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王世民:中药的三个作用

中医中药 2023-11-10 18:59:37

王世民:中药的三个作用

关于中药有多种作用的现象,王世民认为,其中有药物成分发挥的固有作用,还有在药物固有作基础上用次生、衍化出来的作用以及经过炮制、制剂或配伍等而产生的作用。

王世民说,由于中医临床主要利用方剂中各药物组合而成的“合力”定向地作用于某一病证,医家往往把这个“合力”误解为某一味药的作用,而这实际是药物配伍形成的“合力”作用。

王世民是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 ,太原市“名老中医专家”,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

王世民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业界公认的以“理论与临床结合、医学与药学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著称的大师。“凡为良医者必精于药,唯精于药者方成大医”。王世民对中药有深入系统地掌握,不但熟谙药性、功用,而且能识、能辨,还经常带领学生外出采药,甚至自己种植中草药。在对中药作用规律的研究方面,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创造性将中药的性能功效解读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这一全新观点,实为王世民的真知灼见。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是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根据辨证选用适宜药物,以调整阴阳,使机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进一步说,药物能够调整机体的失衡,是基于药物具有偏性,以药性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药物的这种偏性就是其功能。

历代本草著作及现代教科书,归纳的某种药物的功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药含有多种类型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比如,大黄含有的结合型蒽醌类成分主要起到泻下作用,游离型蒽醌类成分主要起到抗菌作用,而另外的鞣质类成分使制炭后的大黄具有了收敛止血的功能。另一类情况,或者说在更多数的情况下,中药并不一定是因为含有多种类型的成分而起到多种作用。关于中药有多种作用的现象,王世民认为,其中有药物本身成分发挥的固有作用,还有在药物固有作用基础上次生、衍化出来的作用以及经过炮制、制剂或配伍等而产生的作用。因此,王世民将中药的这些不同作用归纳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他依据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入情入理地阐述了中药的这三个作用。

固有作用

一般说来每味中药都有自己的特有或主要的性味和作用。如黄连善清心火,黄芩善清肺火、黄芪能补气,五倍子能固涩等。也就是说,每味药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特点。这种作用是药物本身就具备的,是固有的,所以把这种作用叫固有作用。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说:药物“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后阴阳造化之机存焉”就是这个意思。药物的固有作用,是由它本身的内在物质所决定的。这种内在物质就是中药性味功能的内在根据。所以说中药的性味,归根到底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成分不同,性味则各异,孰多孰少,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又决定和影响了其某一性味的偏盛偏衰。且五味所入不同,“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又表现了对机体作用部位的选择性,这些交互差异,作用迥然有别,使中药的作用益加纷杂,但毕竟还是有其共性的。某些内在物质或主要化学成分相同或相近,就有了它们相似的性味和作用。如日本学者小管卓夫等测定了附子、细辛、吴茱萸、川椒、高良姜、丁香等热性药,均含有甲基乌药碱。这个成分作为β-受体兴奋剂,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肪代谢、升高血压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提示这些热性药药性来自它们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因此,这类药都有相似的能医治机体寒证的功能。其他热性药不一定含有甲基乌药碱,但一定含有具有类似活性的物质,从而使它们拥有了热性药的药性。对于寒性药也应该有这么一类共同的基础。李时珍云:“兰凡五种:菘兰、寥兰、马兰、木兰、吴兰,诸兰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提示这些性味相同的药物是由一类共同的物质所决定的。现已证实,这类物质就是吲哚苷类及其水解、缩合产物。进一步推断,寒性药也应该会有一类代表寒性的物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匡海学教授对药性研究的结果就表明了寒、热药性的中药确实含有代表药性的物质基础。但是,中药功效主要是通过临床应用总结出来,中医的用药特点又是多味药组成复方,因而人们常常是把在制剂过程中衍化出来的次生作用,以及在复方中由于配伍而表现出来的配伍作用,也当作某一中药的固有作用了。

次生作用

这是由中药的固有作用衍化、派生出来的,大体可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固有作用延伸的次生作用。此种作用可称作间接作用。如金银花能清热,按照中医理论,毒由热化,故亦能解毒,这个解毒的作用应是清热作用延伸出来的次生作用。再如生石膏,其味辛、甘,性大寒,除清热泻火外,还能止渴,止渴并不是石膏的直接作用,而是由于清热使津液消耗减少,间接止了渴,所谓“热去渴自止”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止渴作用由是清热作用延伸而来。三七的化瘀止血、生地的凉血止血等,应该都是这种延伸的次生作用的表现。

