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帮助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
1.自我教育。“bipolar”这个词已经出现很久了,但它仍被广罗大众所误解(如果你需要证据,听听福克斯新闻评论员具有进攻性的解读,他认为双向情感障碍不过是一时潮流,是设计来戏弄残疾系统的)花点时间来学习何为“失调”,你会更能理解你朋友正在经历的煎熬。好的资源有: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抑郁症和躁郁症支持联盟,还有国际双向情感障碍基金会。
2.表达你的同情,但收起你的遗憾。没有人想听到“我为你感到抱歉”。他们想做的是意识到生活为他们准备着挑战,而你会陪伴并帮助他们面对挑战。
3.接受他们情绪的起伏波动。躁狂的时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给人的印象是生活在聚会中;而低落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觉得好像失去了自己再社交圈子中的价值,因为他们不再有趣。不要施加这种压力,让你的朋友知道,不管他们情绪高昂还是低迷,你都在那里陪着他们,并帮助他们走向中间过渡带。
4.不要说“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当你的朋友处于极端躁狂或者极端低落时,你可能很难知道该怎么做,但这样的陈词滥调只能起到反作用。毕竟,如果他们能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他们会这么做的。更好的回答是,问问你该怎么帮助他,或者提议做点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甚至像是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当你的朋友不再苦恼,跟他们谈谈,下次做点什么有用的,并预备些方法。
5.当他们表现得不像是你想交的朋友时,多理解他们。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在处理会使他们烦躁、过度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容易爆发的情绪波动问题时,如果你不了解他们情绪的源头,那些行为可能会被当做是对你的冒犯。尽量给些耐心和理解,就像你在处理自己情绪时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耐心和理解那样。记住让他们感到沮丧的是情绪的失调,而不是你。
6.理解情感障碍不是他们自己带来的。你的朋友并不是自己选择要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这既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弱点。相反,研究指出这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包括基因、环境和大脑结构。这意味着他们没法简单地摆脱它或者选择成为快乐的人,不管你的建议是有多善意。
7.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好,充分锻炼,充足的睡眠,不喝酒不吸毒,这些可以帮助你的朋友最大化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调。他们不需要你表现得像他们的保姆一样,但他们的确需要一个能与他们分享健康的活动的朋友,而不是沉迷于party的朋友,尤其是因为沉迷与双向情感障碍通常紧密相关。
8.倾听。支着耳朵同情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期待他们摆出一张勇敢的脸。问问他们过得如何,真诚地倾听。如果他们提起自残,要认真对待,确定他们的治疗师或者医生知道这件事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 如何帮助双向情感障碍朋友 双向情感障碍怎么办
9.如果你的朋友不吃药了也不要生气。他们可能深受药物副作用的折磨——镇静、体重增加、情绪迟钝和性功能障碍,就举几个例子。或者他们把自己的抑郁归责于药物,尽管那跟药物没有关系。他们不需要你对他们说“NO”。你希望让他们回归治疗,那就对他们正在经历的保持理解,直接鼓励他们预约自己的治疗师。
10.保持联系。当一个朋友患了糖尿病或者癌症,我们都知道一般做法——看望、寄慰问卡,送饭。但当疾病是心理上的时,我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那些正在挣扎的朋友可能觉得很孤独,觉得被遗弃了,这时你能做的最有力的事情就是与他们保持联系,不管有多简单——顺道看看他们,捎个信,如果他们住院了去看望他们,拥抱他们,为他们做点饼干,告诉他们你会陪着他们一起。
11.不要放弃他们。时常提议一起去做点什么,如果在最后一秒他们不去了也要理解。你的朋友可能不能一直兑现他已经接受了的邀请,但他们希望你会一直邀请他们。
二、情感障碍的症状到底有哪些
情感障碍常见症状:情感高涨、情绪低落、躁狂、抑郁、失眠、无助感、易激惹、感觉障碍、情感暴发、易哭、定向力障碍、易倦感。
一、病史及症状:
(一)临床表现
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躁狂状态时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采烈,易激惹、激越、忿怒、焦虑,严重者可以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状态时病人心情不佳、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高兴不起来,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病情呈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二)病程特点
大多具有反复发作的病程,间歇性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常有较高的阳性家族史。
二、常见的三种表现
1、有时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当时处境和思维内容不相称或相反。如亲人死亡时不悲反喜,遇高兴事时反而痛哭流涕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2、有时欣快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十分满意、幸福愉快,但不生动,不伴有相应的言语和动作的增多,对疾病无自知力,给人以呆傻、愚蠢、幼稚的感觉。如伴有轻度兴奋、调皮的行为、浅薄的诙谐,以玩笑的口气回答严肃的问题等表现时称诙谐性欣快。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有时焦虑
焦虑是一种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健康或安全及其它不良后果的心境。正常人在预期不利或执行无把握的任务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焦虑现象。
三、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季节性情感障碍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抑郁的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规律发作数年后,抑郁发作渐渐与季节变化无关联,出现普通抑郁症的特点。在临床上诊断季节性情感障碍时需要符合以下三项标准:
(1)抑郁病史必须符合DSM-3-R的重型情感性障碍标准。
(2)至少连续二年秋冬季节抑郁发作,而春夏季缓解。
(3)无其他重性精神障碍或存在对季节性情绪改变可缓解的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较少。Hansen等曾对北极圈北纬69度地区的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了7759人,结果发现成年男性发病率为 14%,而女性为19%。Terman等报道健康群体在冬季或阴雨天气情绪受到影响的达26%,而抑郁症病人则更显示出季节性,高达38%的抑郁症病人在秋冬季出现抑郁发作,且此类病人对光疗效果好。
有关专家在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研究后认为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因为调查结果显示越向北的高纬度地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在移居低纬度地区后或通过光照治疗可使部分抑郁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生物学因素,Rosenthal等1984年就提出,在冬天,季节性情感障碍病人由于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减弱而发病。
另有研究证实,与抑郁症相关的所有神经递质中,只有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春夏季,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而秋冬季节最弱。褪黑激素是一种由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松果体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色氨酸,在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胺,5-羟色胺在各种酶的作用下,最终形成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褪黑激素在正常人血浆中呈现昼夜节律变化,其分泌受光照的影响,白天由于光线作用刺激视网膜,通过传递最终导致松果体内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使褪黑激素减少;而夜间光照减少松果体内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致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多。
在高纬度地区秋冬季节日照时间明显减少,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而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恰好发于上述地区和季节。由此推测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四、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双相 情感 障碍是指具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两种表现交替出现,快速循环的发作可在一天之内,而有时躁狂和抑郁的交替也会达数年之久;躁狂发作时病人主要表现为 情感 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在抑郁发作时表现完全相反,患者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 情感 障碍好治疗吗?
