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花生油中有致癌物是真的吗】(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

绿色饮食在行动 2023-06-09 11:32:04

【花生油中有致癌物是真的吗】

烹饪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有花生油,其实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对于饮食的需求也是有所改善的。特别是食用油来说,可以有很多方面的选择,花生油其实是人们选择性比较大的,而且利用率比较高的一种食用油,有人说它有致癌的物质,是不是这样的呢?

花生油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一种强致癌物,是由一系列霉菌代谢产生的,容易导致肝癌,还会降低免疫能力。黄曲霉素可怕的地方还在于它耐高温、不易清除。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尽量不要食用粗制花生油,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花生油。所以说食用花生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吃放置时间太久的油,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很容易出现有少量的黄曲霉素,这样对于保持健康不利。

不要生吃花生油,食用时必须将油加热到锅边冒出微烟,或先将油烧至微热加入适量食盐烧至沸腾,盐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黄曲霉素的部分毒性,再放菜肴烹调有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效果。食用油不要一次买很多,最好不要长期的放置,这样可以减少这样的致癌物质的出现,最好少买一些,吃完以后再买对健康有帮助。

居家用油最好三个月用完

不少人有囤油习惯,对此专家并不认可。因为食用油容易被氧化导致酸败,因此要使用小包装的,使用时不要放在灶台旁边,避免氧化。食用油开封后应及时将盖封好,阴凉贮藏。打开的油应在3个月内用完,平时倒入油壶里的食用油最好一周之内要吃完,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如果这样的话很容易出现暴露空气中,出现致癌物质增加的情况发生。尽量买新鲜的油。看好生产厂家和有效期的实际,买回家的油应常温保存在通风、干燥处,开封后应尽快食用。

关于花生油有致癌物质的这个问题,上面小编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了,其实花生油如果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黄曲霉素这样的致癌的物质,所以警告大家的是,不要有囤油的习惯,也要最好在三个月内用完,这样可以减少致癌物质的发生。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我们离不开食用油,每天做饭炒菜都需要食用油。我们都喜欢热油炒菜,但是食用油加温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致癌物。下面就带你看看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1根据研究显示,菜籽油、花生油等几乎所有食用油加温超过250℃,油被烧焦或油炸的食物中,就会释放出名为苯并芘、亚硝胺等高致癌的有害气体,这两种气体一旦被人体吸入太多,就会诱发肺癌、胃癌、大肠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

“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沸点各不相同,有些油不用加热吃,不释放有害气体,还更营养。”支教授说,如花生油只需要加热到150℃左右,橄榄油只需要加热到90℃左右,如果超过这些温度,它们就会因高温释放毒气,成为致癌肇事者。

“炒菜时控制油温的办法,就是把握好油烟点,即油加温到一定程度冒烟的状况。”支教授建议,按照冒油烟的程度,除了爆炒腰花、油炸香酥鸡等特殊需要高温煎炸油料外,炒菜时油温三四成热,控制在110℃~120℃之间。即油冒出一点点小气泡(临近油烟点)时,将菜放下去就可以了。这种油温炒出的菜品和油本身更营养,也不会释放出过多的有害气体。

此外,支教授还建议学习台湾等地区水炒方法,即不管炒什么菜,都先放小半杯水,等烧沸后在倒入油,这样的炒菜方式杜绝油烟产生,油温也不会轻易超过自身的油烟点。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2 油温80℃——130℃

俗称的三、四成油温,锅里油面平静,没有烟。

这个温度烹调食物是健康的,蒸、煮、炖、焖、汆、涮,都是比较健康的烹调方式!

油温140℃—180℃

俗称五、六成的热油,油面波动,有轻烟。

淀粉类的食物,超过140度就会形成丙烯酰胺类致癌物质,是致癌物。

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尽管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此问题应引起关注。

丙烯酰胺主要来源的食品为炸薯条16%—30%,炸薯片6%—46%,咖啡13%—39%,饼干10%—20%,面包10%—30%等等。

油温190℃—240℃

我们一般说是七、八成热,这时候油面不波动,油烟更多了。

当油温达到200度的时候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蛋白质类物质会产生杂环胺类。

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血浆中坏胆固醇上升,好胆固醇下降,血脂升高形成动脉硬化。第二,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凝聚力,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另外反式脂肪酸能影响胎儿、婴幼儿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也能产生不良影响。

杂环胺类:人们知道,烧焦的鱼、肉、豆制品不能食用,就是因为鱼、肉、豆制品当中富含肌酸,高温下烹饪会形成杂环胺,杂环胺则属于强致癌物和致突变物质。

根据现有的认识,肉中的肌酸、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经达高温和长时间加热会产生杂环胺类。

有人曾做过煎肉饼的实验:一种方式是每分钟翻一次,另一种方式是煎好一面翻过来再煎另一面。结果,煎到同样的程度,每分钟翻一次所用的总时间稍短,肉饼中杂环胺的含量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在每分钟翻一次的情况下,肉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而杂环胺的产生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产生得就越多。

