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想社会构想,即“天下大同”。《庄子》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及儒家中强调的“仁政之道”与“大同社会”,都是这个理想的具体表现。
《庄子》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
天人相应:
这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层面,它以“气”为本,认为天地万物是物质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相协调,相互影响。《周易》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天人感应:
这是“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层面,它以人之心性为基础,“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审美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知者,仁也;圣者,知也;神者,圣也。神而明之谓圣;圣而知之谓知;知而仁之谓仁;仁而可亲之谓人”。《庄子·逍遥游》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者,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则不知其所终矣。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乃小年与小寿之所困也。夫马氏之骥一越而飞鸟不及也;然而却马而驰鹿,则不能若之矣。夫物固有所能有所不能也。此乃大年与大寿之所困也。故曰:莫若以明”。这些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对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和理想。
天人合德:
这是“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层面,它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则为依据,目的是为统治和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支撑。“天”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又指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人”在这里既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又指社会的制度和伦理。“合德”就是要使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与天的规律和秩序相一致,使社会的制度和伦理与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相符合。《孟子·尽心上》说:“天之所助者,顺也;天之所弃者,逆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告子下》说:“仁者,人也;知者,仁也;圣者,知也;王者,圣也。王而道之谓天,天而道之谓道,道而行之谓德”。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和规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和智慧,它涵盖了自然、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整体观和和谐观。它既是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价值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实践论。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以求达到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统一。
“性善论”与“天命论”的区别以及对《大同篇》影响的不同解读
性善论”和“天命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两种主要的人性观。它们在“大同篇”中的影响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性善论”:认为人类本性善良,但是被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才出现了恶行。在《大同篇》中,这种观念引导人们追求社会和谐,而这种和谐源于每个人根植内心的道德感。
“天命论”:认为人们的一切命运和行动都受到上天的安排和支配,由此推断人性本恶。在《大同篇》中,这种观念着重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性,以达到神明所赋予的规定好的天命。
就《大同篇》而言,在“性善论”的视角下,实行仁政,促进人民的道德修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可以达成大同世界。相反地,在“天命论”的视角下,要实现大同,需要上天给予安排和支持,并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来保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综上所述,虽然大同理想都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但“性善论”和“天命论”对于实现大同确有不同的解读。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的解释,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将其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施政纲领的“仁政”学说。他主张君主应该为民父母,与民同乐,反对暴政等等。“仁政”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以民为本,保持民本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民为万事之本,为国者,以民为基”。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在总结古代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主张与民同乐,反对战争,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1、 与民同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认为,君主要与民同乐,与民同之,就是要和百姓分享利益。他强调,君主不能刻薄百姓,与百姓之间要保持这友爱关系,孟子反对君主的一举一动都奢侈排场,加重百姓负担。
2、 制民恒产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待家人之心待天下人,要保证百姓有恒产,帮助百姓积极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生活目标。
3、 省刑罚,薄赋敛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梁惠王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应该遏制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减轻农民的赋税,改善他们的生活,让百姓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从而建立理想的社会。
4、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代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支农资金不断增加。习近平主席在政治报告中也强调:要以民为本,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心为民想、利为民谋,身为民行。在尊重民权的同时,顺应民意,脚步跟着群众走,全面推进民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对《大同篇》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大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以下是唐宋以后诸子百家对《大同篇》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程朱理学: 从《大同篇》中继承了关于人性善良、理性为道德根源的思想,并将其与儒家经典文化、天人合一等的思想联系起来。
朱子新儒学:强调个体心性的完善是实现“大同”理想的前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
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无为而治的道,即所谓良知,强调把人的内在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与《大同篇》中重视个体天下观念相契合。
法家思想: 把“大同”看作社会统一稳定的手段, 借助最大化利益原则来达成这个目标。
道教思想: 认为“大同”体现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天道,强调追求内心平静,开发潜能和自我修养等方面。
总之,《大同篇》思想在唐宋以后继承和发挥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反映了各种不同的信念, 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坚持追求一种更加慈爱、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并通过不同方法促进个体及社会整体之上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意义
下一篇: 天下为公”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