二是机体应答的次生作用。黄芪是补气药,它所具有的行水消肿、止汗作用实际是由于其固有的补气作用,使机体发生应答,肺的气化功能增强,从而改善了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失常状态,使小便通利,水肿消退。因而,黄芪行水消肿作用的表述方法应当是补气行水消肿,这与车前子的利水消肿有区别。同样黄芪的补气固表止汗作用,也应当这样理解。王世民认为从这样的思路上来表述和理解,中医药学的术语就不是模糊的,而是颇为严密的概念了。

再就是炮制、制剂或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衍化而来的次生作用。某些中药本来不具备某些作用,但在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乃至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发生了分解、化合而产生了某些作用,亦应属于中药的次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在过去我们中医久远的用药过程中不太明了或未被发现罢了。如人参,一般说来没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但在炮制加热时产生的次级皂苷人参皂苷Rh2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再如,有实验表明柴胡皂苷C本身虽无促进皮质甾酮分泌的活性,而其代谢中间体苷元则在这方面有很强的活性。

配伍作用

配伍作用是指药物互相配合之后产生的作用。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就是配伍应用,按照中药的“七情和合”和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理论进行配伍,可以使药物的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讲道:“方之与药,似和而实离也……圣人之制方,以调剂之……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这种通过多味药的配伍产生的配伍作用,是组成该方剂的诸药作用的综合效应。王世民在20世纪80年代就论述到,这种综合效应的是一个“合力”,这个“合力”应当是一个矢量。今天学习起来,我们愈益感觉到关于方剂“合力”的描述,实在是很有洞察力的见解。在近十多年来,业界形成一个共识,即中药(复方)作用的特点是多种成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机体的多个靶点,而产生整合作用。王世民的“合力”论至少比“整合作用”说早了十几年。

王世民说,由于中医临床主要利用方剂中各药物组合而成的“合力”,定向地作用于某一病证,因此,往往把这个“合力”误解为某一味药的作用。再加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有些本草文献上记述的某味药的不少作用,实际是这种配伍形成的“合力”作用。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平剂,按吴鞠通的组方本意是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方中用金银花、连翘为君,其意是针对温邪而施,不在解表。金银花性味甘寒,功能清热解毒,并无辛散宣解之能,只是由于配伍了辛温的荆芥,豆豉,辛凉的薄荷,才使全方成为辛凉解表之剂。所以金银花在银翘散中的作用是清热解毒,其本身并无辛散解表之功,现在的中药学书籍中记述金银花能“轻宣解表”是把它与别的药味的配伍作用混同为固有作用所致。还有一个反证的例子是感冒退热冲剂,方剂组成为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拳参,没有一味解表药,但它治疗风热感冒的疗效很确切,是这些药味配伍后产生了解表作用。再如升麻、柴胡,它们升提中气的作用,不论是补中益气汤,还是升陷汤,都是在与参、芪等补气药配伍之后才表现出来,实验研究工作也对此给予支持。王世民用这些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说明了中药配伍以后的“合力”作用。

通过配伍,可使药物发生协同、增效或减少某些毒副作用,甚至还能改变单味药的性能,发生“转向”,产生新的功效。这不仅使方剂呈现它的多效性,从而使方剂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病情,还尽可能地减少了副作用,可见配伍作用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不做这个工作就可能丢失许多实践证明有效的信息。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证明,通过配伍可以使药物之间发生某些化学变化,有的成分增加了,有的成分减少了,有新的成分出现了,也有原有的成分消失了。最后变化了的这个群体,才是方剂产生疗效的真正物质基础。探明配伍作用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揭示方剂产生疗效的真谛。

王世民强调,在解释方剂的功用时,也不要只按照传统的方法,把组成方剂的各味药物的作用,简单地以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关系来说明,而应当吸纳新的配伍作用研究成果,逐步科学完善中医方剂学的配伍内涵,为这个传统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王世民在20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中药作用的研究,他认为,在中药作用的研究中,应当是首先探讨它的固有作用,注意次生作用,并以配伍作用作为研究的重点,方、药研究相配合,有主有次,才能把中药研究搞得深入、细致,使中医药学研究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他曾强烈呼吁业界要重视配伍作用的研究,现如今,方剂配伍作用的研究已经受到极大的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人们甚至不仅注意一首方剂的研究,有的还涉及类方的研究,寻找配伍作用的规律。这种大好形势的出现,也是王世民早年在倡导配伍作用研究时就希望开的花结的果。而且,王世民更希望,中医药研究者们,一定要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来搞“中医药研究”,而不要简单盲目地或者是目标恍惚地“研究中医药”。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为何参与储位争夺的只有三个人?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原因分析如下:

