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二、儿童心理不健康表现有哪些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四、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需要记住
1、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对于你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让他觉得只你不满了,他就成了你的对立面了。
2、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自我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谅哦!。
3、避免夸大事实:夸张,是一种语言修辞,但不宜用在批评孩子的场合。夸大孩子的过错,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承认过错,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自卫心理。夸大子女的过错,还使你的善意变成了吹毛求疵,使自己从“原来有理”也变得“也有过错”了。
4、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亲子教育: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孩子才会更加尊重你。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1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一种重知识、重文化、轻心理的倾向。人们往往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尤其是忽略了要幼儿童的心理教育。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心理处康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面对21世纪的知识社会,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仅依靠下死功夫,死记硬背想得到好成绩己经越来越难了。现在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成绩。只有具有积极吐康的心理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钾力和非智力因素,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和他的学生柯克斯博士曾对1450-1850年共400年间出现的301位伟大人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都具有坚强自主,不怕困难,更往直前的性格特征,这也说明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条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500多个班,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侧试,侧试结果令人感到震惊:当今中学生中几乎每3人中就有,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越,测试结果同时还表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越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更加优秀。
目前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街性和恐怖症状,其中,强迫症状表现为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关: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和对孩子要求过于完美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孩子有一点儿做得不好就受到大人的指贵或惩罚,造成孩子生怕出错,刻板的心理:偏执则是指自以为是,多疑而不信任别人,敌对则表现为和同伴相处时易动怒、爱发脾气、对同伴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指的是总觉得别人不信任自己,跟异性在一起不自在那;焦虑症则表现为易紧张、烦恼、热虑,忧郁指的是情绪低沉,感觉生活没意思,心理不平衡性指的是别人超过自己就不痛快,学习压力感指的是由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恐怖症状表现为性格怯懦,胆小害怕,内心总有不安全感。
家长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和智力发展,也应当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己经证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成年人的很多行为表现都可以看到他儿时的影子,18岁出现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年龄可能是在3岁,所以,大人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21.注重灵魂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在国外的家庭教育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但在中国几乎是一个盲点。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让学习成为了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孩子的精神成长却被忽视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好好学习,身体健康就够了,却不知道是巨大的学习压力压垮了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多孩子,包括尖子生,都害怕考试,尤其是害怕排名。目前的成就很难预测孩子的未来。我们不能拒绝去了解他们的世界,但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如何给他们的心灵减压,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应该值得家长关注!
2.给孩子的心脏补充营养。
孩子的大脑和他们的身体一样,需要营养的摄入。给孩子一种肯定,它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蛋白质”。
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给予表扬和认可,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做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是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撑!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必备“水”。给孩子一个物理意义和心灵意义上的空间,有利于他们自由思考,这无疑给了他们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种自由包括时间自由、零花钱自由、阅读自由和兴趣自由,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理财观念。把兴趣还给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你的孩子很容易有成就感。否则,你很容易帮孩子决定他们不喜欢什么,然后你的孩子不仅会做得很好,还会感到沮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阅读,让孩子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没有阅读,孩子的精神世界只会杂草丛生,荒芜一片。这也是一种心灵的熏陶。
给孩子一种宽容是孩子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态度。我们都是真实的人,不能为了完美和上帝比较,太遥远,不现实。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不完美,允许他们犯错,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认清孩子的梦想,这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必要“阳光”。不要忽视孩子的梦想,这是孩子飞翔的方向。没有梦想的孩子就像一只不会飞的鸟。他不会看到外面的天空和外面的山!
3.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
教孩子学会心理自救,知道最成功的人背后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让孩子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情况下,适当地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永远不要让孩子们在眼泪中过夜。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培养他们的挫折能力非常重要。坚强的性格可以激发孩子崇高的责任感,这是在苦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力量应对挫折,才能支撑起自己的天空。
4.让孩子有能力享受精神上的快乐。
在快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心态很好,快乐需要自己去创造。培养孩子发现、享受、传播快乐的能力,对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31.不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不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4.不对孩子喜怒无常。 家长与孩子相处时,要保持情绪上的克制。千万不要高兴时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应,可等到生气时马上就对孩子乱喊一通,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5.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6.不要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0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