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和中药学教科书上,除了少数毒性峻烈、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明确标注为有大毒、小毒外,绝大多数中药并未标明其有毒,通常认为是无毒药。然而,无毒中药是否一定就是安全的,可以随意服用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但普通民众,就连一些医药专业人士也对无毒中药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没有标明毒性的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无毒中药是不能等同于普通的食物和营养物质的。
药物偏性谓之毒
《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人之为病,在乎阴阳有偏,药之效,在于纠其偏也。古人也说;“是药三分毒”。此“毒”是特指药物的作用偏性,也是药物的特性。药物的偏性可以纠正人体失衡的阴阳状态,治疗对应的病症。偏性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对应效应后的特征表现。偏性从现代生理学和药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药理作用和生理活性。尽管多数中药并没有明确其是有毒有害的,但是毫无疑问,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说,多数中药尽管无毒,但是却对人体有着显著的药理作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在此理论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认识。对于药物毒性的认识,受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从分子细胞和化学成分等微观层面去分析和探讨其药理毒理作用。只能从药物运用于人体后产生的相应作用来解释其药性特征。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建立在经验认识基础上的宏观药性理论。
正确认识药物的毒性
一些毒性较为剧烈的中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附子、半夏、蟾酥等含有剧烈毒性成分的药物,其应用稍有不慎,即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人体死亡。目前医学界普遍认识并且注意到了毒性中药的应用和管理。然而,绝大多数无毒中药中存在的化学物质成分,其对人体产生的药理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机体损害,并未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除了少数精通中医药学的专业人士,多数人很难理解无毒中药的药性特点。一般会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是绝对安全无害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如生姜、大枣、蜂蜜等一类中药。实践证明其一般情况下确实不具备毒副作用,可以作为食疗方法长期服用。然而这类中药毕竟是少数的。中药中的大部分药物,都没有标明出其是有毒的。只标注出其具有寒热温凉的作用偏性和在人体内产生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缺乏作用于人体后完整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缺乏长期的药理学、毒理学跟踪研究。绝大多数标注为无毒的中药,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误区。不少人认为其只要不是标注为是有毒的就可以放心随意服用。
实际上,许多中药尽管是无毒的,但是偏性很强,即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会对人体的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产生明显的作用。从化学成分角度来分析,中药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理药理活性的成分。例如生物碱、蒽醌、黄酮、皂苷、香豆素、挥发油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都具有显著的生理药理活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些成分对于特定的疾病可以起到治疗和改善作用。而对于正常人和病症不符的人群,短期内应用或许并无大碍,然而长期服用,就可能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如黄连,尽管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其有毒,可是作为一味具有大苦大寒偏性的清热燥湿药,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否则由于过于苦寒,多用会败坏脾胃,贻害无穷。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含有黄连素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其尽管“无毒”,多用却是有害的。
“无毒”中药不能滥服
自古至今,盲目进补滋补中药的人士络绎不绝。超量滥用补药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关于中药是否有毒的讨论不断。甚至导致中药饱受诟病。诚然,大多数补益类中药中确实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体质虚弱者的有效补充。然而,许多补益类中药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这些复杂成分可以同时兴奋人体多器官多系统,产生机体功能亢进,如出现咽喉痛等“上火”症状。因此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营养物质。如鹿茸具有显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然而其同时会对人体的其它系统产生复杂的兴奋刺激作用,初次服用过量,将会导致流鼻血等副作用。淫羊藿含有皂苷类成分,服用后可以兴奋人体性腺、肾上腺等系统,产生明显的机体功能亢进作用。中药典籍记载其久服可以“令人无子”,可能是长期服用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作用。因而,无毒的滋补中药也不应随意滥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亦毒药之类”。虽然二药在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然而其并非就是绝对安全的。其具有显著的药理生理活性。甘草虽然被称之为“国老”,运用极其广泛,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反应。然而由于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会导致人体水钠滞留,产生高血压等副作用。人参被称为“百药之王”,在拯救危急重症以及食疗滋补虚弱疾病上具有显著的疗效,从而备受推崇,然而,长期超量服用却会导致失眠、头痛、儿童性早熟等“人参滥用综合症”的发生。
前些年国外报道的所谓中药毒副作用,多数就是无视中药的药物偏性,忽视其具有的药理生理活性,片面地认为无毒中药是绝对安全、无任何害处的,从而长期任意地大剂量滥用。其结果就是导致产生了一些毒副作用,损害了机体健康,于是他们又转而认为中药是有毒有害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药不应单纯地理解成是纯天然物质,是绝对安全无害的。同时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所有中药一定都是含有毒性成分,具有毒副作用。特别是无毒中药,应该认识到其中都含有具有药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的成分。服用后均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有些作用是积极地,而有些作用则是消极的。不能认为无毒中药是绝对安全的,可以随意服用。更不能将无毒中药特别是一些补益类中药简单地等同于蛋白质、淀粉、葡萄糖等营养成分食用。
无毒中药并不等于是绝对安全的物质,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营养物质。服用无毒中药,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不要为了追求疗效,擅自盲目地大剂量长期滥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附子,川乌,草乌,雄黄,砒霜,蟾酥,铅丹,细辛,雷丸,鹤虱,苦楝皮,吴茱萸,朱砂,蟅虫,水蛭,半夏,南星,白附子,皂荚,仙茅,轻粉,升药,硫磺,常山,守宫,全蝎,蜂房,商陆,大戟,芫花,甘遂,牵牛,虻虫,僵蚕,蜈蚣,黑铅,硇砂,水银,番木鳖,大枫子,蚤休。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其特殊性,即它只能是用来治病救命的,不能治病的不能称作药品。然而,药品的慨念有时又是模糊的。在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在药品、食品甚至有毒品之间的区别概念是交叉含糊的。如蝎子,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也是有毒品。即使是《药典》里公认的药品也有 “是药三分毒“的问题。药品的毒性暂且不谈,因为《药典》里规定了它的安全使用范围。但药品的不良反应,却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量变就会成为质变。当前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趟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包括中药),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中西药品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人们往往对西药的不良反应比较注意,而且西药在药品说明书上也将不良反应标注得比较清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人们则不太关注。所以,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害作用反而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面前。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经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据1993-1999年期间北京地区的5 9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表明,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48.2%,中药以 13.4%的比例位居第二。因此,人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认为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