一、实际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

其实,储位本来是没有悬念的。不但没有悬念,而且早已尘埃落定了。因为李渊早早就确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但是,由于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功劳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权太大,身边的人才太多,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担心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李渊改变主意,把太子之位变更给李世民。二是担心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实力,提前筹划,用武力夺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担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渊去世,顺利登基当皇帝,李世民也会凭借实力,夺他的皇位。

正是因为有这一系列的担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绸缪,提前打击李世民,把这个潜在的威胁除掉。

而李世民当然也不甘示弱,毕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来的,他不服气。同时,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争夺,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两方面的原因,让他不愿意放弃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的机会。

本来这件事与李元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由于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特别好,所以他要帮李建成的忙。而且李元吉性格上好勇斗狠,有争斗的欲望。再加上李元吉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斗下去以后,再取代犹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终自己笑到最后当皇帝。

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也许也有那样的心。但是,一来,他们没人建立李世民那样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样的大权。二来,他们与李建成的关系也比较一般,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参与进来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渊有20个嫔妃。不过,窦皇后生的儿子只有四个。分别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其中李玄霸在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当时李渊活着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人。

我们知道,古代皇位继承是采用“嫡长子制”。“嫡长子制”的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渊那剩下的十多个儿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争夺储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参与争斗了。

三、李渊没有处理好三个嫡子的关系。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的争斗,实际上是李渊没有处理好他们嫡子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之所以说是李渊造成的,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李渊并没有及时收取李世民的兵权。固然,李渊在打江山的过程中,需要把兵权给李世民。但是江山已经打完了,不需要再打了,就应该及时收了李世民的兵权。可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

二是李渊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却连续三次说要把储位给李世民。

三是李渊在安排嫡子住处的时候,不讲规矩。他把李世民安排在承乾殿,把李元吉安排在武德殿,这两个地方离皇宫、东宫都很近,而且互相可以随便来往,还可以提着刀枪四处乱走。

总之,因为没有立好规矩,因此也就造成了三人的争夺。而李渊的其他儿子们没有获得这样的优待,因此,没有给他们争储的野心。

四、李渊的其他儿子年纪都太小。

李渊的儿子中,除了前四个嫡子外,第五子李智云14岁时,就被隋朝给杀害了。而第六子李元景生于618年,玄武门政变爆发的时间是626年。也就是说,爆发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李渊活着的庶子中,最大的才8岁。其余的庶子,自然都小于8岁,还有一些是玄武门政变爆发以后才生的,他们怎么可能参与储位争夺呢?

扩展资料:

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两大势力。太子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

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

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

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联合同样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后宫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6月4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郭麒麟:读书是个技术活——读《认知觉醒》第八章第三节

最近郭麒麟简直霸屏热搜,处处圈粉。初中就辍学的他并没有变成一个学渣,在《密室大逃脱》里展现了他超高的智商,不管是算术题,地理题还是古诗题,都一一破解,引得大张伟直呼“你当艺人真的是可惜了,你应该是个科学家”。

演员田雨评价他:是个文艺青年,和他特别谈得来,家教特别好。

在《我就是演员》这档节目中,章子怡直言:“麒麟,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和你合作。跟任何人没有关系,你是一个好演员。”

类似的好评还有很多,总的来说,郭麒麟就是一个三观很正的,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的年轻偶像。

郭麒麟作为一个星二代,在娱乐圈这个黑子无处不在的圈子里,仍然获得一致好评。这值得我们思考。

在一档节目中,郭德纲说起儿子郭麒麟:“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文化;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郭德纲还说:“我家的书房比剧院还大,说得上来的书我家都有。”

可见,郭麒麟的成功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周岭关于读书的那些看法。

01.读书不能是心血来潮

我们同处于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看到别人读书读出了成功,我们自己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书本。

很快,差距出来了。有的人买书时欣喜万分,读书时兴致缺缺,一段时间后看到书就觉得面目可憎。

有的人同样是买书时欣喜若狂,读书时兴致勃勃,书一本接着一本,手不释卷。可是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别人读书能成功,我们读书要么坚持不下去,要么读了也没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读书,另一个是读书为了什么。

先来说说为什么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读出了成功,我们也跟着开始读书,这是情绪决定的读书。年仅13岁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经过深思熟虑、多番思考的理智决定。

也就是说,读书应该是理智选择,才会真正爱上阅读。否则,就会容易陷入读书无用的“假阅读”当中。

读书毋庸置疑是件好事,可关键是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成长?

