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相由心生

古人不能挑衅,皇帝的特点是什么

大道家园 2023-08-18 01:53:46


古人非常重视一个人的脸,尤其是在一些术士看来,未来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往往可以从脸上看出来。因此,脸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的人不能挑衅,皇帝的特点是什么?让这张脸图解为分析...

古代哪些帝王有异于常人的身体特征呢?

一、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重瞳而骈肋,意思是说他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肋骨还紧密相连成一个整体。这应该是真实的,重耳流亡时,无聊的曹共公还趁重耳洗澡偷看他的骈肋,重瞳更是当时人可以看见的。

二、秦始皇

史书记载的是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这不过是一个臣子对秦始皇的个人看法,长目和豺声都都不足为怪,眼睛细长不过是北方人常见的特征,豺声不过声音沙哑而已。

但关于蜂准,大家的理解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有人认为,蜂准就是隆准,和汉高祖的隆准相同,就是高鼻梁的意思。古人相法以鼻子为中岳,认为鼻梁高的容易出头,少受挫折。但也有人认为,蜂准是鼻子尖锐的意思,大概又有点类似于后来被霍光废掉的昌邑王的鼻子锐卑。这就说不准了。

挚鸟膺也是理解各异,有人直接说就是病态的鸡胸,然而星火辰认为,可能指双肩高耸,像猛禽耸立的形状。

总体来说,秦始皇的长相都还算正常,只是比一般人多了点杀气,这是一个人地位高了后自然会透露出来由内而外的气质造成的。

三、刘邦、刘秀、刘备

这三个人可以放在一起说,因为史书记载高祖子孙多隆准,按现在的意思是说刘邦的高鼻梁是显性基因,很容易遗传给他的后代。不过也有没遗传到的,譬如上面说的被霍光废掉的昌邑王。

刘邦、刘秀、刘备几乎都是高鼻梁。刘邦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数的,还是别人帮他数的。刘秀是龙颜丰颐,大概下巴长得很肥厚。刘备是手臂特别长(垂手下膝),耳朵特别大(顾自见其耳,而不是两耳垂肩)。

总体来说,都属于较为少见,但是还属于正常的现象。刘备的算是最特别的,臂展特别长,耳朵特别大,但是在三人里面成就最小。

四、孙权、司马懿、司马炎

这三个人放在一起说说,孙权碧眼紫髯,长上短下。就是绿眼睛、紫色胡子,上半身特别长、下半身短。眼睛和胡子的颜色证明,孙权的血缘可能不是纯种的华夏人,上下半身的比例其实没什么太特别的,孙权是矮脚虎?不过呢,古人认为长上短下,是当君主的料,能够安抚好下属(善下人),做好自己的君主本分。

司马懿,狼顾之相,脖子可以180度旋转,如同狼的脖子。相信能做到这点的人,当今世界也一定有,很多人的柔术不但能狼顾,还能鹤曲(把脖子从屁股后伸出来)。难道司马仲达对古代柔术深有研究?

晋武帝司马炎,臂展特别长(和刘备一样,垂手过膝),头发特别好(立发委地),站着头发可以垂到地上。这种现象很少见,但是也是可以有的。

"在古代, 只要他们说不, 皇帝都不敢违抗, 到底是何方神圣?"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可是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了,搞不好就江山易主了。

所以,自汉以来,一直在削弱丞相权力,到了唐朝,太宗改革朝政,使用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丞相的职权分配给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多名官员。相权被削弱了,皇帝自然安心了,但是皇帝失去制衡之后就会胡作非为,导致天下怨声载道,人民揭竿而起。

于是宋代设置台谏官,将丞相的部分话语权和御史大夫的弹劾权分配给谏官,台谏官的长官也就是宰相之一。这些谏官上能强犯龙颜,下能监督百官,确保宋帝国平稳有序的运行。

图:宋朝谏官形象

将两宋的谏官相比较来说,北宋的谏官更为突出一点。北宋的谏官,天不怕,地不怕,据理力争,触犯龙颜是家常便饭了。被称为“殿上虎”,就连真龙天子也要畏惧她们三分,对他们无可奈何。从开国之君宋太祖到亡国的徽、钦二帝,都“深受其害”。

宋太宗也是被谏官管的严严实实的,当时寇准为员外郎,奏事与太宗的意见相悖,太宗不太高兴了,甩甩袖子就往后宫走。寇准一把扯住他的衣角,请他重新坐下来,把事情商量好了才退出来。寇准的行为,无异于虎口拔牙!因为忌惮谏官与自己针锋相对,使自己颜面扫地,下不来台,宋太宗曾央告宰相:“朕如果有过失,请你们不要当面劝谏,别让朕下不来台。”

?皇帝比较开明大度的时候,不会给这些谏官“穿小鞋”。但是皇帝比较昏庸的时候可不一定喽。

宋哲宗时期的左谏议大夫刘安世,也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正直良臣。有一次,宫中重金征聘奶妈。刘安世感到很奇怪,十四岁的皇帝征聘奶妈做什么?他猜想哲宗可能是以征聘奶妈之名来搜刮美女,于是他伤了一折奏章。并在朝会长对高太后和宋哲宗说:“陛下年纪还小,没有娶后就亲近女色,这是法理不允许的。希望太后保护陛下身体,为祖宗社稷着想,多读书,少淫乐,国家内忧外患,需要一位治世明君啊!”

总得来说,北宋谏官在劝谏皇帝,维护社会安定,平衡君权等方面有很大贡献。但是,谏官的作用也和个人品格有关系。赵普、寇准和包拯等人能够很好的履行职责,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为天下苍生着想;蔡京、章淳等人,只知道舞权弄弊,阿谀奉承,陷害忠良,哪里还有半点谏官的影子!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善于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而他与魏征这对君臣之间的事迹,也传为了千古佳话。

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

纳谏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

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yxs/2560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