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报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的24种药品中涉及了8种中药制剂。2002年出版的《中国中药杂志》l~9期刊登的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章就有24篇。上海地区自1998年l2月至2001年9月从自愿呈报系统收集到了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12 份,涉及中药品种 40个。在天津地区报告的10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中,有2例是已通报的鱼腥草注射液和清开灵注射液,另外,还涉及未通报的中药注射剂3种。
对于以上中药不良反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中药制剂实际上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非纯中药制剂。日常购药,一定要当心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避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药成分的作用及使用禁忌而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我国《药典》2000版及部颁标准1~20册中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有200余种,其中所含西药成分主要有8类。第一,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含有格列本脲(优降糖),它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但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的病人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肝肾功能不全,体虚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慎用。服用过量易导致低血糖。第二,感冒药中含有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患者患了感冒常常自我购药,往往急于求好,既服中药又服西药,若不了解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会造成重复用药的不安全隐患。第三,一些平喘止咳药含有氯化铵、盐酸克仑特罗。第四,降压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第五,消化系统用药中含有普鲁卡因、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第六,有些药中含有抗生素。第七,含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第八,外用药含有水杨酸甲酯、盐酸普鲁卡因、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经常服用非处方中成药者尤应引起注意。
另一个问题,足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在去年10月15日开幕的中国国际保健竹上,一项重要活动内容是“大黄与人类健康” 论坛,围绕着“大黄究竟是否对人体无毒”、“其性味是否温良”、“其中药成分及其制品有无不良反应“等问题有关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主持人要通过一份事先打好的结论为“大黄性味温良,对人体无毒性”的文件时,当即有人质疑:大黄无毒吗?2002年版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与《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等书籍均有记载,不同品质的大黄,对肠胃道,对生殖系统,对血液系统等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大黄的特殊毒性中包含了“致诱变“(提取物致诱变,有效成分致诱变)及“细胞毒性”等。争论的结果也是有关大黄无毒无不良反应的话欠妥。有关专家认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此类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长期服用会“成瘾”,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大黄足一味中药,足药就应该让服约者认识它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其实,许多中药本身就具有毒性,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之外,番木鳖、汉防已、乌头、莪术、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用量过大、炮制不当、煎煮不得法或人的机体对该药敏感性过高等都可发生中毒..中药发挥疗效,有靠其“一性之偏”之说,如麻黄辛温、大黄苦寒、附子辛热等,有四气直味的小同药性。《黄帝内经》有大毒、小毒之说,《神农本草经》将中约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但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另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人限度地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毒性。因不懂中医或仅有一知半解就使用中药,未辨证用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产牛不良反应还有诸多原冈值得探讨。我国药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导致品种复杂混乱,容易引起中毒。此外,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从环境土壤中或水源中吸收有毒元素或农药残留的可能性很大,也会降低药物质艟,产生毒性。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炮制加工环节。中药炮制得当可降低毒副作用,如果不合理炮制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特别是剧毒药)。如雄黄有毒,但经过水飞(一种炮制方法)后可使药粉达到极细,不仅降低毒性,而且便于制剂;但如果对其加热就会增加毒性。
假药之害也给“中药不安全”之说推波助澜。据一位老药师介绍,中药材黄柏本应该是黄果树和黄皮树的树皮,但是不法商贩拿一般树皮用染料染成黄色制成假黄柏,染料本身就有毒,吃下去如何不产生毒害?再如颜色鲜红的枸杞子,是用硫磺熏过的旧货,这种含硫趟标的枸杞可损害人的脏器,旧病没去还会添新病。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害问题,归根结蒂,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要盲目地相信中药没有毒性,也不要认为中药都有毒。关键在于我们缺少像西约那样严密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使得应该让大家明白的事,变成心明眼亮,透明度高。中药是中同的国粹,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瑰宝之一。我们说中药好,怎么个好法?如何有效?我们说中药不好,又怎么个不好,毛病出在哪里?我们不能怪人家老外三四年前那场“马兜铃风波”,也不能怪日前许多老外对中药还抱有疑虑。问题很简单,我们自己不清楚的事,如何去让人家明白?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中药,加速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刻小容缓的事情,而且是医学、药学、生物分子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的大课题。我们欣然看到,现代科研已经有了可喜的开端。中医药已逐步跨上了“基因平台”,使我们以前开不明白的东西现在可以“看得见”了。但是,中医强调“方”与“征”的对应,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可治多种疾病。复方治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对中医 “君臣佐使”药性的量化标准测试,恐怕还要各学科协作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解决。我们还欣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经实施了经常的发布制度,最大可能地避免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但是,渎者对于药品不良反应还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通报中药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中药不能吃了。医学专家提倡尽量坚持处方用药,如果在药店买非处方药,也要尽量向驻店的执业药师进行问询(但愿别碰上“约托”),用药前看清药品说明托中的适应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自己是否属于慎用、忌服的人群,并了解该药的不良反应。弄不明白的药下万别吃,因为有些时候把住入口关,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还得靠你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止血良药紫珠草
下一篇: 徐长卿乃止痛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