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支气管炎
杏仁 : 100g
川贝母 : 100g
厚朴 : 100g
莱菔子 : 20g
杏仁、厚朴、川贝母、莱菔子同煎2次,每次用水250ml,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留汁。分2次服,每次冲服蚌粉5g。
目录1拼音2《*辞典》:蚌粉 2.1出处2.2拼音名2.3蚌粉的别名2.4来源2.5化学成份2.6蚌粉的药理作用2.7性味2.8归经2.9功能主治2.10蚌粉的用法用量2.11附方2.12蚌粉的临床应用2.13摘录 附:1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2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蚌粉 1拼音 bàng fěn
2《*辞典》:蚌粉
锶的作用与钙相类似,但较弱而毒性也较低。以往认为其有毒性,可能与其中含有钡所致,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锶排泄也很快,如同时注入钙可促其排出,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钙化。只有放射性锶有临床用途。
②《纲目》:"咸,寒,无毒。"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胃三经。"
①《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
②《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
③《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④《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②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世医得效方》炒粉丸)
③治痈疽赤色肿有尖头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
④治诸疮疽:川乌、蚌粉、草乌、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患处。(《普济方》消肿毒方)
⑤治脚指湿烂:蚌蛤粉干搽之。(《寿域神方》)
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 雀盲散 普济方》卷八十三)。处方:雄猪肝1叶(竹刀披开)蚌粉9克(如无,以夜明砂代)功能主治:治夜盲。用法用...
粉黛散 拼音:fěndàisǎn别名:黛蛤散处方:青黛、蚌粉。制法:用新瓦将蚌粉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功能主...
水金丹 两,与轻粉1两合和同研一时辰许,别顿一处;先用真蚌粉10斤,于一片新瓦上,实填瓦口令平,次用银盂子1...
五根汤 组成:桃、柳、楝、桑、槐(用根,锉枝亦得)。功效:辟邪。用法用量:加豉为汤浴,仍以光粉、蚌粉扑身。...
楝花粉敷方 处方: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制法:上为细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许,研匀。功能主治:痱子瘙痒。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
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 珍菊降压片 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贮藏:密封。注:珍珠层粉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珍合灵片 次3~4片,一日3次。贮藏:密封。注:珍珠层: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五味子丸 子大。《医方大成》卷七方之五味子丸:组成:阿胶(蚌粉炒)1两,熟地黄(洗)1两,白茯苓(去皮)半两,...
沉香散 《传信适用方》卷一:组成:好沉香半两,阿胶半两(蚌粉炒成珠),结实人参1两,桑白皮(拣)1两(微炒)...
十宝丹 拼音:shíbǎodān英文:TenTreasurePill概述:十宝丹为方名,同名方约14首。《...
更多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蚌粉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蚌 。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墓圹,如今用...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脾痛 成)治脾疼不可忍。及疗冷气疼。陈茱萸(二两)胡椒蚌粉(炒赤色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和涂;石痈,贴之,一夜愈。)蛇头灰(醋调。)蛇角蚌粉鲫鱼〔禽兽〕白鹅膏雁肪天鹅油鸨肪(并涂。)鹈鹕油...
