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用治血瘀,如疼痛、肿块、跌打损伤、痈疽初起、痛经闭经等,见于临床各科。近代之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亦多用之治疗。
1.桃仁配红花
桃仁破血行瘀,偏治下腹部有形之瘀,如膀胱蓄血之类;红花活血祛瘀,偏于散全身无定处之瘀。合用则有协同作用,能活血调经,主治瘀血阻滞引起的痛经、闭经、经行有血块,或经期后延、腹痛等各种瘀血停滞证,如桃红四物汤。
2.丹皮配丹参
丹皮活血凉血,善清血中伏热以除蒸;丹参祛瘀生新,且能安神,宜于治血虚而有热象者及肝脾肿大等有形之癥积。合用则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凉血除蒸,兼治虚热及血瘀之证,以及风热入血的痒疹、紫斑、皮下出血。
3.三棱配莪术
三棱破血中之气,破血力大,消瘀止痛,长于软坚消积;莪术破气中之血,破气力大,长于散瘀消积。合用则祛瘀行气,消瘢止痛,主治各种瘀血疼痛,癥瘕积聚。
4.水蛭配虻虫
水蛭破血散结,长于逐瘀,偏人肝经、膀胱经,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虻血破血力猛,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合用则破血逐瘀,相得益彰,如抵当汤。
5.赤芍配丹皮
赤芍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丹皮泻心经之火,除血中伏热而凉血和血。合用则并泻心经、肝经之火,散滞行瘀而不畏热。
6.穿山甲配王不留行
穿山甲咸寒,性喜走窜,直达病所,通经活瘀血,消痈肿,下乳汁,主治由血瘀气滞引起的胁肋疼痛,尤善治经络阻滞的乳汁不下;王不留行甘平,以性走而不停留故取名,能通血脉,祛风痹,偏于治血脉不通的乳汁不下。合用则既疏经络,又通血脉,故民间有“穿山甲、王不留,妇女服之乳长流”的谚语。
7.泽兰配益母草
泽兰苦温,行而不峻,补而不滞,行血通经,兼能消水;益母草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兼能利水消肿。合用则行血利水,调经,无论胎前产后,均可选用。
8.骨碎补配刘寄奴
骨碎补破血尚能补肾,长于治痿痹骨折,刘寄奴通行走散,长于治金疮破伤。合用则补肾通血脉,主治跌打损伤之骨折及肾虚痿痹。
9.蒲黄配五灵脂
五灵脂通利血脉, 行气止痛;生蒲黄活血止痛, 加酒或醋冲服, 又能活血脉, 行药力。 共奏活血祛痪, 散结止痛之效。 主治淤血内停引起的月经不调, 痛经及产后恶露不行, 少腹疼痛, 产后血晕, 跌仆损伤所致的淤血肿痛。
10.当归配川芎
当归可补血,又可活血;川芎既活血,又能行气。两者均可调经、止痛,合用治血分疾病及调经最宜,古方芎归散即由之组成。
11.乳香配没药
乳香略偏于气分之滞,没药则略偏于血分之瘀,均具行气血之功,合用则功益宏。内服则心胃、胸腹、肢节诸肿痛皆宜,外敷则跌打损伤及肿疡溃疡皆效。
12.大黄配廑虫
两者均有破血行瘀之功,大黄兼可攻下破积,合用则主治癥瘕积聚,干血蓄血等,古方如大黄廑虫丸。
13.麝香配肉桂
麝香辛香走窜,催生下胎;肉桂辛甘大热,温通经脉。两者相须为用,有下胎之效。用治胎死腹中,胎衣不下及产后腹痛。
14.延胡索配白芷
两药均清热而性寒,合用则力强。功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
5、虎杖:
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1)用于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2)用于湿热黄主治:疸、淋浊带下等证。
(3)用于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等。
(4)用于肺热咳嗽、热结便秘。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经。
功能: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主治:(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证。
(2)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主治:(1)妇女血分瘀热,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也治外伤瘀肿作痛。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近年用治肾炎水肿。
(3)可治疮毒、乳痈。多外用,或内服。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1)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月季花:
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主治:(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凌霄花:
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主治:(1)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
(2)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
(3)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1、刘寄奴: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主治:(1)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
(2)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
(3)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2、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热淋,血淋,石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益母草、泽兰
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科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水肿等证。
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均强于泽兰。
2、红花、桃仁、泽兰
共同点:1)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二药为伍,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
瘀生新、消肿止痛力增强。
2)消肿止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红花消肿止痛力强。多用可破血,少用则养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破血祛瘀力强。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泽兰利水消肿:产后水肿、浮肿、腹水。
三、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
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能: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1)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2)症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主治:(1)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胸痹绞痛,胃脘刺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骨碎补:
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主治:(1)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
(2)跌打骨折及斑秃。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马钱子:
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主治:(1)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
(2)骨折肿痛。痈疽疮毒。顽癣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淤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赤芍、蛰虫等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土鳖虫:
味寒咸,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主治:(1)治疗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需配伍大黄、桃仁。症瘕积聚需配伍柴胡、鳖甲。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常用。可调酒内服,也可外敷(研末).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苏木、骨碎补
均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淤滞肿痛。
苏木祛瘀通经: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骨碎补补肾强骨:肾虚腰痛脚弱、耳聋耳鸣。二药可配合使用。