杂环胺的产生还跟肌酸和碳水化合物有关,所以一些预处理也可能有助于阻止它的产生。有人研究过,用大量的大蒜、洋葱、葡萄酒、啤酒等东西来长时间腌肉,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种类杂环胺的含量。

油温250℃以上

十成油热,油面平静,烟很浓,站在旁边有灼人的热气。燃点是300℃以上,

这个温度加工食物就容易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研究发现,300℃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苯并芘列为最强致癌物。熏烤食品、高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比较多;烧有机物产生的烟含有大量苯并芘;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苯并芘;熏烤的鱼或肉等自身的化学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环芳烃;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生成苯并芘。

此外,高温油炸食品产生自由基,破坏食物中的脂肪,自由基摄入体内之后,会损伤机体的细胞,会诱发肿瘤,破坏维C,维D,这叫反营养物质,让我们吃到的食物营养反而减少。

低温烹调是健康美食的第一要义

我们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已经冒烟了,就说明油温已经超过130℃了,如果油温超过150℃,淀粉类的食物就会产生丙烯酰胺。

煎炸食物时油温最好别超过180℃,特别是当我们连续烹炸食物的时候,丙烯酰胺、反式脂肪酸、杂环胺、苯并芘,这些越来越可怕的致癌物质会接连产生。所以,除掉致癌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低温烹调。

日常炒菜的温度下,加热时间越长,油脂中产生的苯并芘就越多,用“热锅冷油’来炒菜可以降低油温。尽可能用低温炸食物,如果油温过高,煎炸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尽量少吃烧烤,减少反复油炸。

食用油多少度会产生致癌物3很多人以为.植物油加热至冒烟.或反复加热才会产生毒素,其实不同的植物油产生毒素的温度差别很大,有的90℃,有的则要达到240℃才产生毒素。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防止植物油在烹调中产生毒素.降低患老年痴呆、动脉硬化、心肌损伤、脑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癌症等多种病症的风险。

致毒点就是植物油加热过程中开始产生毒素的温度.也是植物油是否能安全食用的一个分界点。植物油加热超过致毒点会产生醛类、酮类、酸类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致毒点的高低主要由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构成决定。总的来说,含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棕榈油、棕果油,耐热性好,致毒点高,不易产生毒素。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茶籽油、精炼橄榄油、杏仁油、澳洲坚果油、低芥酸菜子油等,耐热性较差.致毒点较低,较易产生毒素。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核桃油等,最不耐热,致毒点最低,也最容易产生毒素。其中,含亚油酸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致毒点要高于含亚麻酸的亚麻籽油、核桃油、紫苏籽油。另外,致毒点高低还要看油脂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含抗氧化物质多的葵花子油、葡萄籽油,耐热性相对较好。加热超过致毒点后,不同的植物油会产生不同的毒素,如亚麻籽油会产生过氧化脂质.花生油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米糠油会产生丙烯酰胺,长期食用含有这些毒素的植物油,会损伤血管、心肌、胃肠道、肝脏、脑神经等器官组织,引起老年痴呆、动脉硬化、脑缺血、高脂血症、胃炎、胃癌、冠心病、肝硬化、肝癌等多达四五十种的病症。

炒菜时油温度多高会致毒

安全食用植物油,关键就是将油温控制在致毒点以下。首先应掌握判断油温的方法:开火加热植物油,手悬于油面上方3寸左右处,油温1—2成热(30——60℃)时,手只有微温的感觉,将一根肉丝放入油中后无明显变化:油温3~4成热(90—120℃)时,手感觉热但不烫.肉丝入油后3秒内变白,大量气泡会冒出,并伴有少量爆破声:油温5“成热(150——180℃)时,手有烫的.感觉.肉丝人油后1秒钟变白,伴有大量气泡和爆破声:油温7~8成热(210—240℃)时,油面有青烟冒出.肉丝放入油中立即定型并变色.大量气泡冒出并很快消失.伴有大量爆破声。其次,要了解不同植物油的致毒点,以及可能产生哪些毒素,以便我们在食用植物油时防止或减少毒素的产生.真正做到安全用油,维护健康。

亚麻籽油90℃

亚麻籽油富含a—亚麻酸,非常不稳定.一旦加热超过其致毒点(90℃),会被分解成氧自由基,产生过氧化脂质.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后形成脂褐素。脂褐素在大脑中沉积.会引发老年痴

呆。因此,亚麻籽油仅适合凉拌或轻微加热。类似的植物油还包括核桃油、紫苏籽油等。

玉米油120℃

玉米油富含亚油酸.当加热超过其致毒点(120℃)时.容易与食物中的胆固醇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胆固醇氧化产物,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衰弱等慢性病。因此,加热玉米油温度应控制在120℃以内。

米糠油150℃

米糠油中有丰富的Y—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有抗焦虑、控制血压的功效。当米糠油加热超过致毒点(150℃)时,不仅δ1一氨基丁酸失活,还易与食物中的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在人体可代谢转化为环氧丙酰胺.有致癌的风险,可导致甲状腺癌、等癌症。

