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的诠释了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家和国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汇集。“家国情怀”,是一种宏大而细腻的民族情感,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表达着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抑或英雄才子,俱都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人须从孝悌立根基。做为人,必须以孝悌为立身处世之基。《孝经》中有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百善孝为先。孝悌,是维系和谐人伦关系的根本,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内核。没有孝悌就没有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家与国的兴旺发达。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竭忠尽孝谓之人”。由此可见,竭忠尽孝,是仁德之本、立身之基。不忠不孝、不仁不德,就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取得成功、获得幸福。
中国孝道自古以来被视为高尚美德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奉养,是中国社会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代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也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孝道的核心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孝顺。自古以来,中国人秉持着“天地之间,唯有孝顺无比”的思想,将孝敬父母视作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这种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孝顺的表现形式包括尊重父母的言行举止,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在父母年迈时候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弘扬孝道也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一个拥有孝道精神的国家,注重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将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孝道让人们心系家乡、尊重长辈,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种家国情怀的强烈与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孝道需要以新的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鼓励子女们多陪伴父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心情,不仅能够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需求,更能传递出深情厚意。同时,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家庭政策和制度保障,让孝敬父母成为一种自觉而愉悦的行为。
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践行孝道精神,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通过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他人的家庭教育,我们能够弘扬中华孝道,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让孝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光辉,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铸造家国情怀的坚实基石。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思想的某些方面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但不过时,相反,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寡人之于国也》是他论述“王道”思想的一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一)环保立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针对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违农时”,“以时”不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令,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尊重自然规律,不打破自然规律,不正体现了环保思想吗?顺应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回报给人的就会是不胜食不胜用。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第一必需就是能满足人的动物性需要,就是满足填饱肚子的愿望。只有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足够多,人才能不必为食物你争我夺,才消除和去掉为争夺食物而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和血腥的气息。也就是说保证国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做保障,不用敌国侵略,其内部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战争,一旦战争发生,那么稳定的社会局面必定荡然无存。孟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推行“王道”必然是安定的社会局面下才能进行。如果提到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只要看一下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二)生产富国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吃饱肚子问题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国家富裕起来,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有国家政策扶植,并且由国家机器保证政令畅通。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无夺其时。”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历来重农轻商、忽视手工业,所以孟子主张发展农业。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表面上是发展农业,实际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布,织布就已经是手工业了。宅院种桑是发展庭院经济。蓄养鸡豚狗彘就已经是畜牧业了。百亩之田,已经是大田农业。所以孟子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古代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主张工农并举,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社会生产,虽然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的政治干预问题,但结合前文,便会明白。孟子提出的是“王道”,由谁推行“王道”,自然是国君了,那么这些措施自然由国君推行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导,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保证实行,国家就能够富裕繁荣。
(三)尊老稳国
“五十者衣帛矣,七十者食肉矣,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在医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五十者就很不错了,七十者就凤毛麟角了,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让踏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吃好、穿好,不从事体力劳动,充分体现了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注。而关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关键。老年人的现在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生活境遇差,青年人就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可能在生产时消极怠工,在打仗时消极作战。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待老年人问题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说,也能证实这一点。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问题到来时圆满地解决。孟子能够认识到这点,足以表现孟子的先见之明。
(四)教育兴国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到战国时期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得不提上国君的奏案,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哪些人办教育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凭私学泛滥,任凭各种思想通行而不加以干涉,那么可能就是为国君培养掘墓人。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虽然没有涉及到教育的阶级性问题,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公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使公办学校教育严谨,即提出了教风学风问题,即态度要严谨。接着,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作为教育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推而广之,自然会忠于国君。“悌”就是兄弟之间互敬互爱,兄弟和睦就是家族和睦,家族和睦就会社会稳定。办好教育,不仅为国君培养了应声虫,还稳定了社会。社会保持长治久安,国家昌盛就指日可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孝悌之道与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