情感 障碍虽然属于重性疾病,但治疗效果上较为理想,患者通过系统的药物、物理及心理治疗后能使病情得到极大的缓解,随着症状的好转病人的 社会 功能也会逐渐恢复,而且只要治疗及时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的。但在现实的临床工作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症状迁延,病情顽固的患者,有时还需要反复住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人没有遵医嘱服药所致;临床上治疗双相 情感 障碍需要三个阶段。
首先是 急性期 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高效,在最短时间控制病情,并达到完全缓解,防止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治疗周期在6-8周左右;
其次是 巩固期 ,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 社会 功能恢复,家人需要监督患者服药,药物剂量应与急性期相同,一般躁狂或混合发作为2-3个月的治疗期,配合心理治疗更加高效,期间注意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进而影响整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最后是 维持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良好的 社会 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个阶段病人的异常症状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病人认为疾病完全康复,便逐渐减少药量或者停药;很多患者因为未能坚持治疗导致病情复发,在这个阶段使用接近治疗剂量的心境稳定剂者预防效果比低于治疗剂量者为好 。
维持期的治疗原则是,如果疾病反复发作两次以上,维持时间至少为2-3年,在停药期间如有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的维持治疗期。
躁狂发作病情复发有哪些迹象?
双相障碍的病人除了疾病的发作时有情绪波动,在稳定期如果心情突然特好,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美好,烦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了,脾气渐长,可因小事控制不住想发火,说话速度较以前快,感觉总有好多话要说,声音比以前也大了,感觉脑子莫名奇妙的变聪明了,没有睡意,不知疲倦,想和异性接触等等,这些情况是暗示着患者的疾病开始波动,这时需要及时调整药量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按时复诊,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对于病情好转出院后的病人,定期复诊十分必要,一般首次复诊应在出院后2 4周,以后1月1次或与医生一起探讨复诊的频率,复查内容包括化验血液中药物浓度,肝功能及心电图等,医生视病情调整剂量,维持药物剂量应遵医嘱,切忌自行减量甚至停药。
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只能从百度搜集一些病因的了解: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 社会 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 社会 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患者多半在出现情绪上的问题,狂躁,郁症状并存发作。我认为亲人朋友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帮助,理解。给予更多关爱,
从心灵上给予正能量的鼓励。包容!让患者感觉到受关爱,也许生活中,介意做参与一些比较静的事物,来慢慢引导,改善。
比如,听听古典轻音乐,佛歌。可以静心。逐渐学习一些佛学,精神上的信仰支柱。从精神上来改变,帮助。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I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产生原因】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1.抑郁发作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2.躁狂发作(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亢进,性生活无节制。(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心境障碍或精神症。
【疾病预防】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如何帮助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双相情感障碍,有时也会使用早期的临床名称来称呼, 即“躁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这种精神障碍极大地影响到儿童或成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自责自罪,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有许多过错,什么都做不了,是一个没用的人,是家人的负担。
2、食欲下降或者暴增,感觉吃什么都是一样,没有进食的欲望,体重下降,或者暴饮暴食,怎么都想吃东西,体重上涨。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孩子自己对于学习有高目标、高追求,忍不住不断自我施压,学习成绩优秀成了孩子自信的唯一来源,也成为了孩子生活中的重心。在这种不断自我施压的心态下,孩子容易焦虑抑郁,再慢慢发展到双向情感障碍。
2、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一味盲目鼓励孩子要考某某重点大学,不断给孩子灌输“考上大学就有出息了,未来才能够成功”的错误观念。在这种压力下的孩子,当在学习上取不到成效的时候会很崩溃。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就像癌症和心脏病一样致命。大家不明白这一点,认为这种障碍很容易治愈或克服,但事实并非如此。
2、自伤或伤人。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往往抑郁严重,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看不到希望,这种悲观的情绪就会导致病人出现自伤的想法,通过自残来缓解内心的焦躁不安。这种情况严重时,患者还会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表明,躁狂发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心理治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对抑郁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优于躁狂发作。
3、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好,充分锻炼,充足的睡眠,不熬夜,这些可以帮助他最大化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调。尤其是因为沉迷与双向情感障碍通常紧密相关。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