或许都有,但是当我们为了成长而读书的时候,书本的内容是枯燥乏味还是有趣实用?这取决于内容本身吗?

周岭认为,应该是取决于我们对阅读的态度。关于阅读,我们很容易陷入误区,说是为了成长而读书,其实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以至于别人读书成功了,我们读书一事无成。

知名的知识管理研究者成甲,在他的《好好思考》一书中提到,我们要学会用“超一流学习法”学习。其中,“超”就是指向行业的佼佼者取经,尤其是那些出过书的人。

各行各业的大咖们是成功者无疑,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是巨大的财富。当我们没有条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学习时,他们写出来的书就成了交流学习的媒介。

想象一下,站在书架前,眼前不是一排排的书,而是一排排各行业的领头羊。我们即将要和其中的一位行业大咖进行交流,这位大咖的经验能让我们学到某种技能,或许是时间管理,或是断舍离,或是理财致富。

面对这样的一位大咖,我们有什么理由,觉得他面目可憎、乏味无趣呢?

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大咖已经到过了;我们没有见过的事,大咖已经经历过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大咖已经预见了……

跟着大咖交流学习,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帮助我们提高选择的能力。我们的命运藏在每一个选择当中,所以阅读能读出成功,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02.阅读,让我们高密度思考

与人交流肯定会遇到问题,不同的是,大咖会让我们自己思考。

成甲的“超一流学习法”中的“一”,是“举一反三”的“一”,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一”。

这意味着,记住不能代表理解,只是理解还不够,要懂得举一反三,想到三个不同的应用场景。不思考,能做到这一点吗?

显然不能。

人,天生喜欢安逸舒适,这是由我们的情绪脑和本能脑决定的。思考这种高能耗的行为,是被绝大多数人抵触的。只有目光长远的人会主动且刻意地,磨练自己,提高思考的密度。

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有书副总刘主编,通过康奈尔笔记提炼出了更精简、却更高深的“三栏笔记”,分别是内容、感悟和行动。他说:“读书就是要内感动,内在要感动。”其中行动分为思考行动、阅读行动和实践行动。感悟和行动无一不需要思考。

这些巨人用实践证明了思考的好处,阅读,就能让我们拥有高密度的思考。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

但阅读,其实是个技术活,技术不佳,只会让我们事倍功半。

03.阅读是个技术活

只要识字,我们拿起书就能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读书,这里要强调一个“会”字。如果人人都会读书,就不会有一本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了。

读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书。周岭认为,选书比读书更重要。

奔着让自己有所成长的目的去选书,我们通常会看大咖们读什么书。就像在学生眼里老师总不会错的一样,跟着大咖选书总没错。这其实无可厚非。

只是,这就犯了一个错误。在王世民的《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中,把这种错误归结为忽视了“显性化问题隐藏的假设”。大咖们早已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读书少,经历少,认知跟不上。

所以,跟着大咖选书,可能会读不懂,或者提不起读书的兴趣,甚至是为读而读。

在选书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我现在最需要、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这一问题,选出难度、需求和兴趣最匹配自己的书。

选好了书以后,就要想清楚,读书是为了改变。

可能会人说:“谁读书不是为了改变呢?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谁不知道!”

是的,都知道。那么,一本书,读完了是不是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读了满屋子的书还是一事无成,反而越来越焦虑了呢?

关键还是在“改变”二字。读一本书,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

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让我们觉得“哇,好有道理”的语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然后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又或者是养成一个习惯。

所以,读一本书,不需要完全记住书中的内容,只要书里有一个点、一句话让我们运用到了实践之中,并且让我们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也就是说,读书要紧盯着“改变”这个目标,就像王世民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倡功利性读书一样。改变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知道了如何选书和阅读的目的之后,我们就算是跳出了阅读的陷阱。想要进阶,还要懂得高阶阅读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只要不是阅读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那么我们总能在读到某个句子时,想起另一本书当中语句,或是生活当中的某些场景,这就是关联性了。一旦产生关联,一定要马上把它们写下来!

记住,是马上!因为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会有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

进阶阅读的第二个技巧是读写不分家。周岭就是在阅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时,受到成甲“每日反思”的触动,开始写反思文章。这些反思文章最后集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

可以说,周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读书读出成功来”这句话。

也许,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像董卿那样出口就是金句,像郭麒麟那样博学多才,像查理·芒格那样出手即中。

但是,世间最美好就是还有一个“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选一本你需要的好书,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用于行动。

种树最好的时机,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阅读也是一样。阅读,从现在开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