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老好人在生活中未必是招喜欢的

中医世家 2023-07-04 02:36:53

“老好人”未必招喜欢

核心提示:“老好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好事、坏事,都表现出讲好话、一团和气状态的人。“我们常误以为老好人的心理是心太软、不懂拒绝。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类人,对朋友有求必应,对领导有问必答,当你需要帮忙时,他们总会说:“好的,没问题。”讨论事情时,他们也总爱说:“我没意见,就按你说的来吧。”有时,需要他们的建议,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我觉得挺好啊!”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别人心中没脾气、没意见的“老好人”。其实,这种看似谦和、低调的处世方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信任,甚至会出力不讨好。

“老好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好事、坏事,都表现出讲好话、一团和气状态的人。“我们常误以为老好人的心理是心太软、不懂拒绝。但事实上,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下造就的人格特征。”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说,一方面,他们深受“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观念影响,凡事以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待人接物都不会投入太深;另一方面,当下很多80后、90后,从小被家庭安排着长大,缺乏主见,很难形成自我见解。因此,老好人心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迎合、取悦他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还容易让别人看轻自己。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平等与互动,一味应付、顺从、没有主见,别人与之交流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久而久之,话就越来越少;其次,无论是上下级还是朋友间,信任来源于思想与建议的碰撞,当老好人逃避话题、隐藏自身想法时,也在无形中给他人带来了压力。这种“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等消极情感的畏惧,为避免他人敌意而刻意逃避的自卑行为。如果任由此发展,会对自身人际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

沟通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善于表达是人与人建立信任的基础。傅春胜建议,工作生活中,“老好人”不妨试着换一种为人处世之法,或许会有全新的体验和改变: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创造机会表现自己;通过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活动来锻炼自己,演讲、朗诵、拔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感知到负面情绪时,可以与亲近的人沟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增强自身安全感;每天为自己预留2~3分钟的冥想时间,清空压抑情绪。

职场与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成为的人 ——不要当老好人、烂好人(下)

简单分析下,为什么我们曾经这么“不知不觉”或者“不由自主”“乐此不疲”地去做自己都不喜欢的“老好人”“烂好人”呢?作为专业当“老好人”“烂好人”20年的前辈,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我痛定思痛,分析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当学生时,特别是对一个寝室的人而言,觉得拒绝别人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反驳别人的观点(不管对方是否偏颇,或者根本就是在PUA你),你总是委曲求全,生怕你反驳了,就得罪了别人,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好相处,自己难受。

职场上,面对领导不合理的分工,不敢提出意见,怕领导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升职加薪,怕领导以后处处给自己“小鞋”穿。至于被同事PUA或挖坑,第一反应是,还是要搞好同事关系吧,毕竟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再说也不是多大的事儿,也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后果,算了,忍忍吧,然后挤出自己讨好的微笑,结果下次被变本加厉地弄得更惨。

学生时代,个人的时间规划和原则不清晰,所以别人让你帮个忙,你就放下自己手里的事情或者本来的时间安排帮别人,或者陪别人去办点什么事情。

职场上,没有自己的工作边界和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你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职责职能划分是非常清晰的,公司也是如此。有句话叫“定岗定责”。你要清楚自己岗位的职能和职责,其他部门需要协助的地方,一定要给予支持,但是不代表你总是有义务去帮其他部门的忙。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不懂得拒绝,来者不拒。为了所谓的表面的“一团和气”,别人让你做啥就做啥,让你帮忙就帮忙。

二是不懂得如何拒绝。知道要拒绝,可是每次要么因为含糊不清地表达或者“欲拒还休”的犹豫态度,推来推去,工作还是落自己头上了。要么就是语气过于生硬,得罪了领导,工作还是被硬摊到自己头上,或者其他同事手马上应承下来(极有可能是你平时做得最多,其他并没有做什么事情的人,在这个时候在领导面前表现得非常“敢于担当”,而自己落得个“推诿工作”的不好印象。

那么,该如何破呢?

无论你是个学生党,还是职场小白、半白、老白,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包括自己的责任边界、情绪边界,用语言或者行动,提前或在事情发生时,明确告知对方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首先,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边界和原则。这对自己的好处在于,方便对自己进行预期管理。一旦在别人提出要求时,可以及时判断哪些是超过自我边界的事情,是自己不应该帮忙的事情,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或者对方的言语是否已经触犯自己的底线。

其次,要告知他人自己的边界和原则。这对他人而言,也方便他们做预期管理,提前预判,提前掂量掂量,如果他开口让你做分外之事,你可能的态度。其实,别人无休止地“折腾”你,“倾泄”任务或者情绪在你身上,他为什么不去找别人,就在于你没有明确地告知过对方你的边界和处世原则在哪里。他在对你“下手”之前,其实,是多次对你试探过的,而每一次试探,你都把自己的“领域”缩小一点,当然,到最后他觉得你是一个没有自己“国土”的“难民”,当然可以随意使唤你,并且一点都不会感恩你,反而觉得就该你做,如果等到你在他印象中固化这个“烂好人”的“难民”形象后,你稍微有一点“反抗”(比如,安排你任务时,你提出自己手里工作太多的时候)他就会勃然大怒。他的第一反应是“你也敢不做?你还配拒绝任务?”

