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网络修道

近君子,远小人,什么是真君子,什么是真小人!

齐点国学 2025-05-21 11:24:55

唐代诗人孟郊曰:“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自古以来,光风霁月的君子,一直是人们想要结交的对象,文人墨客也多有溢美之词。

与君子同行,可并肩举托;与小人同往,常因利纷争,更甚者,与君子相交,修得品行,与小人相交,深陷沟渠,是以,古人一直告诫我们近君子,远小人。

dao14.jpg

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述而》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所担忧的,往往是自己的德行;思虑的,常常是律法的范围;小人所关心的,却是可以获得什么利益,因为关注点不同,所以行动和情绪也不同。

故而君子光明磊落,小人斤斤计较;君子心胸坦荡,小人患得患失,人生的走向,亦是相差甚远。

明代名流才子唐伯虎,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因为“交友不慎”而被毁灭。

29岁的唐伯虎,终于在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中重新振作起来,再次踏上科考之路,却没有想到,在会试路上遇到的徐经,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如此大的灾难。

徐经算不得不学无术,不然也不会让唐伯虎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对于会考,徐经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心想要成功的徐经动起歪脑筋,开始寻找一条“捷径”。

恰巧,担任主考官的程敏政曾看过唐伯虎的文章,对其文笔赞赏有嘉,唐伯虎亦带徐经多次拜访程敏政,徐经便借此机会,贿赂程府家仆,从中得到考题,又请教唐伯虎,做好充足准备。

却不想,这一年的考题十分冷僻,大部分考生皆答不出来,唐伯虎和徐经的答卷却十分出色。

程敏政在拿到考卷后,又情不自禁感叹:“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

有心人联系前后,便揭发了“考题泄露案”,虽不知情,但提前看了考题的唐伯虎,仍受到极大牵连,仕途就此被截断。

小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不择手段,并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与小人相交,就算可以守住自己的底线,也往往会因为对方的行为,为自己带来灾难。

最好的方式,便是远离小人,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此,才不至因无妄之灾,为自己的人生增加难度与遗憾。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是群体性动物,离不开社交。

但我们每个人又是独立的存在,就算朝夕相处,也很难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人的一生,成也朋友,败也朋友,交友的质量可以决定我们人生的走向,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便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者,肚能撑船,遇到不同的声音,不会勉强自己的意愿,亦能包容接纳对方的不同,看似迥异,实则坦诚,拥有和谐的内在关系。

小人者,阳奉阴违,遇到不同的主张,不会当面说出自己的观点,表面迎合,实则暗藏心思,看似和谐,却心怀鬼胎。

和君子相处,可以畅所欲言,且不用担心对方会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更不怕对方会算计自己。

一如北宋两位政治家——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他们二人年龄相仿,职位相当,均为饱学之士,但对于变法,却有着不同的主张。

面对当时的北宋现状,王安石坚定认为,变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司马光则看到变法可能会带来的弊端,坚决反对。

两个人在朝堂上各不退让,公开相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敌”,但他们却从不因政治主张的不同,而心怀恨意。

相反,他们各自都被对方的人品与能力所折服。

司马光称王安石是自己的益友,曾在《与王介甫书》中说:“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

王安石则夸司马光:“行义信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

不尽如此,他们各自的文集中,也留下了诸多一起创作的诗赋。

这便是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就算政见不同,也不会彼此落井下石:

王安石大权在握时,他会对皇帝说司马光是“国之栋梁”;

司马光身居要职时,他会对皇帝说王安石有“古君子之风”。如此二人,连皇帝也不禁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就算我们有不同的观点,但也不会因此而中伤你的人品,因为我有我的底线,这就是君子所为。

和这样的人相处,日久天长,亦会变得心胸宽广、坦坦荡荡。

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会怀着一颗真心与人相处,这样的人,不会刻意与人交往,也不会因为利益而与人断绝关系。

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与人交往,看上去淡淡的,但心中最重道义,是值得托付的人。

小人与人交往,看上去热情有加,实则是为利益勾结,一旦利益有冲突,便会反目。

在《后汉书》中便记载了一件典型的“君子周而不比”的事例:

东汉时期,有一位学者,叫朱晖,他在太学遇到前辈张堪时,因为对方的声望盛于自己,心怀敬畏,只远远观望。

张堪却听说过朱晖的为人与才情,便上前打招呼,两人相谈甚欢,短短几日,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分别时,张堪握着朱晖的胳膊说:“你是个诚实可信的君子,我年岁已大,想把妻儿托付与你。”

张辉没敢直接应承,之后,两人各自为官,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件事也慢慢被淡忘。

数年后,朱晖偶闻张堪已去世,因为为官清廉,并未留下什么家财,导致其妻儿现在生活很清贫。

朱晖连忙安排好公务,前往张堪家,送去丰厚的钱财。

朱晖的儿子很奇怪,问道:“父亲,从未见您和张堪有往来,为什么要花费钱财照顾他的家人呢?”

朱晖言:“虽然我们交往很短暂,但他视我为至交,曾托付我的事情,我铭记在心。”

这便是君子之交,只关道义,无关利益。

反之小人重利轻义,心胸狭窄,与其交往,并不能拥有真正融洽团结的关系,甚至还会因为利益冲突,付出更大的成本。

4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曰:“君子向上追求而达于道,小人向下追求而达于器。”

“道”是超越物质的追求,求的是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修的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这是一种向上的姿态。

“器”则是对物质利益的追逐,逐的是功名利禄,追的是物质享乐,在欲望的主宰下,常常会忽略内在思想,易上不雅向下之道。

上达于道,看似很慢,却一直在走上坡路,人生只会越来越好;下达于器,看似很快,却是一条下坡路,易进自毁之路。

曾自言“志力之薄弱”的文学家胡适,年轻时,也曾受到“达于器”之人的影响。

因为家族的衰败,刚从新公学毕业的胡适,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陷入迷茫之中。

本就不知前路在何方,内心多有彷徨。

胡适却在这时认识了一个叫何德梅的人,这个人最擅长于吃喝玩乐,胡适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喝酒、打麻将,不求上进。

人生一世,和什么样的人同行,就会走上什么样的路。

如胡适般学识渊博者,也会在亲近追求物质享受、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之后,大受影响。

好在,胡适身边还有两个追求崇高理想的朋友,他们看着胡适纸醉金迷的样子,一个引荐他去华童公学教书,一个鼓励他参加留学考试。

就这样,胡适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从此,一路向上,一路高歌。

一位谦谦君子,从来不会沉迷于物质享乐,虽然这些会带来令人迷惑的快乐,但那不过是大梦一场。

真正长远的快乐,往往需要付出努力,越辛苦,越持久。

和这样的人相处,亦会在其熏陶下,踏上自己人生的上坡路,就算披荆斩棘,也依旧能迎来幸福的明天。

北宋欧阳修言:“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

君子关注德行,小人关注利益,所以他们所做出的事情不同;

君子接纳差异,小人表面伪和,所以他们对争议的态度不同;

君子重情重义,小人以利相结,所以他们对朋友的方式不同;

君子志向高远,小人贪图享乐,所以他们对人生的目标不同。

近君子,远小人,可获得真挚的友谊,且在其影响下,修身养性,近小人,远君子,则往往会被利益所驱,且在其影响下,目光短浅。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人生如逆旅,我们不过是其中的行人,但和不同的人同行,便会走向不同的终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udao/7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