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
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1. 身体的缺陷最直接引发自卑: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们是那么珍惜它,以至于有人信奉“病残勿宁死”。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绝对不受疾病的打击呢?尤其是一些难言之隐,比如孩子长青春痘、尿床、貌丑等,都是直接引发自卑的原因。
2 .安全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而引发自卑:在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和孩子被忽视,往往表现出退缩、过分害羞、怕见人、畏惧社交等行为。
3.个人的尊重得不到满足:由于家庭境况、学业水平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些老师也可能由于个人品质和好恶不同而鄙视学生,往往造成某些孩子的自卑心理。
4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看到其他人实现目标时多数人会产生自卑感。在青春期由于目标定的太高达不到时,就有一种受挫感,自卑心理会油然而生。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自信地生活呢?
尊重信任他人
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须与人进行交往,如果你对人际交往表现的冷淡化,这说明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毁灭了,因而你也不会从中获得应有的快乐,所以你要学会放松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努力去寻找生活乐趣,如:与初相识者打打招呼,和朋友娱乐一番等,使自己不至于走向封闭的深渊。
积极与他人交往
自卑者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向内部,朝向自我。自卑的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窄变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你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你的注意力就会被他人所吸引,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会变得开朗。另外,通过与他人交往,能多方位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由此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学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
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
自卑心理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调,那么,对其克服的重要办法,就是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要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你过去的成功经历,借以激发你的自信心,而对自己过去失败的事例,要进行重新归因,不要将失败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自己。当你面临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不要怕,我错了别人也不会去笑我,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以前比这更难的事情我都能干好,何况这点事情”。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卑心理是可以减弱甚至消失的。
增加成功的体验
自卑感通常是由于自我表现中遭受挫折和失败而引起的,所以,成功地表现自己,补偿过去的失败,对于战胜自卑感是非常重要的。要懂得循序渐进的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自己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力争首次行动成功。首次行动的成功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以往的局面,使情况发生了转机,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另外,不要忽视小小的成功,因为任何的成功都会提高人的自信,随着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便会逐步被自信心所取代。人的自虐心理当你要对别人说“不”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很内疚?你是不是时常对自己的言行感到惭愧不安?你是不是总认为别人比自己高明?如果是,那么你是一个自虐心理的人。
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学会接纳自卑;学会分析自卑,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学会有长期的规划,短期的行动,让行动改变自己的自卑。
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
学会接纳自卑;学会分析自卑,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学会有长期的规划,短期的行动,让行动改变自己的自卑。
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
导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那么自信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些很自卑的性格,比如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却常常纠结于自己的短处,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秀却会为自己的缺点而困扰。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子,也大都是来自于童年时代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
不同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孩子总是带着一股自信的气场,做什么事情都勇于去尝试,但有的孩子却总是很胆小,遇到大场合的时候就总是想要去隐藏自己。而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了自卑的孩子呢?
孩子童年的影响和伤害,有时候真的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长大后也难以摆脱那些负面性格带来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是自信大胆的,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有些行为却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
1、过分打压否定孩子的父母
绝大多数有自卑心态的孩子,往往身边都有一个喜欢打压和否定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身上孩子很难获得积极肯定的正向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本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看不见孩子身上优点、不懂得欣赏孩子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心理。
2、经常对孩子使用冷暴力的父母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是没能完成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的时候,总是会冷漠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自我反省。然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稀缺的,情感的匮乏和疏离也同样滋生自卑和讨好。
3、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孩子的自信和快乐往往也来自于自由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然而,控制欲过剩的父母,孩子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个人想法总是排在后位,想做的事情总是被禁止,胆小、依赖、自卑就由此而生。
4、经常向孩子喊穷的父母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也往往需要一些物质条件来做支撑,孩子对于自己及家庭在物质贫富上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表现。有的父母经常向孩子哭穷,让孩子处于一个匮乏的物质条件之下,同时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输入,就很容易因为自身的贫乏而感到自卑。
5、忽视孩子个人需求的父母
一个人自卑心理的产生,也往往来自于从小自我的需求就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以至于孩子的个人配得感上的认知程度太低,他们总觉得自己配不起或者是不应该获得。而这正是因为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过分忽视孩子的个人需求,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6、爱拿孩子做比较的父母
经常被拿去和别的孩子做比较,被父母指出各种不好、缺点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即使是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却是因为父母的不肯定,而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孩子喜欢被比较,他们更渴望被肯定。
7、只会要求孩子懂事礼貌的父母
过分懂事礼貌的孩子,也往往藏着一个自卑的内核,而这就来自于父母的苛求和不包容,他们希望孩子是乖巧的,但这却是家长们自己怕麻烦,想省事。没有父母的维护,孩子也很难自信起来。
重要提示:孩子们的自卑往往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待,过分否定孩子,在亲子共处的过程中经常冷暴力,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经常向孩子喊穷,忽视孩子的个人需求,拿孩子做比较以及一味要求孩子懂事礼貌,这都是导致孩子自卑的源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7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