《世医得效方》:[卷第五大方脉杂医科]咳嗽 澄清饮治诸证痰嗽,服他药不效者。南星蚌粉知母贝母半夏白矾上各等分,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
《普济方》:[卷八十三眼目门]雀目
猪肝
(《千金·食治》)
【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肝,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性味】甘苦,温。
①《千金·食治》;"苦,平,无毒。"
②《本草图经》:"温。"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苦,温。"
【归经】《纲目》:"入肝。"
【功用主治】补肝,养血,明目。治血虚萎黄,夜盲,目赤,浮肿,脚气。
①《千金·食治》:"主明目。"
②《本草拾遗》:"主脚气。空心,切作生,以姜醋进之,当微泄。若先痢,即勿服。"
③《食医心镜》:"治水气胀满、浮肿。"
④《本经逢原》:"治脱肛。"
⑤《本草再新》:"治肝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煎汤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急劳瘦瘁,日晚即寒热,惊悸不宁,常若烦渴:獖猪肝二具(细切如柳叶),甘草十五两(生捣末)。上二味,于铛中布猪肝一重,即掺甘草末一重,以尽为度,取童子小便五升,文武火煮小便尽,即细研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猪肝丸)
②治肝脏虚弱,远视无力:猪肝一具(细切,去筋膜),葱白一握(去须,切),鸡子三枚。上以豉汁中煮作羹,临熟,打破鸡子,投在内食之。(《圣惠方》猪肝羹)
③治遇夜目不能视:雄猪肝一叶(竹刀披开),蚌粉(如无,以夜明砂代)三钱(为末)。蚌粉纳肝中,麻线扎,米泔煮七分熟,又别蘸蚌粉细嚼,以汁送下。(《仁斋直指方》雀盲散)
④治水肿溲涩:猪肝尖三块,绿豆四撮,陈仓米一合,同水煮粥食。(《纲目》)
⑤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猪肝一斤(熬令干),黄连、乌梅肉、阿胶各二两,胡粉七棋子。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千金方》猪肝丸)
提醒您:猪肝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释名」亦名苇、葭。花名蓬,笋名(音拳)。
「气味」(根)甘、寒、无毒。(笋)小苦、冷、无毒。(茎、叶)甘、寒、无毒。(蓬)甘、寒、无毒。
「主治」
1、骨蒸肺痿(肺结核)。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2、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3、反胃上气。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4、霍乱烦闷。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5、吐血不止。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三服见效。
6、肺壅咳嗽,微热。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此方名“苇茎汤”。
7、背疮溃烂。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8、中鱼、蟹毒。用芦根煮汁服。
9、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荔枝盐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盐核的药用价值
荔枝盐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盐核的药用价值,荔枝是非常有营养的水果,不过,荔枝外面有红红的外皮,里面有大大的硬核,其实,里面的荔枝核也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一起看看荔枝盐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盐核的药用价值
荔枝盐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盐核的药用价值1 (一)荔枝核的作用
理气止痛。
本品辛温,入肝、肾经,有理气止痛作用。《本草纲目》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气滞、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癞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故多用于厥阴肝经寒凝气滞所致的疝痛、睾丸肿痛等少腹疼痛,并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妇人经前腹痛和产后腹痛。
温中散寒。
荔枝核味辛性温,故有温中散寒之功,常用于寒凝气滞之胃脘疼痛。本症多由于素体气虚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胃失温养,症见.
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温,饥饿时痛甚,得食稍减,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胃痛时轻时重,数年不愈,严重者可兼呕血或便血,舌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或濡弱。《备要》载:“辟寒邪、治胃脘痛”。故用本品可治本症。
荔枝核可以降血脂,调节血脂代谢紊乱。
荔枝核可以用于疝痛,睾丸肿疼,胃脘痛,腹疼。
【应用】
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
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睾丸肿痛,可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或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若睾丸肿痛属湿热者,可配龙胆草、川楝子、大黄等同用。
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
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与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书》);若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可与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妇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疗效更好。
(二)荔枝核的功效
【性味】 甘涩,温。
①《纲目》:"甘,温,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涩,温,微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
②《本草经疏》:"入肝、肾。"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有理气散寒之用,能治疝气、睾丸肿痛及少腹气聚胀痛等症。此外,还可用于胃脘痛和妇女寒凝瘀滞腹痛等症。
①《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荔枝核配伍
配橘核,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益彰。治小肠疝气,阴囊、睾丸肿痛等以及少腹刺痛,腹内包块,虚寒性带下等症。
配香附子,专功肝郁,常治疗闭经、痛经、经前及产后血瘀腹痛,为妇人之良方。《本草纲目》:“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米饮送下。治妇人血气刺痛”。皆是也。
