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是南槐的干燥根茎,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山豆根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的治疗非常有效。山豆根在临床上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做成很多的中药方剂,主要用来解咽喉肿痛。
山豆根的临床食用方法和药效分析
1.牙龈肿痛:山豆根在临床经常用于治疗牙龈肿痛,山豆根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2.咽喉肿痛:山豆根是人们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山豆根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山豆根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山豆根麦冬茶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咽。
主治:风寒壅遏留连咽喉发肿;口腔溃疡;疮疡。
材料:山豆根1g、麦冬3g、射干3g、天花粉3g、甘草5g、绿茶3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山豆根、麦冬、射干、天花粉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山豆根一枝花煎
功效:疏肝活血,清热利湿,健脾益肾,补气扶正。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组成:七叶一枝花9克,柴胡6克,一枝黄花10克,黄芩10克,败酱草10克,蛇舌草10克,黄芪15克,土茯苓10克,山楂10克,丹参10克,虎杖10克,山豆根10克,淫羊藿6克,茵陈13克,五味子9克,贯众9克,女贞子9克,苦参9克,甘草3克。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个月为1疗程。
山豆根虽然在临床上的作用非常明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山豆根对人们的服用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山豆根属于寒性药物,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但是也会产生非常多的毒副作用。山豆根如果服用过量,会轻者引起心慌、心率加快、胃肠功能紊乱,重者会引起肝昏迷、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甚至死亡,因此,人们在服用山豆根的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山豆根的别名7来源及产地8性味归经9功能主治10化学成分11山豆根的药理作用12山豆根中毒 12.1不良反应机制12.2临床表现12.3治疗 13山豆根的药典标准 13.1品名13.2来源13.3性状13.4鉴别13.5检查 13.5.1水分13.5.2总灰分 13.6浸出物13.7含量测定 13.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3.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3.7.3供试品溶浓的制备13.7.4测定法 13.8山豆根饮片 13.8.1炮制13.8.2含量测定13.8.3鉴别13.8.4检查13.8.5浸出物13.8.6性味与归经13.8.7功能与主治13.8.8用法与用量13.8.9贮藏 13.9出处 14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山豆根的方剂2用到中药山豆根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山豆根 1拼音 shān dòu gēn
2英文参考 Euchresta japonic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ietnamese sophor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山豆根为中药名,出自《开宝重定本草》[1]。又称"广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山豆根又名苦豆根、黄结、广豆根、芸豆根、小黄连、山大豆根、柔枝槐等。属清热解毒药。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和根茎。山豆根含有多种生物堿类、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如苦参堿、臭豆堿、槐根堿、异黄酮、槐花二醇、大豆皂醇等。药理作用有解热,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抗血栓,抗心律失常,降血脂,保肝,兴奋呼吸中枢,抗肿瘤,抗感染和升白细胞等[3]。
4拉丁名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vietnamese sophor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山豆根的别名 广豆根、苦豆根[1]
7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柔枝槐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的根。主产广西[1]。
8性味归经 苦,寒。入心、肺、大肠经。[1]
9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1]。
1.治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结便秘,痢疾,痔疾,肿瘤。煎服:4.5~9g[1]。
2.治热毒疖肿,疥癣,毒虫螫伤,磨汁涂;口疮,宫颈糜烂,研粉撒[1]。
现用于治疗慢性肝炎,银屑病,癌症[1]。
10化学成分 本品含苦参堿、氧化苦参堿、臭豆堿和甲基金雀花堿等生物堿,并含紫檀素和三叶豆紫檀苷(Trifolirhizin)等黄酮类及槐花二醇、山豆根皂苷等[1]。
11山豆根的药理作用 苦参堿在动物身上有抗癌活性,并有某些抗心律不齐作用。紫檀素类也有抗癌作用。山豆根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溃疡、抗菌[1]。
12山豆根中毒 山豆根又名苦豆根、黄结、广豆根、芸豆根、小黄连、山大豆根、柔枝槐等。山豆根含有多种生物堿类、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如苦参堿、臭豆堿、槐根堿、异黄酮、槐花二醇、大豆皂醇等。药理作用有解热,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抗血栓,抗心律失常,降血脂,保肝,兴奋呼吸中枢,抗肿瘤,抗感染和升白细胞等[3]。
山豆根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超量即引起中毒。
1.促进毒物排出,洗胃,可用1:4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或清水洗胃,服用硫酸镁导泻。
