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对自己的孩子教育都很重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可以健康成长的,而且还希望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良好的品行,所以这时候如果出现了说谎的情况,那么无疑让家长痛心烦恼,那么如何能帮助孩子解决说谎问题,一起看看吧。
首先家长朋友们在平时就应该要鼓励宝宝去说实话才行了。与其苦恼于孩子的不当行为,不如感谢他把一切都告诉你,他很可能会感到诚实得到了认可。如果你因此冲他大叫,他会觉得不该说实话,多鼓励孩子去说实话,这样自然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去避免说谎的情况。同时在发现孩子说谎的时候,一定不要指责宝宝。最好是可以委婉地让孩子承认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抵赖,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避免说谎的情况产生。
导致孩子出现说谎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的,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要让宝宝压力太大。不要让宝宝承受太多期望和规矩。他不理解这些,也无法去遵守,他可能觉得只有说谎才能不让你失望,这样自然可以避免说谎的情况产生。同时在平时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和言行,改正教育小孩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小孩说谎与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如果大人们在平时经常的说话不算数,那么无疑会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时间长了,小孩习以为然,也就容易跟大人学,说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这样也是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在平时是非常容易产生说谎情况的,这地孩子的健康来说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如果在平时可以注意防去调节,那么自然对孩子健康会有帮助,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是家长朋友们需要小心的,重视起来才可以更好的避免孩子说谎的情况产生。
为了防止孩子说谎,父母首先应该和善的对待子女,让孩子愿意把重要的一切都告诉父母。当然,这需要技巧。其次,父母自己不能说谎。孩子如果发现父母有这毛病,他就不相信成年人,甚至模仿成年人。因而,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自己必须身体力行;父母对孩子诺言,一定要兑现。父母的言行一致,才能使孩子养成诚实和真挚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也不要有过多的禁令。对于大孩子,可以向他说明原因,使他理解。有的父母为了怕孩子的衣服弄脏,不许他玩土,可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孩子就可能为此说谎。因而,不能禁止孩子所有喜爱的事。
三岁到五岁的小孩有时也说慌,但他自己也不理解,不是有心的。但是大孩子说谎就比较危险,他是有益如此的。
抓住孩子的第一次说谎。一般来讲,孩子年龄越小就越诚实,说谎的可能性就越小。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应从小抓起。当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时,一定要了解清楚,运用事实和证据,向孩子说明他说了谎话,并耐心指出这样做不是对的。
孩子们爱好幻想,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说话不免夸张,甚至说谎。例如他会自编些故事,父母不要去批评。有时孩子很想有个小妹妹,可能在外面说谎,说妈妈生了个小妹妹。父母应该善意地帮助他。也有的孩子由于缺乏知识,看钟时把长短针弄错,把六点说成十二点,这也不能认为是说谎。
然而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记住千万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更难被你发现。
过早过多地责备孩子说谎,只能引起儿童对说谎的注意,因此必须正确地进行教育。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望子成龙的期望,都想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时就会感到无比的不安,尤其是发现孩子说谎时更为惊慌,并立即用严厉的教导希望马上把孩子导正回来,其实孩子说谎都是有原因的,要改掉孩子这个不良习惯,家长应该先找准撒谎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当孩子有了说谎的坏毛病以后,作为家长我们面对孩子说谎应该怎么办呢?又如何让孩子改掉说谎的坏毛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爱说谎的原因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1、是“我”恐惧的结果。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因此,为了避免惩罚,就会捏造谎话来掩饰错误而说谎话。
2、心理错觉让“我”误读别人的话。
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含义。理解性心理错位多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是指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心理错觉,从而说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话。
3、“我”用想象代替现实。
3岁左右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异常丰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极为常见,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 想,以想象代替现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4、“我”的表现欲所致。
孩子在成人的爱抚和逗引下,表现欲和表现能力便萌生、发展起来。到了幼儿期,孩子的表现欲越发强烈,当孩子学会一首新歌,画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画,会搭一种新 的积木样式或会做一种新的游戏,就会高兴地向父母显示。表现欲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调动宝宝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孩子在强烈的表现欲 驱使下,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往往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5、成人对“我”的影响。
幼 儿模仿能力很强, 成人在社会交往中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都可能被宝宝模仿。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说谎。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时不 经意说了的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兑现,比如有些家长许诺星期天带孩子到公园玩,但由于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未能实现,孩子就会觉得大人是在说谎,自己以后也可以说谎。
总结:孩子撒谎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有意识的撒谎,也有无意识的撒谎,家长应该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当发现孩子说谎时家长不要不明原因的去批评孩子和指责孩子,家长要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还要检查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过大的压力,开导孩子说出说谎的原因,一般孩子说谎都是因怕而起的,在弄清处缘由后家长要耐心的对孩子进行友好的交谈,让他明白说谎的危害,多给孩子讲这方面的故事来启发孩子,只要家长对说谎的孩子多给予关心,我们相信孩子会有大的转变的。
孩子爱说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先天就具有欺骗和说谎的能力,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甚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都拥有一些天生的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这个时候,哪怕他们还不会说话,也能用他们的表情进行小小的欺骗。所以当孩子掌握语言后,说谎显然是再正常不过了。
既然孩子说谎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就应该因势利导,在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何况,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应该批评和反对,比如说善意的谎言。很多时候,孩子的谎言几乎都是善意的,并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父母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谎言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所有的父母也许都会记得《木偶奇遇记》里那个一说谎话鼻子就会变长的匹诺曹,以及在《狼来了》里,的那个小牧童。在这些故事的影响下,父母会觉得孩子说谎是个“恶习”。其实,孩子说谎很少出于恶意,与其说他们在说谎,不如说他们只是在提供错误的信息而已,并且他们通常也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谎。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对孩子正确的评价,甚至会导致孩子也慢慢地认同父母的观点,以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父母千万不可一概而论。
很多孩子说谎和父母有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于是,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孩子就会撒谎说自己哪儿不舒服,来吸引父母注意。有时候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些行为,也会被孩子模仿。比如父亲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就会寻找各种托词推脱,那么当孩子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如法炮制。当然了,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说些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另外,孩子也会通过撒谎来逃避惩罚。当孩子有了撒谎成功的经历之后,他们会更加认可这种方式,最终形成习惯。
此外,孩子之所以说谎,还可能是由于记忆的失真或者是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人,容易张冠李戴,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孩子说了谎。
孩子说谎固然不对,父母对孩子说谎如临大敌也情有可原。不过,想要让孩子少撒谎,父母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例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强化孩子诚实的行为等。
孩子说谎行为的形成也可以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加以解释。该强化理论提出,根据操作形式的不同,可以把促使行为增强的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者均可导致孩子的说谎行为。所谓正强化,指给予愉快刺激,使行为得到强化。比如,一个孩子偶然对母亲撒了谎“我今天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迅速作出回应,给予孩子奖赏,就使孩子的这种说谎行为得到了强化。相反,负强化是指消除厌恶的刺激,使行为得到强化。如孩子每次把花瓶打碎都会遭到父母的斥骂,但有一次他把摔坏的花瓶偷偷扔掉,躲过了父母的斥骂,这也使他的这种说谎行为得到了强化。所以说,父母的反应往往是孩子说谎的最大诱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51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生活中夫妻感情如何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