的哲学家讲,是用哪一种辞语来代表呢?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这就是真正从主体中所发的明。而且这个良知所表示的这个主体永远不能客体化,不能对象化。你如果把它客体化当个对象看,你是看不到良知的。良知只有在你不把自己当成对象,而存在地归到你自己身上来,主体恢复为主体而不是把主体推出去当成客体,人恢复为人,把人当个人看,只有在这种情形下,良知这个明才呈现出来。”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不是恶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傅玄《太子少傅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

儒家所谈到的人,指出“性本善”,讲的是人刚生下来并不是恶的,长大后的改变是由后天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德行的彰显也是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西方的哲学家也有同样的探索,其中存在主义就提出了人要面对的四重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家就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人处于世界当中,他面对四重极端复杂存在关系:

一、人与自我的关系。文艺复兴以后,人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相信自己通过培养而具有伟大光辉,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但是,人与自我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弗洛伊德告诉人们,人不是神,人也不是万物的灵长,人还有动物的本性,人的本能使得人充满了欲望,最后人与自我分裂了。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只有一个,而他人则千千万万。放眼社会,可以说损己利人的人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贤者圣人却很稀少。人和他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维度,但是很多人却破坏这个维度,去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这样一来,人和他人的关系就已然破裂,而不再具有合作协作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人是具体所指的,而社会则没有具体所指,可以说是全部他人的总和。从小处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或者由众多家庭组成。古代的家庭是“家族”,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家庭。今天的家庭结构变简单了,父母子女几人,而且很多还是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被看成是父母掌上的明珠。但在古代,上有兄长下有幼弟,还有叔伯姑婶侄子等,在这样一个五世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里,要把这个家族弄清楚整齐,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知道进退,是非常难的。而从家族扩大到社会,厘定自己的位置则更难。

四、人与世界的关系。康德的墓志铭是:“仰望太空,星光灿烂;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今天的世界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多国;不仅有中国经典,还有西方经典;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佛家经典、道家经典;不仅有汉语,还有英语、法语、德语。世界之大,难以穷尽。人无法彻底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不仅太大而且变化太快。

儒家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面对这四重天,去把自己内在的光辉发掘出来。《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进而培养更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所以我觉得《大学》这本书他应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总纲,《大学》 开始的时候,宗旨就说了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也是儒家的宗旨,应该是往人性最完美的、最净化的那个方向去努力,当然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朋友们,我们重建中国的学术自信,我们要写出中国自己的哲学史,要写出中国的经济学,创建中国的法学,创建中国的社会学,中国的建筑学等等,这是一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近代以来向西方学,这是一个阶段,但是学了以后,我们吃完肉了或者吃完粮食了,拿来就要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消化他、吸收他,然后壮大自己,重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觉,让中国自己的整个学术逻辑和学术框架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个璀璨的花朵,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的高度,这是我们一起要努力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8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