2.对症治疗,腹痛剧烈者皮下注射阿托品1mg;昏迷者给予加氯芬酯0.25mg或肌肉注射回苏林8mg,每2h 1次。
13山豆根的药典标准
Shandougen
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ET RHIZOMA
(2)取本品粗粉约0.5g,加三氯甲烷l0ml,滚氨试液0.2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堿对照品、氧化苦参堿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ul、对照品溶液4~6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13.5.2总灰分 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3.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异丙醇3%磷酸溶液(80: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氧化苦参堿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3.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苦参堿对照品、氧化苦参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分别制成每1ml含苦参堿20μg,氧化苦参堿15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13.7.3供试品溶浓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甲醇一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30分钟,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lOml,40℃减压回收溶剂至于,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l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7.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堿(C15H24N20)和氧化苦参堿(C15H24N202)的总量不得少于0.70%。
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3.8.2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参堿(C15H24N20)和氧化苦参堿(C15H24N202)的总量不得少于0.60%。
13.8.3鉴别 (除根横切面外) 同药材。
13.8.4检查 同药材。
13.8.5浸出物 同药材。
13.8.6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13.8.7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13.8.8用法与用量 3~6g。
13.8.9贮藏 置干燥处。
山豆根和蚕豆根为临床常用的中药,但由于我国各省市的用药习惯不尽相同,造成中药使用中同名异物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山豆根和北豆根名称相近,因此造成一些地方将山豆根和北豆根混用的现象出现。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山豆根和北豆根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山豆根和北豆根的3大区别
1:功效差异
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主治热毒炽盛、火毒蕴结之咽肿、喉痛、喉风、牙龈肿痛等。
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风湿痛、四肢麻木、肠炎痢疾等。
2:毒性差异
山豆根:现代研究表明,山豆根所含之苦参碱能作用于大脑,引起痉挛, 能麻痹横隔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以山豆根25g/kg 煎液小鼠灌肠, 结果出现呼吸抑制和震颠、痉挛、死亡。
北豆根:北豆根主要成分为蝙蝠葛碱,研究发现,以蝙蝠葛碱所作的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该药4.8~60毫克 剂量用药18天或2~3月,对心脏无不良影响,150毫克以上剂量用药 2~3个月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受损程度随剂量增大而加重, 所致的是轻度损害, 150毫克以下对肾和肾上腺基本无不良影响。
3:性状差异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主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根茎呈细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饮片性状为类圆形厚片,切面灰白至淡黄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周边棕黄色至淡棕色,气微味苦。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又习称为“广豆根”。其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根茎长圆柱形,略弯曲,常有分支,长短不等。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不易折断。饮片性状为类圆形薄片,表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周边棕色或棕褐色,质坚硬,有豆腥气,味极苦。
因此,虽然二者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但山豆根含有的主要成分苦参碱,毒性大于北豆根含有的蝙蝠葛碱。2010版《中国药典》中北豆根用量为3~9克,而山豆根用量为3~6克,其目的就是要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因此无论是经营销售部门还是各医疗单位,均应以药典为准, 将二药分别使用, 切不可相互混用。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
山豆根汤
【来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组成】山豆根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甘草1.5克元参3克薄荷1.5克射干3克陈皮3克(去白)麦冬3克
【用法】上药加灯心90厘米,水煎服。
【主治】饮酒本过,或受风热,上焦火燥,致生喉癣,满喉白色。
提醒您:山豆根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40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梅酒的好处及家常做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