配木香,常治疗心腹胃脘久痛,食欲不振之脘腹胀痛等症。
配炒小茴香,肝肾同治、为理气疗疝之良剂,常治疗小肠疝气、阴囊、睾丸肿痛等症。
配酒,以酒调服,治心痛及小肠气。
方剂制剂
荔香散《景岳全书》: 荔枝核3克,木香0.2克。剂型:散剂。服法用量:每服3克,清汤调服。具有温中、行气、止痛功效。主治寒凝气滞的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
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本品、青皮(全者)、舶上茴香等分。剂型:散剂。服法用量:酒下二钱,日三服。治肾大如斗。
荔枝散《证治准绳》:本品(用新鲜者,烧灰存性)14枚,八角茴香(炒)、沉香、木香、青盐、食盐各3克、川楝子肉、小茴香各6克。上为细末,每服9克,空服时热酒调下。主治疝气{阴}核肿大,痛不可忍。
荔橘香散《中药临床应用》 :本品、橘核各9 克,小茴香4.5克。剂型:汤剂。服法用量:水煎服,日三服。治男子疝痛。
玉环来复丹《坦仙皆效方》 :本品49个,陈皮 (连白)27克,硫磺l2克。剂型:丸,绿豆大。服法用 量:遇痛时,空心酒服9丸,良久再服。主治疝气肿以 及诸气痛。
荔枝核附方
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治疝气疼痛:一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二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治气滞胃痛:荔枝核10克,木香10克,丁香10克,海螵蛸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枳实10克,香附10克, 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要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
治睾丸肿痛: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栀子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苦参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30克,延胡索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治妇女痛经:荔枝核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于经前7天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至月经来潮为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要避免情志刺激,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治乳腺小叶增生:荔枝核10克,地龙12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青皮10克,柴胡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香附12克,昆布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要避免情志刺激,忌食辛辣。
荔枝核的副作用
荔枝作为果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味美,而且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果糖、维生素、蛋白质、柠檬酸等,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然荔枝究属湿热之品,因为人们的“贪吃”,于是就有人患上了荔枝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悸、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口渴和饥饿感,或发生腹痛腹泻症状,个别严重患者可突然昏迷,阵发性抽搐,脉搏细弱而速,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呈间歇性或叹息样,面色青灰,皮肤紫绀,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
食用荔枝核,并无明显副作用。
荔枝盐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盐核的药用价值2【中药名】荔枝核 lizhihe
【别名】荔仁、枝核、大荔核、荔仁。
【英文名】Litchi Semen
【药用部位】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绿色,具褐色斑点;茎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白色斑点和微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2~5对;小叶革质,叶片长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稍偏斜,全缘,上面绿色至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稍带白粉。
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花被杯状,淡绿色,4裂,宽2~3毫米,边缘浅波状,密被锈色柔毛,花盘环状,肉质;雄蕊6~10枚,多为8枚,着生于花盘上,花丝分离,被柔毛。
雌蕊1枚,子房上位,具短柄,生于花盘中央,子房倒心形,2~3室,每室具1胚珠,通常只有1室发育,花柱线状,顶端2裂。果实核果状,近球形或卵球形,长3~4.5厘米,直径与长约相等,果皮较薄,近革质,表面有瘤状突起,暗红色。
种子矩圆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略有凹陷和细波纹;种子外被假种皮,白色,肉质多汁,味甜,与核易分离。花期2~3月,果期6~7月。
【产地分布】生于荒地或路旁,我国多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东部。
【采收加工】于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假种皮,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质硬,子叶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4.5~9克,煎服。用治寒疝腹痛、睾丸肿痛。荔枝核l枚,锻存性,酒调服。治心痛及小肠气(《本草衍义》)。
【药理研究】具有降血糖、抑制乙肝抗原等、降肝糖原作用。
【化学成分】含脂肪酸、氨基酸、聚合花素类、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3-羟基丁酮、别香橙烯、葎草烯等成分。
【使用禁忌】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配伍药方】①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慢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本草衍义》)
②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惟妇人多有之):荔枝核3克,木香2.4克。为末。每服3克,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③治妇人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15克,香附子(去毛,炒)30克。上为细末。盐汤、米饮调下6克,不拘时候服。(《妇人良方》蠲痛散)
④治妇人心痛脾疼:荔枝核灰存性为末,淡醋汤下。亦治男子小儿卒心痛,蚌粉汤下。(《普济方》)
⑤治狐臭:荔枝核焙干研末,白酒适量,调匀徐擦腋窝,每日2次。(《福建药物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00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