四、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1)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2)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证、实证均可。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1)症瘕积聚及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2)适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
主治:(1)伤寒蓄血发狂,少腹满痛,伍破血药。
(2)淤血坚结,症瘕痞块,配软坚散结药。
(3)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干血成痨,腹满消瘦等症。
(4)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虻虫:
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通经。“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
主治:(1)瘀滞闭经者,可用本品配水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莪术、三棱均能破血破气、消积止痛,常相须而用,主治症瘕积聚、气血瘀滞之心腹瘀痛、经闭、痛经及食积腹痛。
破气消积,二药配伍,气血兼顾,活血行气,化积消症之力增强。
莪术: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偏于破气)
三棱:气中之血药,善破气中之血。(偏于破血)
2、水蛭、虻虫
同为动物药,有毒。均具有破血逐瘀消症功能,可治疗症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虻虫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水蛭、大黄。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丹皮、乳香、没药。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胱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
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瘀效果不如水蛭较稳。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
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绞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
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其中以丹参、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当归、三棱、泽兰、莪术等。
****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
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如
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
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3、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
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
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许多活血化瘀的药都具有改善微循
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作用机理:
1)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
学特性,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2)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
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抗炎作用:
活血化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
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
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
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5、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
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6、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
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
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7、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黏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
药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并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等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注意事项
1、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随证配伍,以标本兼
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如瘀滞疮疡,痈疽肿毒者,可配清热药同用。
3、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再则,为了提高活血祛瘀之效,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
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5、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举例: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瓦楞子、猫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气消痰的莱菔子、薤白、橘红、陈皮等,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三、理气活血化淤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 常用药物: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方剂举例:血府逐淤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 适应证:疏肝行气活血化淤适用于肝郁气滞血淤证,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患者忧郁不安者,益气活血化淤适用于气虚血淤证,主要现象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病久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后期,同时必须注意,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临床应用宜慎重。 四、清热活血化淤 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是“热者寒之”之义。“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 方剂举例: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四妙勇安汤加减。 适应证: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 五、补血滋阴活血化淤法 即用补血滋阴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脉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脉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则脉道充盈;血液虚少,阴津不足则脉道萎闭,继而成淤。所以应补血滋阴,增液盈脉,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补血滋阴药如生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等,活血兼补血者如鸡血藤、当归等。 方剂举例:四物汤加减。 适应证:血虚血淤症,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多为久病体弱、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脉细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六、平肝潜阳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方剂举例:镇肝熄风汤加减。 适应证:阳亢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为头胀痛、眩晕、眼花、耳鸣、情绪易激动,并见腰痿足软,脉弦紧等。常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脑动脉硬化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常见补益药对
下一篇: 常见止血药对