首先,超过你职责范围外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

其次,在你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尽管你各种提高效率,压缩时间,任务已经实在多到自己完不成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拒绝。因为对于领导和同事而言,只要你答应接下这个工作,就意味着,你承诺了会保质保量按时拿出结果来。通常,你做不到,或者即使做到了,长此以往,你的身心都不能长期承受,最终导致其他的工作质量下降,更有甚者,忙中出错,恶性循环。

再次,一定要有技巧地拒绝,而不是直来直往,直接导致惹怒领导,更多的工作直接盖你头上。我就遭过这样的亏。一次,手里工作排满,而且是公司的重大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而另外一个部门的领导在会上又给我安排一项全年总结性报告的撰写,很显然,时间根本就不够用,我就在会上直接陈述了自己的困难,结果显然很“惨”。散会后,一位分管我们部门工作的女领导示意要我留下,等所有人都走出办公室后,她私下给我说:“以后记得,如果一项任务的确没有办法兼顾,一定不要在会上拒绝,要下来找领导沟通。尽管是因为你因为手里的项目很辛苦,挪不开时间,在会上你的直接拒绝,会让领导觉得你在和他对着干。”

职场人都明白,一旦领导觉得你和他“对着干”,那么即使你其他工作完成得再好,工作再辛苦,他都不会给你好果子吃(当然,清明的领导除外,但你要相信,大部分领导本质也是普通人,“有不爽必报”是迟早的事情)。如果是其他部门同事不合理的任务摊派,一定要拒绝,同时也要注意技巧,你可以明确告知他最近手上各个项目的情况,语气温和,但态度必须明确拒绝。这个过程,也是在宣誓你的“领地”,划分清楚自己的边界,也让对方知道,“如果决定帮你,那是情分,如果不帮你,那是情理”。

毛泽东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真理!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职场,抑或是日常交往中,通常怕什么来什么。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在学校和职场立足,一定是靠自己的本事,而不是自己无休止的退让。你的退让,只会让他在未来变本加厉、得寸进尺。打个比喻,就好像饥荒之年,你把自己的肉割给他充饥,他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还嫌你的肉不好吃。

不要怕得罪人,如果他不尊重你的时间,无视你的边界,那么这样的人,即便得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战斗中求团结,则团结存,在退让中求团结,则团结亡。”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强者才会被尊重。 即便你做不了强者,那你也不能被当做“软柿子”,任意被人拿捏。 做人,还是要有骨气的。同时,做人的骨气需要自己的底气来长久支撑。 这个底气,就来自于 你在学校和在职场都有自己的硬核本领,你的不可替代性。

永远记得要投资自己,保持上进心,同时聚焦于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做到不可替代。

永远不要去试图讨好他人,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讨好自己,提升自己,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到足够优秀,甩掉“老好人”“烂好人”的帽子,“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底气、有骨气地行走江湖,赢得尊重。

千万要小心你的身边所谓老好人


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从心理层面上,要让有此种性格倾向的人认识到这种倾向会对整个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活法,有的人做老好人,可能是因为他被爱的力量征服了,他可以为了心目中的那个她倾尽其所有。而有的老好人可能会有其一定的目的吧,但总之,他们终归留给别人的印象是“老好人”一个。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遇到这样的“老好人”:他们对你的提议和行为,总是一连串地说着“OK”或“没问题”,可一旦做起你交代的事情来却又总在消极拖延或找借口推托,即使在你的一再催促下勉强做了,也总让你觉得什么地方别扭,有种想发火却又被噎着的感觉。
其实,严格来说这类人有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精神医学将其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那么,面对这样的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习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总是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甚至唯唯诺诺,背地里却不予合作,内心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故意迟到、故意不回电话、故意拆台使别人的工作无法进行等。性格方面经常表现为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里破坏或阻挠他人的事情等,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经常牢骚满腹,心里却又十分依赖权威。
被动攻击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属于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1.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在孩子童年时家长过于严厉,使孩子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行动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到少年时,孩子就很有可能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来与成年人的意志和社会规范对着干。
2.学习成绩差。有的少年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伴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他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易出现不合作、破坏欲强、懒惰散漫等现象。
3.人际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过分自卑。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但是,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人格特征还不是很固定,即使有人格障碍的表现,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那么,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被动攻击型人格倾向时,家长应当如何处理和预防呢?
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从心理层面上,要让有此种性格倾向的人认识到这种倾向会对整个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行为层面上,要让他们逐渐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提醒广大家长,一定不能将孩子的心理疾病当成道德问题来看待。
如果家长将他们的反常行为视为道德不良,便会使他们内心更加不平衡,对家长更反感,从而产生更过激的行为。要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以免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为发泄心中的积怨而和家长对着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95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