花生油180℃

花生油含有较多的油酸.加热超过其致毒点(180℃)后,其中天然的“顺式”结构会异化成“反式”结构,形成反式脂肪酸,并且温度越高,生成越多。长期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花生油.不但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而且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集力.促进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病症。

大豆油210℃

大豆油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加热超过致毒点(210℃)后,其氧化分解速度较快.生成游离脂肪酸、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这些物质加快油脂酸败。酸败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还能在蛋白质肽链之间发生交联作用,轻则阻碍消化酶的消化作用,重则可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心肌损伤。另外,葵花子油和大豆油结构类似.油温也不宜超过2IO℃。

棕榈油240℃

棕榈油含有50%饱和脂肪酸和50%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生育酚、生育三烯醇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因此比其他植物油更稳定,较适合煎炸。但加热超过其致毒点240C后.不仅会损失抗氧化物质,还会发生氧化聚合与热聚合反应,形成有强毒性的聚合物,可诱发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厨房里的致癌物

1、洗涤用品

厨房里的清洗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混合时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如用洁厕剂除垢时可能产生刺激性的氨气或氨水,当氨水与具有漂白功效的清洁剂混合时容易产生有毒的氯氨气体,过量吸入后将导致肺部严重发炎及肺积水,易发生癌变。

2、烟机内油污

据权威机构表明,厨房是家庭卫生最弱的一环,最大问题就是空气污染;烟机内部沉积大量油污,遇热挥发容易产生焦油等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后,极易引发肺部疾病甚至肺癌还容易产生肥胖症状,这是大部分厨师偏胖的主要原因;还可能诱发更年期综合症,继而出现身心疲惫、体重攀升、烦躁失眠、皮肤干燥、发色枯黄等症状;比长期抽烟的男性更为严重。

厨房炒菜时的致癌坏习惯

1、炒菜后不刷锅接着炒

很多人为了省事或看锅比较干净,往往第一道菜炒完后直接就炒下一道。然而,看似干净的锅表面会附着油脂和食物残渣,当再次高温加热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小福建议大家每炒完一道菜都要将锅认真清洗干净后再炒下一道,这样不仅减少了有害物质的产生,还能防止上一次炒菜的调味料和残渣影响下一道菜的口感和卖相。

2、油冒烟时才下锅

炒菜时我们一般都喜欢等油热后再放入菜,但你要知道油热的时候温度都很高了,尤其是当油冒烟时,那时的温度已经高达200℃以上,这种情况下把菜放入锅里不仅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还会产生致癌物,增加患癌的风险。

此外,油在这种温度下,不仅其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受到破坏,而且其中人体中必需的脂肪酸也受到氧化破坏,降低了油的营养价值。烹调时,应控制油温在150℃-180℃左右。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竹筷子插入油中,当其四周冒出许多小气泡时,就表示温度够热可以下锅了。

3、油炸后剩余的油仍用来炒菜

很多人不舍得扔油炸过的油,还会用来高温炒菜或油炸。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因为油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产物,当继续使用这种油高温烹调时,致癌物产量会急剧增加。这类油应该避免高温加热,可用来做炖菜或者花卷等面点。

4、炒完菜马上就关油烟机

炒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而油烟机在排除废气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有的人喜欢炒菜结束后,立马关掉油烟机。事实上,油烟机排除废气也是需要时间的,当炒菜结束后仍有未排干净的废气残留在厨房。我建议大家炒完菜后,不妨让油烟机继续运转3-5分钟,确保有害气体完全排出。另外,炒菜时尽量关上厨房门,将窗户打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有害物质在厨房内的残留。

食用油多次重复使用 致癌物倍增是真的吗

食用油多次重复使用,致癌物质倍增是真的

据央视《是真的吗》调查,记者在超市里购买了六种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送往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员定量取样,每种油取400毫升,再取定量的鸡块,每种油反复煎炸7次,摄取每一次的油样,共42个检测油样,进行检验分析。

七天后,检测结果揭晓,北京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副教授王宗义表示,根据检测结果图表显示,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每一种油的丙二醛的含量曲线都是呈增加趋势。

记者发现,这六种油本身就含有微量的丙二醛成分,其中,食用调和油中丙二醛含量最高,达到5.1微克每千克,而花生油和大豆油的丙二醛含量最低,数值为0.29微克每千克。在反复使用了3次之后,原油中丙二醛含量最高的食用调和油虽然只升高了2.8倍,但是丙二醛的含量依然位居其它五种油之上,数值达到14.6。除食用调和油外,其余五种油的丙二醛含量均升高约10倍,其中,大豆油升高了9倍,葵花籽油升高了8.2倍,玉米油升高了8.3倍,而丙二醛含量升高倍数最多的则是花生油和橄榄油,分别达到11.4倍和9.6倍,花生油中丙二醛的含量由0.29升高到3.31,橄榄油中丙二醛的含量由0.31升高到3.00。不仅如此,在反复使用7次之后,多数食用油中丙二醛含量升高了约30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44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