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的功效
禁忌人群脾虚泄泻者忌用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土大黄又叫吐血草、金不换、野蒿荬、大晕药、包金莲、血当归等,是一种植物的根系部位,它的药用价值很高,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通便、杀虫,对于湿疹的治疗上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大家对土大黄的相关知识又有哪些了解呢?另外,像类似于土大黄的中药材很多,又该如何去分辨呢?
土大黄的营养价值
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
土大黄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衍生物其总量为1.14%,其中结合型0.87%,游离型0.27%,还含有酸模素及大量鞣质。根中还含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甙及阿斯考巴拉酸。
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的功效。用于肺脓疡,肺结核咯血,衄血,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便秘;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痈疖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疥疮,湿疹,皮炎。
1、汪连仕《采药书》:治吐血。军中箭伤,罨之。
2、《纲目拾遗》: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痈肿,止血;愈疥癣,和糖醋捣擦。治肺痈。
3、《植物名实图考》:治无名肿毒,消血热。
4、《贵州民间方药集》:开胃健脾,补体虚力弱。
5、《湖南药物志》:疏风祛湿,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土大黄的做法
大黄槐花蜜饮
功效:清热凉血。本食疗方适用于大肠癌患者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以及癌术后便血等症。
材料:生大黄4克,槐花30克,蜂蜜15克,绿茶2克。
做法:先将生大黄拣杂,洗净,晾干或晒干,切成片,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5分钟,去渣,留汁,待用。锅中加槐花、茶叶,加清水适量,煮沸,倒入生大黄煎汁,离火,稍凉,趁温热时,调拌入蜂蜜即成。
用法:早晚2次分服。
土大黄的食用方法
根、叶15~25克(鲜品25~50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土大黄的食用禁忌
《四川中药志》:"脾虚泄泻者忌用。"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本草汇言》:"脾胃虚寒,泄泻不食者切勿入口。"
土大黄和大黄一样吗
大黄:瘦果具3翅,长圆形,基部心形,尖端略有缺口,长7~9.8mm,宽4~7mm,光滑无毛,千粒重13.9g。
大黄是马蹄大黄。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大黄作用迅猛,土大黄缓和。
土大黄:瘦果三棱状卵形,长2.7~2.8mm,宽1.7~1.9mm,外仓褐色三翅状膜质宿存花被。瘦果棕褐色,有光泽,基部有一圆孔状果脐,果内含种子一枚,千粒重1.53g。
土大黄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土大黄。 土大黄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
读完上文中小编关于土大黄的介绍以后,大家是否对土大黄有了新的认识了呢?实际上土大黄在用药上有着较多的注意事项,如土大黄是属于滑利的食物,因此孕妇是不能吃的,希望大家平时要多多注意。因为土大黄属于中药材因此在用药以及剂量上不能太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食用哦。
……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一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一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大黄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 大黄要辨证服用 】
在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中,大黄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丝绸之路的驼峰上,既有瓷器的晶莹也有药材的芬芳,大黄经古代波斯帝国的中转运往西亚和欧洲,收入许多国家的药典。公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带去的药材中就有名贵的大黄。据清·赵翼的《檐曝杂记》载:当时的俄罗斯以中国的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后有数事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由于大黄名贵一时,致使时人曾将服用大黄当作一种时尚趋之若鹜,不分体质不经辨证滥用大黄或致疾或殒命者屡见不鲜。清·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载:朱阁学翰林素知医,每日熬大黄浓汁为汤。服大黄十六斤,腹泻不起。友人为之挽叹云:“大黄为厉,九泉应悔自知医。”这足以告诫后人,即使是一味良药,如果不经辨证孟浪服用,也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值得今人引为鉴戒。
大黄辨真伪
大黄又名将军、黄良,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每年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痛疡肿毒、疔疮、烫火伤等症,是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药。
大黄的品种较多,大体可分为北大黄和南大黄两大类,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干燥的根茎,主要有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干燥的根茎,这两大类均载入《药典》。市场上大黄的伪品较多,均为同科植物,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信州大黄、土大黄等等,这些品种未入《药典》,不可做为大黄药用。
正品大黄:
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南大黄多横切成段,形如马蹄。西宁大黄为大黄中的上品,外表黄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俗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闻之有股特殊的气味,口尝味苦而涩。铨水大黄、南大黄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太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他特征与西宁大黄相似。
伪品大黄:
品种较多,外观形状及表面颜色不一,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呈类圆锥形,外表红棕色、黄褐色;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心叶大黄呈类圆柱形,外表为黄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信州大黄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表面棕褐色。断面大部分无正品的特征,横切面大多无星点;闻之无正品大黄的特异气味,大多气微,口尝味微苦,有的微涩。
上一页1234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41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蒜蓉辣酱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 秋季喝芹菜鸡蛋粥平肝清热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